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凯里学院学报2021年第六期

2023-02-22 22: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凯里学院学报2021年第六期

凯里学院代码是1066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

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

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1959年更名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几经更名。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共建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开展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凯里学院 。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21.6万册、电子图书118万余册(其中镜像电子图书93万余册,硕博论文466万余册)。

历史沿革

凯里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

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

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

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

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

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开展普通本科教育。

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

2017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 ,8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学科8个 。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民族学。

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

省级重点学科(3个):生物学、民族学、旅游管理。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音乐学、设计学、园艺学、植物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942人,其中,正高职称138人,副高职称353人;博士121人,硕士499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省级“金师”(教学名师)共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甲秀文化人才、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等近30人;各级各类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13个。

根据2022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编专任教师668人,教学管理人员42人,辅导员50人,双师型教师176人。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386人,比例达到57.78%,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人,占14.07%;副高专业技术职称292人,占43.37%。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

教学成果

2017年,该校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及建设项目13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目32项,结题教学改革与研究目29项,2017学年该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共1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7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实验室 、微介孔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产学研基地(3个):雷公山山区高效生态养羊技术示范基地、凯里市舟溪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凯里酸汤发酵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基地。

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凯里学院院士工作站。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19年1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几年来学校获立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43项。其中,纵向项目623项、横向项目44项、校级项目1476项。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3项、地厅级428项。发表学术论文3649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论文共890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75篇;受理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65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凯里学院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257362册,镜像电子图书1148230册,镜像博硕论文4625450册,光盘3000余张;有“凯里学院特色馆藏文献数据库”“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等5个自建数据库,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未来学堂-中小学资源及案例系统、壹教师精品示范课、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EBSCO ASP+BSP 外文数据库等使用权数据库26个;在线使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种数字资源,参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CALIS等文献中心的文献传递服务。

学术期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于2009年2月,季刊,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发表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文章为主,栏目设置有特稿、理论视野、学术争鸣、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清水江流域文化、民族民间习惯法、文化与旅游经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乡土中国等。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期刊“,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凯里学院学报》是凯里学院主办并由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教育类科研期刊,属省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高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是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公布的出版规范合格期刊,2012年获“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

学校荣誉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荣誉称号;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

2021年1月17日,凯里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2022年4月,凯里学院团委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

合作交流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建有20多个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有共建院士工作站项目,与杭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济南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中国国内高校建有本科生交流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有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项目等。

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 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入探讨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农村中学英语学质量做出努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形势需要我们对外语进行普及,中国教育更需要不断提高中学外语教学水平。但由于我国存在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笔者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探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1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1.1 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数量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面临的难题

(1)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通过近些年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和在职培训,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师资水平,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新课改的要求仍在差距,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仍存在很大欠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读,实行填鸭式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英语教育基本形成“哑巴英语”,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依然很差,“听不懂、认不出、读不准、写不好”等现象普遍存在。

(2)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简陋。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束缚,加之农村教学设施的简陋和缺乏,许多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以中、高为导向,大讲特讲中学英语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忽视了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反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教学定势,最终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不到很好的完成,教学效果不得不大打折扣。事实证明,英语教学要想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需要加大适量的教育经,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电教设备,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录音机、语言机等。学生可根据不同需求适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英语学习电子设备。

(3)农村环境差,条件十分艰苦,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外流或改行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中学教学任务重,福利待遇又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特别是优秀的英语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有专门从事家教有偿服务的;有农村挤进城市的;有从内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的;有改变现状考研深造外出的;更有暂时无法改变现状则“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的。

1.2 农村中学教学环境不适应时代要求

(1)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首先体现在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偏离,评价体系不当。不少学校在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时存在一定误区:一是“用”,根本目的是为了“评优质课”、岗位竞争或晋升职称,功利思想明显;二是“不用”,大部时间学校的教学设备束之高阁,无人过问,依然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支撑着课堂教学;三是“不会用”或“用不好”。部分教师甚至用不好或根本不想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从根本上无法发挥电教设备的教学优势。

(2)家庭和社会问题依然严重。许多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不够重视,无法为孩子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家长教育程度较低,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学英语无用”的思想,始终抱着将来反正是出去打工的落后思想。另外,农村文化基础(方言等)和语言环境也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3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学生以做习题为主,重“笔头”练习,而轻“口头”练习,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思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结论往往不全面,甚至会给其它学生造成误导;还有的教师怕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准,担心让学生任意说控制不了课堂,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进度,就索性将答案或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本该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和总结的知识,全部变成教师“直接灌输”。长期下去,学生有了依赖感,不愿自己动脑去思考,更不想开口“说”英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已基本丧失。

2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师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鼓励一部分优秀教师扎根农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想方设法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为农村中学在岗教师提供更多在职深造培训机会,在评职评优上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努力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2)利用农村学生的自身优势,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实践证明,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问题。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要想改变农村中学生英语基础差问题,必须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抓起,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公开招聘一些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中去。利用农村学生能吃苦耐劳的特点,全方位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端正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良好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且促其产生愉悦的轻松的情绪的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着正确的态度、充满着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和兴趣,且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情绪的学生,才可能学好英语。

(3)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学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分阶段逐步加大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满足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需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大力弘扬人类灵魂工程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只要我们重视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就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姚伟.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困境.2009(6).

[2]米庆叶.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不良现状及应对[期刊论文].凯里学院学报,2007(2).

[3]晏小琴,倪亚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期刊论文].农业考古,2006(6).

[4]李亚芳.浅析农村英语教育现状.2003(3).

徐晓光的简介

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凯里学院学报主编。同时兼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制史专业,贵州大学法理宪法学、经济法学专业和贵州民族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曾担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民族法学会理事,日本国际二宫尊德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清代蒙藏地区法制研究》、《藏族法制史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苗族习惯法的遗留传承及其现代转型研究》、《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合著合译的著作有《法律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来自黔东南的田野调查》、《苗族习惯法研究》、《羌族法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苗族法制史》、《法人类学基础》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一十余篇,编书20余种 。

英语论文关于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是什么啊?怎么写呢??

文章写好了文献综述应该不难啊,其实就相当于你论文的第二章。常用的套路可以分四段写,第一段引言,介绍这个命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之类的,第二段写国外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研究,评述其中重要的几个人或几个角度,第三段写国内的研究,这两段一般都按时间由远及近,第四段是一个小结,评述一下前人的研究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其实也不用一定按照上面的来写,不过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突出你自己的评述和见解,不要只是简单罗列或引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