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水产品发展趋势的综述性文章

2023-02-23 03: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水产品发展趋势的综述性文章

2019年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约4441亿元

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水产加工行业总产值呈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水产品加工行业运行态势基本平稳,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稳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重构步伐加速,全年总产值约4440.99亿元,同比增长2.40%。

2019年我国水产品加工总量小幅提升

随着国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健康饮食重视程度的提升,带动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调整,水产品具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特点,迎合了目前市场追求健康食饮的趋势。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水产加工总量呈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水产品加工总量为2170万吨,同比增长0.61%。其中,海水加工产品总量为1776.09万吨,淡水加工产品总量为393.83万吨。

“精深加工”是我国水产加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加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总体来看,大部分水产加工只处在初加工环节。为了加强对水产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国际水产发达国家逐渐发展了水产品精深加工工业,主要包括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优质产品的精深加工,合成水产食品及保健美容水产食品的逐步发展等。例如,日本企业利用水产品加工中废弃物所开发制成降压肽、鱼皮胶原蛋白、鱼精蛋白等已作为产品进入市场。因此,提高水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多元化开发水产食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是我国水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产品加工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和现状

2019年,我国养殖业总产值稳步增长。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养殖业总产值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我国海水养殖业和淡水养殖业总产值分别保持年均5%和2%左右的增速。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业总产值9391.63亿元。其中海水养殖总产值3542.03亿元,淡水养殖总产值5849.6亿元。

水产品加工技术论文(2)

  水产品加工技术论文篇二
  水产品加工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水产品加 工业 的 发展 对于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 现代 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产业协调度;产业化;产业高度

  一、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地位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1 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 经济 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如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1%,渔业经济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7%,而同期我国水产加工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5.8%,产值比上年增长19.2%。无论产量还是产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整个渔业。而且2005年水产加工产量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4年。在水产加工业中,增长较快的有冷冻水产品,比上年增长21%;鱼糜制品比上年增长35%;干制品比上年增长7%;藻类加工同比增长15.5%;罐制品同比增长19.62%。其他水产加工品比上年增长16.48%。珍珠产量比上年增长48.6%。

  2 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 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T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2005年我国水产加工业在政府的扶持和 企业 的努力下,克服了国外对我国水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水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冷冻产品向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发展。2006年,深加工水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6%,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深加工的发展,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渔业增效,2006年深加工对虾出口占对虾出口总额的83%。

  3 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

  中国 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 水产加工业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由2004年的1426.6332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799.4233万吨,实际水产加工品总产量由2004年的1031.9943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332.4807万吨。2006年冷冻水产品产量为819.7581万吨,占加工总量的61.5%。因此,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初步加T、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且追求多样化、系列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丁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品种结构合理,产品多样,并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

  2 在水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中国的科研和加工能力崭露头角

  中国提取河豚毒素成功并取得高纯度的结晶,从而获得美国FDA认可并进入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 治疗 疾病,目前都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为中国水产品深加T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 加工企业走向集中并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出口加工园区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水产加工业十分重视,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加上外资企业的积极介入,这些地区水产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力军。这些地区水产加工品的产量和产值以及出口贸易额都占到全国八成以上。

  4 加工行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逐步走上了品牌战略的轨道。水产加工企业特别是那些龙头骨干企业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视自己产品的注册商标和市场形象。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一些大宗水产加工品中被品牌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三、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产品加工业在沿海与内陆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水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内陆水产品加工能力薄弱,与内陆水产品的产量份额不符。

  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加工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沿海水产品加工相对来说技术比较先进、产品种类多、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大。2004年山东、浙江、福建、广东、辽宁、江苏、海南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2.8%,从企业投资情况看,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辽宁等几个沿海省份。

  尽管内陆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高达42%,内陆水产品加工业在整个水产品加工业中力量却非常薄弱,内陆水产品加丁量占总加工量的比重不足10%。内陆水产品加工原料主要是淡水产品,开发的产品主要是传统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低;企业以个体私营为主,龙头企业少、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出口产品少。

  2 水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提升有限,初级加工品依然统领市场

  (1)加工比例较低。中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产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34.8%。而日本、加拿大、美国和秘鲁等国家的水产品加工产量达60%90%。据FAO的 统计,2004年,世界水产品产量的61%(8600万吨)用于多种类型的加工,59%(5100万吨)的加工产品用于供人类直接消费的冷冻、盐渍和罐装产品,剩余的为非食用目的。中国超过77%(3700万吨)的水产品(4750万吨)为人类直接消费,其中大部分为新鲜类型,余下的量(估计1080万吨)被用来生产鱼粉和其他非食用目的,包括直接用于水产养殖饵料。加工品比例低,与总产量不相称,影响了我国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我国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等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加工深度不够,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加工品附加值不高。我国水产加工 企业 的技术装备50%还处于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40%左有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不到10%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2006年我国水产加工总量为1332.4807万吨,其中冷冻品和冷冻加工水产品达到819.7581万吨,占到了加工品总量的61.5%。随着技术的进步,对水产品进行冷冻越来越倾向于仅是作为一种保存方式,根本不能称作“加工”,这样 计算 ,我国水产品的加工率就更低。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深加工”产品,许多只是产品形态、包装式样上的改变,尚无法真正达到“深加工”的层次和档次。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产品几乎只能作为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不仅售价低,而且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渔业大国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如,中水集团在非洲东岸的毛里塔尼亚近海捕捞软体鱼类,并就近以原材料形式转销往欧洲,山东渔民也是将在黄海捕获的海产品就近送到韩国近岸,直接向韩国渔商交货,自己不能深加工。

  3 加工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品上市和出口的最大障碍。国内市场上,有些私营企业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工艺条件不严格,产品不进行必要的检验即流入市场;有的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不顾原料品质好坏或在加工过程中掺假使杂,人为地造成水产品的二次污染;在流通环节,一些不法商贩滥用添加剂甚至违禁药物和化学品进行水产品保鲜或处理,没有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又无统一的货源渠道,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国际市场上,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中,虽然已有不少通过ISO质量认证及HACCP认证的,但是许多企业不严格按照HACCP生产,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具备较高认证水平的企业还不多。其中,同时获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认证的企业则更少。

  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信贷、 税收、投资等方面,对水产品加T业的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明显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水产品加丁业的 发展 。水产加 工业 的科技开发和研究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短缺,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企业技术创新也缺乏政策扶持,与水产加工业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促进 中国 水产品加工业跨越式的对策

  1 以 现代 渔业科技提高水产品综合利用率

  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研究,建立大宗、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水产品深加T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装备,配套完善加工生产线,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建立水产生物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为推动我国水产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2 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高度

  水产品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四高”特点,并且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如加丁 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 经济 效益和 社会效益。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加工增值、缓解水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矛盾的需要。为此,应积极开发并推广水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加丁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 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更要注意“ 软件”的引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3 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绩效

  实践证明,为改变渔业生产 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的现状,促进渔业技术进步,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换,实行产业化经营无疑是一条较好的降低交易费用、缩短时间、提高水产品加丁业市场绩效的重要途径。根据水产品加T业的现状,当前重点从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保健品、医药品起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并以水产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实现渔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渔业生产标准化、滟业 环境生态化。

  4 逐步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加工品的质量

  尽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WTO要求的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WTO协议中要求各成员国在贸易中遵循国际标准或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水产品出口标准大多数采用国际上盛行的HACCP制度,以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只能以国际标准为准,也可以制定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而在实践中很多国家多制定有要求进协商遵守的国内标准。因此,为促进水产品的国际贸易,我国应在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实行质量控制。

  5 政府加大对水产加工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水产品加工业的先进技术具有动态规模性、技术外溢性、资金高投入、产品和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的特点,要求政府采用多种形式推进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如设立渔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基金;采取贴息的方式引导加工企业投资水产品加工新技术、加工机械的研制与开发;以股本投入的方式为水产加工企业提供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资本金扶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直接科研资助,或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协议给予其研究活动以 财政资助;在产业政策制定和组织重大项目合作攻关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看了“水产品加工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2)

2. 农业推广研究论文范文

3. 社会发展论文

4. 农业科技论文格式

5. 浅谈渔业保险相关论文

水产行业现状与发展

总产量增长逐渐趋稳

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据国家渔业统计数据披露, 201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峰值,随后于2016年跌至6379万吨;2016-201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逐年增长,产量变化逐渐趋稳。201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实现6480万吨,较2018年增长0.34%。

淡水养殖占据近半比重

我国水产品的主要来源包括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2019年,我国源自淡水养殖的水产品占据了水产品总量的47%;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分别占据了32%和15%。

养殖面积波动下滑

虽然我国水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于水产品养殖,但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养殖面积处于波动下滑的态势。2019年,我国水产品养殖面积达711万公顷,较2018年下滑1.25%。其中淡水养殖面积占据了水产品养殖总面积的72%。但其平均产出远低于海水养殖。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养殖”是发展趋势

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养殖水域周边污染、养殖布局不合理,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等问题。对此,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2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共分8个部分、26条具体政策措施,主要目标是:围绕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监管、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政策支持及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水产品加工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持续增长。201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611万吨。农业部提出,2012年,我国将继续加强安全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水产品总量达到5800万吨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8%以上,同时确保水产品产地合格率在98%以上。由于传统捕捞渔业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发展水产养殖成为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发展水产品加工也是延续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水产品加工包括以鱼、虾、蟹、贝、藻等的可食用部分制成冷冻品、腌制品、干制品、罐头制品和熟食品等的食品加工业和以食用价值较低或不能食用的水产动植物以及食品加工的废弃物等为原料,加工成鱼粉、鱼油、鱼肝油、水解蛋白、鱼胶、藻胶、碘、甲壳质等的非食品加工业。水产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附加值,而且还安置了渔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带动了一批相关行业如加工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水产加工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其加工体系已基本形成,一个包括渔业制冷、冷冻品、鱼糜、罐头、熟食品、干制品、腌熏品、鱼粉、藻类食品、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产品系列的加工体系已经形成。在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加工业处于较发达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37家,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601.31亿元,同比增长28.37%,工业产值达3762.54亿元,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水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地位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1、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2、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3、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国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中国水产加工业正处于成长期2013年中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空间仍较大。就行业周期来讲,水产品加工业处于行业成长期。可以预见,随着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品种的优化和消费理念的转型,我国水产品消费将会迎来长期增长,水产加工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水产加工行业处于成长期,出口潜力很大。原料采购有一定区位优势,但销售端客户订单是关键。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加工毛利率仅在10%左右,只能以规模取胜。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惠农政策仍会持续,水产品加工率的提升也是必然趋势,水产加工企业追逐高毛利率品种的驱动因素不会减弱,因此,未来水产加工行业的高景气度将得以持续,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是可以期待的。三、国内水产加工业发展成就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和国内市场的快速成长,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国充足、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迅速发展壮大,逐步完成了由传统手工加工业向现代加工业的历史性转变,一举成为渔业产业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一大批水产品加工企业活跃在国际水产品加工与贸易的舞台,积极地参与国际水产品市场竞争,使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大国。多年来,我国渔业及渔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吃鱼难”早已成为历史,渔业生产正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以年均15.5%的速度递增。渔业工作重心由数量增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水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加工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与名牌相继涌现,品种结构合理,产品多样化,并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渔业产量一直名列世界首位,2000年达到4279.0万吨,人均占有量33.8kg。2006年,我国水产品总量为5290万吨,同比增长3.7%,已连续多年名列世界首位,2012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907.68万吨,比上年增长5.43%,水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经历2011年南方主产区严重干旱灾情后,各省加强了渔业防灾减灾和水产健康养殖能力建设,渔业生产得到有效恢复。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14个渔业主产省,水产品产量增幅达到5.21%,为渔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中甲壳类水产品的增长速率较快,海水产品增长速度趋于平稳。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冷冻冷藏、腌熏、罐藏、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鱼粉、鱼油、海藻食品、海藻化工、海洋保健食品、海洋药物、鱼皮制革及化妆品和工艺品等十多个门类,有的产品生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推动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品出口占据出口农产品首位,在农产品出口及外贸出口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水产品加工业作为一种以水产捕捞和养殖的产品为原料,进行保鲜、贮藏或加工成各种形式的食品或其他产品的生产部门,产品主要有鱼、虾、蟹、贝、藻类等经济水产动植物的冷冻、冰鲜、腌制、熏制、干制、罐装和熟食品等水产食品,以及鱼粉、鱼油、鱼肝油、鱼革、水解鱼蛋白、鱼胶、藻胶、碘、甲壳质等饲料、药品和工业原料。由于渔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很强,所以水产品加工业大多分布在渔区。对水产品进行加工,特别是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水产品易于变质而又集中上市的矛盾,使水产品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大大提高水产品的价值。多年来,虽然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水产品加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快速增长,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成效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水产品的加工资源严重衰退、基础研究薄弱、加工与综合利用率比较低、加工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装备落后、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不高等方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