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土木工程学报现任编辑部编辑

2023-02-22 17: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土木工程学报现任编辑部编辑

朱伯芳1928年10月17日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马岗下朱村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朱际春老先生系前清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其父朱祖明先生,毕业于北平大学电机系,一生从事技术和教学工作。朱伯芳从小学到中学,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生活与求学之路,颠沛流离,历尽坎坷。敌寇入侵,国运危殆,激励着他勤奋学习,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解放前江西余江极少工业,当地比较现代化的设施只有一条浙赣铁路。朱伯芳中学时代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做一名铁路工程师, 1948年从南昌一中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交通大学土木系。进入交大后,因为经济拮据,只好半工半读,一边读书,一边做家庭教师。大学生活开阔了眼界,他立志都市规划建设,大学三年级选择了市政工程专业。然而,一场天灾改变了他的命运。1950年淮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国家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并决定华东、中南两个大区所有大学土木、水利系的四年级学生,中断学习参加治淮工程。朱伯芳被分配到了安徽,参加佛子岭水库连拱坝的设计。国家原定这批学生一年后回校继续完成学业,但一年期满后,大坝的设计工作尚未完成,由于工作需要,他提前毕业,留在了治淮委员会。从此,他彻底放弃了都市建设的梦想,结束了求学生涯,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水利事业。在淮河,朱伯芳参加了中国第一批建造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三个混凝土坝的设计。为中国从无到有掌握现代混凝土坝设计技术作出了贡献,并有所创新。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方针,中央各部门均成立科研院所。水利部在北京成立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朱伯芳于1957年调至该院从事混凝土高坝的研究工作后,在中国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混凝土徐变两个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完整的计算分析和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广泛应用。“文革”期间,水科院被撤消,朱伯芳被下放至河南三门峡工地,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仍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有限元及温度应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年他回到重建的水科院后,积极从事拱坝优化、有限元仿真及温度应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大量高水平成果。朱伯芳获得的主要奖励有:1956年,安徽省先进工作者;1982年,以“水工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者);1984年,获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以“拱坝优化方法、程序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者);2000年,以“混凝土高坝全过程仿真分析及温度应力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者)。朱伯芳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小湾拱坝等多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和设计院的顾问。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土木与结构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现任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及运用、水力发电、基建优化等杂志编委。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的介绍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类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前身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经教育部批准,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从2011年起正式更名为《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