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女,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副教授,院体育工作办公室主任。主讲健美操课程。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获奖情况:
1.河北省优秀裁判员 2007
2. 2004年2月获乒乓球国家级裁判
3. 主持研究的《沙滩运动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于2010年获秦皇岛市第五届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科研课题:
1、 形体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参与.省教育厅
2、 沙滩运动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主持.河北农业大学
3、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省教育厅.参与
4、 形体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省教育厅.参与
5、 构建老年体育专业体系及相关人才培养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参与
6、 省高职院校学生形态机能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省教育厅.参与
主要论文论著:
1. 对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第一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 对华北区农业高校大学生健康保健意识的调查研究. 第二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3. 浅析体育教学与创新精神. 独立完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4. 从国民体质的现状看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第一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5. 影响大学女生体育兴趣和锻炼的因素. 第二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83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83年至1997年5月在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任教,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课程在助教班学习,1997年至今,在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任教。主要社会工作:中国体育科学社会资源会员,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评审特聘专家,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技术考试特聘专家,国家妇联“让我玩”项目学校培训特聘培训师。主讲课程:《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主要从事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着重体育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方法,评价量表理论与技术及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应用,以及体育课程与评价,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体育统计学领域中主要进行了CBA统计数据库的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性与模糊数学分析,体育教育工作中非线性评估方法以及模糊数学在社会体育研究中的作用研究,对推动统计学在体育工作的应用具有主要的作用。在体育测量与评价领域中主要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静态指标与动态发展,体育社会的量化研究,老龄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的社会学研究,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评估,国外体育评价及我国体育课程评价,以及新课程的体育评价和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规律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为我国体育课程评价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学的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主要进行中学体育科研方法,新时期我国体育科研的若干关系,体育科学方法论的建立,现代体育科学活动中的众多领域综合研究,体育调查研究中两期抽样和样本轮换的应用,对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方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编写的《中学体育科研方法指南》被国家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定教材。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的科研项目:1、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国家、地方、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担任子课题“体育教师工作评价”的负责人。(项目编号:DLA010369)2、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项目,“珠江三角洲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研究”主持人(项目编号:YT0659)主要研究成果:中学体育科研究方法指导,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改革,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现代体育教学设计,中小学生择校问题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等,先后在省级以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出版专著四本。主持省级课题一次,获国家级体育学科论文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九次,三等奖三次,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优秀奖。代表性论文(著作):1、中学体育科研方法指南(独立完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2、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独立完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3、试论新时期体育科研中的若干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5.7.4、体育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静态指标与动态发展.《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3.5、论我国高师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育科学》2001.4.6、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课程比较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7、关于建立体育科学方法论的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8、主成分分析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建构中的应用.《体育与科学》2002.4.9、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0、中小学生择校问题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州学刊》2007.2.
1. 《中国艺术民俗学》(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 《中华文学精要》(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 《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独自),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 《中国家族教育》(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5. 《艺术民俗学》(独自),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6. 《时尚指标》(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7. 《家书抵万金》(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 《竞智斗趣话灯谜》(独自),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 《文学教程》(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当代民俗志书写应有的追求》(独自),《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2、《联村仪式:乡土社会中的和谐追求》(二人合作,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4月17日3、《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中国乡民艺术研究》(独自),《文史哲》2007年第3期4、《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众主体的作用——以京西联村古幡会为个案》(独自),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版5、《京西幡会:一个追求“天人吉祥”的联村仪式》(独自),《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5期6、《传统妈祖信仰中的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独自),《齐鲁艺苑》2007年第6期7、《艺术民俗学: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学术访谈),《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8、《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独自),《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9、《中国传统木板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独自),《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造型艺术》2006年第3期10、《论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的艺术化趋势》(独自),《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11、《俗化的信仰与神圣的艺术》(独自),《民俗研究》2005年第1期12、《山东村落中“神圣空间”的传统格局与现实效用》(独自),《民俗研究》2003第4期13、《关敬吾论日本传统故事的类型与结构》(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14、《艺术民俗学视野中的民间文艺》(独自),《山东社会科学》2002第4期15、《游艺民俗与艺术的起源》(独自),《民间文化》1999年第2期16、《当代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界》(独自),《齐鲁艺苑》1998年第2期17、《游艺民俗:当代科际整合趋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支点》(独自),《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1998年第1期存目18、《山东传统民歌中儒学文化的渗透与影响》(独自),《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音乐、舞蹈研究》1997年第5期存目19、《略论博山地区民间艺术风格特征的历史社会成因》(独自),《齐鲁艺苑》1998年第2期20、《略论“金瓶梅筵席”的美学特色》(独自),赵建民、李志刚主编《<金瓶梅>酒食文化研究》,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年版21、《游艺民俗:当代科际整合研究趋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支点》(独自),《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22、《民俗·习惯法·典范社区》(独自),《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23、《梅花桩拳派传承与源流蠡测》(独自),《精武》1996年第5期24、 《梅花桩拳派文场武场习俗与传统文化精神》(四人合作,第三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25、《艺术院校文学教学的规律探索与改革实践》(独自),《艺术教育》1996年第6期26、《山东民间美术中祈福求吉意象的成因》(独自),《民俗研究》199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造型艺术研究》1996年第4期存目27、《微山湖渔民“端鼓戏”艺术探解》(二人合作,第一作者),《齐鲁艺苑》1996年第1期28、《民俗学:一种崭新的文化视角(兼论民俗学与艺术文化的互渗整合)》(独自),《齐鲁艺苑》1995年增刊29、《从梅花桩拳派看义和团运动中的民俗因素》(独自),《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近代史》1995年第4期存目30、《艺术院校文学教学的“艺术化”探索》(独自),《山东高教研究》1994年第1期
学报编辑的工作就是修改来稿,编辑稿件,安排版面,有时也自己写稿.如征稿启事,活动通知等.工作不太累,对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益.
本刊遵照既定的办刊方针和宗旨,坚持以学术为导向,坚定不移地实施精品化战略,开放办刊,广泛吸纳、传播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刊发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稿件,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全国体育学术期刊中具有较大的影响。是中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