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查看全文并 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签约264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17家,非核心期刊58家,集刊80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2年2月28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2551位作者的273311篇文章,总期数15505期,总字数23.7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联系邮箱:。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采购热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要目
【法治中国】
1.“感受公平正义”命题的两个面向
徐亚文、黄峰(1)
2.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的理论构造与制度完善
黄锡生、尚睿(8)
3.“三权分置”背景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对象的确定
刘梦(17)
【民生法学】
4.《民法典》背景下代位权客体廓清
赵晶(27)
5.日本精神疾患劳灾认定的衍变及启示
施婧葳(37)
【部门法学】
6.环境犯罪刑罚法规的适正性研究
刘德法、白雅楠(44)
7.酌定量刑情节在暴力犯罪死刑司法控制中的规范化适用研究
王光明、武景磊(52)
8.网络共犯体系下帮助行为的类型化及其归责路径
李明见(68)
9.我国商事调解机制与《新加坡调解公约》对接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杨安琪、杨署东(75)
10.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模式的争论及评述
陈圣利(85)
11.我国私营安保企业境外服务法治障碍及对策研究
李璐玮(94)
【司法制度研究】
12.论审理者裁判与司法统一的张力及其消解
许少波、张昂(106)
13.电子诉讼可控复杂性与可行简单性之均衡
陈锦波(114)
14.侦察思维的故事模型理论:经验事实的故事重建与构件证明
巩寒冰(125)
15.司法区块链视域下电子数据的线上化证明
孙梦龙(138)
【法治文化】
16.法政视角下的近代财政
——以宣统三年全国预算案为中心
杨同宇(146)
17.基于家原则对契约自由的反思
周剑威(157)
【法治中国】
1.“感受公平正义”命题的两个面向
作者:徐亚文、黄峰(武汉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既体现了由“看得见的公平正义”向“感受公平正义”的法治转向,更是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奔向更高追求的一次飞跃。主观程序正义论为诠释“感受公平正义”命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从心理面向来说,主观程序正义论揭示了满足程序参与者感受公平正义的三个核心要素:信任感、尊严感以及控制感。从司法面向来说,主观程序正义论通过杜绝领导干部干预司法以提升司法程序的信任感、完善争议焦点整理以及心证公开机制以强化司法程序的尊严感、强化指导性案例运用和逐步实现副卷公开以增强司法过程的控制感,最终实现“感受公平正义”。
关键词:主观程序;公平正义;司法干预;心证公开;指导案例
2.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的理论构造与制度完善
作者:黄锡生、尚睿(重庆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是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法治保障。目前,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面临着协作范围不全面、协作形式不统一、协作主体不明确、协作规则不健全等多重困境。从流域的整体性、关联性及特殊性出发,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需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分块管理的现状,以生态整体主义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长江“全流域”环境司法“大协作”体系。具体方式包括明确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的法律内涵、完善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内部协作制度、强化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外部协作制度等方式,实现长江流域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生态整体主义;协同治理
3.“三权分置”背景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对象的确定
作者:刘梦(吉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耕地具有重要的生态资源价值。生态增益是进行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正当性依据,对产生生态增益做出实质性贡献是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对象确定的标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是耕地用途限制的直接经济利益受损者,应当是补偿的对象;土地经营权人履行耕地使用方式的限制,承担耕地整体性保护义务,对产生生态增益做出了实质贡献,亦应当是补偿对象。地方政府对耕地的使用环境进行宏观治理,对耕地产生生态增益具有支持作用,但是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履行职能不能要求获得补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使用产生生态增益只起辅助作用,不是直接的生态增益贡献者, 亦不应当作为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对象。
关键词:“三权分置”;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生态增益
【民生法学】
4.《民法典》背景下代位权客体廓清
作者:赵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内容提要:立法与理论上关于代位权客体的争议一直存在,此种分歧在《民法典》颁布实施后依然持续,有损于《民法典》的实施与法治的统一。在确定代位权客体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明确代位权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债权人利益保护”,且“不过分侵夺债务人私法自治”, 因此,在“秉持谦抑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可将代位权客体界定为“一般债权”“债权之从权利”“增加责任财产之必要权利”“确定性的特殊金融债权”等。
关键词:民法典;代位权客体;债权人利益保护;一般债权;从权利;特殊金融债权
5.日本精神疾患劳灾认定的衍变及启示
作者:施婧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劳动环境变革的背景下,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日本将劳动压力所引发的精神疾患界定为劳灾,纳入劳灾(工伤)保险的救济范围。日本精神疾患劳灾认定以工作原因量化理论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为核心标准,构建了以行政认定为前置程序、以司法认定为救济补充的制度结构。我国可以借鉴其一定经验,逐步将精神疾患纳入工伤保险的范围,并以“工作原因”为中心设定具体的认定标准体系,构建行政认定与司法认定互动型认定制度。
关键词:日本劳灾认定;精神疾患;行政认定;司法认定
【部门法学】
6.环境犯罪刑罚法规的适正性研究
作者:刘德法、白雅楠(郑州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新近立法对污染环境罪内容的改动集中体现了伦理层面价值观的演变历程、犯罪论层面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的动态调整,以及刑罚论层面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的分配理念。三个层面存在的三组二律背反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与发展联系,均可归结为刑法积极立法趋势下存在的法益保护早期化与刑法谦抑性的矛盾问题。我国环境犯罪治理的发展道路应当坚守刑罚法规的适正性,以罚则内容明确、处罚范围适中、罪行轻重均衡为具体标准,在刑罚配置上贯彻落实比例原则、细化罚金刑适用幅度甚至扩展保安处分措施。
关键词:环境刑法;环境犯罪;刑罚观念;法规适正
7.酌定量刑情节在暴力犯罪死刑司法控制中的规范化适用研究
作者:王光明、武景磊(烟台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酌定量刑情节是我国目前控制暴力犯罪死刑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因其自由裁量空间较大,不利于严格控制死刑。实践中,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以及犯罪动机卑劣情况,都无统一认定标准;被害人过错和民间矛盾的内涵不清导致认定混乱。为规范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合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犯罪后果严重程度应严格按照具体死亡人数和其他侵害后果来认定。手段残忍程度的界定应综合实质意义和形式标准来把握。只有随意选择作案对象,滥杀无辜,以达到反社会、反人类犯罪目的而产生的动机才可以认定为卑劣犯罪动机。被害人过错影响刑罚裁量的法理依据在于其使被告人的可谴责性降低。民间矛盾影响刑罚裁量的法理依据是被告人的预防必要性小。在暴力犯罪死刑裁量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酌定量刑情节的规范意义和法理依据来认定,并综合全案量刑情节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关键词:酌定量刑情节;暴力犯罪;死刑;司法控制
8.网络共犯体系下帮助行为的类型化及其归责路径
作者:李明见(武汉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网络共犯体系异化,使得传统共犯理论和司法实践面临诸多挑战。帮助行为在网络空间的表现类型多样化,中立的帮助行为、片面的帮助行为在网络共同犯罪形态中广泛存在。我国已通过刑事立法、司法解释逐步构建了网络帮助犯的刑事责任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面对网络帮助行为的归责障碍,应坚持刑法总则下的共犯立法模式,肯定片面共犯的适用以及完善明知的判断规则,以更好地解决网络共同犯罪帮助行为的归责问题。
关键词: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共犯正犯化;归责体系
9.我国商事调解机制与《新加坡调解公约》对接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作者:杨安琪、杨署东(重庆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新加坡调解公约》的签署,是国际贸易多边合作重要的国际法保障,也是国际商事和解协议法律执行力和国际流动性显著提升的标志。为实现国内商事调解机制与公约的对接,中国应在国际商事调解立法、和解协议配套执行机制、调解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协调和完善,同时利用我国自贸区(港)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深耕商事调解试验田,构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调解法律体系和运行体制。
关键词:《新加坡调解公约》;国际商事和解协议;中国商事调解制度
10.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模式的争论及评述
作者:陈圣利(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政法舆情治理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模式,存在形式主义、公司意思主义和当事人意思主义之争。争论的焦点有二:一是股权转让是否以外观公示为生效要件;二是股权转让是否以公司认可为生效要件。《九民会议纪要》采纳了股东名册登记生效说,此即形式主义观点之一 。形式主义和公司意思主义,均超越了现行《公司法》相关规定的文义射程。当事人意思主义契合股权性质,符合比较法解释,切合中国法现况,故而更为可取。当事人意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除法律和公司章程另有规定以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归属变动一般以当事人的让与合意为准,出资证明书的交付并非股权转让的要件,股东名册的修改是对抗公司的要件,工商登记的变更是对抗公司外部第三人的要件。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模式;形式主义;公司意思主义;当事人意思主义
11.我国私营安保企业境外服务法治障碍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璐玮(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内容提要:海外利益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我国整体发展利益与国家安全。面对复杂严峻的海外投资环境,我国海外利益急需我国私营安保企业提供配套的安全保障服务。然而,服务提供国(地)市场准入严苛、依法获取持枪资格受限、服务过程中遭致合规风险高等棘手法律问题,使我国私营安保企业境外服务频繁受阻。国内相关规则、行业标准未成体系,资质认证、枪支管理等具体规定空白或不灵活,国内相关监管、问责处罚机制不健全,全球性规制尚未深度参与,是我国私营安保企业陷入上述困境的根本制度性障碍。基于法治化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新要求,从国家规制视角,在规则制定、机制构建等多个层面,国内、国际等多个治理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依法保障我国私营安保企业顺利提供境外服务,助企纾困。
关键词:私营安保公司;总体国家安全观;枪支管理制度;安保行业标准
【司法制度研究】
12.论审理者裁判与司法统一的张力及其消解
作者:许少波、张昂(华侨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审理者裁判和司法统一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紧张关系,这呈现为当下中国促进审理者裁判的司法改革和以司法统一为导向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冲突。审判权力与责任的失衡、司法问责方式的行政化、法官职业群体素质仍待提升、“结果中心主义”的审判评价标准等原因共同导致了审理者裁判与司法统一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理者裁判与司法统一在原则上应当是兼容的,因为二者都不是绝对化的。审理者裁判与司法负责之间存在权衡,司法克制与司法能动之间存在博弈,适度的审理者裁判与适度的司法统一可以在不损害对方核心要素的情况下建立起来。消解审理者裁判与司法统一之间的紧张关系需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建立外部问责机制、实施温和能动的司法政策、建立“过程与结果双重导向”的法官绩效考核制度。
关键词:审理者裁判;司法统一;司法责任;司法能动;法官豁免
13.电子诉讼可控复杂性与可行简单性之均衡
作者:陈锦波(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内容提要:电子诉讼应当同时具备可控复杂性和可行简单性的双重功能特性。增加电子诉讼可控复杂性的途径在于:在技术上,建立稳定、安全且功能多样的电子诉讼平台,并实现该平台与其他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在法律制度上,确认异步审理的法律效力、建立相应的失权制度、确立电子签名的使用规则并扩大法院对涉网行政案件的受理范围。而要实现电子诉讼的可行简单性,则需要深入挖掘电子诉讼复杂性的来源,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举措:在技术方面,彰显电子诉讼平台的交互性;在制度方面,加强对电子诉讼的程序性法律控制;在机构方面,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对电子诉讼繁杂事务的有效治理;在人员方面,提升诉判主体各方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法律规则的能力。
关键词:电子诉讼;功能特性;可控复杂性;可行简单性
14.侦察思维的故事模型理论:经验事实的故事重建与构件证明
作者:巩寒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内容提要:侦查语境的特殊性体现在侦查性发现相较“法律发现”的非对抗性,以及侦查性叙事整体性区别于法庭证明的构件拆分过程。对其特殊性的评估,有助于缓解“审判中心”下,集中于案卷笔录上的紧张关系。故事模型跳出了“原子论”的认识过程,代之以“整体论”的思维模式。其描述了侦查性发现中对多种线索信息以及更自由信息形式的拓展,明确了对经验事实的内心重建,理性思维是决定性因素。侦查故事需要统摄在案证据、解释推论链条。其问题是故事构建的“整体性”要求与“分离性”障碍,及推论链条梳理的证据问题。“关于故事构造的知识”是侦查叙事的核心内容。在辅助侦查性叙事的形成过程以及为故事模型提供规范性引导的过程中,准确性构成了评判事实认定理论的重要标准,而对错误风险防控的把握体现在应对“刑事错案种类泛化”理念修正中。
关键词:故事模型;侦查性发现;经验重建;要件事实
15.司法区块链视域下电子数据的线上化证明
作者:孙梦龙(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随着数字技术对物理空间信息存储方式的变革,电子数据的技术性需求与司法实践的转化式适用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司法区块链的制度化建构为电子数据的线上化证明提供了“区块链+司法”的全新发展方向。在存证阶段,司法区块链通过数据稳定存储,建立数据可信载体与全程可追溯机制。在取证、举证阶段,司法区块链可以通过借助参与共识,辅助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并对接公证机关出证。在质证、认证阶段,司法区块链能够有效减少电子数据生成机制、存储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提升司法效率。司法区块链平台下的电子数据证明以法律规则与技术共识耦合的方式开启了电子数据全流程线上化证明的司法证明新高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技术证明;参与式;电子证据;线上化证明
【法治文化】
16.法政视角下的近代财政
——以宣统三年全国预算案为中心
作者:杨同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财政是伴随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产物。作为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财政预算案——宣统三年全国预算案,其编制与议决不仅凸显了近代财政的内在理路,而且折射出法政的诸多面向。度支部颁布多项法令渐次展开财政清理,为预算案编制提供了基本前提。围绕宣统三年全国预算案编制,各部院、地方督抚与度支部形成角力。编制赤字预算案反映度支部陷入“名实不符”的泥淖,呈现出晚清复杂的权力关系。资政院对宣统三年全国预算案的议决是首次由民意机关监督国家财政,资政院成立预决算股员会,劳心尽力,组织议员分科审查预算。经资政院大会议决,度支部原奏的预算赤字被修正为盈余,其间存在的程序问题值得反思。从法政角度观之,权力的名实不符,程序的便宜处分,实为近代财政反思之一端。在转型政治下,通过规则实现权力的自洽,达致良好的法政秩序,效果更佳。
关键词:法政;财政;预算案;度支部;资政院
17.基于家原则对契约自由的反思
作者:周剑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契约自由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在破除身份枷锁、带来个体解放与自由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家本源关系的破裂,这种破裂意味着主体间关系的对抗,私人利益的无序扩张演化为社会冲突的焦点;更意味着人与历史关系的断裂,主体间相互依赖的历史共同感不复存在,由此现代社会陷入公共性危机。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形态,透过中国的家文化,利用概念思维,可以重新认识家的规范意义与价值。家本质上是共生共存的载体,从家本性出发可以重新界定主体间关系,建构以“共在论——家伦理——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家原则。家原则不是对契约自由的全面否定,而是对它的改进与充实,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反思与超越契约自由的个体主义基础,以共在论激活人们的生活意义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则以家伦理为基础重建公共伦理,力图弥合私人自治与公共自治之间的断裂,积极寻求自由得以实现的义务与伦理条件。
关键词:契约自由;个体主义;家原则;关系伦理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是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类专业学术期刊。1986年创刊,2012年由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更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本刊秉承“格物致知、明礼弘法”的办刊理念,坚持办刊的学术性,追求学术创新,严守学术规范,关注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法理研究,注重制度建设;包容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
-END-
责任编辑 | 吴珊
审核人员 | 梁学曾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近些年来,共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合著和参编著作近十部,主持和参加省级、厅级科研项目八项,主持校级项目二项,获得省厅级科研奖两项。 1.《论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载于《河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2年第5期。2.《刑法解释的目标和原则》,载于《河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4年第1期。3.《论我国的刑法司法解释》,载于《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性及立法问题》,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5.《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受贿罪新探》,载于《许昌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6.《缓刑制度的价值分析》,载于《河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6年第3期。7.《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分析》,载于《理论月刊》2006年第9期。8.《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解析》,载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9.《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的根据及其界定》,载于《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10.《“刑期于无刑”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构建》,载于《河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7年第3期。11.《律师伪证罪的立法问题分析》,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2.《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基本问题分析》,载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3.《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的新径路——犯罪断念研究的提倡》,载于《求索》(cssci,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14.《借鉴恢复性司法,重构刑事司法理念》,载于《求索》(cssci,中文核心)2008年第7期。15. 《论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类别化》,载于《电子知识产权》(cssci)2008年第6期。16.《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立法的理性分析》,载于《现代法学》(cssci,中文核心)2010年第3期。 1.《中国刑法典的新发展》,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海商法学》,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刑法学》,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刑法新增罪名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5.《刑法学》,参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国际经济法学》,参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渎职罪的理论与司法适用》,参编,中国检查出版社2002年版。8.《近代西方刑法学派之争》,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省级、部级、厅级项目:1. 公共行政领域中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在研,项目主持人。2.和谐社会建设与社区矫正制度完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已结项,良好,第二参与人。3.刑事和解制度与构建我省和谐新农村问题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已结项,优秀,第二参与人。4.恢复性司法的刑事政策价值及引入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主持人,在研。5.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第二参与人,在研。6.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第三参与人,在研。7.没收财产刑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二参与人,在研。8.侵犯著作权犯罪研究,国家版权局重大项目,参与人,在研。河南大学项目:1.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制度完善研究,2002年度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已结项,项目主持人;2. 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2009年度河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研,项目主持人。 1.2008年1月,“刑期于无刑”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构建,河南省首届法学成果评比二等奖。2. 2008年9月,“刑期于无刑”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构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3.2007年11月,河南大学教学优秀奖。4.2005年8月,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5.2002年12月,获河南大学第三届教师讲课大赛三等奖。
主持并完成了1999年度国家社科项目“中古西欧的封建王权的研究”,主持了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三至十五世纪的英国议会君主制研究”,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项目“中古后期英国贵族群体社会政治活动研究”,并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的研究。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历史学系高级研究学者(2006)。美国罗彻斯特大学(Rochester University)历史学系访问教授(2007)。专著与教材类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哲学卷),独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东海”与“西海”——中西历史比较的尝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英国封建王权论稿》,独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查理曼》,独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凹凸文心——中国文化群体的历史活动与思想境界》,主编兼主要作者,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心学与中国社会》,副主编兼主要作者,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世界中世纪史》,独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世界中世纪史》,独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世界文明史》(与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历史比较的新视野》,论文集,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译作《剑桥近代史》第三卷的主要校译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志:帝国兴亡----大战风云录》,18万字,安东尼·肖著,本人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志:天下大战—铁血太平洋 》,18万字,约翰﹒戴维森著,本人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志:霸王行动——生死诺曼底 》,18万字,安东尼.肖 著, 本人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剑桥近代史》第三卷,主要校译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二) 学术论文1、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世界中世纪史的终结与近代史的开端,载《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4期。2、佛罗伦萨市民人文主义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3、明清思潮与文艺复兴比较之我见,载《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4、意大利人文主义与明末清初儒学人文观的异同,载《历史教学》1989年第9期。5、唐甄君权观析论,载《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3期。6、黄宗羲“法治”思想辨析,载《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7、明末清初的思想流变,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8、中国近代早期启蒙思潮的滥觞,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9、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的衰落及其原因,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10、试论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政治理想,载首届中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代表会议论文集《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1、近百年来西方的西欧封建王权理论,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12、马克尧先生与我国的西欧中古史研究,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13、中古英国神学家约翰的“王权神授”理想,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4期。14、中古前期英国封建王权与世俗贵族的关系,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15、我国中世纪史研究的历史回顾,载《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16、英国封建王权对郡政的整顿,载《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17、中古西欧基督教经学传统的积淀与更新,载《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8、中古前期的英国封建王权与基督教会,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 期。19、对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史学流派的一些看法,载《光明日报》》2000年6月16日史学版。20、批判地借鉴西方史学流派,深化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载《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1期。21、中古英王国财政制度探析,载论文集《世界中世纪史的新探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载《社会转型天津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23、摆脱“儒学复兴”理想的困扰—有关传统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载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中古英王国的封建军事制度析论,载论文集《人大史学》》,中国书店1999年版。25、封建时代中西君权神化现象的比较研究),载《中国史研究》, 2002年第2期。26、中古西欧的“法大于王”与“王在法下”之辨析,载《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7、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载《光明日报》2002年6月25日理论版。28、西欧文艺复兴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批判继承,载《史学集刊》,2002年第2期。29、借鉴与创新: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载《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30、威廉一世与英国封建王权的确立,载《史学论丛》,人大历史学系编,1999年版。31、塞瑟尔的《法国君主制度》与“新君主制”的理想,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32、唯物史观与思想文化史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33、试论塞瑟尔的“新君主制”学说,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34、中西“人文”精神的当代思考,载《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理论版。35、取向与范式:中西封建政治史比较的思考,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6、神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载《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7、马克·布洛克对中古西欧封建政治史研究的贡献,载《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38、有关中西历史比较的几个问题,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39、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农民起义,载“光明日报”主办《光明观察周刊》2003年第7期。40、中外“融通”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载香港中文大学《世纪中国》2003年第14期。41、中西封建政治史比较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论文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2、谈当前史学研究中学术理路的转换《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43、 “婴逆麟”与古代士大夫谏政的悲剧,载《光明日报》2005年4月2日史学版。44、有关中西历史比较的几个问题,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45、学术争鸣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光明日报,2005年6月28日理论版。46、卡雷尔的“反现代化”学说评析,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47、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方向,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48、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规律的探索,载《史学月刊》2006,9期。49、试评卡雷尔的“反现代化”学说,载《西学研究》第二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版。50、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英国中世纪宪政史研究的回顾—访问M.普里斯维奇教授,载《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53、中西“神(天)人”关系之思想的比较研究,载台湾《辅仁历史学报》2007年第1期。52、中古英国政治史研究的路径选择与中西比较——与牛津大学J.R.马蒂科特院士的学术对话录,载《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53、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与M 阿莫诺教授的学术对话录,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54、比较视野下的中古西欧政治史研究—与美国史学家R.卡尤珀的学术对话录,载《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55、 中西封建君主制中的“法治”与“人治”,载《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56、 试论福特斯鸠的“有限君权”学说,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4期。57、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载《光明日报》2008年9月18日理论版。58、西方史学界对中世纪英国“宪政王权”的考量,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5期。59. 改革开发以来的西欧中世纪史研究,载《史学月刊》2008年第9期。60、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探析,载《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61、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动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2日版。62、Absolute or Limi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eudal Monarchies,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Vol.4,No.2,Autumn 200963、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64、“回归”或 突破——英、美史学家有关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动向,载《世界历史》2010年第6期。65、有关构建世界史研究之“中国学派”的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66、史学文化热不是真正的学术复兴,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6日版。67、“原道中西”—中西人文精神的当代思考,载《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讲演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68、从社会契约论看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载《孟子文化大集》,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69、论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时期的叛逆罪立法,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70、历史比较研究的一份样本,载《光明日报》, 2011年2月21日史学版。71、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载《学海》2001年第1期。72、大众文化潮流中的“历史消费”—当代西方“通俗史学”一瞥,载《光明日报》2012年4月19日世界史版73、国际学术视野与世界史前沿问题研究,载《史学月刊》2012年第5期。74、 “王在法下”的浪漫想象:中世纪英国“法治传统”再认识 ,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会议综述及其它1、首届中国比较史学学术讨论会述要,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2、中国世界中世纪史2001年学术年会纪要,载《光明日报》2001年6月19日史学版。3、“学术报告评议词”,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中西历史比较的新视野,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4日史学版。5、“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述要,载《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6、比较史学、传统文化、现代化——学者访谈录,载《贵州日报》1991年6月25日理论版。7、“西方文明史进程——文艺复兴”系列文章10篇,载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4年232—258期(篇名从略)。8、刘军宁先生对西方文艺复兴的误读,载光明日报光明网2006年12月18日“光明观察”,《儒家邮报》创刊号,2006年12月,陈明主编。9、《人类酷刑史》中译本“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 阿什特里德·斯达德勒尔、吴泽勇:德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与案例教学,载《法学》,2013年第4期。2. 吴泽勇:中国法上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1期。3. 王晨光、吴泽勇:以案说法:办理销售非法烟丝网络案,载《湖南烟草》,2011年第5期。4. 吴泽勇:证明疑难案件的处理之道——从“彭宇案”切入,载《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5. 吴泽勇:建构中国的群体诉讼程序:评论与展望,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6. 吴泽勇: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证明,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7. 吴泽勇:德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8. Dieter Leipold、吴泽勇:德国民事诉讼法50年:一个亲历者的回眸,载《司法》,2009年。9. 吴泽勇:集团诉讼在德国:“异类”抑或“蓝本”?,载《法学家》,2009年第6期。10. 吴泽勇:《投资者示范诉讼法》: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11. 吴泽勇:论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撇去不法收益之诉,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12. 吴泽勇:瑞典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分析,载《法学》,2010年第7期。13. 吴泽勇:论荷兰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4. 吴泽勇:论德国法上的团体不作为之诉——以《不作为之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载《清华法学》,2010年第4期。15.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载《法学家》,2010年第5期。16. 彭浩晟、吴泽勇:法官独立的具体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7. 吴泽勇:清末修订《刑事民事诉讼法》论考——兼论法典编纂的时机、策略和技术,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18. 吴泽勇:清末修订《法院编制法》考略——兼论转型期的法典编纂,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19. 吴泽勇:《大清民事诉讼律》修订考析,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20. 吴泽勇:《民事刑事诉讼暂行章程》考略,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21. 吴泽勇、刘新生:《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再审程序的变迁,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22.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的构成与法院司法政策的选择,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23. 吴泽勇:清末修律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变革,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24. 吴泽勇:动荡与发展:民国时期民事诉讼制度述略,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25. 江伟、吴泽勇: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26. 吴泽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7. 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28. 吴泽勇: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载《法学》,2005年第1期。29. 江伟、吴泽勇: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载《诉讼法论丛》,2003年。30. 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31. 章武生、吴泽勇:律师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32. 吴泽勇: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民事诉讼制度,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33.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34.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35. 熊跃敏、吴泽勇: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4期。36.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上),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37.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下),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38. 吴泽勇:论我国职业法官培养机制之完善,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39. 章武生、吴泽勇:简易程序与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解决,载《法学》,2002年第1期。40. 章武生、吴泽勇:法律援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家》,1999年第5期。41.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第2期。42. 江伟、熊跃敏、吴泽勇: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43. 吴泽勇:历史、文化、社会中的司法制度——评《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44. 吴泽勇: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历史与未来——评莫诺·卡佩莱蒂的民事诉讼程序保障比较研究,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45.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改革,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1期。46. 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47. 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