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2期

2023-02-19 17: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2期

科研项目   1 企事业委托研究项目:《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题调查》,已结项  2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科研课题:《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早期文化研究》,2011年—  3 山西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桑干河流域史前文化与环境研究》,课题组负责人,2012.8—   学术论文 主要有:  1 《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93年第3期  2 《从南庄头遗址看华北地区农业和陶器的起源》,《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3 《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  4 《1997年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0年第3期  5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报告》,《考古学报》2010年第3期  6 《旧石器考古断代误区》,《文物春秋》2010年第4期   著作教材 主要有:  1 《泥河湾旧石器文化》(合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合著),地质出版社,2011年  3.《香港的远古文化——西贡沙下考古发现》(合著),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古物古迹办事处编制,2005年   获奖情况 主要有:1998年泥河湾考古发掘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学术交流 主要有:  1 1998.5赴日本参加学术会议  2 1998.12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

陈巍的学术研究

(一)论著《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获2009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45万字,参撰10万字)(排名第三)。(二)项目主持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养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排名第三)。(三)论文1.《社会认知是具身化的吗?》,《社会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译者)2.《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1年第2期(独立)3.《解释人类学习的新途径:进化教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心理学版(第二作者)4.《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新视域》,《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文核心,CSSCI),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5.《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理论”吗?》,《哲学动态》(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8期(独立作者)6.《教育神经科学: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途径》,《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7.《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8.《教室里的神经科学: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取向》,《外国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9期(第一作者)9.《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2期(独立作者)10.《从颅相学到认知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百年演进》,《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5期(独立作者)11.《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12.《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13.《共享身体表征:心智阅读起源的具身匹配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14.《孤独症碎镜假说述评》,《心理科学进展》(中文核心,CSSCI,CSCD),2010年第2期(通讯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15.《重新发现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与启示》,《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6.《围绕符茨堡学派无意象思维实验的争论与启示——纪念符茨堡学派创立11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7.《神经现象学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纲》,《系统科学学报》(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脑与行为的进化史观:整合心理科学的“战役式”设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立作者)19.《第三种文化在认知科学中的浮现》,《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0期(独立作者)20.《镜观人猿揖别的里程碑——评丁峻教授的新著〈思维进化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独立作者)21.《社会认知的双重机制: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22.《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通讯作者)23.《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 and its plasticit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SCI),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4.《社会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25.《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26.《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27.《建构抑或天赋——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元理论困境与出路》,《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28.《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29.《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09年第1期(通讯作者)30.《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碎镜假说述评》,《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31.《阐明心理理论机制的新途径: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证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32.《Mirror neuron system as the joint from action to language》,《Neuroscience Bulletin》(CSCD,Spring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3.《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34.《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35.《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基于脑的教育:回顾与展望》,《教育学术月刊》(中文核心),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36.《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整合实验:一个“阶段-分类”的框架》,《心理研究》,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37.《具身模仿:从神经元到现象体验》,《求是学刊》(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5期(译者)38.《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神经现象学进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9.《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世界哲学》(中文核心,CSSCI),2007年第6期(译者)40.《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人类学学报》(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1.《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2.《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意义》,《自然杂志》(中文核心),2008年第4期(第三作者)43.《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模仿行为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4.《镜像神经元研究概况述评》,《生命科学》(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45.《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46.《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06第3期(第一作者)47.《耗散结构视野下神经质症的发生机理与治疗———从森田疗法到新森田疗法的嬗变》,《医学与哲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48.《感受性问题与当代心身关系功能主义的批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9.《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复杂性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科技核心),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50.《Mirror system based therapy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Springer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51.《功能主义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蒙蔽》,《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52.《近十余年来国外进化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崔德文的其他人物

1 武警少将,男,汉族,生于1946年10月,天津人。1966年毕业于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197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分配在东北有色局天宝山铜矿工作;1977年调到吉林省黄金公司工作,担任过副经理;1985年调任冶金工业部黑龙江黄金公司经理;1987年调任冶金工业部黄金局副局长、中国黄金总公司副经理;1988年任国家黄金管理局副局长。武警黄金指挥部副主任。2 崔德文 1940年8月生,辽宁海城人,辽宁省营口市文物考古勘探队队长,中国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辽金史学会会员,中国古民俗研究会理事,营口市历史学会、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曾任营口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副研究员,营口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学宣文史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辽金史研究会副秘书长,营口市辽金契丹女真历史考古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文物考古学。70和80年代初,参加省辽南、江西文物普查团;主持领导市大型文物普查,有重要发现填补一些省、市考古空白。1974~1984年主持闻名中外的金牛山旧石器遗址发掘工作,先后任队长、业务指导。1978年全面主持和领导金牛山遗址发掘工作时,获得哺乳动物新种化石、人股骨化石和灰烬层等,其中一新种剑齿虎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其姓氏命名为崔氏似剑齿虎载入史册。多次主持当地的古墓葬发掘,为研究地方史及举办有地方特色的展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标本,为培养营口地区文物工作做出了贡献。在国家级文保单位金牛山遗址和省级文保单位西炮台遗址的保护、发掘、研究和利用中,成绩显著,被评为系统业务拔尖人才和省、市先进社科工作者。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学术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有多篇获国际、国家级优秀和等级奖。撰写并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辽宁省营口地区石相研究》等30余篇论文,发表于《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中国科技学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辽宁营口藏山洞穴地点试掘报告》发表于《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13卷)第3期;《辽代铁州故址新探》发表于《北方文物》1992年5月第2期。撰著并出版著作多。主要著作有《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遗址(1978年)发掘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1993年)、《西炮台》(辽沈书社,1994年4月)、《营口地方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

谁有著名播音员陈淳.铁诚的简介啊?

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种说法是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
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他能诗文,擅书法,尤精绘画。陈淳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陈氏少年作画工细,中年后笔法放纵,自立门户。陈淳从师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擅长写意花卉,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陈淳中年以后间作山水,技法学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风景为题材,手法简练,极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着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红梨诗画图》、《山茶水仙图》、《葵石图》、《罨画图》等。其子陈括继承父风、擅花卉。
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元朝)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周)后,无如陈道确,陆叔平(治)”。近代画家如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在诗文题书画中,都对陈淳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明万历年间即有人曾评价过陈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诣和声誉都超过了文征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现存的陈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馆收藏,民间甚少得见。
作品价格 陈淳作品传世较多,国内几大博物馆多有收藏,流传海外的也不少,美国纽约是拍卖陈淳作品的地方,目前已见有6幅作品交付拍卖,价格较高,而且高低相 差不太 大,说明市场稳定,收藏家也看重陈淳作品。
2.陈淳
(1159~1223)是中国南宋理学家。字安卿,亦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著作有《北溪全集》。其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北溪字义》对心理概念的界说和疏释上。他从“理”生气、气化生万物出发,提出由理气结合而产生的“心”,天然地具有两种水平:“知觉从理上发来,便是道心”;“从形气上发来,便是人心。”(《北溪字义·心》)人性也是由理气形成的“天地之性”和“气禀之性”的结合体。“天地之性”和“道心”天然是善的“气禀之性”和“人心”有善与不善之分,为此,以“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修心养性之道。提出:“意是心上发起一念,思量运用要恁地底”。“智是心中一个知觉处,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确定是智。”(《北溪字义·仁义礼智信》)把知与行看成是“交进而互相发”的关系,“知之明则行愈达,而行之力则所知益精矣。”(《严陵讲义·用功节目》)继承“情者,性之动”的传统说法,但认为从性中发出的情“便是善,更无不善”,而“感物欲而动,不从本性发来,便有个不善。”(《北溪字义·情》)把“志”界说为“心之所之”,又有“趋向,期必之意”(《北溪字义·志》)。认为才具有“才质,犹言才料质干”和“才能,是会做事底”(《北溪字义·才》)两种含义。依据禀气的清浊和赋质的纯杂交错搭配,把气质分为刚烈、软弱、躁暴、狡谲、性圆、愚拗等多种。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提出要立志、虚心、下学与上达;批判了学习为求取功名而不求甚解的时弊。
3.陈淳
男,1950年4月21日出生,汉族,籍贯:北京市;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毕业于吉林市第五中学;
1968-1970年,永吉县大绥河公社小绥河大队14小队集体户知青;
1970年-1975年,吉林铁合金厂五车间工人,宣传干事、党办秘书;
1976年-1979年,吉林市工交办路线教育办公室,揭批“四人帮”运动办公室;
1979年-1983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干事;
1983年-1985年,中共吉林市委党校学习;
1985年-1987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干事,副处长;
1987年-1989年,中共吉林市委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1989年-1993年,中共吉林市委办公厅副主任;
1993年-1995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
1995年-1998年,中共吉林市委副秘书长;
1998年-1999年,吉林市体改委副主任;
1999年-现在,中共吉林市委副秘书长。
陈淳同志获得的主要荣誉:
2003年11月,在吉林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4月,在吉林市“学做创”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勤廉公仆”
2005年3月18日,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6年6月,在吉林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第八次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2006年6月,在吉林省庆祝建党85周年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6月,被评为2005年吉林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4.陈淳,男,1948年5月生,汉族,浙江奉化人。
1978-198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导师贾兰坡院士,获硕士学位。
1982-1986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1986-1992 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2-1996 加拿大多伦多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
1997-至今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学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农业起源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兼任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8年主持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河北阳原县小长梁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该次发掘完全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方法,将卫星定位技术,电脑技术和实验方法首次引入考古的田野工作。发掘和研究报告分别于发表于1999年与2002年的《人类学学报》。
2000年,承担复旦大学三年行动计划文科科研项目,从事《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探索》的研究课题。2000年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100本研究生教材建设的特别资助,承担教材《考古学理论》一书的写作。2001年获国家教委文科科研基金资助,从事《中国国家探源的理论探索》的研究课题。
教学情况 :
共开设和教授6门课,本科的课程为《考古学通论》、《考古学思想史》和《专业英语》。研究生课程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专题》与《专业英语》。
近年发表的著作、重要文章和奖项
《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
陈淳(译),《手》。约翰·内皮尔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复旦学报》,2003年第4期。
酋邦与中国早期国家探源。《中国学术》,2003年总第14辑。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一书获2004年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其他主要学术成果:
1.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思考》《史学月刊》2002年1期
2.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1期
3. 《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复旦学报》2002年1期
4. 《“操作链”与旧石器研究范例的变革》刊《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年
5. 《岭南史前研究的思考》《岭南考古论文集》2001年
6. 《中国猿人》贾兰坡院士主编,陈淳著。
7. 《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9年3期
8. 《微痕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考古》2001年7期
9. 《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文物》1997年8期
10.《酋邦的考古学观察》《文物》1998年7期
11.《资源、神权与文明的兴衰》《东南文化》2000年5期
12.《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昨天与今天》《第四纪研究》1999年2期
13.《早期国家之黎明》《东南文化》1999年6期
14.《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新视野》《科 学》1999年2期
15.《两极法与piece esquillees》《人类学学报》1999年1期
16.《考古学方法论的思考与借鉴》《东南文化》1997年4期
17.《中石器时代的研究与思考》《农业考古》2000年1期
18.《谈旧石器的精致加工》《人类学学报》1997年4期
19.《再谈旧石器类型学》《人类学学报》1997年1期
20.《旧石器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载《史前考古学的新进展——庆贺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国际学术
讨论会文集》,1999年科学出版社
21.《城市起源之研究》《文物季刊》1998年2期
22.《谈谈考古学的科学性》《文物世界》2000年4期
23.《稻作、旱地农业与中华远古文明发展轨迹》《农业考古》1997年3期

张振江的主要成果

2013 《水书文本整理问题初探》,《文化遗产》(林香、代世萤、张振江),2013年第1期 2012 《水族卯节的当代变迁》(代世萤、张振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2012 《双星水族的建房习俗》(代世萤、张振江),《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2012 《水族村落的民族传统空间结构》(张振江、杨槐、代世萤),《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 2011《水族村寨空间结构中的家族制约因素》,《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2011《三洞水族使用巫术的原因初探》(张振江、苏慕烽),《思想战线》,2011年第3期。 2010.《贵州荔波现代水族体质研究》(李法军、李云霞、张振江),《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1期。2003.《近五十年来广东地区语言变迁大势》(与陆镜光合着),澳门,《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125-133。  2003.《香港开埠初期的华人族群与族群关系》,周大鸣、何国强主编《文化人类学新视野》,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193-211。  2002.《普通话在广东:语言、社会、人》,周大鸣主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55-168。  2002.《华侨与华南大方言中的外语借词》,周大鸣、柯群英主编《华侨与地方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67-98。  2001.《“妈妈考”补说》,(香港)《中国语文研究通讯》,总第59期:54-58。  2001.《普通话在广东:语言能力、语言行为与语言声望的差异及其解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62-65。  2001.《香港粤语中表钱财义的“水”》(合作),《方言》,第4期:79-86。  2001.《一种基于经验基础的语词接触理论》,李如龙、苏新春主编《词汇学研究与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99-131。  2001.《香港粤方言的“水族词”》,李如龙、苏新春主编《词汇学研究与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147-169。2001.《原始汉藏语/原始藏缅语构拟的现状》(译文),戴昭铭、陆镜光主编《语言学问题集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65-281  1999.《广东语言的人类学研究》,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第5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76-180。  1999.《三水瑶乡》,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591-601。  1999.《粤方言中的英语借词》,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惠州话、梅州话、广州话的200词对应》,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油岭八排瑶语中的汉语借词》,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汕尾的经济文化变迁》,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  1996.《广州市繁体字使用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广州社会》,第2期。  1996.《语源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概念失误》,《中州学刊》,第6期。  1996.《港式中文初探》,《当代港澳》,第2期。  1996.《试论人口迁移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南方人口》,第2期。  较为远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在珠江三角洲实行双语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6年第021号。  《高储蓄:成因、风险与对策》(合作),《广州城市金融》,1996年第4期。  《沙门的汉语研究》,《广东佛教》,1996年第6期。  《佛教传入与反切的生成》,《广东佛教》,1996年第4期。  《英语委婉语的语义构成》,《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6年第37号。  《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审美的特点与原因》,《青年探索》,1996年第3期。  《在珠江三角洲实行双语体制》,《同舟共进》,1996年第5期。  《英语委婉语中的借指委婉语》,《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5年第019号。  《试论广东境内的多言现象》,欧初主编《岭峤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汉语佛教词汇的构成与来源》,《广东佛教》,1995年第1期。  《汉语佛教借词的两个问题》,《广东佛教》,1995年第6期。  《乐昌县志方言志》(合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借词与文化背景》,《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4年第012号。  《灵璧县志方言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