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02-21 22: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值此大地震后五个月之际,再谈抗震救灾精神,回顾、总结、反思青年及青年组织在灾难中的表现及得失,是本期“特别企划”的初衷和愿望。

——编者

【摘要】本文从分析青年组织的类型入手,探讨震灾中青年组织在响应速度、救灾方式及持续性三方面的差异和应急响应的共同特点。认为目前正式青年组织在我国青年组织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要作用;非正式青年组织发挥了部分功能,社会自组织功能还受到约束,尚待发掘。就我国青年组织而言,应当视灾难为提高自身应急能力和发展组织的契机,特别需要促进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震灾;青年组织;应急响应

大凡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社会组织存在的基础和价值所在。青年组织,由于其构成成员的鲜明特点,成为当今世界非常活跃的社会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青年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满足青年需要,维护青年权益,参与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辅助政党和政府执政,充当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等。这六个方面的功能相互联系,展示着青年组织功能不断完善的历史脉络(石国亮、高敏.论青年组织的功能及其拓展[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

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反应迅速,应急救援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人们广泛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大行动中,各种救助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时代赋予青年以全新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与成才责任,新质的青年责任是青年组织对和谐社会做出的积极回应(施益华.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青年的三大责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提供公共服务以及进行特定领域的专项行动,是青年组织的重要功能。应对社会突发灾难是一项公共服务和特定领域的专项行动,更是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表现,青年组织在其中必大有所为。

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此次震灾中的青年组织的行为及表现,总结并反思青年组织在应急响应中的特点和不足。

一、青年组织类型:正式与非正式

青年组织的发展与所处的社会结构和青年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使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青年在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保持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的同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变得更加自主、理性、务实,并且趋于多样化,各种社会利益诉求也趋于多样化。随着青年自身兴趣和爱好及各种利益诉求的不断多样化,组织青年的方式和手段的不断丰富,青年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种单一的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组织不再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和青年思想的特点,也难以满足青年在心理和社会需求方面的要求。

青年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正式的青年组织与非正式的青年组织是其中一种划分方法。正式青年组织有完备的章程和制度,组织成员稳定,组织原则明确,组织结构严密,成员有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具有目的性、正规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一些体现官方色彩和为政治服务的正式青年组织由于经费充足、人员稳定、政府扶植力度大,而使得本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功能不断完善并拓展,参与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组织体系也取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其本身的青年组织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们在青年组织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着先锋模范和主力军的作用。在我国,主要有共青团组织和青联组织等。另外,还有一些由社区或企事业单位组织的青年组织,比如社区青年志愿组织或企业青年突击队等。

非正式青年组织,是相对于正式青年组织而言,是指那些由青年人自发组成、结构比较松散、且不具有“官方”色彩的组织。非正式青年组织无完备的章程和制度,组织成员不稳定,组织原则不明确,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确定,因而具有自发性强、内聚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这类青年组织主要为一些青年自组织,是基于青年共同偏好建立起来的,他们主要依托网络聚会交友、践行公益、参与社会事务,活动充满创意,组织日益壮大。这些青年自组织充分体现了青年的社会性、发展性,以及青年参与社会生活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因为青年自组织主要集中在新型交友聚会、时尚运动、社会公益行动等领域,因此这些领域也成为观测青年流行文化的重要标识。非正式青年组织是正式青年组织的一种补充形式,他们与正式青年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广大青年成员的聪明才智,在促进社会前进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并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青年组织的应急响应差异分析

面对汶川地震,各种青年组织用自己的行动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青年组织很快进入与灾难搏击的状态,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汶川地震中的中国青年组织,其反应速度和应急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在应急响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充分表现出了较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但是由于正式青年组织与非正式青年组织在组织结构、组织成员及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响应速度上,青年自组织响应迅速

由于非正式青年组织具有自发性强的特点,青年人在正式青年组织之外,情感相投,或出于交往相通,自动地聚集到一起,自然形成各种非正式青年组织。它不像正式青年组织那样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而是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因此在地震发生后,舆论相对开放,政治环境也相对松动,非正式青年组织获得了较可作为的空间,他们将自身定位为协助政府救灾的辅助者,他们采取与政府合作的路线,以获得政府支持,从而减少了阻力,使非正式青年组织获得可以施展的平台。

在此次震灾中,非正式青年组织反应相当迅捷,不慢于正式青年组织,在一些方面还快于正式青年组织及政府。5·12地震发生后的当天,就有普通的青年在南京、上海、杭州三地,通过电话和网络方式联系各地青年,由志同道合的人挑头组织起了一个“江浙沪援助四川地震灾害青年志愿者临时办公室”,统筹组织江浙沪经济较为发达的三地的青年志愿者和社会有志之士进行募捐、抗灾的行动,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灾区实施救灾工作。

2.救灾方式上,正式青年组织统一有序,而青年自组织灵活多变

正式青年组织是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们一般是按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的抗震救灾活动,他们能提供的服务通常都是统一的。例如按党委政府的安排组织青年团员进行募捐,交纳特殊的团费,在各级团组织的组织下,向灾区人民表达深切的哀思,动员群众为灾区捐款捐物等。所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井然有序发进行。5·12地震发生后,非正式组织在整个救援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他们在正式青年组织之外,由个别骨干青年自发地组织青年志愿者,迅速组建起青年突击队等组织,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灾区现场开展应急活动。他们由十人或几十人组成一些救援小分队奔赴灾区进行现场救援,承担物资搬运、伤员转移等工作。还有一些青年志愿者自愿发动组织或通过情感联络一部分青年向灾区人民献血,有组建小组积极传播灾区信息等。

从上可以看出,正式青年组织是有领导、有计划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统一的服务,整个救援工作井然有序。而非正式青年组织,则是自发地由少数志同道合的青年组建的临时性的组织,因而在救灾方式上可以以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进行救灾救援活动。可以说非正式青年组织在5·12大地震中扮演了拾遗补缺角色,行动力也获得锻炼和提升。但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非正式青年组织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行动的效果相当有限。有些外地自行组织的志愿者组织进入灾区时,个别不法分子也混进了一些非正式青年组织赴灾区进行偷盗抢活动,从而增加了当地政府维护社会治安的难度。为此,在后来的救灾中,外地志愿组织必须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后才能进入灾区。

3.救灾持续上,正式的青年组织持续稳定有保障,而青年自组织则临时短暂不稳定

在人员稳定、经费充足、物质保障、同时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的青年组织在整个救援工作中可以说“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只要是抗灾前方需要的,他们都能做到倾力支持。在地震发生后的整个救援活动到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中,以共青团为核心的正式青年组织始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各种救援工作。在得知灾区人员搜救急缺应急灯的消息后,福建等地团组织连夜调运了500台手摇应急灯发送至灾区;得知灾区雨具短缺,浙江将价值50万元的5万把雨伞紧急运往四川;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了“爱心航线”活动,将广大青年和社会各界捐赠灾区的急需物资,每日通过一架波音737―800飞机从北京运抵四川;包括灾后的重建和对灾区儿童、青少年进行的心理辅导等,都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由青年组织组织进行的。

而非正式青年组织是基于青年的共同的兴趣爱好及情感相通而组建的,其组织成员、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行为规范方面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约束,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的变异性,或意见相左或利益相背或人际关系不和谐,都能引起非正式青年组织的聚散或重新组合。因此在执行各种任务时也就不能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达到最大的应有效果。

三、救灾中青年组织危机响应的共同特点

1.彰显出以社会参与和责任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

在这次人道主义求援中,迸发出了中国人的自主意识,社会责任感也不断成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自觉。青年组织发挥出其巨大的能量与作用。青年组织直接面对震灾,直接去参与救灾,直接去承担抗灾救人的历史使命。在余震不断、山崩地裂、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时刻,青年一代冲锋陷阵在第一线。作为民间力量的青年志愿组织,充满着积极参与的热情,付出了坚定不移的救灾行动。他们不分阶层、职业、地区和贫富,在震灾来临之后,都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或出人出力出智慧,或捐钱,或维持秩序,或亲临一线参加营救,在大灾难中显示出了敢于承担、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

2.充当着社会动员的重要角色

一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程度和动员能力,是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在改变积弱不振的努力中,长期把这种组织程度和动员能力直接等同为政府对社会的组织程度和动员能力。一个有机的现代社会,民间的组织与国家组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青年组织是一个国家最具旺盛生命力的团体,青年群体的社会动员能力在民间力量中显得尤为突出,也对社会的凝聚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此次汶川大地震,除了正式组织的社会动员外,众多的非正式青年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并对社会大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号召民众出钱出力。这次的青年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的是一次大型的社会动员行动,它让灾区的情况及时传到每个有同情心与爱心的国人心中。此行动不仅激发了国人支援灾区重建的热情与决心,更能使公民在这个国家找到一种社会纽带,即感受到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有密切的稳定联系。

3.加强与地区间、国际间青年组织联系,联手共同抗震救灾

组织协作理论的倡导者巴纳德认为,个人必须协作。因为作为个人,他不仅受他所处的活动环境限制,还受到人的生物性质的限制。而克服个人这些局限的有效方法,则是通过采取相互合作的社会活动。此次汶川大地震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组织联合起来,迅速组成救援队伍,他们不分阶层、身份与地域,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抗震救灾。来自不同地方的同胞和海外侨胞也以各种形式真切地表达着族群的力量。各级青年组织在资源动员、物资调配、信息传递、生命搜救、现场救援、心理辅导、儿童和老人关怀等各方面联合行动起来,有力地动员了社会资源。这也再次证明了:人作为一种群体存在,人的发展载体具有社会性;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是不可能独立生存和发展的,都需要相互支援和协作。

4.重视与社会大众的契合

这有两方面的具体表现。首先,此次震灾发生后,青年组织开展的活动更加注重从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而非仅是政府指派的任务。比如,正式或非正式青年组织初期开展的募捐活动,以及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应社会之急而策划的。其次,青年组织在开展活动时更加注意依靠来自社会公众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所依靠的人力资源,主要是以来自“自下而上”报名的志愿者为主。这表明,我国青年组织在自身定位上正在有意识地向民间化、社会化的方向努力。这与出现在基层的因专业、志趣相似而形成的草根群体类青年组织在发展方向上不谋而合。因此,在此次赈灾中,许多专业性的青年组织反应迅速,在一些政府无法及时触及的村庄开展救援活动。不少青年组织自主性强、活动独立、行动灵活。如青基会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公众的捐赠愿望,随即开展募捐活动。

四、结语:促进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发展

汶川地震,就中国青年组织而言,既是组织的社会责任感的集中展示,也是检验其发育程度的一次机会。具有高度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的青年组织,是现代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抗灾救助推进了我国青年组织的集中与整合,他们协调劳动分工,为争取更高效率的救灾做了重要保证。

1.目前正式青年组织在我国青年组织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青年组织的主要作用,非正式青年组织作为正式青年组织的一种补充方式,仍在成长中

通过汶川5·12地震中正式青年组织和非正式青年组织的行为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正式青年组织在我国青年组织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青年组织的主要作用。此次地震灾害中,非正式青年组织发挥了部分功能,社会自组织功能还受到约束,尚待发掘,非正式青年组织仍在成长中。为满足当代青年的思想发展要求,我国青年组织除了以共青团为核心的正式青年组织之外,一些新颖、实用、为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的非正式青年组织正在不断兴起,它们逐渐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功能。随着当今世界各国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基于青年共同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学术合作、价值取向、务实交流的非正式青年组织将会陆续加快建立并逐渐成为青年组织的新兴力量。在参加各种青年事务中,他们的反应更敏捷,行动更迅速。但是,这些非正式青年组织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骨干人物的组织能力和声望。这种过分取决于某些个人的作用而不是取决于建立在规章制度基础上的组织的集体作用,是非正式青年组织基础脆弱、容易发生变异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在承担某些青年任务时无法拧成一股力量,只能成为正式青年组织的一种补充方式。

2.目前我国的青年组织数量上还少,危机发生时,仍需要更多的青年组织参与到其中

组织理论认为,影响一个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的因素有:外在的合法性获得与否、组织自身的能力素质的高低。外在的合法性指组织外界环境对其的认可,大众对其的认可与支持程度;组织的能力素质指组织自身所体现的活力,包括组织的整合能力、凝聚力、机制创新能力和管理、技术手段的应变能力等(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6)。不可否认,我国一些青年组织在公共危机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中国共青团组织。但从青年组织的数量来看,我国的青年组织数量上很少,危机发生时,仍需要更多的青年组织参与到其中。

3.在青年心理和社会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今天,单一的青年组织无法管理一切青年事务,非正式青年组织应成为正式青年组织的一种积极的补充

震灾事件一方面表明我国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兴起,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非正式青年组织发育不完善、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外部救援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区域内的自救能力严重缺乏,有些地方行政中枢陷于瘫痪,当地秩序随之一片混乱。可以说,“全能政府”的管理思想营造了不利于非正式青年组织成长的社会空间,过度依赖政府的思想在震灾等社会突发事件中,常常是不合时宜地严重限制了非正式组织作用的发挥,苛刻烦琐的登记等程序限制了民间以非正式方式为主的青年组织自发解决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当代青年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今天,单一的青年组织无法管理一切青年事务的工作,而引导建立非正式青年组织,有利于满足青年利益多样化的需求,政府可以主动为非正式青年组织的活动提供合理化和制度化的通道,规范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高青年的参与意识与自治意识,成为正式青年组织一种积极的补充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作用,就必须把正式青年组织与非正式青年组织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两者并存于青年组织中。

4.青年组织应视震灾等重大公共事件为提高自身应急能力和发展组织的契机

就我国青年组织而言,应当视震灾等重大公共事件为提高自身应急能力和发展组织的契机。通过积极配合政府工作,针对公众需求开展切实有效的救助活动,向社会公众和政府展示自身的价值。同时,青年组织的活动应主要针对一些公众需求迫切、同时存在“政府失灵”的领域。比如在推进灾后社会和家园重建的工作中,深入进行心理干预和生命教育,重组人们的心灵秩序。更为主要的是要提炼和弘扬此次抗灾救灾的精神,不断提高青年组织在振兴民族中的能量与效果,真正担当起建设国家与创建文明社会的使命。

我有个表妹考到了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想问问大家对这学院的评价如何,好吗?

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是广东省团校,始建于五十年代。1986年1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东青年干部学院。
还好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