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闻出版总署编辑业务培训

2023-02-21 16: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出版总署编辑业务培训

对新闻类编辑继续教育的心得体会
编辑是出版机构中从事策划组稿、选编作品、审稿加工、推广传播出版产品的工作人员。作为向读者传播信息和知识,传递思想、观念、方法的内容生产工作者,编辑自身的理论修养、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

1 谁来引领编辑的继续教育
我国自2002年开始建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出版职业资格考试,至今已有约四万业内人士通过考试取得责任编辑证书。今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从事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必须经过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同时,国家对编辑人员的职业资格实行登记注册管理。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把参加继续教育作为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的前提条件。这既是国家对从事编辑工作岗位的资质要求,也是塑造合格编辑和优秀编辑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2010年底,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把继续教育定义为“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并作出“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等硬性规定。
笔者认为,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管理在各省进行,编辑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主要依靠省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推动。省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配有教育培训中心的是极少数,承担开展此项工作也确有难度。而各省出版协会具有教育与培训的服务职能,协会本身也聚集着一批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资深出版人,熟悉行业特点和发展动态,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便于与政府机构、院校专家、业界精英沟通与交往,联合业内各种资源和教学力量。在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后,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明确授权给出版协会,让其担当起编辑的继续教育工作的策划者、设计者、协调者和培训服务提供者,这也是出版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2 继续教育应当贴近编辑工作实际
编辑的继续教育是职业资格管理的一种延伸。与应试职业资格不同,编辑的继续教育不属于应试培训,不像职业资格考试那样备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如若教学内容不能贴近编辑的实际工作,不能给予充足和新鲜的知识营养,让人感觉学与不学区别不大,就很难吸引和调动编辑人员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外,编辑人员来自于编辑专业和非编辑专业两种学历背景,学习需求的侧重点不同,这给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符合国家对编辑岗位培训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企业和个人对拓展编辑业务能力的要求,需要煞费苦心地认真规划设计,以具有实用性、专门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为受训者提供务实管用的知识技能,使受训者真正受益。
编辑的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是针对已经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因此,继续教育的服务提供者在设置教学内容上要贴近编辑工作实际,积极征询政府机构、院校专家、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听取一线编辑人员对专业培训内容的诉求,紧紧围绕职业提升制定培养方案,最好是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短期培训,推陈出新,具有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和专门性。

3 把继续教育内容内化为编辑必备的才能
编辑的继续教育制度是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的制度,学习的目的立足于职业提升,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给编辑职业带来的新变化。当然,继续教育只是提供一个更新和丰富知识技能的平台,受训内容是他人的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只有受训人员在吸纳知识经验的同时,联系自身的出版实践行为,不断衍生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才能,这样才能在职业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胜任本职工作。也就是说,编辑接受继续教育不应是机械的,而是有目的地培养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内化必备才能。
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大多数编辑人员期望从单一型人才逐步成长为集策划、组稿、加工、设计、营销于一体的导演式人才,全身心投入到为读者提供优质阅读服务之中。借助于继续教育内容的学习,在以学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过程中,将职业发展和自身特长结合起来,经过编辑出版营销各环节全方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强化擅长,弥补短缺,正是编辑锻造高水平服务能力的契机,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出版实践中做得更加得心应手,显示出工作水平的不断攀升,成长为导演式人才。诸多国内外出版专业培训的效果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做好编辑的继续教育工作,会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信心,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和未来的职业前景。

记者证有什么用途?是否为当记者的必需条件?怎么报名及准备考试?

朋友好!一是关于记者证的用途就是证明记者的工作身份;二是是否为记者的必须条件,是;三是怎么报名以及考试的问题,其实只要你是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单位就可以为你提供新闻采编资格证的培训机会,考试非常简单,只要能够参加培训,不缺课,认真听讲,参加开卷考试即可。暑期愿意为你提供实习机会。祝你快乐!

出版编辑要掌握哪些知识,要不要考职业资格证?

编辑出版这一行业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职业资格证的。主要是个人要有一定的文笔,文字基础很重要,当然必要是也要学会一些排版的软件,例如方正飞腾、indesign什么的。而且我觉得编辑应该是一个万金油的行业,各个方面或多或少都应该了解一点,知识面广一点会比较好。毕竟如果有人找你做一本历史的小说,你就要对历史有点了解;做悬疑小说,就要对悬疑案件有一定了解,做医学的类的书,也要对医学有一点了解等等,做编辑虽然不一定是亲自写书的内容,但是起码要对所负责编辑的内容有见解有认识才能做到主观能动,把书做到最好。见识越广对编辑工作越有帮助。

如何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我国出版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未来还任重道远。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387种,2000—2010年全国出版种类年均增幅14.57%。但是,我国出版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市场分割、选题重复、编校质量滑坡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图书编校质量的现状
  图书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对读者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塑造灵魂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图书作为一种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超越时空、重复使用和世代相传等特性。但是,图书里的思想文化信息需要通过正确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即使出现一字一词甚至一个符号的差错,都可能影响图书传播和传承思想文化功能的发挥。
  近年来,原新闻出版总署严抓图书质量管理,开展了出版物质量“管理年”、“规范年”等系列活动,图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通报的检查情况看,仍有部分图书存在严重差错。2011年抽查图书100种,编校不合格的为15%。2012年结合开展“出版物规范年”活动,重点对科技图书和文化历史类图书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将2013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保障年”,继续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
  尽管业务主管部门对图书质量如此重视,“无错不成书”仍是出版业的一个顽症。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和普通读者,常常在为自己编辑的图书出现差错而自责歉疚的同时,也经常思考如何才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让读者看上高质量的图书。
  二、图书差错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目前,在出版业日益繁荣的同时,图书差错率居高不下,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原因。
  (一)作者队伍构成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人们的心目中著书立说是一项非常高深的创造性劳动,非专家学者所不能为。即使专家学者往往也是倾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之所学,才能著成一本呕心沥血之作。然而,近年来随着出书量的大幅增加,作者队伍的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喜的是,从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中涌现出了一批作者,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的作品,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毋庸讳言,这个队伍中也涌入了一些心态浮躁,以“创收”为目的、语言文字水平不高、社会责任感欠缺的作者。他们编选、剪贴拼凑成的一些“作品”,往往难以达到出版要求。
  (二)编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批编辑和校对人员中不乏学有专长的专家。他们作风严谨,对工作精益求精,保证了出版物有较高的编校水平。近年来,随着出版社的增加和出版品种的快速增长,编校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是一些新编辑没有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直接投入编辑一线工作。他们虽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但对现行的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太了解,有的与所从事编辑的图书专业不对口,职业敏感度较低,对稿件中存在的差错难以有效甄别和去除。二是有些编辑人员不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特别是对相应图书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了解不够前沿,往往出现专业术语表述不够规范等问题。三是有的编辑过于追求经济指标,将主要精力放到有利于完成经济指标的所谓“畅销”书上,追求文字编辑加工精益求精的内在动力不足。四是有的编校人员对图书内容把关的责任心不强,同类错误反复出现。
  (三)质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些出版社为了生存,不尊重出版规律,一味地扩大出书品种,缩短出版周期,给图书质量带来隐患。一是为追求出书速度,减少编校环节和次数,存在以审代编、以校代编,压缩“三审”“三校一读”的现象,造成书稿处理粗放化,质量不可避免地下降。二是不顾本社编辑队伍的实际,跨学科跨领域出书。三是出书品种大幅增加,编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图书质量的要求。四是有的出版社为降低成本,减少校对人员;有的出版社,根本就不设专职校对人员岗位,采取编辑自校或借助社会力量校对的办法。
  三、提高编校质量的几点建议
  出版社要发挥好出版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做好知识传播和文明传承,必须提高编校质量。
  (一)加强选题计划,培养作者队伍。计划中的选题是出版社经过充分的选题论证,在优选作者的基础上,使编辑策划与作者谋划相结合,精心组织作者创作完成的,创作出版的时间都较充裕,在写作过程中编辑也经常与作者沟通,从根本上保证了图书的内在质量。而非计划选题特别是那些以“创收”为目的的书稿,有的是作者的应时之作,写作时间较短,稿件的内在质量往往先天不足。为此,策划编辑要注意收集、研究与本社出书有关的信息,了解掌握有关的学术、学科发展状况及读者的需求和图书市场的供求情况,联系一批高素质的作者,从源头上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
  (二)坚持编前审稿,把好稿件内容关。不论是约稿还是投稿,也不论书稿有多么好的市场前景,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做好编前审稿工作,对不合格的稿件及时退改,待修改达到一定质量标准后,再进入编校环节,以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节约时间和成本。
  (三)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编校人员素质。编辑须具备一定的鉴别力,才能担负起对书稿内容进行把关的社会责任。一是不管新编辑还是经验丰富的老编辑,都必须自觉地加强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充实刷新知识储备,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减少和消灭差错。二是要加强对新聘用编辑上岗培训工作,使他们了解掌握党和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出版社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等。三是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工作,如举办有关出版法律法规、编校规范标准的讲座,或对复、终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请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和有关专家讲课,以及选派编校业务骨干参加行业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等。
  (四)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力度。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现有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图书质量的不断提高。一是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要在明确初审、复审、终审的岗位职责和质量要求,进行层层把关的同时,加大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前一环节编审质量的考评力度,与年终考核及奖惩挂钩,不断强化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二是严格执行责任校对和“三校一读”制度。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编辑工作具有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功能。校对既要比照原稿“校异同”,消灭排版过程中的差错。还要抛开原稿“校是非”,在消灭排版差错的基础上发现并协助编辑消灭原稿及版式设计中存在的差错。应根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中“三校一读”灭错率的具体指标,加大对校对工作的考核力度。通过严格执行“三审”和“三校一读”制度,切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为广大读者奉献精品图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