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环球时报1月10日社评文章

2023-02-21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环球时报1月10日社评文章

今晚上(25日)的《新闻联播》不一般,一连播了四篇重磅评论: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敢于斗争才能赢得尊严》

《人民日报钟声文章:开放合作 携手发展是正道——维护国际道义才有世界共同繁荣》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用创新的钥匙开启未来——坚定必胜信心,应对风险挑战》

《环球时报社评文章:蓬佩奥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乱源》

这四篇文章也回应了当前四个比较关注的问题:

要不要硬碰硬?

世界共同繁荣的正道是什么?

什么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支撑?

为什么要讨伐蓬佩奥?

答案在这里找: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频频挑起经贸摩擦,全方位对华施压,然而,舆论场上也有极个别人发出“与众不同”的杂音,称美方的打压是因为中国“高调”所致,现在应该“忍让为上”,宁可“委曲求全”,也不可“硬碰硬”。

真的是“高调招敌”吗?忍让真能求安、委曲真能求全吗?

历史 一再警示我们,霸权主义的逻辑从未改变,霸权者恃强凌弱的本性也从未改变,在“丛林法则”面前,退让一步只能换来得寸进尺,委曲一次只会招致更高要价。

回望 历史 ,我们正是在一次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取得了新胜利,开创了新局面,也赢得了包括对手在内的世人的尊重。在具有许多新的 历史 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我们更要靠发扬斗争精神去赢得民族尊严、创造发展空间。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敢于斗争才能赢得尊严。

第二个问题,世界共同繁荣的正道是什么?

为自由贸易创造条件,可以促进全球发展。但是,美国一些人出于一己之利,丧失基本认知能力。面对本国发展问题,他们诿过于人,将别国视为威胁,肆意挥舞关税大棒,进行极限施压,动辄以“脱钩”等做法伤害经济全球化进程,暴露其根深蒂固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零和思维。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倡导的国际发展合作充满道义的力量,彰显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文件;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自世界各地的97个成员加入。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外宾参加,达成283项成果。世界银行近日发表的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的中度贫困状态,使全球贸易增加6.2%,沿线经济体贸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

所以说,应对全球发展挑战,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坚持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结交全球发展伙伴,中国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任何人妄图遏制中国发展,注定都是徒劳的。

什么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支撑?

答:用创新的钥匙开启未来。

近一段时间,中国 科技 领域创新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中国以219台超级计算机第四次夺得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上榜数量第一,17家中国机构跻身《自然》杂志发布的“2019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百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支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人炮制出“强制技术转让”“盗窃知识产权”“中国技术有害”等错误论调,滥用国家安全名义打压中国企业,将 科技 问题政治化,企图遏制中国高 科技 发展,将中国限制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这些 科技 领域的霸凌行径,与时代潮流不符,与科学精神相悖,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反对。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创新还是要靠自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 科技 竞争,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最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的态度、奋发有为的行动。下定决心,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破解“缺芯少魂”之痛,夯实创新发展之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牢牢把握经济 社会 发展的主动权。

好,第四个问题:蓬佩奥!

《环球时报》的这篇评论标题很直接:蓬佩奥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乱源。

为什么?来看看他的表现:

在美国国家战略朝着冷战思维扭转的 历史 关头,他以个人之力将这种扭转一次次推向极端,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鹰中之鹰”;

近一段时间借频繁出访制造的机会对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左右开弓,极尽抹黑和打压之能事。仅仅在中国方向,他的攻击性语言完全突破了以往美国对华外交语言体系,使用了各种恶毒字眼;

他是煽动盟国封堵华为的最活跃说客和威逼者,在攻击中国涉疆政策方面尤其不遗余力,在香港等问题上他的所作所为更是越过了卢比孔河;

……

蓬佩奥的经历中有很多军事和情报的元素,当众议员时也没少发起对外冲突,对抗似乎成了他的思维定式,也成为他唯一会做的事情;

美国国家战略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但蓬佩奥在把“战略竞争”偷换成“战略敌对”。这决不是同样希望过和平日子的美国公众想要的,为了让对中国的敌对主张看上去合理,蓬佩奥做了煽动美国舆论仇视中国的急先锋,他把一个又一个恶毒的标签贴到中国身上。

文章最后说:

出了这样的国务卿,不能不说是美国政治的悲剧,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的悲哀。世界需要警惕蓬佩奥对人类和平所造成的类似虫蛀的侵蚀,不要因为他有美国国务卿之尊,就对制造破坏力的他报以客气。他尤其打击了外交界的建设性作用,挤掉了缓和国家间冲突的宝贵空间,他给外交的职业光荣抹上了很重的污点。全球外交界应当鄙视他的作为,共同讨伐之。

“道德审判范曾”真的不道德么

围攻范曾,这样的“道德审判”道德吗 ?《环球时报》的社评文章总是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也不吐不快。
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事情的原委是范曾在某次研讨会上做了一首七律诗。这首七律,相信许多人都已读过。范大师的诗歌水平究竟如何,笔者是诗歌的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论。不过,单单是这首诗中所用的一些字眼,诸如“皇图”、“龙吟”等等,不仅泛着陈腐的气息,也难免会让人有别样的联想。
或许,许多批评者的笔触更多的也是着眼于此。“一些人从道德角度对范曾发起攻击。他们把范曾的行为定性成‘投机’和‘谄媚’,宣扬知识分子应‘保持气节’”。《环球时报》评论文章的描述,也算是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若是还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那就再套用评论文章的一句话,”我们并不知道范老先生是否有做这种楷模的兴趣“,那谁又知道知道评论者并非是没有这样的兴趣呢?
随意地用“道德”去评价、尤其是“审判”一个人,的确未必恰当。但不要忘了,范曾首先是一个名人。既是名人,得到、享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甚至,也在客观上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公众当然可以对其的言行给予更多、更细致的审视。更何况,爱之深、责之切,翻出他的一些旧账,或许会让人难堪,但从网友扒出的一些细节来看,至少,过去的范大师是有着道德瑕疵的。那么,类似的批评恐怕就绝非是要将他“一棍子打死”了。否则的话,道德的评价功能似乎早就该被扔到爪哇国去了吧。
更重要的是,范曾的诗歌究竟有没有向权力献媚?不妨再看看《环球时报》的评论文章:“他以诗抒情,何不寻常之有?即使稍有,它破了当今社会的规则和尺度了吗?”
范大师的情怀或许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但这种“寻常”是普通的“人情练达”也好,是对高级领导人的“尊敬”也罢,或者是对社会的赞颂,当真就没有丝毫的“谄媚”?向权力献媚,哪怕是“稍有”,恐怕都是对当今社会的规则和尺度的破坏。
事实上,向权力献媚,相对应的就是我们所痛恨却又无处不在的马屁文化,衍生出的则是权力滥用。很显然,这些东西不仅妨害社会发展与进步,也背离了“法治中国”的精髓。从这样的角度看,我们批评范曾,甚至道德审判之,真的不道德么?退一步而言,即使我们最终是误会了范大师,但对社会而言,这种“道德审判”又何尝不是一种鞭策与警醒?便是范曾本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浪淘沙,也只会让大师的光彩更显夺目。

环球时报社评:为什么说除了坚决迎战中国别无选择

中国制造2050是国家的命脉,事关中国复兴大业,美国人冲中国制造2050动手,就是要打夸中国制造业,阻挡中国复兴,对中国来说没有可退之路,退后就意味着中国永无出头之日,试问国人谁能同意。

大家给一篇评论《环球时报》的文章~~谢了!!好的追加分

The Global Times defends Edwin Maher

I haven’t seen Edwin at CCTV9 for a week, so I haven’t had a chance to tease him about his appearance in the LA Times last Tuesday. (You sellout, Edwin. You stooge.) His popularity is likely to rise even further in China as news of this slander spreads like wildfir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ow could those horrible people attack our beloved Edwin? They’re like the evil Canadians who club baby seals.

If you don’t know what I’m talking about, you probably ought to go away and read the article before you continue here.

So, early last week a common refrain among foreign staff at CCTV was “have you seen the LA Times article?” Followed by laughter. Then Friday afternoon, I’d hardly sat down at my desk when a Chinese colleague gleefully accosted me: “Have you seen the Global Times article? I’ve got to print it out for you.” More laughter.

It seems that not everyone shares our view that this is all very funny.

The West attacks foreign CCTV anchor, calls him a news sellout
Global Times, December 6, 2007

For the last four years, New Zealander Edwin Maher has held the post of anchor for CCTV’s English-language news. Because of this, he has been criticized by certain so-called Western news experts. They hurl one insult after another, like “news sellout” and “mouthpiece.” On December 4, the Los Angeles Times published a report on Maher. He’s unfazed by groundless attacks made by certain Western figures, telling the Los Angeles Times reporter, “I simply don’t care.” But Chinese media figures who know Maher well are furious about the bigoted and unreasonable criticism.

CCTV colleagues furious at unreasonable attacks that border on bigotry

The Los Angeles Times says, “Maher was hired in 2003 to shake off its image as a government mouthpiece.” Maher anchors the news four times a day for millions of viewers worldwide. American critics say Maher is not a reporter at all, but a shameless government yes-man who gives all Western journalists a bad name.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 Berkeley School of Journalism professor Neil Henry criticizes Maher, saying the reason he is in China to broadcast news is actually to “add a whiff of Western credibility to their (China’s) news. It’s very superficial.” Henry says Maher is a “propagandist.” Bieder, a senior lecturer at the same school says, “Most Americans would say he’s a sellout.” And USA Today mocks Maher in its headline “China’s mouthpiece has a Kiwi accent.”

As this reporter understands it, these so-called Western media figures simply don’t understand Maher and they have never made any enquiries on this matter to CCTV. They see Chinese news through colored spectacles and their approach verges on bigotry. “Maher is absolutely not the kind of person they say he is,” a senior media worker told the Global Times, expressing intense indignation at the unreasonable attacks from certain Western figures in this report. This person believes that Maher is someone in the media who deserves respect, both for his character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his media worker dismisses the criticisms of these so-called Western media experts, “Do they understand Maher? Do they know the facts?”

......

枢密院十号与环球时报是什么关系

所属关系。《环球时报》发表枢密院十号的文章,是一种所属的关系,对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南海之行,称为“以为是王者,结果是青铜”。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社人民日报社主办与出版的国际新闻报刊,创刊于1993年1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