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期刊影响因子他引率提升措施

2023-02-21 04: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期刊影响因子他引率提升措施

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 "好期刊"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高水平的来稿, 即来稿中的研究成果新颖、方法和数据可靠;
(2) 编委会具广泛的代表性;
(3) 严格的同行评议;
(4) 出版快捷;
(5) 被主要检索系统收录;
(6) 科学家充分信任期刊中所刊发的论文
(7) 具较高的被引证频次.
国际学术出版者学会(ALPSP)通过对期刊作者的约2120份问卷调查分析表明, 作者关注期刊的主要方面有: 期刊声誉(73.8%), 期刊的影响因子(59.9%), 同行评议质量(59.1%), 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及被文摘和捡索系统收录情况(54.3%); 此外, 期刊发行量大小、期刊主题所涵盖的学科范围、论文的出版时滞等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作者关注.
期刊声誉
期刊声誉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是对期刊总体质量的综合反映, 其决定因素大致可归纳为:
(1) 期刊的编委大多在国际同行中具一定的学术影响;
(2) 期刊的编辑具较高的业务素质, 包括策划一流的选题、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及与作者建立礼貌而高效的沟通体制等
(3) 高质量的编辑创作和出版技术. 一方面, 论文的英文表达应尽量流畅, 一遍论文若存在过多的文法和拼写错误, 就不免会令人怀疑作者和编者工作的严谨性, 进而甚至怀疑论文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 期刊和论文的出版不仅快速, 并且遵循国际惯例(包括封面和版式设计、国际标准统一刊号、科学术语的使用、参考文献格式等).
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期刊被引证情况的定量表示. 总体说来, 影响因子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 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主要因素可总结为:
出版周期和出版时滞: 由于影响因子代表的是刊物最近2年中论文的平均被引证次数. 因此, 2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频次有较大的差异. 若刊物的出版周期和时滞较长, 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的原因而没有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 从而降低了相关刊物的影响因子.
论文类型: 相对一般成果报道类论文来说, 评述类论文、方法类论文和有争议的论题更可能获得较多的引证.
参考文献: 由于影响因子实际上是通过对参考文献的统计和计算求得的, 因而论文中的引文数与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值有着直接的联系. 统计分析表明, 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取决于论文的平均引文数、引证半衰期及论文的被引证率.
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是刊物对稿件进行筛选的重要环节. 高质量的同行评议不仅可以帮助刊物遴选优秀稿件,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论文. 目前国内外很多科技期刊都十分重视同行评议这一环节, 如Science针对不同栏目的论文设计了4份不同的审稿单对同行评议进行引导.
期刊的国际显示度
就如何提高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已有较多的探讨, 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期刊不仅具较高的学术水平, 并且其主题会令国际同行感兴趣. 如大量的统计比较表明, 国际合作论文具明显高的引证率, 其原因就在于国际间合作研究的前提通常是合作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 因而其研究成果具明显高的国际显示度和科学影响;
(2) 建立由多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 并尽可能多地采用国际间的同行评议, 这不仅有助于刊物吸引国际来稿, 同时也会吸引国际读者和订户;
(3) 应使期刊尽可能多地进入国际发行书目及文摘和检索系统中. 并且, 应建立期刊的电子版并将其与所有合适的搜索引擎相连, 以保证任何搜索者都能很方便地查找.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为增加期刊信息的准确性, 应尽量做到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具有明确的专指性, 要尽量避免宽泛的用词(如药学、生物化学等).
小 结
综上所述, 可将提高科技期刊影响的主要途径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影响和作用;
(2) 充分利用同行评议的功能;
(3) 优化期刊的栏目配置,注意论文的选题工作;
(4) 切实提高期刊的编辑加工质量;
(5) 尽量缩短论文的出版时滞;
(6) 充分重视国内外文摘和检索系统对期刊的收录, 并做好期刊的电子版工作.

如何提高学术期刊的竞争力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sci论文如何写作才能增加被引率

以根据方向和影响因子等其他相关因素来进行分析。

影响因子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

SCI的影响因子一般于每年的6月份公布,由汤森路透统计发布,此为最准确的官方版本,其他网站均以此为版本,只作为参考意义,并非100%准确。

PubMed中文网旗下的SCI期刊数据库也可以查询期刊近十年的影响因子及变化曲线,期刊覆盖领域。

试说明期刊的高被引率有哪些描述性指标

1、关于哪个重要。影响因子是反应期刊质量的指标,而 即年指标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表述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具体算法为:即年指标=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两者侧重点不同,不过一般影响因子更受大家认同。
2. 由刚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即年指标高可以说明期刊反应速率较快。
3.与自引率的关系。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期刊当年自引,而是期刊当年被他引的次数。也就是说如果一年内自引次数较多,会导致即年指标较高。自引率和自引次数不同,需要区分,另外我们这里说的都是期刊的自引率。自引率一般是计算期刊整体的自引情况。就是从创刊到现在,而不是针对某一年。
4.存在即年指标高,自引率第的情况。有这样的杂志都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表明他的即年指标不是自引出来的,还是很有实力的。
5、被引率:被引率=该期刊前5年发表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文章篇数/该期刊前5年发表文章篇数。感觉很少用这个指标,个人认为应该是他引率比较合适些。他引率+自引率=100%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