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1957年6.月,毛泽.东发起“反右运.动”,将55万多曾经对中.共提批.评意见的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党.内干.部划为“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右.派”和“摘帽右.派”被再次冲击。在经历过反右、文.革等一系列整治运.动后,加上时间因素,二.十.年后活到1978年右.派平.反的仅有十万余人。随着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双百方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1951年,中国国内关于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毛泽东为此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
1953年中国历史研究委员会成立时,因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上有不同观点,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毛泽东说了“百家争鸣”四个字。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
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怀仁堂向科学界和文艺界的代表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
6月13日,《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陆定一这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报告。报告一开始就说:“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这已经由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过了。”
1956年党的八大确认了“双百方针”,写进了政治报告和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从而使这个方针成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个最高领导机关的决策。
扩展资料:
一、“双百方针”简介: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其主要观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
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贯彻“双百方针”,有利于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二、成果:
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4月28日由毛泽东主席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称“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随后,在5月2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后来,这一方针成为指导我国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
影响:
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产生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改选》、《在悬崖上》、《红豆》,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诗歌《草木篇》、《白雪的赞歌》等等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露鞭挞了生活中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消极落后现象,讽刺了不思进取的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讴歌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朝气蓬勃的可贵品格,描绘了命途多舛的少女的纯洁爱情,揭示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
扩展资料
最先提出“百花齐放”,是在一九五一年。毛泽东应梅兰芳之请,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字。这是向戏剧界提出的,但还没有推向整个文艺界。
“百家争鸣”最初的提出,则是在一九五三年。那一年,中央决定要中宣部就中国历史问题、中国文字改革问题、语文教学问题组织三个委员会加以研究。
当时,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何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分期问题,两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有不同的意见和热烈的争论。
当时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向毛泽东请示方针,毛泽东说要百家争鸣。这件事《历史研究》编辑部是知道的,在历史学界、在整个学术界当时一般还不知道。
一九五六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这次会议上,陆定一作了一个重要发言。他说: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
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但批评时不要戴大帽子。这段话里,还没有“百家争鸣”这四个字的概括,但“百家争鸣”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陆定一: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追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百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