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北大学学报百家争鸣

2023-12-07 12: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西北大学学报百家争鸣

侯外庐先生在20世纪众多史学家中,独树一帜,在很多方面自成体系,例如:对中国思想得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梳理,明确从社会史入手解决思想史问题,扩大了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发掘出很多曾经不被重视的的思想家和“异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厘清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国家的起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解决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1932年资本论第一卷上册,马克思原著、与王慎明合译,1932年由北平国际学社出版。1934年《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1934年6月由山西国际社出版。1936年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原著、与右铭(王思华)合译。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山西票号,发表于《中山文化季刊》1936年冬季号,重刊于1938年该刊第3卷第4期。1939年中山先生“革命的人文主义”之特征,发表于1939年1月1日《时事类编》特刊第29期。中国学术的传统与现阶段的学术运动,发表于1939年4月《理论与现实》第一卷第一期。中国革命同盟会的精神,发表于1939年5月1《时事类编》第36期。社会史导论,发表于1939年9月《中苏文化》第4卷第2期。1940年略论方法问题,发表于1940年《理论与现实》第1卷第4期。历史的阶段与了解,发表于1940年《读书月报》第2卷第9期。中山先生年谱(与李甄陶合编),发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苏文化》第5卷特刊。中山先生遗教的核心精神,发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苏文化》第5卷特刊。1941年论晚清百年来金融贵族的成毁,发表于1941年2月《读书》月刊第2卷第11期。阿Q年代的“问题”,发表于1941年10月《中苏文化》第9卷第2、3合刊。1942年屈原思想的秘密,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1期,《新华日报》1942年2月17日转载。屈原思想渊源的先决问题,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2期,《新华日报》1942年4月22日转载。申论屈原思想(衡量屈原的尽度),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2期。周代社会诸制度考(署名徐乐英),发表于1942年7月《群众》周刊第7卷第14期。1943年《中国古典社会论》,1943年1月由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孔子批判主义的社会思想底研究,发表于1943年4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1期。中国古代“贤者”之史的研究,发表于1943年7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2期。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3年由国际出版社出版。王国维古史考释集解,1943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1944年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考,发表于1944年1月《文风》杂志第1卷第2期。乾嘉时代的汉学潮流与文化史学的抗议,发表于1944年5月《中山文化季刊》第一卷第4期。东方古代文明理解之钥匙,发表于1944年5月《文风》杂志第2卷第5期。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家李二曲评述,发表于1944年5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3、4期合刊。颜习斋反玄学的基本思想,发表于1944年6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5期。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4年6月由重庆文风出版社初版。黄梨洲的哲学思想与近世思维方法,发表于1944年7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6、7期合刊。第十七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号筒——龚定庵思想的历史说明,发表于1944年8月《大学》杂志第3卷第7、8期合刊。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卷),1944年11月由重庆三友书店初版。黄梨洲的诗文论,发表于1944年12月《民主世界》第1卷第14期。船山学案,1944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1945年康有为在民国初年的反民主理论,发表于1945年2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2期。第十七世纪中国的一个新世界观,发表于1945年3月《中原月刊第2卷第1期。章太炎关于民族、民主的政治,发表于1945年3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康有为与变法运动历史,发表于1945年4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3期。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下卷),1945年6月由重庆三友书店初版。古代文献最初发现的中国古代文明考,发表于1945年6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谭嗣同的社会思想,发表于1945年7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6、7期合刊。戊戌政变健者谭嗣同的思想流派,发表于1945年7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12期。“五四”文化运动与“孙文学派”的关系,发表于1945年3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5—6期。关于哲学起源的理论探讨,发表于1945年《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苏联历史学界诸争论的解答,1945年8月由中苏文化协会研究委员会出版。我对于“亚细亚生产方法”之答案与世界历史学家商榷,发表于1945年8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7、8期合刊。章太炎基于“分析名相”的经史一元论,发表于1945年9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2期。王国维古史决疑的诸范例,发表于1945年9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8期。中国古代氏族专政与政治起源,发表于1945年10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9、10期合刊。中国古代氏族专政的修正与否定,发表于1945年12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12期。1946年中国古代的变法运动,发表于1946年3月《中苏文化》第17卷第2、3期合刊。民主的历史考察——在沙坪墺的讲演,发表于1946年4月11日《新华日报》。三民主义与民主主义,1946年7月由上海长风书店出版。复苏联历史学家格莱科夫的信,发表于1946年8月《中国学术》创刊号。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从经验方面考察),发表于1946年8月《中国学术》第2号。先秦诸子思想(评价),发表于1946年10月《青年知识》新4期。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再版)1946年由上海文风书局出版。1947年人类思维及哲学思想的发生,发表于1947年上海《唯民》周刊第3期。新哲学教程(与罗克订合著),1947年3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我怎样研究中国古代史,发表于1947年《青年知识》第5期。司马迁思想的悲剧性,发表于1947年5月3日上海《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10期。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上、下册),《新中国大学丛书》于1947年5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司马迁怎样说出墨者要旨呢,发表于1947年5月24日上海《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12期。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与杜守素、赵纪彬合著,1947年6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司马迁的诸子要旨及其用意,发表于1947年7月《大学》月刊第6卷第3期。汉代社会新论,发表于1947年8月《大学》月刊第6卷第4期。《中国古代社会史论》,1947年10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论纵横家的商人思想,发表于1947年《读书与出版》第2年第5期。1948年魏恶儒道论争四派中之“儒道合”派,发表于1948年3月《时代评论》第5卷第99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神灭思想的战斗传统与范缜的神灭论(与纪云彬合作),发表于1948年3月《时代评论》第5卷第102期。鲁迅与中国思想传统,发表于1948年9月22日香港《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2期。文天祥思想(答读者问),发表于1948年9月29日香港《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3期。1949年孙中山到毛泽东,1949年由山海书屋出版。1950年中国思想通史——中古编序,发表于1950年4月2日《光明日报》。论汉代思想的阶级性总倾向,发表于1950年4月26日《光明日报》。魏晋思想之历史背景与阶级根源,发表于1950年5月1日《新建设》第2卷第5期。关于五四运动谁领导的问题,发表于1950年5月4日《光明日报》。汉代社会史绪论,195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与杜守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新中国大学丛书》。1950年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五世纪末唯物论者范缜研究,发表于1950年8月《中国科学》第1卷第1期。关于学习社会发展史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50年《展望》第6卷第12期。社会发展史的一些问题,1950年由展望出版社出版。魏晋玄学的社会意义——党性,发表于1950年11月1日《新建设》第3卷第2期。1951年从鲁迅笔名与阿Q人名说到怎样认识鲁迅并怎样向鲁迅学习,发表于1951年1月26日《光明日报》。“实践论”——中国思想史(知行关系)的科学总结,发表于1951年3月6日《新建设》第3卷第6期。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合著,1951年5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发表于1951年6月5日《光明日报》。1952年严复思想批判,发表于1952年3月5日《新建设》第4卷第3期。论洪秀全与洪仁玕,发表于1952年4月6日《新建设》第4卷第4期。1954年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发表于1954年2月《历史研究》第1期,《新华日报》五月号转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适用于古代中国问题,发表于《新建设》1954年第4期。1955年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奴才胡适的反动面貌,发表于1955年2月《新建设》第2期,1955年4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转载。孙中山——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发表于1955年3月12日《中国青年报》。论明清之际的社会阶级关系和启蒙思想的特点,发表于1955年5月3日《新建设》第5期。从对待哲学遗产的观点、方法和立场批判胡适怎样涂抹和诬蔑中国哲学史,发表于《哲学研究》1955年第2期。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修订本),195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司马迁著作中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发表于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期转载。汉代白虎观宗教仁义与神学法典《白虎通义》——兼评王充对白虎观神学的批判,发表于《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1956年批判梁漱溟反动的历史观点及其复古主义,发表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介绍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发表于《历史教学》1956年7月号。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发表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集》转载,又载入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95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揭露美帝国主义奴才胡适的反动政治面貌,195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同政治思想的联系,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2期。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启蒙思潮的特点,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3期,同年收入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起源于秦汉之际,195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中国思想通史一、二、三卷(增订本),1957年3至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陈确著书中所仅见刊本《葬书》的思想,发表于《新建设》1957年第6期。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上)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下)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学习先进理论,加强的思想路线,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苏联科学院编《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部分)与冯友兰、胡绳合著,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怎样对待孔德的思想,发表于《哲学研究》1958年第2期。中国哲学史略,1958年4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年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谈谈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兼评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发表于《争鸣》1958年第5期。古史领域中“厚今薄古”方针的斗争意义,发表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厚今薄古论文集》选载。《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集》序,1958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唯物主义者王安石(与邱汉生合作),发表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10期。1959年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4期。中国历代大同理想,1959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王廷相哲学选集》序,1959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6月由中华书局重印增订本。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表于《哲学研究》1959年第7期。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7期。李贽的进步思想(与邱汉生合作),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吕才的唯物主义思想,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陈确哲学选集》序,1959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明道编》序,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伯牙琴》序,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十六世纪中国进步的哲学思潮概述,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白寿彝、杨荣国、杨向奎、诸青合著,195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白寿彝、杨荣国、杨向奎、诸青合著,196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1年忆悼杜国庠,发表于1961年2月8日《光明日报》。从“兄弟”谈到历史剧的一些问题(笔名常谈),发表于1961年3月9日《北京晚报》,《文汇报》1965年12月8日转载。刘知几的哲学和史学思想——纪念刘知几诞生一千三百周年,发表于196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中国古代不怕鬼神的思想传统,发表于1961年3月25日《光明日报》。论刘知几的学术思想——纪念刘知几诞生一千三百周年,发表于《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发表于1961年5月3日《人民日报》。侯外庐谈如何对待中国哲学史遗产问题(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写),发表于1961年5月6日《光明日报》。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干革命派无神论思想的历史特点,发表于1961年7月31日《光明日报》。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发表于《新建设》1961年第7期。方以智《东西均》一书的哲学思想——纪念方以智诞生二百五十周年,发表于1961年8月6日《人民日报》。汤显祖《邯郸记》的思想与风格,发表于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方以智对遗产的批判继承态度,发表于1961年9月28日《光明日报》。在严格的要求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于《红旗》杂志1961年第19期。1962年论汤显祖剧作四种,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傅山《荀子评论》手稿序言,发表于1962年6月3日《光明日报》。汤显祖著作的人民性和思想性,发表于1962年6月25日《光明日报》。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张岂之合写),发表于1962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吕坤哲学选集》序,196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方以智《东西均》》序,1962年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李贽的封建叛逆思想——为纪念李贽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与李学勤合写),发表于196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1963年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原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1963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柳宗元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发表于1963年2月9日《人民日报》。柳宗元的社会思想(与张岂之合写),发表于1963年2月9日《光明日报》。柳宗元《天对》在中国唯物主义史上的科学地位——兼看哲学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与李学勤合写)发表于《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发表于《新建设》1963年第4期。中国哲学简史,1963年1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不同哲学流派及其发展,发表于《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唐宋之际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发表于《新建设》1964年第3期。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美帝国主义对华精神侵略——近代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史料的初步考察之一,发表于《新建设》1964年第8、9期合刊。《柳宗元哲学选集》序,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65年二十世纪林乐知念的“和平经”,发表于196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1977年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发表于1977年9月1日《光明日报》。1978年中国近代哲学史,1978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肃清“四人帮”流毒,积极开展哲学史研究,发表于《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深切悼念郭沫若,发表于《历史研究》1978年第7期。1979年实事求是,搞好史学研究工作,发表于《历史教学》1979年第1期。悼念吴晗,发表于1979年2月17日《北京日报》。中国封建社会史论,1979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提倡科学的诚实态度,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思潮,发表于《红旗》1979年第5期。学术研究与“百家争鸣”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1980年中国思想史纲(上册),1980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怎样造就社会科学人才,发表于1980年6月28日《文汇报》。怀念吕振羽,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4期,《人民日报》于1981年2月17日转载。翻译《资本论》(回忆录之一)1980年8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3辑。《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序,1980年9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二),1980年10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4辑。1981年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三),1981年发表于《中国哲学》第5辑。学苑新葩——《中国哲学》评介,发表于1981年1月5日《文汇报》。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哲学史研究工作,发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饱尝甘苦的十年,发表于上海《书林》1981年1期。深沉的怀念——纪念杜国庠逝世二十周年,发表于广东《学术研究》1981年第1期。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四),1981年5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6辑。为真理而斗争的李达,发表于1981年6月18日《光明日报》。历史的丰碑——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发表于1981年10月19日《文汇报》。侯外庐自传,发表于山西《晋阳学刊》1981年第5期。中国思想史纲(下册),1981年10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资本论》译读始末,发表于北京《学习与研究》1981年试刊1期。1982年坎坷的道路(回忆录之五),1982年5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7辑。船山学案(新版),1982年9月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坎坷的道路(回忆录之六),1982年10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8辑。侯外庐论学书札,同上。史林述学——《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发表于《文史哲》1982年第5期。研究历史要求新求实——翦伯赞学术纪念会书面发言,发表于1982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只顾攀登莫问高”——纪念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发表于198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又载《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6期。1983年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回忆录之七),1983年2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9辑。撰著《中国思想通史》(回忆录之八),1983年8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10辑。深切悼念尹达,发表于1983年8月10日《光明日报》,又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中国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1984年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发表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宋明理学史(上卷)与邱汉生、张岂之主编,198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扬傅山的优良学术传统——纪念傅山逝世三百周年,发表于《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1985年韧的追求(《回忆录》),1985年10月由三联书店出版。民主、科学、创新,发表于《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1986年孔子研究发微,发表于《孔子研究》创刊号。《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序言,1986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宋明理学史(下卷)与邱汉生、张岂之主编,1987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方以智的生平与学术贡献——方以智全书前言,1988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党圣元的学术成果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论管见》,《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16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1期文摘;《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和学术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和学术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1期;《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学术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学科范围、体系建构与书写体例——古代文论研究中诸问题的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返本与开新:本体性阐释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8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5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3期文摘);《对话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12000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的“进步”观》,13000字,《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文摘;《如何阐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文论范畴》,100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秋之卷;《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12000字,《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断裂与融合——兼谈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过度阐释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8500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主导多元 综融创新》,12000字,《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42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命题的学术价值之再认识》,15000字,收《文艺学的走向与阐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术效应——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学科的一个反思》,7000字,《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谈“易象”》,《思想战线》1986年第3期;《〈淮南子〉对于情感与审美关系之认识》,《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象·实象·假象》,《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淮南子>的艺术创作论和审美鉴赏论》,《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思想战线》1989年第1期;《<淮南子>的美论》,《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3月;《论汉魏六朝的赋体源流批评》,《延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上),10000字,《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下),《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徐干〈中论〉叙录》,18000字,《差异》第3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魏晋思潮与士人的生命视境》,收《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7000字;《魏晋思潮与六朝人格审美风尚》,收《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魏晋名理学与六朝审美主体精神》,16000字,《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苏轼的文章理论及其美学特质》,《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苏轼诗学批评之义理及其特点》,14000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苏轼诗学观平议》,《延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张问陶诗歌及其诗论》,5000字,收《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章学诚的传记写作理论与实践》,190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清代碑志义例:金石学与辞章学的交汇》,《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论文学价值评价标准及其方法论原则》,《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论文学价值观念之规范》,《中外文化与文论》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与反命题之间》,《中外文化与文论》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文化维度》,《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文化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强化人文研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化担当职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16日;《大众媒介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辨析》,9600字,《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文学研究文摘》2010年第1期文摘;《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前言》,6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视觉文化与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呈现》,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7日第5版;《新世纪呼唤文学的尊严》,《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第2版,3000字;《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3000字;《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文艺争鸣》2010年1月号,18000字,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6期头条全文转载;《新世纪中国文论回顾:问题与模式》(学术访谈),《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0000字;《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14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文摘,《高度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文摘,《新华文摘》2010年第12期“论点摘编”;《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15000字,《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文摘;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8期头条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9期文摘8000字);《创作自由与文艺家的道德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文摘;《当前文学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争》,《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1期;《当前文化研究的误区及理论应对》,《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10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5期全文转摘;《文学界关于文学创作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文学本质问题的讨论》、28000字;收何秉孟、高翔主编《理论热点:百家争鸣12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7年第7期;《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红旗文稿》2007年第9期;《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4期;《论当前“文化研究”的误区及其理论应对》,《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年第4期,18000字;《主导 多元 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文理论创新》,8500字,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9月;《主导 多元 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文理论创新》,8500字,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对话交流 和而不同》,《人民论坛》2000年第6期 ;《说“新变”》,《小说评论》1995年第1期;《从消费复位于变革——对当前文学观念发展的一个反思》,《小说评论》1995年第3期《平面化:当前王蒙文化心态的价值特征》,《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当代文化精神构建的现实意义及其儒学资源》,《文化评论》第1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论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价值认知过程》,《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说不尽的<废读>》,《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人文理性:作为当前文化反思的一个话语》,《湖南文学》1996年第12期;《论文学价值观念的基本规定性》,《学术研究》1996年第3期;《人文理性精神之重构》,《广州文艺》1996年12期;《学术规范与学术人格》,《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22000字,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执笔人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综融之博》,《中华读书报》2003年;《敏泽美学思想研究》,收《中国当代美学家》,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敏于思、勇于行——敏泽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评李春青<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7000字;《评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放飞青春中国的美好明天——读薛保勤的诗歌〈青春的备忘——一个知青的往事追怀〉》,《延河》2007年第10期《聚焦于革命圣地的思考》,《延河》2001年第6期;《评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去芜存菁 泽被诗苑》,《陕西图书馆》,1989年第4期;《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读后》,《文艺报》,1990年6月2日第3版;《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美学体系论〉》,《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评〈中国叙事学〉》,《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明代北京史研究的新收获》,《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3期;《评吴承学〈中国文体形态研究〉》,6000字,《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26万字,独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还原与建构——党圣元古代文论研究论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文学价值论》(与敏泽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1月,1999年1月修订再版;《与古为邻》,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商务印书馆1997年3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六朝清音——华夏审美风尚史魏晋南北朝卷》,(与袁济喜合著,第一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老子评注》,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5月,20万字;《老子评注》,岳麓书社,2007年九月,20万字;《宋代文论名篇选评》,收《中国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六朝悲音——魏晋南北朝诗歌选注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1996年7月再版;《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东方闲情》(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执行主编之一,5卷10册),大象出版社1999年10月;《新世纪文论读本》(8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名家书趣》(9种),中原农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国学基础文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中国人的闲情逸致》,与黄卓越合作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西北大学学报的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学术期刊之一。其前身为创刊于 1913 年 7 月 1 日 的《学丛》月刊,中经《西北大学周刊》 (1924 年 ) 、《西大学报》 (1939 年 ) 、《西北学术》 (1943 年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 年 ) 等刊的发展,延续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是主要反映西北大学文科各院、系、所科研成果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主办单位——西北大学,具有公诚勤朴的办学传统与厚德载物的学术氛围,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211 工程”建设高校和国家重点支持的中西部 12 所高校之一。据新浪网最新公布的中国高校排名榜,西北大学居第 42 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办刊宗旨为:立足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人文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编辑部一贯重视学术品位与特色栏目设置,严把学术与编辑规范质量关。近年来,更是把提高学术质量、形成学术特色视为办刊的生命线,先后聘请了国内百余名社会科学方面的专 家 教授为学报审稿,并与他们建立经常的通讯、网络联系。还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海外留学人员,陆续聘请了数名国外专家审稿,使学报刊发文章的选题和学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观,逐步形成了以 张岂之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国思想史”,以 彭树智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东研究”,以 何炼成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国发展经济学与西部大开发”等名牌栏目,陆续向读者推出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能及时反映该学科研究前沿成果,对该领域的理论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被引用频次较高的重要文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统计与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一书介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全国综合性学报 2001 年影响因子排序中居第 20 位。另外,《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连续多年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和优秀编辑部,两次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百强社科学报” ( 位居第 23 位 ) ,一次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并被教育部连续列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位居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第 14 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另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04 年报告,《西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排名 19 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注重发表学术研究前瞻性成果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要服从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已开设的“西部大开发”栏目的基础上,拓宽范围,找准切入点,将办刊学术方向定位于西部大开发,通过设立“西部经济发展”、“西部法制”、“西部人文”、“西部资源开发”、“西部考古”、“西部文学”等栏目,辟出较多的版面刊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1)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8000字,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简称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英文信息(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和关键词)。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注明该文属何种基金资助(并注明批准编号)、交稿日期。交稿时请附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省县或市),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文中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知名人士可略)后必须加注英文名。2)摘要应用100~200字集中表述论文最主要的观点,切忌将摘要写成提要(背景与意义的介绍)。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须用第三人称被动语态撰写,并符合英语语法规范。3)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稿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有明显区别;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注明。4)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6幅)。插图切勿过大,宽度一般不超过8cm(半栏)或16cm(通栏),请用计算机绘图(矢量图或高点阵图)。图中文字、符号应与正文一致,中英文字体均为小五宋,照片应清晰,层次分明。文稿中须留出插图的位置,并贴复印件。5)参考文献只选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宜引用。文献序号按其在文中出现先后编排。各种文献按下列格式(含标点)书写,〖HT5”H〗专著:〖HT5”SS〗[序号]作者(外文姓名可缩写,3人以下全录,3人以上只列3人,后加“等”字,外文文献须在作者前用方括号加注国别).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HT5”H〗期刊〖HT5”SS〗:[序号]作者.题目[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HT5”H〗论文集〖HT5”SS〗中析出的论文:[序号]作者.题名[A].论文集主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HT5”H〗国家标准〖HT5”SS〗:[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HT5”H〗专利〖HT5”SS〗:[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HT5”H〗网上下载或电子文献〖HT5”SS〗:[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要特别注意区别“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是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标注,文中放右上角,注文置当页底)。

世人对权德舆的研究汇总

一、 对其生平仕履的研究

1、韩国汉城大学 金时俊 教授(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留学台湾大学,受业于台静农先生),著有【权德舆年谱】,1967年发表在中国学报。

2、 吴汝煜 的 【唐才传校笺.权德舆传】 ,1987年由中华书局发表。文学作家吴汝煜 (1940~1990)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徐州师院中文系。历任徐州师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3、日本 中原健二 的【权德舆年谱初稿】,1993年西北大学学报。中原健二教授是日本佛教大学副校长。

4、 蒋寅 的 【大历诗人札记(续))——权德舆】 ,1995年发表于漳州师院学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教授1959年出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今日扬州大学】,曾任社科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2016年7月起任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5、 王辉斌 的 【权德舆生平求是】 ,1996年发表于柳州师专学报。王辉斌(1947—),字靖华,号竟陵居士,湖北天门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辑轶学的研究与文学批评。著名学者,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的第一人。现为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

6、 段承校 的 【权德舆生平辩证】 ,1997年发表于广州民族学院报。段承校,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学博士。

7、 王红霞 的 【权德舆先世及行事系谱】 、1996年发表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论权德舆的儒、释、道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试论权德舆的诗歌创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2期; 《权德舆研究》 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课题,个人独立主研。王红霞,王红霞,生于1969年,苗族,重庆彭水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四川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长。四川师大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

8、 严国荣 的 【权德舆生平与交游考略】 ,1997年发表于唐都学刊。严国荣(1965-2005),陕西省城固县人。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至西安文理学院任教,并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曾任西安联合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唐都学刊》、《西安联合大学学报》执行主编。严国荣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有《王维与〈维摩诘经〉》、《权德舆与古文运动》等论文在《社科战线》、《中国诗学》、《唐都学刊》、《海南师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他还参与撰写过《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文学史话》(近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增订注释〈 全唐诗 〉》(权德舆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版)。他的专著《权德舆研究》 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可惜,先生于2005年6月16日积劳成疾而逝,享年四十一岁。

9、 郭广伟 的 【权德舆年谱简编】 ,1994年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郭广伟,字惟微,徐州市人,1926年2月生。徐州师范大学教授,郭先生曾以83岁高龄,仍不辍笔耕,编著出版了 《权德舆诗文集》 (校点)一书。2011年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二、 对其交游的考订

1、 吴汝煜 的 【权德舆诗人名考证】 ,1989年发表于西北师大学报。

2、 蒋寅 的 【大历诗人研究.权德舆作品系年】 ,2007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 对其诗文艺术的探讨

1、 段承校 的 【权德舆和他的诗歌创作】 ,1994年发表于社科纵横。

2、 王相飞 博士的 【权德舆诗歌艺术研究】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蒋寅 的 【权德舆与唐代的赠内诗】 ,1999年发表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4、 王朝源 的 【权德舆的碑志散文】 ,2006年发表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王朝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5、 方丽萍 的 【权德舆诗文风格成因辨析】 ,2008年发布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方丽萍,女,汉族, 1966 年 11 月生,文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南开大学学报》、《求索》、《暨南学报》、《湘潭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撰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专题》、《文心雕龙研究》二专著中部分章节,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文学思想史。主要进行的是唐宋转型研究。

四、 对其文学思想的探讨

1、 严国荣 的 【权德舆与古文运动——兼论权德舆的文论主张】 ,1998年发表在唐都学刊。

2、 王红霞、王朝源 合著的 【试论权德舆的古文创作】 ,2003年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3、 段承校 的 【试论皎然诗学对权德舆诗论及诗作的影响】 ,2000年发表在南京师大学报。

4、 胡遂与熊英 的 【权德舆诗歌创作与妈祖洪州禅】 ,2006年发表在湖南大学学报。胡遂,女,湖南益阳人,1956年生。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校督导团督导。熊英,女,中共党员,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在湖南长郡中学寄宿部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就读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方向),主要研究唐宋文学与佛教,论文《论权德舆诗歌创作与马祖洪州禅》发表于《湖南大学学报》,《论晏几道的“梦”词》发表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参与湖南省社科课题《佛教与晚唐诗》及国家社科课题《佛教与中国文人心路历程》,负责部分资料整理与撰写工作。

5、 陈彝秋 的 【权德舆对楚骚的接受与中唐文学思想的变迁】 ,2006年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陈彝秋,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五、 综合研究

1、 林家英 的 【权德舆的伟人、为文、为诗】 ,1981年发表在兰州大学学报。林家英,女,1935年生于福建惠安.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赴兰州大学执教·现任中文系教授,唐宋文学硕士生导师。又任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甘肃诗词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兼科教文体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文使馆馆员。

2、 严国荣 的 【权德舆研究】 ,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 王红霞 的 【权德舆研究】 ,2009年在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

权德舆先公曾经专门研究过家族史,在他的文学著作中也多有涉及,世人通过研究权德舆,对他的亲属族人的关系也帮助权氏族人明晰起来,而且远远强于权氏族人对权德舆的了解。搜集这些研究权氏先祖权德舆的论文专著,有助于权氏家族人员更全面的掌握权氏在鼎盛时期的历史。这些健在的权威专家,也是我辈将来召开权氏文化讨论研究会的最佳顾问。希望有机会接触到上述专家学者的宗亲,能够予以联络并致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