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2023-02-20 21: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刊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主办:甘肃联合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2-691XCN:62-1182/N邮发代号:54-2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 (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85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文、理两刊创刊于1985年,自然科学版于1998年经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式学术刊物,社会科学版于2000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式学术刊物。 2004 年 7 月经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改名为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新批刊号社科版为 CN62-1181/C 自然科学版为CN62-1182/N 。在更名时学报文、理两刊16开本改为A4国家标准刊型。至2007 年10月,社科版共出刊23卷共62期,自然科学版共出刊21卷共61 期。1985 年学报文、理两刊创刊,1998年自然科学版经原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规学术期刊,刊期为季刊,刊型为16 开本,刊页为96版面。并在全国公开发行和交流。2000 年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规学术期刊,刊期为季刊,刊型为 16 开本,刊页为 96 版面。2003 年学报文、理两刊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评价数据库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 年 5 月学报编辑部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合格高校学报编辑部评估验收。2006 年学报文、理两刊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改为双月刊,并扩容为 128 版页。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文、理两刊已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也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分列到综合性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栏目,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影响力。

2022-06-24

初中思想品德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的渠道。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根据不同的学生和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也随个体的差异而变化。要让思想品德发挥其作用,就要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广泛的从生活实践中搜集教学资料,不拘泥于课本知识,使思想品德课生动而富有生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过有意义的生活,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做到以人为本。

主题征文

关键词: 思想品德;以人为本;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纵观国内外形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思想品德属于基础学科,我们如何树立全新的思想品德教育观?理智思考,面向未来,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要求,亦是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传统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具有强制性、说教式、封闭性的特点,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内在道德学习动力和兴趣,顺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所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除此之外,《思想品德》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都要求我们要革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达成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和载体,肩负着培养人的德性的重要使命。只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品德才能焕发其生机和活力。

  (三)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认为: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人的公民、国际及健康的生活时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守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人的价值规律;其理论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把握了“以人为本”,就是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学校管理

  首先一个优雅健康的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道德习惯的形成等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对优秀文化耳濡目染,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其次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育的实践中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个性,小班化教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等,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内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的实施。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广博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各个学科的知识,只有知识广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整合的能力。思想品德教师要把教材中不同内容的知识整合起来,特别在应用型知识内容中,教师应该运用跨学科知识,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背景,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教学手段也不断地更新,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充足的计算机知识,提供学生更宽阔的学习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修订课程教材

  目前,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教材的枯燥,设计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补充了实践活动内容。此外,新教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贴近生活、与现实生活接轨,可读性强,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提供丰富充足的知识和技能。

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

  (一)师生关系上要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

  传统教学中,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就是由教师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项活动。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离开教师的教就无法进行,教师角色是课堂上的“主演”,学生没有发言权。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在交流、合作、启发的过程中,互助提高。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而是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把教师的身份由“教书匠”提升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者”的历史高度。

  (二)教学方式上要变师教生学的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主动探究

  “以人为本”强调了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进行创造的学习。教师应该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选取学生身边的例子作为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大胆质疑,在师生智慧的碰撞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三)课程评价要变重结果轻过程为不偏废结果而更重过程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评价机制,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定功能和选拔功能,以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作为决定学生奖惩的基本依据。以知识为本的旧课程,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终极目标,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试评价,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牺牲了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以人为本”理念的终极目标是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静态死板的学习结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通过考试和测验两种主要的手段,辅以建立成长档案等评价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评价过程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活动化考评,通过布置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具体。

  (四)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更重情感交流的情感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认知的发展,忽视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想学生传授知识内容,还要与学生进行充分额情感沟通,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消除学生被动的依赖,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教师要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教师要平等的看待每个学生,视学生为独特价值的实体,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互动和沟通,实现相互承认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营造以学生为本、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气氛,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逐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曾欣然.德行培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肖传楚.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政治课教学,2003,(12).

  [5]王国平.人本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6]付泽林.评析“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3.

  [7]王晓惠.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J].武宣教育,2004,(4).

  [8]孙卓人.以人为本的教学体验与实践[J].中国素质教育,2004,(04).

  [9]莫振慧.以人为本,教育先行―――浅谈课程改革下的几点体会[J].西宁教研,2003,(5).

  [10]朱祖伟.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之我见[J].教师论坛,2003,(9).

  [11]刘孟海.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J].政治课教学,2002,(z1).

  [12]朱祖伟“.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之我见[J].中国培训,2003,(08).

  [13]李莉,杨金平“.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5).

  [14]张俊珍.谈教学评价存在的若干总问题[J].山西教育,2003,(23).

  [15]车龙清.以人为本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互动[J].山西教育,2003,(7).

  [16]郝增.使评价活动化、生活化促进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3).

  [17]陈姝娟.人本主义学习观与当代教育观之比较研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我想投稿,参加职称评定,不知向那个杂志社投?各位有谁知道?(学校教育方面的)

全国各地教育类报刊(教师)投稿地址一览表

(03年12月整理,有些可能变动,欢迎根贴指出)
刊 名//地 址//电 话//电 子 信 箱
《小学教学设计》 山西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 030009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教学月刊》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310012)

《北京教育》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l00088)
bj**
《小学青年老师》 河南省郑州市顺河路11号(450004)

《福建教育》 福州市鼓屏路162号(350001) 7872085
《湖南教育》 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410008)
《云南教育》 昆明市学府路61号(650223)
《贵州教育》 贵州市浣纱路66号(550003)
《上海教育》 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

《青海教育》 西宁市五四西路35号(810008)
《内蒙古教育》 nmg**@263.net
《河北教育》 石家庄市石岗大街18号 (050061)
《特区教育》 深圳市人民北路深中街16号(518001)
《天津教育》 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300113)
tj**@tiemh.com.cn
《陕西教育》 西安市药王湖119号(710003) -8514
《山西教育》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黑龙江教育》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150080)

《安徽教育》 合肥市屯溪市435号省人大8楼

《江西教育》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85186931 jx**
《辽宁教育》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110031)
in**
《宁夏教育》 银川市新华东街19号(750004)

《山东教育》 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250001)
《西藏教育》 拉萨市江苏路29号(85000)
《新疆教育》 乌鲁木齐胜利路169号(830001)
《中国电化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312信箱(100031) 66419047
《教育研究》 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100031) 620118 **
《中国远程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100031) 66413389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英东楼100875 62208310
《教育展望》 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四号l00810 66l22619
《中国教育学刊》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l00816 66097082
《教育艺术》 北京第804信箱100037 68902477
《中国校外教育》 北京西城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100035 66l60150
《学科核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l00875 62207968
《继续教育》 北京6304信箱编辑部102206 66366875
《上海教育报》 上海市长宁路491/36号200050 62527164
《外国教育资料》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549677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桂林路l00号200234
64700700-2318
《开放教育杂志》 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 65020900-172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荣陵北路21号200032
《教育科学》 大连沙河口区黄河路851号116029
《外国教育研究》 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院内130024
wg**
《现代远距离教育》 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150080
《教学与研究》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62521680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
《教育信息报》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袁军 310012
-3401 **
《教育研究》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62011873 **
《教育探索》 哈尔滨南岗区中兴街19号 150080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 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九号 30009
《素质教育博览》 福州市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中心大厦350001
sz**
《教育评论》 福州市梦山巷27号 350001
《湖北教育》 武汉市武昌桂园路4号 430070 hb**
《教育研究与实验》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内 430070
《小学教学参考》 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 530023
《甘肃教育》 兰州滨河东路甘肃教育大厦 730000
《电化教育研究》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内 730070

《基础教育研究》 南宁市建政路37号 530023
《中国教育报》 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01062243770
《教育时报》 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教育导报》 四川成都市陕西街26号 610012
报刊名称 编辑部地址 邮编 电子信箱
作文周刊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鼓楼东路26号 041000
中国儿童画报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100028
少年日报 长海长宁路491弄36号 200050
中国少年报 北京左家庄北里5号楼 100028
少年儿童故事报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路9号 310006
农村孩子报 安徽省宿州市东仙桥街南区五楼 234000
小学生阅读报 长春市人民大街173—1号 130022
少年之友报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 232001
语文辅导报 辽宁省铁岭市邮政局第58号信箱 112000
少年先锋报 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76号 400020 EMAIL— EMAIL—
少年科普报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新华大街18号 113006
作文评点报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师院路8号(甲) 13600
少年智力开发报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822号 050081
关心下一代周报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新村大悲巷12号 210018
江海晚报“南通教育”南通市人民中路161号 226001
小龙人报 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109号 750004
语文报 山西太原市广场收投局12022信箱 030012 (低幼版) (故事版)
语文报(小学版)山西太原市双塔寺街124号1107室 030012
小学生学习报 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作文编辑室:
小学生拼音报 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中街29号 100061
小学生世界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310012
少年文学 武汉市长江日报路特1号 430015
学习方法报 山西省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 030031
读写知识 北京市西城区东新开胡同67号 100035
百家作文指导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 163712

福建教育〔分为《福建教育》(小学教育)、《福建教育》(中等教育)〕迁址至:福州市鼓屏路162号福建教育杂志社,350003。社内另有《福建幼儿教育》以及学生刊物:《读写天地》(小学生)、《读写天地》(中学生)、《小学生周报》(中低版)、《小学生周报》(中高版)。网站:

马国俊的研究成果

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理论提名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九届社会科学最高奖二等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十届社会科学最高奖三等奖;甘肃省第四届高校社会科学奖三等奖。 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三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中国书协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入展);中国书协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入展);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全国第二届教学成果展(入展);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全国第三届教学成果展(入展);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回顾展并获奖(入展);中(国)新(加坡)书法展(入展);中(国)韩(国)书法展(入展);首届国际敦煌书法展等全国性展览(入展)。 《书法散论》(甘肃教育出版社);《精意向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书境》(甘肃美术出版社);《写字》(甘肃教育出版社);《敦煌书韵》(《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大学艺术素质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大学书法》(敦煌文艺出版社);主持并完成了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07EF81 )《敦煌书法艺术研究》课题。 中国书协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中国书协全国隶书论文讨论会;中国书协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论文讨论会;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全国第一届书法教育教学论文讨论会;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全国第二届书法教育教学论文讨论会;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二十一世纪书法论坛”论文讨论会;论文先后发表并复印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敦煌研究》《中国书法》等学术性杂志和专业性报刊上的有50余篇。主要论文:论大学国民性艺术素质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从书法文化的视角和立场关照写字教学的深化改革《社科纵横》(2004/06)“双百”方针对新世纪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社科纵横》(2003/06)书法创作语言体系分析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隶书文化教育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辨析《社科纵横》(2001/04)蔡襄人品书品论《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中小学书法教育若干问题思考《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重视学术价值是学报生存发展的根本?——本刊十八年来编辑风格在学术印象回顾《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01)自然界里有春天,生命过程中也有春天《文艺出版社》( 2007/03)论书法品评视角的审美定位及其延伸——兼评《书品》与《书谱》在书法品评史上的地位《甘肃社会科学》(2005/05)(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西狭颂”与东汉书法文化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02)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次高层次理性对话——“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的学术特征及其意义《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汉末魏晋前书法艺术生成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2006/06)论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河西学院学报》(2006/04)论书法教育学科地位确认的可能性《社科纵横》(2006/05)书法“意象”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论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2)敦煌遗书民间书法特征研究《敦煌研究》(2006/02)画院书画家应成为时代和谐的使者《书与画》 (2007/02)我对读书的选择《党的建设》(2007/03)书法创作中功利行为的解读与评价《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03)论画院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功能的实施价值《甘肃美术出版社》(2008/06)重释:敦煌书法在创作中的现代意义《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03)与刊授学员谈书法临摹 《中国书法》(2002/01)甘肃古代书法书体形式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书法导报》(理论版)(2001/10)书法语言的特征论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08)立足本土,形成特色——二十世纪后期甘肃书法理论研究综述 《甘肃日报》(理论版)(2003/06)甘肃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甘肃日报》(理论版)(2003/07)经典书风与时代气息的和谐统一 《书法报》(理论版)(2003/12)浅谈书法在学校中的功用 《甘肃教育》(1992/05)浅谈书协会员与书法家的区别及其意义《中国文艺报》(理论版)(2003)书法教育:一个及待开发的学科领域 《中国文艺报》(书法专版)(2000/01)论独字引言书法特征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当代书法创作思潮漫谈 《新一代》(2001)书法批评标准论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10)论基层党组织的协调职能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关于成人高校政工干部权威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2)试论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方法极其应用 《党风通讯》(1994)关于高校办公室系统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论凝聚力增强的新途径 《西北师大学报》(1995)城市中学生成人化倾向不容忽视 《甘肃教育督导》(1997)谈企业政工干部待遇的问题 《党的建设》(1986)重释:敦煌书法在创作中的现代意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3)从汉代书论窥探敦煌汉简的“民间性”《山西师范大学》(社科版)(合作)(2010/03)再释书法的意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