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林业科技:主要报道河北省林果方面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生产经验、调查报告、科技动态。也报道部分省外和国外的科技成果及动态。主要内容包括林木遗传育种、育苗、造林、森林经营、经济林、水土保持、森林保护、园林绿化,花卉等学科。
该杂志曾经是两届核心:中文核心期刊(1996版) 和中文核心期刊(1992版),目前没发现入选最新核心期刊消息。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信息去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你好!
希望我的成果能帮助你:
全国出版社名录
ISBN代码 名称 地址 省市
80030 宝文堂书店 北京市东四八条52号 北京
200 北京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3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内 北京
5639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东效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5300 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4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内 北京
810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海淀区学院路37号,原名北京航空学院 北京
5303 北京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5304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40号 北京
8101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阜成门外花园村(原北京工业学院 北京
80500 北京旅游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0501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2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农业大学内 北京
80502 北京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西裱褙胡同34号 北京
530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3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北京师范大学内 北京
81014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花园村学院路 北京
5302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3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
5402 北京燕山出版社 北京市 北京
5619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北京
5030 测绘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50号 北京
80017 长城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40号 北京
80015 长征出版社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北京
5056 朝花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北总部胡同32号 北京
5054 朝华出版社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21号 北京
80068 大地出版社(前身为红旗出版社 北京沙滩北街2号 北京
80019 档案出版社 北京市丰盛胡同21号 北京
5028 地震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63号 北京
116 地质出版社 北京市羊市大街64号 北京
5053 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万寿路 北京
5060 东方出版社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北京
81000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院内 北京
5036 法律出版社 北京市白广路1号 北京
5064 纺织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12号 北京
04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北京
5008 工人出版社 北京市六铺炕 北京
80012 工商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东路10号 北京
80014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永安路106号 北京
118 国防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2819信箱 北京
80049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市夏外燕京饭店内 北京
5027 海洋出版社 北京市北礼士路 北京
80046 航空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北苑 北京
5051 红旗出版社(更名大地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北街2号 北京
5025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16号 北京
111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南街1号 北京
5041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北环西路10号 北京
5033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西什库茅屋胡同甲3号 北京
80022 金盾出版社 北京市翠微路22号 北京
80025 经济管理出版社 北京市月坛北小街2号 北京
5058 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安门外刘兰塑胡同8号 北京
80021 军事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颐明园军事科学院内 北京
80027 军事译文出版社 北京市66信箱 北京
03 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37号 北京
5023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北口化工学院内 北京
110 科学普及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32号 北京
80040 昆仑出版社 北京市西什库茅屋胡同甲3号 北京
5045 劳动人事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中街12号 北京
5020 煤炭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北路16号 北京
105 民族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东路 北京
80018 能源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桥西 北京
5048 农村读物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61号 北京
109 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枣营路 北京
80001 企业管理出版社 北京市阜外三里河国家经委内 北京
5029 气象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46号 北京
5019 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3号 北京
302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清华大学内 北京
80033 求实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央党校内 北京
5014 群众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14号 北京
01 人民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114 人民交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东街 北京
107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淮后街55号 北京
80020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22号甲3号 北京
102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北总布胡同32号 北京
80002 人民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金台西路人民日报社 北京
5009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市体育馆路8号 北京
117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市天坛西里10号 北京
02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103 人民音乐出版社 北京市翠微路2号 北京
115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27号 北京
5003 荣宝斋 北京市琉璃厂西街19号 北京
100 商务印书馆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北京
8005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建国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内 北京
10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5021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外馆东后街甲36号 北京
80009 时事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万寿寺甲2号 北京
5012 世界知识出版社 北京市外交部街甲31号 北京
5013 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文津街7号 北京
120 水利电力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六号 北京
80043 烃加工出版社 北京和平里石化总公司请报所内 北京
5016 外国文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5600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北京外语学院内 北京
80003 万国学术出版社(原中国学术) 北京西直门外大街展览馆 北京
5018 文化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北京
5039 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市前海西街17号 北京
5010 文物出版社 北京市五四大街29号 北京
80029 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 北京
80028 现代出版社 北京市安定门外外馆东街甲1号 北京
5011 新华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门西街97号 北京
5042 新时代出版社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半截塔2号 北京
80005 新世界出版社 北京市北万庄 北京
80045 学术书刊出版社,原名学术期刊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北京
5024 冶金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灯口74号 北京
80000 印刷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翠微路8号 北京
80034 宇航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8号849信箱24分 北京
80006 语文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 北京
5022 原子能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中区1号2108信箱 北京
5015 知识出版社 北京市史家胡同 北京
80023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北京颐和园东测中央党校南院1924信箱 北京
5035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央党校内 北京
5066 中国标准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 北京
5005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北京市大佛寺东街8号 北京
5000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市安定门外外馆东街甲1号 北京
5031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市北纸坊西街3号 北京
106 中国电影出版社 北京市北环西路15号 北京
500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北京市北太平桥大街4号 北京
80004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北京市地坛国际贸易研究所内 北京
80016 中国妇女出版社 北京市史家胡同24号 北京
80035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北京市礼士路 北京
80024 中国画报出版公司 北京市花园村人民画报社内 北京
80010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外车公庄西路10号 北京
80048 中国集邮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27号 北京
11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 北京
5045 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市西交民巷22号 北京
5017 中国经济出版社 北京市西黄城根南街9号 北京
5046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3号 北京
5061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北京市 北京
5038 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30号 北京
5032 中国旅游出版社 北京市前门东大街2号崇文门饭店 北京
5002 中国盲文出版社 北京市卢沟桥内109号 北京
5040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太仆市街 北京
80032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南街1号 北京
80026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内 北京
5006 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市东四北大街十二条21号 北京
80008 中国曲艺出版社 北京市建国门泡子河10号 北京
30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39号 北京
8101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木樨地 北京
5044 中国商业出版社 北京市西单商业部内 北京
5007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京市东四十二条21号 北京
80007 中国摄影出版社 北京市红星朝同61号 北京
500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58号 北京
80044 中国食品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8号食品报社转 北京
5052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路24号 北京
113 中国铁道出版社 北京市东单三条12号 北京
5037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国家统计局内 北京
5059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北京市建国门泡子河10号 北京
104 中国戏剧出版社 北京市东四八条52号 北京
80041 中国新闻出版社 北京市金台路人民日报社内 北京
5057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北京市北京饭店5107房间 北京
5050 中国展望出版社 北京市太平桥大街4号 北京
5620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 北京
101 中华书局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北京
80042 中外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什坊街 北京
30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矿业学院附属中学内 北京
81001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魏公村 北京
80013 中医古籍出版社 北京市东直门中医研究院内 北京
80011 专利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八里庄 北京
80047 紫禁城出版社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内 北京
5063 作家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北街7号 北京
5385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5602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自由广场 长春
5601 吉林大学出版社 长春市吉林大学内 长春
5383 吉林教育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5384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5386 吉林美术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206 吉林人民出版社 长春市斯大林大街 长春
50528 吉林文史出版社 长春市 长春
5387 时代文艺出版社 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02号 长春
81024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长沙市 长沙
314 湖南大学出版社 长沙市 长沙
5355 湖南教育出版社 长沙市展览馆路 长沙
5357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长沙市展览馆路 长沙
5356 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市人民路14号 长沙
217 湖南人民出版社 长沙市河西银盆南路67号 长沙
5358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长沙市 长沙
80523 巴蜀书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80548 蜀蓉棋艺出版社 成都市青龙巷9号 成都
5614 四川大学出版社 成都市九眼桥 成都
5408 四川教育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5364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成都市 成都
5410 四川美术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5409 四川民族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220 四川人民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5365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撤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成都市文化公园内招待所 成都
5411 四川文艺出版社 成都市盐道街3号 成都
5611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大连市 大连
5615 厦门大学出版社 福建省厦门市 福建厦门
80533 鹭江出版社 福建省厦门市 福建厦门
5334 福建教育出版社 福州市大梦山5号 福州
5335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福州市河西路得贵巷27号 福州
5393 福建美术出版社 福州市 福州
212 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州市河西路得贵巷18号 福州
5395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福州市得贵巷27号 福州
80516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福州市温泉路1号 福州
80534 海峡文艺出版社 福州市得贵巷27号 福州
80542 海天出版社 广东省深圳市深南中路 广东省
80541 海南人民出版社 广东省海南岛海口白坡 广东省箒
5407 漓江出版社 广西南宁市河堤路14号 广西南宁
5361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州市广仁路2号 广州
5406 广东教育出版社 广州市 广州
5359 广东科技出版社 广州市西堤新基辂37号 广州
80521 广东旅游出版社 广州市环市西路185号 广州
218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州市大沙头四马路 广州
80522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广州市环市路468号 广州
5360 花城出版社 广州市大沙头四马路 广州
5623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广州市五山 广州
5362 岭南美术出版社 广州市新基路37号 广州
5405 新世纪出版社 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内 广州
306 中山大学出版社 广州市中山大学内 广州
5413 贵州美术出版社 贵阳市北京路15号 贵阳
5412 贵州民族出版社 贵阳市 贵阳
221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市延安路5号 贵阳
5317 北方文艺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地段街179号 哈尔滨
81008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市东北林学院内 哈尔滨
81007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哈尔滨市南岗区复兴街16号 哈尔滨
56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市南岗区复兴街16号 哈尔滨
5316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森林街42号 哈尔滨
5388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哈尔滨市中山路154号 哈尔滨
5318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森林街42号 哈尔滨
20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森林街 哈尔滨
5319 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哈尔滨市道里森林街42号 哈尔滨
80517 西泠印社 杭州市湖滨路31号 杭州
308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杭州市浙江大学内 杭州
80518 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25号 杭州
5338 浙江教育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25号 杭州
5341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95号 杭州
81019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杭州市浙江美术学院内 杭州
213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市长征路196号 杭州
5340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96号 杭州
5342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25号 杭州
5339 浙江文艺出版社 杭州市武林路125号 杭州
5336 安徽教育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37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98 安徽美术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212 安徽人民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97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96 安徽文艺出版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80535 黄山书社 合肥市跃进路1号 合肥
5311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呼和浩特市呼伦路 呼和浩特
204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80号 呼和浩特
5351 湖北教育出版社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 湖北省
80520 岳麓书社 湖南长沙市展览馆路 湖南长沙
5437 东北朝鲜民族出版社 吉林延吉市进学街友谊路11号 吉林延吉市
5332 明天出版社 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济南
5333 齐鲁书社 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 济南
5607 山东大学出版社 济南市山东大学内 济南
5328 山东教育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 济南
533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 济南
5330 山东美术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39号 济南
209 山东人民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 济南
80532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济南市历山东路9号 济南
5329 山东文艺出版社 济南市九经路胜利大街 济南
81021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江苏徐州市 江苏徐州
5630 河南大学出版社 开封市明伦街 开封
80525 德宏民族出版社 云南德宏州潞西县芝市 昆明
5367 云南民族出版社 昆明市云南省民委内 昆明
222 云南人民出版社 昆明市书林街100号 昆明
223 西藏人民出版社 拉萨市建设路 拉萨
5421 甘肃民族出版社 兰州市庆阳路 兰州
226 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市庆阳路230号 兰州
311 兰州大学出版社 兰州市天水路78号 兰州
5389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黑龙江牡丹江小立新街 牡丹江
5392 江西教育出版社 南昌市 南昌
5390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南昌市 南昌
210 江西人民出版社 南昌市百花洲路3号 南昌
5391 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 南昌市 南昌
81023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市四牌楼2号,原名南京工业学院 南京
80519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南京市高云岭56号 南京
5343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市高云岭56号 南京
5345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南京市湖南路13号 南京
5344 江苏美术出版社 南京市高云岭56号 南京
214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市湖南路13号 南京
5346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南京市高云岭56号 南京
305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市汉口路 南京
5363 广西民族出版社 南宁市桃源路4号 南宁
219 广西人民出版社 南宁市河堤路14号 南宁
5380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 内蒙古
5312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 内蒙古
80506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 内蒙古
5420 青海民族出版社 青海西宁市西关大街76号 青海西宁
225 青海人民出版社 青海西宁市西关大街76号 青海西宁
5636 石油大学出版社 山东东营市(原名华东石油学院出版社 山东
80576 百家出版社 上海绍兴路5号,原前缀7–900000作废 上海
309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复旦大学内 上海
5617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内 上海
5326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市陕西北路457号 上海
80514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上海市福州路390号5栋 上海
5325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市瑞金路272号 上海
80530 上海画报出版社 上海市长乐路672弄33号 上海
313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淮海中路198弄19号 上海
5320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永福路123号 上海
5323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市瑞金二路450号 上海
80513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上海市高安路6弄1号 上海
208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市绍兴路54号 代号一说为171 上海
5322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海市长乐路672弄33号 上海
80515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市淮海中路122弄7号 上海
80512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海市康平路83号 上海
81009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虹口东体育会路166号 上海
80511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市绍兴路74号 上海
5321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市绍兴路74号 上海
5327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市延安中路967号号 上海
81010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上海市 上海
5324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海市延安西路1538号 上海
5608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上海
80531 文汇出版社 上海市 上海
80510 学林出版社 上海市绍兴路5号 上海
80031 中华地图学社 上海市延安西路1538号 上海
5313 春风文艺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 沈阳
5610 辽宁大学出版社 沈阳市 沈阳
5382 辽宁教育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5381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5314 辽宁美术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80527 辽宁民族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205 辽宁人民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 沈阳
5315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80507 辽沈书社 沈阳市南京街6段一里2号 沈阳
5375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45号 石家庄
5310 河北美术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19号 石家庄
202 河北人民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19号 石家庄
5376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45号 石家庄
80505 花山文艺出版社 石家庄市北马路19号 石家庄
5378 北岳文艺出版社 太原市并州北路11号 太原
5377 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太原市并州路11号 太原
203 山西人民出版社 太原市并州路7号 太原
5379 希望出版社 太原市并州北路11号 太原
5306 百花文艺出版社 天津市赤峰道124号 天津
310 南开大学出版社 天津市南开区八里台 天津
5618 天津大学出版社 天津市七里台天津大学内 天津
80504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市佟楼三合里出版社 天津
5309 天津教育出版社 天津市佟楼三合里出版社 天津
5308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津市赤峰道124号 天津
201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市赤峰道124号 天津
5305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天津市马场道214号 天津
80503 天津杨柳青画社 天津市佟楼三合里111号 天津
5307 新蕾出版社 天津市赤峰道131号 天津
5370 新疆教育出版社 乌鲁木齐市建设路9号 乌鲁木齐
228 新疆人民出版社 乌鲁木齐市解放路 乌鲁木齐
5372 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 乌鲁木齐市龙泉街 乌鲁木齐
5354 长江文艺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 武汉
5403 湖北辞书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332号 武汉
5352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81号 武汉
5394 湖北美术出版社 武汉市 武汉
216 湖北人民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332号 武汉
5353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武汉市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 武汉
5609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武汉市华中工学院内 武汉
5622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学院内 武汉
80539 荆楚书社 湖北省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内 武汉
80540 群益堂 武汉市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 武汉
307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市武汉大学内 武汉
5625 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武汉市喻家口 武汉
80546 三秦出版社 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
5369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西安市北大街131号 西安
5418 陕西旅游出版社 西安市 西安
224 陕西人民出版社 西安市北大街131号 西安
5419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安市 西安
5368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西安市北大街131号 西安
561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安市南郊吴家坟 西安
5417 未来出版社 陕西省西安市北大街31号 西安
56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太白路2号,原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西安
5605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西安市咸宁路28号 西安
5604 西北大学出版社 西安市小南门外 西安
5612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西安市友谊西路 西安
5425 伊犁人民出版社 新疆奎屯市 新疆奎屯
80509 延边教育出版社 延吉市 延吉
80508 延边人民出版社 延吉市 延吉
227 宁夏人民出版社 银川市公园街 银川
5350 海燕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347 河南教育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349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401 河南美术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215 河南人民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400 黄河文艺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80537 文心出版社 郑州市 郑州
80538 中原农民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348 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州市西里路94号 郑州
5621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重庆市北碚区 重庆
5366 重庆出版社 重庆市李子坝正街102号 重庆
仙人掌栽培管理
在养护仙人掌科花卉植物过程中,许多人常常会走入栽培的误区:只要一年四季给植株晒太阳,给予高温干旱条件,用粗砂栽植等,就能把这类花养好。其实不然,要栽培管理好仙人掌科花卉必须根据不同种类和品种的原产地、形态及习性进行养护。
按照原产地和形态把仙人掌科花卉分为陆生型和附生型两种。陆生型仙人掌原产于美洲热带及亚热带的干旱沙漠或半沙漠地区,茎变态成球形、柱状,叶片变态成针刺状,每年4~10月为雨季,吸水生长期,10月至翌年3月为控水休眠期;附生型仙人掌原产于热带雨林,茎扁平,刺较少,无休眠期或不明显,要求半阴、终年温暖、湿润及空气湿度高的环境条件。
一、换盆
(一)换盆时间
每年通常在春天(3月中旬至4月上旬)或秋天(9月至10月上中旬)进行1次翻盆换土,换盆前3~5天要停止浇水。换盆时先将植株从盆中扣出,把根部的土抖干净,老根、烂根和半枯根统统剪掉,注意不要把主根即所谓的“萝卜根”剪掉,健康根仅留下3~4cm长,把剪根后的植株放在阴凉通风处晾5~6天后重新栽种,这样发根又快又好。若老株旁有幼株,可将其掰下,将根系适当修剪后,另行栽种即成为新的植株。
(二)培养土配制、消毒及种植
陆生类,可采用壤土5份、泥炭土或腐叶土3份、粗砂2份,另外加少许消石灰或陈旧墙屑灰,配制成排水、透气性良好的石灰质砂土或砂质壤土;附生类可采用堆肥土、粗砂、泥炭土各1份,另外加少许骨粉配合,配制成中性或微酸性的含有较多腐殖质的排水与保水性良好的肥沃培养土。培养土配制好以后每立方米用40%甲醛50倍液400~500ml喷洒,用前10~20天洒在培养土上翻拌均匀,用塑料薄膜覆盖,种前1周打开薄膜,待药味散尽后种植。新株栽种时应在花盆底部排水孔垫上一层纱网,以防虫害,然后在纱网上覆盖瓦片等物,以利排水。盆土加到离盆口2~3cm,以方便以后浇水。由于土壤是湿润的,栽种后不必马上浇水,等7~10天后可浇1次透水。栽好的植株宜放在光线明亮而又无阳光直射处养护,经10天左右便萌发新根,再浇1次水,恢复正常管理。
二、栽培管理技术
(一)浇水和喷水
陆生型仙人掌类有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生长期要浇水,休眠期少浇水甚至不浇水。对附生型,冬季温度保持在12℃以上,可常年浇水与喷水;冬季温度保持在12℃以下,浇水可酌情减少并停止喷水。浇水时掌握这样的原则:“干透浇透,不干不浇”;水温宜尽量与土温相接近,夏天则早(日出前)、晚(日落后)浇水,冬天则上午10时至11时浇水;并且把水直接浇到盆土上,否则会影响到刺的美观。此外,夏天需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
(二)施肥
施肥掌握这样的原则:适时、适量、看对象。施肥在春、秋天进行,每隔20天施肥1次,应选择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若盆土较干燥时,在盆土洒点水再施肥,浓度以0.05%~0.2%为宜,第二天早晨浇1次透水,效果更佳。陆生型施肥要求富含钾、磷,少含氮的肥料,附生型则要求较多的氮肥。
(三)光照
陆生型较喜阳光充足,特别是冬季更要充分阳光照射。一般高大柱形及扁平状的仙人掌类较耐强烈光照,夏季可放在室外不需遮阳;较小的球形类则夏季多喜半阴条件,在夏季高温季节的6~8月在金琥顶部生长点及周围,罩上一片圆形塑料薄膜,以使球体各部分生长均匀。附生型仙人掌类则终年要求半阴条件。
(四)温度
仙人掌生长适温为20~35℃之间。陆生型在冬季休眠期间并不要求太高的温度,在保持盆土干燥的情况下,维持温度在4~7℃即可。而附生型,则要求冬季有较高的温度,以维持10~13℃或更高为宜。夏季达到30~35℃时,大部分仙人掌生长速度减慢,有时某些种类的茎还会变黄或被灼伤,此时必须遮阳并往地面多洒水,以降低温度。
(五)空气
仙人掌类花卉大都原产于荒漠空旷地区,通风良好,空气清新。因此,在盛夏炎热的天气里,应做好栽培场所的通风降温工作。栽培温室宜选择在空气流通的环境,并多设些窗户、天窗之类的通风口,以便暑热天气通风换气。必要时还可安装排气扇、吹风机或电风扇之类的设备来加强环境的空气流通效果,以促进仙人掌类花卉安全度夏。
(六)病虫害
为害仙人掌花卉的病菌有细菌和真菌,但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只要改善栽培条件,管理措施得当,预防与消灭病虫兼施,很容易获得良好效果。较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
1 .腐烂病。其病原有细菌也有真菌。本病的发生常常和浇水不当,盆土排水不良,持续过度的潮湿有关。发现病株后,立即用利刀切除有病组织,并在切口涂上木炭粉或硫磺粉,同时节制浇水或换盆,另行扦插或嫁接。最好在栽植场所及植株上定期喷洒4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1000倍液以作预防,但主要还是改善通风条件及避免持续过度的潮湿。
2.昆虫及其他动物为害。主要有介壳虫、红蜘蛛及蛤蝓等。防治介壳虫,可喷施5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可喷施20%三氯杀螨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防治鼠和潮虫,可用乐斯本2000倍液喷洒花架和花盆周围;防治蜗牛和蛤蝓,可在花盆周围喷洒石灰粉,也可以施用8%灭蜗灵颗粒药剂;防治蟑螂和蚂蚁,可放置灭蟑螂和蚂蚁的药物或糖水拌入敌百虫药物毒杀。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
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
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
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
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
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
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
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
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
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
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
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
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
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
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2.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
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
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
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
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
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
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
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48·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
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
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
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
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
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
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 2 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
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
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
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
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
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
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
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
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
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
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
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
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
的。
2.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
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
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
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
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
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
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
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
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
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
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2.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
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
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
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
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
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
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
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
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
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
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2. 5 技术的滥用
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
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2.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
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
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
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
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
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
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
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
集团利益的牺牲品。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
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
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
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
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
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
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
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
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
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
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剧的发生。
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
3. 1 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
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
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
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3. 2 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
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
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
径。
3. 3 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
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
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
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
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
“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
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
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
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
(下转第54页)
·50·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
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
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2000.
(上接第50页)
3.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
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
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
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
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
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
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
[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1993.
[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上接第51页)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
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
3. 8 消毒
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
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
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
3. 8.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
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
3. 8.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
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
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
4 小结
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
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4. 1 行为习性
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
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
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
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
个时间饮水较多。
4. 2 健康标志
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
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
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
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
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
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
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
节各种营养元素。
4. 3 生长情况
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
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
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
生长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