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
这句话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是淮南王刘安的谋臣伍被劝谏刘安所说。
后来,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中也曾引用这句。今天,这句典故多被用于强调防范未知风险,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增强对矛盾风险挑战的预判和准备。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只有增强对矛盾风险挑战的预判和准备,提高预见能力,好比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弹钢琴”,才能知关节,得要领,抓关键,能够真抓实干,最终有效落实。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勤奋篇
1、道理论据:
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是不必担心不能成材的。——华罗庚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2、事实论据:
王羲之苦练成“书圣” 刮目相看
头悬梁锥刺股
自学成才的高尔基。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该出手时就出手”。“世上不卖后悔药” ;
2、忧柔寡断,自遭其乱。项羽设“鸿门宴”,刘邦本已是瓮中之鳖,就因为他没有当机立断,杀掉刘邦,最终做了刘邦的刀下鬼;
3、在求职选择工作的时候,如果左顾右盼,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弄不好就失去机会,看着别人取代自己,干着称心如意的工作,你就会追悔莫及;
3、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好的经营项目如果在该决断,该拍板的时候,稍稍犹豫,很可能就会变为别人的摇钱树、聚宝盆;
4、(议论的结论自己写吧。事例自己查找一些,这样效果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