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

2023-02-20 10: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

1982.09—1986.0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6.09—1989.0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09—2002.0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攻读哲学博士学位1989.07—2007.07历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室编辑、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办公室宣传处副处长、处长(期间在新华社澳门分社政策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机关党委书记 2007.07—2011.09 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 2011.09至今 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组织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中心、哲学宗教与社会学出版中心、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出版中心、政治与法律出版中心、经济与管理出版中心、国际问题出版中心、数字出版中心、编译中心、大众分社、年鉴分社和编审室、以及出版部、发行部、营销策划部、总编室、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现有职工190余人,其中专业编辑100余人,64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9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如何联系中国社科出版社编辑部

先通过北京的114查号台找到中国社科出版社编辑部的电话,然后就可以同他们联系业务了。
祝你好运!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届“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举办了首届“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研讨会,来自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机构的近20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日报》、中国网等媒体代表共聚一堂,就如何构建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的良性机制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国发院)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新型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公共交流平台为载体,以学院派的深度研究为特点,以中国面临的各类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为研究落点,服务政府决策、引领社会思潮、营造跨学科研究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会见了与会专家学者,并进行了简短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郑水泉陪同会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出席研讨会。他表示,全球化时代,智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问题时所倚重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智库发展应该乘势而上,也应该重视舆论传播的作用,助推智库影响力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光斌、王莉丽、伍聪参加研讨会,与嘉宾就如何打造多渠道的智库成果发布机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莉丽副院长表示,智库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开放水平、知识精英的活跃程度和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给中国智库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思想创新和舆论传播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两翼,二者共同构成了智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充分重视智库的舆论传播,全面提升中国智库舆论影响力是智库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领域。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思路”、“中国智库舆论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和“如何构建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的良性机制”等议题,从各自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认为,智库的影响力构建离不开舆论传播,只有智库研究和舆论传播密切结合才能扩大智库的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形态创新,围绕国家智库报告、地方智库报告、还有智库丛书三个层次推进智库思想的传播。智库研究加上出版的深度传播,再加上媒体的广度传播,这是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的新形态。
中国日报副总编辑高岸明指出,智库和媒体在国际传播层面应形成合力。首先是要把握规律,媒体应充分运用智库的资源提升传播的权威性、有效性;第二是加强有效对话;第三,智库建设应面向高端和主流;第四,谨防急功近利;最后,媒体与院校和机构要开展合作,媒体强在实践和渠道,院校和研究机构强在研究和资源,应该优势互补。
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杨英杰指出,智库舆论传播中的话语类型有三种:政治型话语、学术型话语和社会型话语。媒体传播中经常会出现话语类型复杂、缺乏清晰的边界和话语难以融合的问题,这会导致传播过程中出现信息模糊和损失。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媒体定位、内容产品以及受众对象进行话语的选择和转换。
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认为,智库不应该是单纯的学术性机构,它的成果必须能够服务于公共政策决策。智库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要提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只有研究影响到决策层,被决策层吸纳,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智库要影响民众,凝聚社会共识。智库要在国际秩序构建中提升中国的话语权。从国家发展层面,希望中国智库有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抢占国际舆论的制高点。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智库发展与建设是当前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议题,而国发院聚焦于“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的良性机制具有一定的战略视野和预见性。在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的良性机制的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建议,要具有全球意识、历史意识、问题意识和专业意识,以保证智库成果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同时又对接中国国情,最终提升传播的理性程度。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