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如何会说,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因为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一起本论文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吧。
论文摘要: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幼儿游戏的定义和特性进行阐述,论述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探讨游戏活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启发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组织合适的游戏去顺应幼儿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游戏;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
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同时,人们也早就发现了游戏对于儿童教育的价值。游戏充盈于儿童的身心,充盈于儿童的思想、情感和身体中。游戏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过程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在不同程度的游戏中,儿童在学习和发展着。
一、游戏及其特征
(一)游戏的定义游戏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为大多数人能普遍接受的游戏的解释。面对这种现实人们对游戏定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发生了疑问。不同人对游戏有不同的定义:
有人认为,游戏是一种不能下精确定义的现象。因为"游戏"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有的认为,游戏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是寓教于乐的最有效形式……《教育词典》认为,游戏是以一定的形式有目的,有系统地反映人类社会劳动、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游乐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就是游戏。幼小儿童,游戏就是学习,是"认识世界的途径"(高尔基语)。
尽管给游戏下一种可行的、公允的定义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马可连柯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人具有的重要意义一样。"(二)游戏的特征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
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
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
游戏无主体。在以往的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不言自明的观点,即人在游戏,人是游戏的主体。而迦达默尔却认为游戏独立于游戏者的意识之外,游戏是一种本体存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
游戏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不管是儿童游戏还是艺术游戏,都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活动。相对来说,儿童游戏是一种单纯自为的游戏,而宗教游戏与艺术游戏则通向了观众,为观众表现了一个意义整体,游戏者与观众共同构成了"游戏共同体"。
二、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一)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自由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如餐后各种区域的自由游戏;户外的各种体育游戏;餐前的手指游戏、口头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空间、强度等也可以随时变化,比较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要求。
(二)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在《蔬菜》这一主题活动中,老师先放了青菜和菠菜,结果发现幼儿不感兴趣,有的将这两种菜分开,有的问老师这是什么菜。第二天老师准备了更多的青菜和菠菜,让幼儿捡菜,来捡菜的幼儿多了,边捡边问,听说是帮厨房的忙,可来劲了。还问要不要洗一洗。在进餐中还问,这些菜是不是今天大家捡的,吃得可香了。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认识了青菜和菠菜,知道了厨房工作人员的辛苦,品尝了青菜和菠菜不同味道。
因此,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三)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在音乐区中,幼儿无形中会自己分配角色。有的敲打击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地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伙伴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
可以这样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四)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生活在成人社会中的儿童,往往会受到成人不同程度的压制与束缚,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压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己从当前情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获得心理平衡与性情的愉悦。
由此观之,游戏是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五)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在游戏、特别是假象性游戏之中,儿童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有,自由驰骋于假象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用一个纸箱当烧烤箱很形象,在游戏后我启发式地问幼儿:"这个纸箱还能玩什么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当电视机,放在商店卖",有的说:"可以当自动柜员机",有的说:"可以当长途车上的VCD机"还有的说:"可以当的士"……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样一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箱,在幼儿的游戏中却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玩具的利用率,而且大大丰富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应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因此,游戏是创新意识与潜能的发源地,是其成长的根基。
三、游戏作为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根据儿童游戏上述的基本特征及其分析,我们可以理解:
游戏实质上是幼儿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进一步讲,游戏就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从幼儿身心成长的特征和规律看,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
(一)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只有游戏才能实现这一功能。因为游戏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到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其规律。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认知难度,如果让幼儿学习纯知识和理论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困难,相反游戏则会带给幼儿快乐,因为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形式。
(二)游戏是幼儿幼稚心理的表现各种角色游戏的开展,满足了幼儿的幼稚心理。例如:《理发店》,在投放了各种理发道具(洗发水空瓶、吹风机、梳子、剪子、推子等)幼儿就会模仿理发员的洗、剪、推、吹等基本动作,而顾客在享受到这种服务后,不但会说谢谢,还知道要付钱等。
幼儿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中获得了各种生活体验。这类游戏就是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在那儿他们不会受到成人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所有的方式都是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同步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永远是积极的参与和大胆的尝试,并从中获取经验,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三)游戏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天生就有不断重复刚刚获得的动作技能、知识经验的活动倾向。如刚会爬楼梯的幼儿,一见楼梯便要不断地上上下下;刚会用积木垒高,便会不停地推倒重来。这种出自婴幼儿内部发展需要,使幼儿感到开心和满足的重复行为,就是游戏。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无处不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
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游戏虽然不是以获得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儿童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努力使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一)实现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必须在实践中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
1、推进游戏的教育化,就是要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游戏的放任状态,扭转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2、推进教育的游戏化,就是要改变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的现象,防止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因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必须指出的是,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要防止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真正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为此,在实践中必须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
(二)让自主性游戏与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美国学者大卫﹒韦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将游戏因素和教学因素结合,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同时也满足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学习应该在生活中,而不在课堂上;教师教学不仅仅用游戏来激发幼儿被动学习的动机,而应该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学习中,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经验。
1、自主性游戏与领域教学活动的融合在领域教学活动中,有些活动常常无法在时间或空间上满足幼儿充分探究的需求,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会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小班幼儿制作好"胡萝卜小车"后,高兴地在"马路"上开着。开了一会儿,孩子们由于要随教师的安排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只好很不情愿地把小车收起来,放到展示台上。看到孩子们无奈的表情,我想何不顺势满足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玩玩开车游戏呢 ? 想到这儿,我马上拿了一个玩具方向盘作开车状,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见过什么车,开车要注意什么,接着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制的胡萝卜小车、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车或方向盘当小司机,我还建议"小司机"邀请同伴乘坐自己的汽车。顺着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兴趣点,"开汽车"的角色游戏就这样产生了。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准备中思考孩子也许会对什么产生兴趣,可收集哪些游戏材料以备孩子之需,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与游戏自然融合。
2、自主性游戏与区域活动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比教学活动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针对性,它和自主性游戏很相似。怎样把自主性游戏和区域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呢 ? 我们从墙饰人手,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生活经验,启发并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效地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如发现"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无所事事,我们便在"娃娃家"的墙上张贴妈妈给宝宝讲故事、爸爸看报纸等小图片来引发孩子的游戏行为;发现孩子在建构区不会使用多种材料,我们就使用多种材料搭建各种造型,并把它拍成照片贴在建构区的墙上,暗示幼儿模仿,进而创造;在认知区,我们把有关交通规则、风景名胜等教育内容设计成可数人同时参与的棋类游戏,孩子的学习因游戏化而显得轻松愉快。
五、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传统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上一阶段的教育只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指导下,幼儿园教育主要采用上课或集体教学的形式向儿童讲解进入小学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组织儿童通过听课、练习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二)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 认为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让幼儿打打闹闹, 让幼儿开心一下,并没有在游戏中贯穿学习内容,忽视游戏的教育作用。即使游戏也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决定游戏主题和方式、解释游戏活动结果和分享游戏体验的权利,教师要尽量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指导。
(三)把游戏单纯的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有一些人将教育片面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认为游戏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调动幼儿听课的兴趣,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仅在形式上引入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被教学占领,使真正的游戏脱离幼儿教学,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在运用。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是不争的事实,将游戏活动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的教育实践,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8-130页;第290-292页。
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页-13页。
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07页。
彭海蕾 :《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8页-120页。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0页-113页。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在游戏中健康成长。本论文总结了当前幼儿园游戏的一些特点,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总结概括出了游戏作为幼促进每个幼儿儿园基本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游戏;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日本学者井深大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现在父母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弹琴、画画、写毛笔字,早期教育的确值得重视,但是,许多家长由于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尤为严重的事,这种方法让孩子很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游戏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是促进他们发展的最佳活动。游戏通过为幼儿提供学习有关自我、别人和环境方面知识的机会,幼儿本能的游戏,他们游戏是为了享受活动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和验证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本身,游戏充盈于心充盈于思想、情感和身体中。一个全神贯注于游戏的幼儿是富有创造力 、自由的、快乐的。在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游戏中,幼儿在学习和发展着。
二、游戏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的基本手段
例一:我们在教幼儿认识蔬菜时,如果只是教师说教式地让幼儿认识蔬菜,孩子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感到单调乏味,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采用游戏的方法,做买卖蔬菜的游戏, 让幼儿边买卖蔬菜边说出各种蔬菜的名称、外形特征,并能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所有的幼儿就会情绪活跃、兴趣倍增, 都会主动、积极地去做,活动室便会出现另外一种场面,课后孩子记忆牢固。游戏虽然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动手又动脑,既玩得高兴,又复习巩固了概念, 发展和锻炼了幼儿立刻做出判断的思维能力,可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结束学习。 例二:在玩“老师同学”的游戏时,幼儿逼真地扮演老师、小朋友家长等不同的角色。爸爸送小朋友去上幼儿园,见到老师想老师问好,回家时想老师告别说再见,回到家向爷爷奶奶打招呼等等。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愉快地体验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于幼儿了解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职责,怎样正确对待家庭中每个成员及理 解“家庭”的职能和概念是有深远影响的。
三、游戏对于培养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小熊请客》的故事,幼 儿可模仿作品中每一角色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扮演小熊的幼儿语言憨厚、热情;扮演 小猫咪和小花狗、小公鸡的幼儿, 用鄙视的态度对待狐狸,用亲切、 礼貌的语言对待好朋友;扮演狐狸的幼儿则尽力表现出狡猾、贪婪的特征。幼儿在游戏中很自然地熟记作品中的语言,富有创造 性地、生动逼真地表现出符合角色性格的声调和表情,这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另外可通过玩积木游戏,使幼儿动脑筋、想办法,以达到自已 想象中所需要的形体,为了使建造的物体美观、牢固而不倒塌,在堆积时还要考虑到匀称平衡等问题,做到手脑并用。通过这些活动 不但使幼儿增加了了解各种物体的知识面,还逐渐培养了做事认真、乐于动手动脑,失败不气馁、 自始至终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
四、游戏对于增强幼儿体力,培养优良品质,对美的感受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的跑、跳、投等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 也会得到锻炼和改善,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能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户外游戏还能提高幼儿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各种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幼儿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相互协作和遵守纪律的习惯, 有利于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品质,优美的游戏动作、协调一致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
通过以上几点说明游戏的独特特征对幼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并对幼儿创造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等各个方面的重要途径。
事实证明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同伴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
在21世纪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 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人才,但创造能力有时也会受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胆怯、倦怠、自卑、消极的性格、兴趣的狭隘等等都是妨碍创造力得以发展的许多因素,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个性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游戏对幼儿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游戏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快乐的融入游戏中,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自己去亲身体验和完成某些事情,他们在游戏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此外,游戏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影响更是巨大,表现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还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和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游戏还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游戏正是在幼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着培养。
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没有人教,他们就尝试模仿别人的言语表情行为。1岁以前的婴儿就能模仿成人的脸部姿态,2岁的孩子会在娃娃家互相打电话,模仿着母亲给婴儿喂奶……这就是简单的社会角色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可扮演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父母、老师、司机、医生等熟悉的人物,通过模仿人物来进一步认识这些角色,在模仿母亲的过程中,了解母婴之间的关系,再打电话过程中,了解电话的用途、学会使用电话,这使孩子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扮演医生角色中给病人打针、哄劝病人不要哭,从而消除了对医院和医生的恐惧心理,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当孩子的游戏过程中有更多人参与时,孩子逐渐学会了与人相处、协调人际间的关系。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一个人玩游戏,到了幼儿园与同伴一起玩;首先要得懂谦让、合作、分享;以及解决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和同伴间矛盾不统一的问题,这种不统一来自幼儿家庭环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个别差异,那么游戏就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合作型发展。同时在活动时,一些比较内向的、不太活泼的幼儿也会参加到活动里,并通过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如开朗、活泼、友善、爱心、同情心等,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幼儿的性格将逐渐活泼开朗起来。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
一、杜威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杜威与蒙台梭利的共同之处是,都注重游戏与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且两者都“注意于自由自动、儿童自己教育”。杜威认为游戏与主动作业是幼儿
园的主要活动,幼儿的游戏通常指向一定的目的,幼儿的工作通常带着游戏的态度。“儿童从早期开始就没有全部游戏活动时期和全部工作时期的区别,即使很幼小的儿童,他们也期望一定的结果,而且尝试要达到这样的结果,他们对参与成人的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单就这一点而言,就能达到这个目的。”杜威重视游戏的主动性,幼儿通过游戏与工作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取经验。在这一点上,蒙氏与杜威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的。然而蒙台梭利的思想与杜威的理念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对蒙氏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蒙台梭利运动在美国一段时间的沉寂。“蒙氏受官能心理学的影响,按照先从感觉到观念,然后到观念的联络的方式,将活动中的经验划分得极为细致,蒙氏的每种教具,都有着其特定的目的。”然而,作为自然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则认为游戏应给幼儿带来整体性的经验,注重游戏要立足幼儿的社会与生活经验。因此,杜威更强调游戏中生活与模仿的重要性,儿童通过对周遭生活自主模仿的游戏进行学习,“他们的游戏越多,他们的用具与计划亦越精密,他们的生活亦因之丰富。因为他们所做的游戏,其全局是他们父母日常生活惟妙惟肖的一幅画面,模仿能够养成儿童的习惯、集中儿童的注意、深入儿童的思想。”此外,杜威也强调要创造适宜儿童模仿的环境,为儿童提供简单的游戏材料以及儿童游戏中想象力的作用。这对于今天的幼儿园游戏教育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德可乐利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德可乐利与蒙台梭利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也采用教具为主要材料,让儿童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在其著作《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中,制作了专门的游戏教具,以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并详细阐述了其使用的方法。“与蒙台梭利游戏体系不同的是,他的游戏材料完全取自自然,取自儿童周围的日常用品,这使得他的这套游戏体系具备较强的游戏性。这套游戏教学体系共包括三方面内容:(1)发展儿童视觉的;(2)发展儿童运动觉的;(3)发展儿童听觉的。并在此基础上列入了比较的方法,如要求儿童比较近和远、过去和现在等。他认为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此外,德可乐利在其教材的设计中有着杜威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结合幼儿的社会生活,给予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可以说德可乐利的游戏思想是蒙台梭利和杜威两者理念的结合。当然,德可乐利的游戏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提倡游戏给予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其教具能给予幼儿的经验较为有限,但就其游戏及游戏材料的自然性与源于生活而言,在现今开展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提倡。
三、维果斯基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维果斯基作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肯定游戏的社会文化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游戏就像一个放大镜,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它们。因此,相对于蒙台梭利对于感知训练的强调,维果斯基更加强调象征性游戏中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认为当发展过程中超出了实际的,儿童不能实现愿望时就发生了游戏,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遭遇困难和问题,通过创造性地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获得发展。因此,维果斯基认为幼儿通过象征性游戏进行学习,并促进其思维发展,譬如幼儿在游戏中用木棍代替马这样一个替代物的使用,是幼儿具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过渡的重要体现。而蒙台梭利则认为象征类的游戏只会导致幼儿漫无目的的想象,不利于幼儿内在秩序的形成。相对于蒙氏对象征性游戏的否定,维果斯基强调幼儿游戏中象征性游戏的重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相对蒙氏“我们教师只能像仆人侍奉主人那样地帮助儿童进行工作”的观点,他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应把握游戏中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具备发展适宜性的“支架”。在他的游戏思想的指引下,支架式游戏模式成为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实践中所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游戏教学方式,但在具体运用中,如何防止教育者对幼儿游戏的过分干预与指导,依然需要审慎考虑。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将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与其他几位教育名家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游戏思想与蒙台梭利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创造与想象类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理解,而蒙氏到了晚年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承认创造与想象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尽管如此,在蒙氏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对儿童游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忽视,而导致的.教学方法和游戏材料机械单调的问题依然存在。譬如在蒙氏的教具中,往往只有一种特定的教育目的,以粉红塔为例,大小不同的粉红色立方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将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垒高,如果顺序排错,粉红色的小塔就无法完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幼儿关于体积大小的概念。然而,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幼儿往往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他们不会只是按照教具的功能要求来游戏,除了简单的垒高,他们还会将粉红塔的立方块当作积木进行平铺、垒高和架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蒙氏教具的目的与原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幼儿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采用不同方法来运用教具,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这种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的多元性和蒙氏教具的单一性矛盾,依然是教师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因此,今天在实践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依然需要注意如何在培养幼儿内在秩序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五、小结
纵观蒙台梭利与几位教育名家的论述,其共通之处在于对幼儿自主性的尊重,重视儿童自主自发的活动,认为幼儿能够通过游戏与“工作”自主学习,而这种以游戏为主、以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早期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教育的大纲应该尊重、适合儿童,让儿童在游戏中自主自发地学习与成长,这应该是一种共识。然而,这样的一种共识,在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游戏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缺失和异化,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游戏类型及活动形式单调,游戏内容统一硬性规定、缺乏幼儿自主性,教师指导方式程式化”等问题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无论是蒙氏的游戏教育思想,还是福禄贝尔、杜威、德可乐利、维果斯基等教育家对于幼儿游戏的论述,对于当今的教育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