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心血管疾病科普文章800字

2023-02-20 05: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心血管疾病科普文章800字

人的寿命跟自身血管的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血管是长寿的关键 。血管是为我们的机体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主要管道。如果说心脏是维持生命的动力来源,那么血管是生命延续的桥梁和纽带。任何一根血管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所供应脏器的严重缺血,甚至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对机体造成伤害。“急性心肌梗死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致命、脑卒中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致残”,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例又一例的悲剧跟我们自身的血管出了毛病密切相关。

《中国心血管 健康 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许多年轻人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男性,吸烟、酗酒、熬夜样样不落,殊不知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正在一步步蚕食着你的血管,为以后的心脑血管疾病埋下定时炸弹。故而许多年轻人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对疾病的无知。“大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经常普及一些预防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人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管壁内附着着类似“粥”样的物质,并占据着管腔,这种粥样物质我们称之为“斑块”,如果这种斑块不稳定并出现破裂就会堵塞管腔,会造成血流中断,导致所供应的心肌或脑组织出现缺血性的坏死,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致命性的后果。这和家里的自来水管被长期沉积的水垢堵塞的道理一样。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都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也是导致年轻人致死、致残特别常见的一个原因。

因此,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

1.合理膳食,避免暴饮暴食,改变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多吃粗粮,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荤素搭配,以素为主,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2.戒烟限酒,吸烟和大量饮酒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少量适度的饮酒可以保护血管内皮、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3.控制体重,科学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4.规律生活,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时间过度的紧张、焦虑。

5.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

6.管理好自己的血糖、血脂、血压。

7.定期体检,如有身体不适,立即前往医院检查。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帮凶。现在人们遇到很新鲜的食物都会选择满足口腹之欲,而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因而进食过多的脂肪类、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再者加之遗传、继发于某些疾病等因素都是发生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然而单纯血脂升高不会引起身体不适,故难以察觉,因此,定期的体检可以发现血脂异常,阻断血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帮凶作用。

血脂化验单里包括四项主要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血管清道夫”,能将脂质搬运走,是“好的胆固醇”,越高越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动脉硬化的帮凶”,将脂质运到血管并沉积在血管壁,是“坏的胆固醇”,越低越好。

然而,不同的人群对血脂的管理目标不同,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时,对降脂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支架术后对血脂指标要求更严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可能要降至1.4mmol/L以下。因此,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前提下,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选择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依折麦布以及PCSK9抑制剂等药物。

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正乘风破浪的向年轻人袭来。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高血压,同时高血压也会进一步加重动脉硬化,形成恶性循环。因为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增生、促进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还能促进脂质斑块的形成。

面对这一动脉粥样硬化的推手,首先要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指出“咸者,脉弦也”,而高血压患者多为弦脉,可见古人早已明白咸易致血压升高。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天摄盐量应小于6克,也就是一啤酒瓶瓶盖。其次要补充钾和钙,钾含量高的食物有各种青菜和水果,含钙丰富的食物有黄豆及其制品、核桃、牛奶、花生、鱼虾、红枣等。另外,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戒烟限酒。

很多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把继发性高血压的检查项目都查了,结果均为阴性,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的干预,血压控制得非常理想,因此,生活方式在血压管理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主要是指颈部动脉、下肢动脉,以及颅内动脉、冠状动脉、眼动脉等。由于体内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出现糖、脂肪、蛋白质调节紊乱,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范围往往是广泛的、弥漫的,治疗起来也是最麻烦的。因此要优化血糖达标,预防急性脑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

因此,保护好我们的血管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让我们中青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拥有 健康 ,拥抱未来!

1.对于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每耽误1分钟,就意味着更多的心肌细胞坏死。

2.呼叫120,保证救治及时, 120救护车上有专业的急救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急救人员,比自己开车送往医院更加及时有效安全。

3.心梗不能等,一定要去设有胸痛中心的正规医院就诊,走胸痛绿色通道。

4.千万不要为了找熟人而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一旦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要相信医生,果断同意手术。

吴天兵,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沈阳市老年病医院)胸痛中心主任,心血管内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沈阳市分中心负责人,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近30年,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20年,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肌炎及各种心脏病所致的心衰,尤其对顽固性高血压、心衰的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的介入及药物治疗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心脑血管的小知识

1.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注意事项
心血管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大动脉及周围血管病等,多为慢性病,病程长,且诸多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有些甚至是致命的, 因此,了解心血管病有关知识对您的健康非常重要。

请您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一般常识:通过医生、护士及有关书籍了解所患疾病的有关保健及治疗常识, 明确所患疾病的名称、种类、分级、分期等有关情况,掌握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方法、注意事项等。 二、饮食:心血管系统疾病主张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 合并糖尿病者应严格糖尿病饮食。

本地区普通饮食食盐摄入量每日9~12克以上,远远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每日5~6克)。本地区人们喜欢食用的酱菜、咸海产品等,含盐量高,应限制和禁止食用。

关于食盐的摄入量:轻度高血压患者每日5~7克,中、重度患者每日3克以下;轻度心力衰竭患者每日5克以下,中度2.5克以下,重度1克以下甚至禁用。 三、工作与生活安排:急重症好转出院后,根据年龄、体力、疾病具体情况妥善安排体育运动及日常生活,避免过度脑力紧张及体力活动,保证足够睡眠休息时间,劳逸结合,有利于神经和血液循环功能,提高运动耐量,肥胖者可减轻体重。

但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重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未控制者应限制活动。 四、血压监测:心血管疾病血压监测十分重要,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应重视, 至少每周测量一次。

要注意血压的昼夜及生理性变化规律,不同肢体测量值有差别, 一般以右上臂为准,测量前应消除精神紧张,休息10-15分钟后测定。尽量定时定人测量,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的判断,并做好血压及相应病情变化记录。

五、戒烟、酒:嗜烟、酗酒是本地区常见不良嗜好,它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尤其与猝死性冠心病密切相关。戒除后发病危险性明显减小, 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六、心理保健:心血管病多为慢性疾患,病程较长,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对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乐观主义人生观,切忌焦躁、紧张、悲观, 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与信心。

七、坚持按医嘱服药:大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需长期坚持服药,出院后治疗是疾病整个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 病人绝大部分时间治疗都是在出院后进行的,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正常后,仍要坚持用药治疗, 突然停药会导致停药综合征,可使病情恶化,是十分危险的。注意药物名称、种类、用法、不良反应、药品产地。

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发展很快,治疗观念不断更新,某些传统的药物, 由于副作用多、疗效不可靠,有的甚至加重病情,逐渐被一系列新型药物所取代。 如冠心病病人慎用潘生丁,心肌梗塞病人慎用硝苯地平(心痛定), 高血压病病人不要再服用复方降压片(或复方罗布麻)等。

这些药物已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新型药物所替代。另外, 更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服用质量不可靠的药物, 尽量到正规药店和正规医院信誉较高的医疗单位购药。

八、定期复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定期复诊非常重要, 医生将依据您的病情对用药的剂量和种类给予相应的调整。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用药比较复杂,因此, 建议您最好到具有心血管内科门诊的医院复诊。

如突然胸闷、胸痛、头痛、头晕、心悸等发作,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它主要包括: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等症状。

它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猝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脂等疾病。 四大危害因素:肥胖、蛋白质缺乏、缺乏膳食纤维、盐的危害。

预防:合理膳食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

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控制猪油、牛脂等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 5.限盐。

高盐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衰者,每日用盐量以1~2克为宜。 6.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还要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并可应用以下食疗中药: 1.山楂 每天吃1~2个山楂,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病或兼患高脂血症、冠心病者。

2.大蒜 大蒜的有效成分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降血脂、抗血凝,宜经常食用。 3.海藻、海带 实验表明,二者均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可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冠心病患者宜常服食。

4.莲子 有安心养神、补益脾肾的作用。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者,常服该品有益。

5.龙眼肉 有补心脾、益气血的作用。 6.玉米须 玉米须煎水饮服,有将压、利尿的作用。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是有许多人的饮食并不科学,以为大鱼大肉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不然。

人的健康状况不同,饮食也应当有所不同。建议心脑血管病人养成以下饮食习惯。

1.增加纤维膳食 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

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2.多吃鱼和鱼油 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

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

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 3.多吃豆制品 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

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此外应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克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

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毫克—300毫克以下为宜。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如: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

铁是使氧气连结在血红素上的重要元素。在肺部,吸入的氧气同红血球相结合,然后通过血管输送到各个器官。

所以,作为供氧媒介的重要组织部分,一旦供应量达不到需求,就会直接导致血液运氧能力的降低甚至消失,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科学生活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

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 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编辑本段保健前言 心血管疾病饮食原则:控制胆固醇:不吃或尽量少吃蛋黄、动物脑髓和内脏以及甲壳类动物,入蚌、螺、蟹等;控制脂肪:不吃或少吃动物油,吃菜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油食品);控制糖类:不吃或少吃糖果,南瓜、蔗糖等含糖较多的东西。 玉米 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
3.秋季生活小常识大全心脑血管不好吃什么
关于心脑血管饮食:

1. 常喝苹果汁会降低心脏病的患病率。这是因为苹果汁中的抗氧化剂有利于心脏的健康运转。

2. 少食 就是限制进食的数量和种类,少食用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类、肥肉类食品,动物内脏,少盐 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

3. 多补充膳食纤维素,纤维素主要存在于蔬菜中,以竹笋、梅干菜、芹菜、韭菜为代表,粮食作物中以黄豆、燕麦含量较多,如每天摄入26克纤维素,就可降低女性患心脏病的危险,同时心肌梗塞的危险也相对降低。多补充维生素,叶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肉类、谷物、花生、酵母中富含维生素PP;油脂、豆类、蔬菜中富含维生素E。多补充微量元素,硒能保护心脏,防止病毒感染,是心脏的守护神。

4. 在对心脏有益的食物中,核桃排在首位。

对心脏有益的食物有:全麦、燕麦、糙米、扁豆、洋葱、蒜头、菇、茄子 。水果类:苹果富含纤维物质,可补充人体足够的纤维质,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还可以减肥。 香蕉,钾元素的含量很高,这对人的心脏和肌肉功能很有好处。樱桃,能帮助人保护心脏健康 。黑莓,同等重量黑莓中纤维物质的含量是其他水果的3倍多,对心脏健康有帮助。鹅肉和鸭肉的化学结构很接近橄榄油,对心脏有好处,尤其是老人不妨适当多吃点。鸡肉是公认的“蛋白质的最佳来源”,老人、孩子更要及时补充。吃过肉记得喝鲜汤,最优质的汤非鸡汤莫属,特别是母鸡汤,还有防治感冒、支气管炎的作用,尤其是冬春季,也就是现在喝效果更好。

5. 心脏病患者,不宜吃含水量较多的西瓜等,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宜吃柿子、芒果、木瓜、桃子、香蕉、哈密瓜、草莓、奇异果、柠檬、石榴、桔子。这些水果都含有丰富的钾,而钾能防止体内钠的积蓄,从而可以预防高血压等疾病。

6. 适量运动

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7. 规律生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含铁过量对心脏不利

高脂早餐易诱发心脏病,应吃酸奶、水果和麦片等低脂肪的食物

心脏病患者不宜过量补钙

一、坚果类:

杏仁、花生等坚果富含对心脏有益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能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二、薏苡仁:

属于水溶性纤维的薏苡仁,可以加速肝排除胆固醇,保护心脏健康。

三、黑芝麻:

黑芝麻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能维持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硬化。

四、黄豆:

黄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体内脂肪和胆固醇代谢。

五、玉米:

玉米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六成的亚麻油酸,是良好的胆固醇吸收剂;玉米放在中药里则有利尿作用,并有帮助稳定血压的效果。

六、马铃薯:

该食品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钠、钾、铁等,尤其钾含量最为丰富,每100克中含钾502毫克,是少有的高钾蔬菜。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多伴有低钾倾向。常吃马铃薯,既可补钾,又可补糖、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等。

七、菠菜:

本品丰富的叶酸,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外,菠菜中的铁以及微量元素,还可起到补血之作用。

八、芹菜:

芹菜所含的芹菜碱,可以保护心血管功能。吃芹菜要吃叶子,因为叶子才是营养精华所在。叶子的维生素C比茎高,且富含植物性营养素、营养价值高。芹菜也是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九、木耳:

食用木耳能 *** 肠胃蠕动,加速胆固醇排出体外。此外,黑木耳中含抗血小板凝结物质,对于动脉硬化、冠心病及阻塞性中风有较好的保健效果。

十、海带:

海带属于可溶性纤维,比一般蔬菜纤维更容易被大肠分解吸收运用,因此可以加速有害物质如胆固醇排出体外,防止血栓和血液黏性增加,预防动脉硬化。

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1.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2.3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94.9/1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1.2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34.37%;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8.7%,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2.1患者方面

2.1.1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2.1.2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总人口比重接近13.3%。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2护理方面

2.2.1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2.2.2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0.49。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2.2.3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3.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0.7、:0.5和1:0.3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3.2加强护士培训

3.2.1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3.2.2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3.2.3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3.3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心血管内科论文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所有各类不安全事件的总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血管内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4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6.74%,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1.5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缓和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护理方法;人性化护理

为进一步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方法,本文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4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8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在54~76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6例,高血压4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2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在55~77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5例,高血压4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包括:①住院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②做好必要的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等并发症或出现皮肤感染等;③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注意控制患者饮食摄入量和营养摄入[1];④加强夜间巡视,防止患者夜间出现坠床、呼吸困难等症状;⑤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严禁治疗期间随意更改药品种类和用药量;⑥辅助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咳嗽、咳痰,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很多患者对病情的治疗和康复持悲观态度,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甚至抗拒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就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结合患者的学历、生活习惯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等,满足患者心理需求[2],从而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3]。护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掌握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尽早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干预解决,提高治疗、护理效果;③加强 健康知识 宣传 教育 [4]。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心血管疾病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常见诱因等,并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改正,督促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④出院护理。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康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同时叮嘱患者定期回院进行复查,一旦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不适要及时入院接受检查、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出院随访,及时解决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分为: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护理满意度=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6.74%,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1.52%,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居于首位。而除了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药物、手术治疗,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也能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性化护理方式是以患者为本,从患者的需要出发,在心理、生理、社会需要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5],通过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方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外,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还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医院护理环境。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护理都较为复杂,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护理方法,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十分重要,它不仅能使患者摆脱不良心态和情绪,同时还能使护理工作进行更加顺利。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6.74%,充分说明了,对心血管病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缓和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阮杏菲,钟华,邓建飞.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5):66-67.

[2]陈幼嫦.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621-622.

[3]叶小红,陈伟琼,黄惠香.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6):733-734.

[4]曹云.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274.

[5]吕宗霞,徐文利.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3,4(8):1856.

【摘 要】目的:根据心血管内科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用药治疗特点,探讨和分析安全用药和临床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87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患者为观察对象,在上述选取对象用药治疗时,采取有针对性的 措施 对患者的用药反应进行护理,观察和记录用药的不良反应,并 总结 安全用药心得,提出有效的措施处理护理用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结果:通过对87例患者的用药观察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除一例患者因为降血糖药物使用过多而引发低血糖症状外,其余患者在用药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心血管病人的临床特征,在进行用药护理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不仅能有效的避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同时,还能提升用药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观念,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安全用药;用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09―0474―01

心血管疾病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其临床治疗该病的药物越来越多,而不同类型的药物在进行联合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配伍禁忌,因此,做好临床用药观察,在用药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护理,不仅能保证用药安全,同时也保证了治疗疗效。我院通过对87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问题进行观察,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护理,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用药安全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87例于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为观察对象,这87例选取对象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跨度在27-69岁,平均年龄(35.7±5.9)岁。选取的87例观察对象中,其中22例为高血压患者,17例为冠心病患者,15例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2例为慢性风湿性瓣膜病,10例为肺源性心脏病,7例为扩张性心肌病,其余4例为其他心血管疾病。上述患者在住院期间,分别根据患者各自的病症以及临床主要表现,采取相应的临床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主要给予ACE抑制剂联合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其余病症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利尿剂以及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冠心病患者病情发作时,若是心绞痛的症状较为严重,及时给予消心痛以及硝酸甘油进行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1-2]。对于心率每分钟在120次的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症严重程度酌情给予一定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磺脲类药物进行治疗,降低该类型患者的血糖浓度。在对上述患者进行给药治疗的过程中,均安排相应的护理人员对上述患者实施护理,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对87例患者的用药观察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除1例患者自行增加降血糖药物使用剂量而引发低血糖症状外,其余患者在用药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 用药观察以及护理体会

2.1 用药前的评估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前,首先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做好用药前的护理准备,根据医嘱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了解治疗目的和用药剂量,对于高危病人应该给予特殊的护理服务,同时对使用药物进行了解,查看是否存在药物禁忌[3],对于用药障碍的患者应该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帮助患者合理、及时、按照依据进行用药,叮嘱患者及患者家属不擅自增减用药剂量,保证用药安全。

2.2洋地黄类药物的用药观察及护理

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药物就是地高辛,该药物的临床使用量在中毒量的60%左右,因此,在使用该药治疗患者时,护理人员一定注意把控治疗剂量,以免发生中毒症。同时,由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脏器功能较青年或中年患者差,所以在对该类病人进行用药护理时,一定要考虑药物耐受力下降等因素,严格保证剂量在中毒范围外,同时教导老年患者了解使用该类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增加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力,保证用药安全。

2.3利尿药物的安全用药观察和护理

长期使用利尿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很容易使得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发生紊乱,酸碱代谢失衡,因此,护理人员在遵循医嘱使用该种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体征变化,防止患者因为酸碱失衡,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这不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同时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神经敏感性会下降,因此,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会出现一定延迟,而擅自加强该类型药物的服用剂量,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教育,详细讲解该类药物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并及时记录和了解患者的相关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测量患者的尿量和体重,并进行记录。

2.4降压药物的安全使用观察和护理

在治疗高血压患者中,常常使用降压药物来避免患者体内血压过高。而护理人员在使用降压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使用剂量,否则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对治疗效果也会产生较为不良的影响。患者在服用该类药物后,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脸色苍白、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同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若是有不良反应出现,应该及时汇报医师,进行处理。

2.5 硝酸酯类药物的安全观察和护理

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发生时,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产生较为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以及病症程度,适当给予硝酸甘油以及消心痛等药物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常采取舌下含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式进行治疗。而长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进而降低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在给予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该注意用药间隔,并在停药后减少剂量,直到完全停用,避免发生反跳现象。同时告知患者不要擅自停止用药,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2.6 做好静脉输液的观察和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肝脏功能衰竭症状,因此,心脏的贮备能力较其他患者差,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输液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多,应该叮嘱患者不要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并加强巡视,杜绝因输液过快而引发不良反应的现象。

3 讨论

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药物治疗,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不仅关系到患者病症的治疗疗效,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前避免用药失误的产生,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护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观念,这不仅能有效的降低用药失误率,同时也是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药物的治疗过程,应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用药中的作用,保证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并根据患者使用药物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加强巡视观察,强化心血管疾病治疗用药的安全,这样不仅能保证治疗疗效,同时也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观察力度,总结有效的用药护理措施,不仅能保证治疗效果,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因用药事故而产生医疗纠纷的现象,这同时也能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屠娟花,周娟华,程晓涛.心血管病人用药安全及护理质量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2(6):47-48

[2] 陈登高.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2010(30):5456

[3] 蒋倩,过勇,罗粤.分析联合用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问题[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7):1752-1752

心血管内科论文范文三: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研究

【摘 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进行简单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 5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对其进行人性化护理,并重点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其中包括了对疾病的认识、饮食习惯、合理用药等方面的教育。结果:针对护理中存在的两大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结论:分析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特征,简述护理要点。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与循环系统有关的疾病,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又可按照起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但是大多数都与动脉硬化有关系。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因为心血管疾病存在种类多、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所以使其成为医院的高风险专科,护理的内容也因此变得繁重、风险增大。[1]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入院后,除了给予患者所需必要的医学治疗和护理之外,还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给予精神上、情感上的服务和关怀。这对在院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定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48岁。高血压23例,低血压11例,心力衰竭16例。

1.2方法: 以问卷的方式对选取的50例患者进行调查,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科护理,针对性的做健康教育(心血管疾病的 疾病知识 、合理用药、饮食习惯的建立、规律运动等)以及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结果 通过内科护理干预以及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与治疗,患者的各种医疗保健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了明显的认识,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同时,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3.1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运动量的突然增加以及情绪的变化。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前都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伴随着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的引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②气候的变化。问卷中显示,当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时,老年人的 户外运动 以及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③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积累可以看出,胆固醇升高是引起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可以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

3.2预防 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治疗复杂,对患者身体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一旦发生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等往往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治疗就是在疾病的发生前进行有效地预防。Yusuf的研究发现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如戒烟、健康饮食和加强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降低80%[3]。

3.3生活习惯 近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高,每日早起晚睡的生活严重影响到大家机体及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加之很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时间做适量的有氧运动导致机体得不到适度的锻炼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4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 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心理,忧虑心理会使患者每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绝望心理会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产生恐惧和抵触;猜疑心理和拮抗心理会由于各种不信任而加大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应激心理会引起平衡的失调和自身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导致病情发展加重[4]。

3.5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肥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人、经常抽烟喝酒的应酬者以及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者等人群都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对象,需要定期的去医院体检以检查血脂、血压等心血管相关指标,对于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的体检,以上人群至少保持每年一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的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避免病情继续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

4 护理

4.1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本组研究的对象中,23例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头晕、眼花、心悸、 记忆力 衰退、易烦躁、手脚麻木等症状,大多数是因高级神经失调所致。到了后期,除血压较高外,还会有心、脑、肾等器官受损现象,轻则造成功能障碍,重则产生衰竭。这就要求在护理上干预和监督患者的生活方式: ①注意休息,患者休息要规律,保证睡眠质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②在饮食上,杜绝高盐高脂类食物,患者每天摄入的盐应少于 3 g,脂肪不超过 30 g,还要戒烟、戒酒。③适当的运动,每天坚持打太极、慢跑等运动 1 h,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170 次 / min以下,或身体稍微出汗,避免疲劳,每个星期至少运动 5 d,长期坚持不懈。④严格按照医嘱吃药,不随意停用或者私自调整药量、改用其他药方等,密切观察并记录血压的变化。⑤保持轻松稳定的情绪,避免情绪变化过大,心平气和,不冲动、少生气。

4.2 对低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作为研究对象的11例低血压患者中,有 5 例体位性低血压,5 例为症状性低血压,4 例属于无症状性低血压。护理时要求患者: 选择头高脚低的睡眠方式,增加血液循环和释放肾素; 避免长卧,时常转换体位,动作轻柔缓慢; 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沐浴不用过热的水,防止滑倒; 若有晕厥等症状,就地躺下,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4.3 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 属于心力衰竭的16例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有乏力、烦躁、失眠的特点[5]。这类患者夜间睡觉常因脑供血不足存在失眠、气喘或者憋醒、心跳加快、尿多等现象。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叮嘱患者或者家属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大多时间应卧床或半卧休息,情控制稳定后,可下床适当散步,避免体力衰退、肺部感染和下肢栓塞等现象。病情严重的,应长期卧床休息,减少心脏的负担。②对呼吸明显过急的患者,给予氧气袋辅助呼吸。不能咯出痰时,适当使用侧体引流。③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3 g,低盐、易消化的饮食方式能减少心脏的负担。④禁止吸烟喝酒,不能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控制好水分,避免体内水分浮肿增加心脏负担。⑤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律与心率的变化,若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应及时测量心率。发现病情有不寻常的变化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出院指导 出院前向患者交代专属用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注意按时复查随访。嘱患者在饮食及生活等方面要保持良好习惯[6]。

参考文献

[1] 刘桂玲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52.

[2] 陈梅仙 .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3] 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l.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the INTERHE ART study):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04,364(9438):937.

[4] 刘海英 .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8,7:72-73.

[5] 林淑平 . 护理干预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32):69-70

[6] 陈霞·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954-955.

心血管内科论文范文四: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

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

多余或残留在血管中的蛋白质,脂肪,代谢产物和残留药物被称为垃圾。这些物质不仅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而且还会使器官负担,从而导致:

血液是粘性的,局部血管的血流速度变慢,导致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血管硬化。血管腔变窄。引起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最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中风,高脂血症和冠心病。

2.由高粘度,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引起的问题:

血管硬化程度大大加重,血管壁变厚和变窄,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当血管阻塞50%时,人们没有感觉。当血管被70%阻塞时,偶尔会出现视力模糊,嘴巴发粘,眼睛和眼睛倾斜,手脚无力,全身放射性麻木,健忘,心,动作缓慢.....轻微症状此时,如果您不关心增加外部刺激(例如工作不满意,情绪变化,愤怒压倒,精神压力或突然劳累,突然的天气变化,劳累过度等),则会引发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

3.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心血管疾病是由脂肪和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上的沉积引起的,伴有纤维组织的形成和钙化,这是动脉硬化。当这种疾病发展成心脏的冠状动脉时,就会发展成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和急性死亡。从正常的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管狭窄需要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来自无症状运动使静脉硬化为有症状的动脉硬化,例如冠心病或中风,只需几分钟。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阻塞或破裂脑血管,导致脑血管功能障碍和相关症状。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大致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50岁以上中老年人常见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许多并发症”-“四高一多”的特征。它每年占我国总死因的51%。幸存的患者中有75%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工作能力,而40%的人严重残疾!

5.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长期的饮食习惯,饮食中脂质过多和酒精过多。同时,没有进行合理的运动来促进脂质醇的代谢,从而导致体内脂质醇的增加,而脂质醇被掺杂在血液中并阻塞了毛细血管。随着时间的流逝,脂质醇很容易从体内释放出来。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容易积聚在血管的角或血管的颈部,并钙化。同时,越来越多的血凝块减小了血管的直径。为了维持足够的血液供应,心脏会增加血压,从而引起高血压。如果血压过高,则可能导致血管破裂,从而发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阻塞而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则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6.脑血管疾病的常见早期信号

面部一侧,上肢和下肢,嘴巴弯曲,流口水的麻木,无力和无力的感觉。突然的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感到头晕不稳。暂时昏迷或嗜睡。发生了难以忍受的头痛,并且头痛从间歇性变为持续性,伴有恶心和呕吐。

瞬态黑色,即看不见的事物的突然出现,在数分钟或数秒内恢复,没有呕吐,头晕和意识障碍。这是脑血管疾病的最早警告信号。 1小时内出现暂时性视觉障碍,视力模糊,视野缺损和自发恢复。

由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引起的打哈欠是连续的,刺激呼吸中枢。当脑动脉硬化逐渐恶化时,管腔变得越来越狭窄,脑缺血和缺氧恶化,并且脑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些中风患者在中风发作前5-10天频繁打哈欠,这是中风的重要警报信号。

7.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早期信号

体力活动伴有惊慌,呼吸急促,疲劳和呼吸困难。观看激动人心的电影(视频),饱餐,感冒或心冷时感到胸痛。当您感到疲劳或紧张时,大脑后部会突然出现疼痛或压力。脉冲太快,太慢或不规则。

在深度睡眠或做梦时突然醒来,感到恐慌,胸闷,需要坐一会儿才能好起来。在公共场所或会议场所,比其他人更容易胸闷,呼吸困难和屏住呼吸。突然有惊慌,头晕,黑眼睛和跌落的感觉。性交期间的心跳,呼吸急促,胸闷或胸痛。长期左肩痛经不能治愈。

8.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头晕,头痛和四肢麻痹常表示高血压,胸痛,胸闷,胸闷,出汗和恶心,常提示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呼吸困难,少量活动后感到呼吸困难,由于呼吸急促经常在夜间醒来,无法躺下,需要坐起来以缓解轻微不适,下肢肿胀通常表示严重的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心,心lp ,意识性心跳不久或有心脏跳动,阵发性发作的感觉,或伴有胸闷,全身无力等,常提示心律不齐。

儿童容易感冒,肺炎等,活动或哭泣后呼吸急促,面部青紫,体检心脏杂音,常提示先天性心脏病。

活动后下肢局部疼痛,麻木或肌肉无力。肢体停止移动后,症状再次得到缓解。重复相同强度的锻炼会显示出症状,休息后可以缓解症状,这通常表明下肢的动脉是由斑块形成引起的。腔狭窄通常表示心脏,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管具有相同的变化,必须及时治疗。

突然昏迷,跌倒在地,有或没有四肢抽搐,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后自发醒来,此后没有特别不适,医学上称为晕厥。许多心血管疾病会引起晕厥,例如心律缓慢,各种心动过速,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严重的心肌梗塞等。有猝死的危险。

9.哪种类型的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每天过度的压力和精神压力会导致人体神经失调和代谢失调。主要器官功能平衡的丧失很容易导致动脉硬化,从而可能导致冠心病和脑血栓形成。

烟酒过度消费和生活不规律的人。它们更容易引起血管痉挛,血液流动不良,并经常过早地患有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肥胖和不科学的节食者。它们往往营养过剩,使胆固醇水平过高。

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头晕,呼吸急促,记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减退。

10.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是什么?

局部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变的位置。脑半球病变表现为侧麻痹,舌麻痹,肢体偏瘫和偏瘫;小脑病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头晕,站立不稳,眼球震颤等;脑干病变较复杂,例如交叉麻痹,病变与舌头偏斜在同一侧偏斜,对侧肢体偏瘫,并且感觉降低。

定性诊断根据发病机理,疾病特征和病变部位分析疾病的性质,并确定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种治疗原则是不同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