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湖南师大学报社科版历任主编

2023-02-20 02: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湖南师大学报社科版历任主编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2年,1984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85年起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起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主管,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是ISSN 1000-2529 CN 43-1165/C。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的期刊简介

刊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42-9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曾用刊名: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创刊时间:2002 现有专职编辑3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编审1人,编辑1人。主任:蒋冀骋副主任:唐凯麟 吴家庆 徐超富委员:丁帆 田中阳 刘子兰 李双元 李育民 吴家庆 吴春福 张怀承 罗德芬 唐凯麟 徐超富 黄艺农 蒋冀骋 蒋洪新 彭运石 腾小松 谭桂林主编:徐超富

郭建勋的主要论文

1.《论〈老子〉和〈庄子〉的辩证思想之异同》,《福建师范大学报》1987年第1期。2.《周易之“周”发微》,《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3.《汉人观念中的“辞”与“赋”》,《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4.《扬雄及其〈反离骚〉之再认识》,《求索》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5.《〈诗经〉中的意象浅析》,《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6、《论“楚辞”在汉代盛行的原因》,《福建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新华文摘》论点摘要。7.《略论楚辞体作品在汉代的流变》,《中国韵文学刊》1990年第3期。8.《孔子提出的“君子”言行模式》,《湖南师大社科学报》1991年第2期。9.《“楚辞”名义浅探》,《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10.《贾谊的辞赋及其意义》,《求索》1993年第4期,《香港新亚学术集刊》第13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11.《论屈原特出人格的内涵及其它》,《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12.《骚体的形成及其称谓辨析》,《湖南师大社科学报》1995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论点摘要。13.《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性化的内因外缘》,《求索》1996年第2期,《中国文学年鉴》介绍。14.《论建安骚体文学的转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论点摘要。15.《论建安骚体文学情感指向的主要层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16.《论阮籍、嵇康的骚体作品及其它》,《湖南师大社科学报》1996年第2期。17.《楚辞学》,收张岱年主编《国学通览》,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18.《晋代骚体文学的三大主题》,《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19.《南朝骚体文学艺术上的新变》,《湖南师大社科学报》1997年第3期。20.《晋代骚体文学的艺术风格与体式》,《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2期。21.《晋代骚体文学情感的世俗化》,《人文杂志》1997年第5期。22.《论骚体的形式特征》,收《聂石樵教授七十寿辰学术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7年版。23.《楚歌·楚声·楚辞》,《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3期。24.《略论楚辞的“兮”字句》,《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25.《20世纪楚辞研究概述》,收《百年学科沉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6.《论陆云的辞赋》,《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27.《论楚辞在形制上对文体赋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28.《骚体赋的内涵及其地位》,《求索》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29.《楚辞句式对文体赋的侵淫》,《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4期。30.《楚辞与骈文》,《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31.《楚辞的文体学意义》,《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32.《楚辞与哀吊类韵文》,《云梦学刊》2002年第2期。33.《论词对楚辞的接受》,《求索》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新华文摘》论点摘要,《中国社科文摘》论点摘要。34.《游国恩的楚辞研究与教育品格述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35.《楚辞与歌赋诗词》,《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1期。36.《论楚辞孕育七言诗的独特条件及衍生过程》,《中州学刊》2002年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37.《论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的象征性》,《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8.《乐府诗对楚辞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39.《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40.《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4期。41.《两汉魏晋辞赋中的现实女性题材与性别表达》,《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42.《傅玄的辞赋创作及其理论》,《求索》2004年第1期。43.《楚辞形制与意象在宋词中的作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4年4月28日。44.《论南朝辞赋的贵族化》,《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45.《晁补之楚辞学论略》,《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46.《论文体赋对楚辞的接受》,《新亚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2004年第1期。47.《从“恋乡”到“爱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4年11月24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48.《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体学视角》,《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5年4月15日。49.《诗体赋的界定与文体特征》,《求索》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辞赋作品中“神女”喻象的分化演进》,《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6年1月13日。《北朝骚体文学概述》,《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赋体与诗体之关系论略》,《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赋与骈文》,《北方论丛》2006年第4期。《汉魏六朝诗歌中夫妇之情的伦理禁忌与性别表达》,《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 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2期全文复印。《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受》,《求索》2006年第10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复印。《〈神弦歌〉的文化阐释》,《云梦学刊》2007年第2期。《从〈长安有狭斜行〉到〈三妇艳〉的演变》,《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论律赋的形式特征》,《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冬之卷。《宋文赋的形成及文体特征》,《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文体赋的组织结构与描写方式》,《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7年8月11日。《“七”体的形成发展及其形式特征》,《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摘目。《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喻》,《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复印。《再论七言诗源于楚辞体》,《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8年12月2日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