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2-19 21: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002年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2003年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2004年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2005年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2007年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2008年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2009年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2010年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2011年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012年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2013年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报纸评论文章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

许崇正的研究方向

经济学、金融学。已公开出版经济学和金融学学术专著2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家重点权威学术期刊、国家级学术刊物以及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0 多篇。发表的论文曾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著作转载引用。1991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为国家“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省科委项目等30多项,目前在研项目(正在完成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有6项,先后获得重大优秀科研成果奖10 项,其中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著作奖)2项;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著作奖)2项;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1项;吉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吉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出版的部分学术专著1.《市场价格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伦理经济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价格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4.《中国金融市场创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5.《中国资本形成与金融市场证券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7.《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8.《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1999-2000)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9.《货币银行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修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11.《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12.《国际金融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13.《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0-2001)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中国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5.《银行信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6.《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1-2002)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18.《区域货币一体化:欧元与国际资本市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19.《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20.《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再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21.《货币银行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2.《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23.《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24.《中国金融大趋势》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25.《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在期刊或报纸上公开发表的部分专业学术论文1.“论春秋战国大变革的原因——兼论生产力发展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2.“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 许崇正 《安徽日报》1977年9月3.“农民经商势在必行” 许崇正 《新华社内参》1982年3月、《理论战线》1982年第12期(此文被收录入中国科学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选》第一辑)4.“农村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5.“滁县地区专业户发展的调查” 许崇正、陈道奎 《理论战线》1983年3月6.“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必然性——滁县地区农民经商情况的调查” 许崇正 新华社《内部参考》第4期(被《商业研究》全文转载于1983年第9期)7.“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也是当代和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许崇正 《理论战线》1984年4月8.“首先要疏通信息渠道” 许崇正 《安徽日报》1984年6月9.“农村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的讨探”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10.“当前三个服务的主要任务” 许崇正 《工人日报》1985年3月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二题” 许崇正 《理论战线》1985年4月12.“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关系的考察——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 许崇正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1986年第3期转载;《科学社会主义》1986年第3期)13.“马恩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2期14.“对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的分析” 许崇正、周多礼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第4期15.“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必要性” 许崇正 《开发》1986年第4期16.“论价格的基本职能” 许崇正 《江淮论坛》1986年第5期17.“试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许崇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被《新华文摘》1988年第1期摘载)18.“试论马克思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内含” 许崇正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19.“论建立合理的价格目标模式的条件” 许崇正 《学术界》1988年第3期20.“论价值理论和价格形成” 许崇正 《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7期21.“价格学研究对象问题探讨” 许崇正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2年第1期22.“论价格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许崇正 《学术界》1992年第2期23.“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在于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 许崇正 《学术界》1992年第6期24.“我国商品流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许崇正 《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25.“论中国金融体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许崇正 《经济改革》1994年第3期26.“陕西省商品流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何炼成、许崇正、和春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27.《陕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何炼成、许崇正、张兴茂 《人文杂志》 1994年第4期28.“论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 许崇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2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目标管理” 许崇正 《理论研究》1994年第7期30.“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金融体制创新” 许崇正 《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31.“中国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探讨” 许崇正 《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32.“中央银行应定期公布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许崇正 《经济研究参考》1996第1期33.“中国拆借市场规范化探讨” 许崇正 《银行家》1996年第1期34.“如何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考”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2期35.“大力发展短期企业债券” 许崇正 《安徽金融》1996年第2期36.“发展短期债券的再探讨” 许崇正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37.“如何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 许崇正 《经济与金融》1996年第3期38.“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再探讨” 许崇正 《银行家》1996年第3期39.“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考”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40.“论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金融呆滞” 许崇正 《学术界》1996年第4期41.“金融自由理论的否定之否定” 许崇正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42.“论金融市场创新与经济增长” 许崇正 《经济纵横》1996年第5期43.“论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许崇正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44.“论中国金融中介机构创新” 许崇正 《金融体制改革》1996年第5期45.“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 许崇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6期46.“论当代西方金融自由理论复归学派”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6第6期47.“论中性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创新的设想” 许崇正 《金融研究》1996年第6期48.“加快建设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 许崇正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49.“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的思考”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7期50.“论发展中国股市的途径和对策──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再探讨” 许崇正 《财贸经济》1996第10期(被《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51.“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看创建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许崇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1期52“论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被收录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的《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一书中53.“关于资本范畴的重新认识”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54.“发展资本市场对企业资产重组的作用” 许崇正 《经济纵横》1998年第7期55.“再论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8期56.“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第8期57.“资产重组与发展资本市场关系的探讨” 许崇正 《学术界》1998年第8期58.“中国资本形成范畴的探讨” 许崇正 《经济问题》1998年第8期59.“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利用外资方式探讨”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8年第9期60.“中国资本形成范畴探讨” 许崇正 《经济学家》1998年第9期61.“发展和规范中国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对策” 许崇正 《新金融》1998年第10期62.“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1期63.“关于发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几个问题” 许崇正 《金融研究》1998年11月64.“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9年第1期65.“论中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66.“中国的直接融资探析”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5期67.“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直接融资的探讨” 许崇正 《经济问题》1999年第6期68.“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69.“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许崇正 《新金融》1999年第7期70.“中国金融市场七大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许崇正 《中国城市金融》1999第9期71.“论发展中国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问题”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9第9期72.“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许崇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9期73.“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0年第1期74.“论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6期75.“论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策略选择” 许崇正 《金融研究》2000年第7期76.“加快实现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许崇正 《经济研究资料》2000年第7期77.“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许崇正 《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8期78.“论中国利率市场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79.“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思考”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80.“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思路” 许崇正 《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期81.“伦理经济学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1第6期82.“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思路” 许崇正 《经济纵横》2001第9期83.“论金融市场证券化的潮流和趋势”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0期84.“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8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2期86.“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许崇正、刘雪梅 《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87.“论日元贬值的效应分析” 许崇正 《安徽经济工作》2002年第2期88.“论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加入WTO的八点对策” 许崇正 《证券日报》2002年4月89.“农村合作金融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许崇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90.“论推进分配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91.“论加快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2第9期9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许崇正、刘雪梅 《金融论坛》2002第9期93.“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策” 许崇正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94.“加快金融市场证券化进程” 许崇正 《证券日报》2003年2月95.“论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 许崇正 《财经科学》2003年第3期96.“论我国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策略选择”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97.“中国保险基金的困境及其出路”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98.“论保险基金加快进入资本市场”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99.“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许崇正 《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100.“论中国的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3第11期101.“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原因分析”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3年第12 期102. “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许崇正、陈建新 《改革》2003年第6期103. “论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时机选择” 许崇正、王先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2期104. “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兼论人民币走向浮动并实行自由兑换的最佳时机”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105.“再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许崇正 《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10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许崇正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4年 6月107.“关于江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探讨“ 许崇正、别超 《江苏商论》2004年第8期108.“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和金融支持“ 许崇正、官秀黎 《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109.“论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与中国三农的出路” 许崇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10.““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111.“关于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四个问题” 许崇正 《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112.“重温亚当·斯密: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113.“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 许崇正、高希武 《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114.“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许崇正、柳荫成 《经济学家》2006年第7期115.“论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116.“论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117.“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许崇正 《光明日报》2007年7月118.“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许崇正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7期119.“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许崇正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120. “马克思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7年第9期121.“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增长” 许崇正 《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22.“基于资本特征的银行公司治理分析” 龚澄、许崇正 《南京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23.“论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许崇正 《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7期124.“马克思智慧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概念的反思”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125.“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质特征”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126.“人的发展经济学基本框架探讨” 许崇正 《光明日报》2009年9月8日127.“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 许崇正、焦未然 《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0期128.“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其意义” 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129.“生产力增长、智慧生产力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许崇正 《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5期

陈鹏的发表论文

1.高校行政化的法理解读与法律重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2.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的法理探源与法律重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3.高校招生权的法律性质与司法审查——对“罗彩霞事件”的行政法透视,高等教育研究,2009/09/。4.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困境及理性选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5.转型期政府与高校的行政法律关系及其权限边界,中国高教研究,2009/06。6.师范教育的市场危机与国家的有限干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摘要转载)。7.治理理论语境下政府与高校关系的“善治”,中国高教研究,2008/05。8.父母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性分析,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9.高校内部规则的价值、效力及法律调控,高校教育管理,2007/01。10.中国义务教育法制百年历程之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新华文摘》2007年第5期全文转摘)。11.我国教师申诉制度浅议,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01。12.我国教师维权申诉的几个问题与建议,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3.法律视野下的教师进修培训问题,理论导刊,2007/01。14.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法律关系之研究,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6/05。15.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教育研究,2006/12。16.西部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社科纵横,2006/11。17.对西部农村地区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思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8.独立学院应然与实然发展的冲突与对策,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6/04。19.增强中小学教师聘任合同的规范性,中小学管理,2006/08。20.高考移民现象的合法性辨析——教育法学之视角,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4。21.高校教师资格制度的行政法审视,中国高教研究,2006/04。22.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6/07。23.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法律透视,中国高教研究,2005/01。24.教育收费失范的法律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25.论高校自主权的司法审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26.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的法理学探析,教育研究,2004/09。27.论教育法的价值冲突及其选择,中国教育学刊,2004/05。28.高校教师职务评聘中的法律问题探析——对一起诉讼案的法理学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4/02。29.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主权的影响,中国教育学刊,2003/04。30.建国初期我国扫盲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1999/02。31.90年代英国政府实施继续教育政策的基本经验,人文杂志,1999/03。32.略论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特点,理论导刊,1999/06。33.陕西镇安县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个案研究,新西部,1999/03。

章培恒的学术成果

章培恒先生主要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历年发表的一百余篇论文,大多已收入《献疑集》(岳麓书社,1993)、《灾枣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和《不京不海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三书中;二是以专著形式发表的《洪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中国文学史》(主编之一兼作者,复旦大学出版杜,1996)和《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一主编兼主要作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三是由他单独主持或与其他专家共同主持的大型集体项目如《辞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分科、《新编明人年谱丛刊》等。 1979年出版专著《洪升研究》,对清初戏剧家洪升的生平作了系统的考订和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该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著作奖。章培恒教授与骆玉明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文学史》,199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一种突破。 后又编成《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从人性发展的视角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描述,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突破,具有广泛影响。1985年编纂《全明诗》(集体科研项目),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1979年修订《辞海》他担任分科主编(负责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和编委。合编大型丛书《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 《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巴蜀书社出版),《中国禁书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其中的《中国禁书简史》 (己由日本新潮社出版日译单行本),《新编明人年谱丛刊》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证性的,其所提出的看法大都与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见解有相当大的距离,如关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解放后的中国研究学者都已肯定为吴承恩,他却认为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为游记性质的作品而非通俗小说,发表了《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等几篇论文加以论证。中国现已有部分研究者接受他的观点。此类论文中的大部分收入其论文集《献疑集》,于1993年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曾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和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另一类论文是对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重新加以剖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其所得出的结论,或为以前的研究者所未尝言及,或与流行的见解相歧异。前者如《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 第三辑,与人合作),联系金圣叹的哲学思想以研究其文学批评,为前人所未及;后者如《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日本《古田敬一教授退官纪念中国语言文学论集》),将李梦阳作为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先驱,与通常把李梦阳仅仅视为晚明文学新思潮的批判对象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些也都为同行所重视。论《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1期)论晚清谴责小说的思想倾向(《学术月刊》1964年12期)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学术月刊》1966年04期)再论李贺诗歌与形象思维——答王文生同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关于洪升生平的几个问题——读《洪升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关于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1年10期)李梦阳的一个侧面——古文辞的平民性(吉川幸次郎、章培恒,《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2期)《儒林外史》原书应为五十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施彦端是否施耐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儒林外史》原貌初探(《学术月刊》1982年07期)论《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4期)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展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再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再谈《金瓶梅词话》的写作时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再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兼答刘世南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别(《中国文化》1989年01期)关于《水浒》的郭勋本与袁无涯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被妻子所弃的诗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与李白的婚姻生活(《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1期)研究近代文学 首先须研究近代诗(《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封神演义》作者补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神圣忧思录:杂谈中国戏曲的前景——以昆曲、京剧为中心(《上海戏剧》1994年01期)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说“冲冠一怒为红颜”(《上海文学》1995年06期)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论五四新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中国诗歌里的酒(《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2期)关于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章培恒、刘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20年来的巨大成就——中国文学学科的回顾与瞻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8年Z2期)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人性、美感及文学的发展(章培恒、骆玉明,《文学报》2000年6月1日)从“论”说“史”……(《文学报》2000年7月6日)今天仍在受凌辱的伟大逝者(《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传统与现代:且说《玉梨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2期)关于《三国演义》的黄正甫本(《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的真伪问题——兼谈十二卷本《东坡先生志林》的可信性(章培恒、徐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4期)《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文学评论》2004年02期,第5~17页)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谈一种关于写作的无理要求和批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余秋雨何曾剽窃我的著作——一场闹剧及其背后(《艺术评论》2005年09期)再谈《玉台新咏》的撰录者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关于《大招》的写作时代和背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02期)经济与文学之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05期)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河北学刊》2006年05期)《玉台新咏》的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明代徽州文学研究》——一部地域性文学研究中的优秀之作(《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8月4日)不尚空论,言必有据——读谈蓓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论考》(《文学报》2006年12月28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古籍整理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04期)独立思考与细心求证(《光明日报》2000年8月10日)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文汇报》2001年8月18日)规范文科学术刻不容缓(《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2期)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1期) 《三国演义辞典》前言(《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三国演义辞典》序(《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02期)对武侠小说的再认识(代序)(《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曹正文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全明诗》前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江盈科集》序(《书屋》1997年04期)人性的解放与形式的演进——《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序(《文汇报》2007年7月17日)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古籍整理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04期)独立思考与细心求证(《光明日报》2000年8月10日)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文汇报》2001年8月18日)规范文科学术刻不容缓(《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2期)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1期) 美好的中文(章培恒、陈村,《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关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贯通——章培恒教授访谈录(章培恒、宋荣,《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2期)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章培恒先生学术访谈录(章培恒、马世年《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王洪的主要学术论文

论清商乐始于曹魏建安时期——以曹丕《燕歌行》为中心 学习与探索 2011/02“当代学者研究”主持人语 天中学刊 2011/01论江南清乐及乐府诗的属性及与曲词发生的起源关系 求是学刊 2010/06论中国文学的三次自觉——以建安曹魏文学自觉为中心 学术研究 2010/07论隋代初唐的燕乐歌诗写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曲词发生史研究的学术史误区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论双音词转型视角下的十九首与建安五言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璀璨的宋代“元日”诗歌 厦门航空 2010/02大唐岁月 诗歌盛世 厦门航空 2010/02《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2论《洛神赋》为曹植辩诬之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重建当今学术机制和学术话语的思考——以十九首为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论中唐中前期文人词的渐次兴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论白居易曲词写作的词体发生史意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兼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4论易安体的写作视角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01论李白词为词体发生的标志 中州学刊 2009/01论秦嘉五言诗《赠妇诗》三首为伪作 学习与探索 2009/01从语汇语句角度考量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论唐五代词向北宋词的演变历程——王国维“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之论的反思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苏轼“以诗为词”涵义综论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论东坡词创作游戏化及其意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 学习与探索 2008/05论盛唐声诗和绝句为唐曲词发生的前夜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论后主体的形成过程及其词史意义 天中学刊 2008/04冯延巳《阳春集》真伪论考——兼论《阳春集》与《寿域词》之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3《陌上桑》创作时间、作者考辨 北方论丛 2008/01唐宋词流变及内涵概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7/08论白石体的特质及其词史地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白石体开辟了新的应社方式论 中州学刊 2007/04论宋初体 社会科学研究 2007/04论小晏体的词史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风骨”内涵之我见 华夏文化论坛 2006/00论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5论少游体 江苏社会科学 2006/05论阮籍的《咏怀》五言诗的诗史意义——兼论正始诗歌与建安诗歌的异同 天中学刊 2006/04论东坡体由“应”向“非应”的飞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4试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的女性题材写作——兼论《青青河畔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论晏欧体 中州学刊 2006/03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3古诗十九首“东汉”说质疑 中华文化论坛 2006/02论正中体——兼论《阳春集》之真伪 天中学刊 2006/01论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兼论《怨诗》的作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论建安游宴诗的兴起——兼论《今日良宴会》的作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论柳永体对民间词的回归 东方论坛 2005/04论苏诗散文化意象对纯诗意象的变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8试论五言诗的成立及其形成的三个时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稼轩词本质特征新论 中州学刊 2005/04略论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和作者阶层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 江海学刊 2005/03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论初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王粲与五言诗的成熟——兼证《七哀诗》、《杂诗》的写作时间 齐鲁学刊 2005/02论花间体及温韦之异同 天中学刊 2005/01初论古诗十九首产生在建安曹魏时代——从五言诗形成历程角度的探寻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论张先词古今一大转变及“始创瘦硬之体”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东坡体的形成历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11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 东方论坛 2004/06论古典诗体形式的形成与变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二) 天中学刊 2004/03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一) 天中学刊 2004/01苏东坡的春节诗 文史知识 2003/02苏轼审美人生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2唐宋词体论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6论唐宋词体的类层和演进 天中学刊 2003/03李白虚幻政治理想论 天中学刊 2002/04绿色的幻灭 散文 1998/11我把一首诗发表在洁白的沙滩上 雨花 1998/12试论唐宋词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及其词史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02近代俗文化的先声—─柳永词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98/03苏轼“豪放雅词”论 天中学刊 1997/06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01苏轼的密州词与豪放词风的创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01范仲淹、唐寅和“白相文化” 雨花 1995/03试论苏轼的“以文字为诗” 江西社会科学 1991/05苏轼“以文为诗”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90/04苏轼“以才学为诗”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89/05意境:物境、情境 学术月刊 1987/02哲理·情感·意象·议论——苏轼哲理诗之我见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