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德育论文

2023-02-19 10: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德育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论文如下: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应从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入手。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伟大的字眼,体现着教师在塑造人类圣洁灵魂工作中的重要性。

灵魂原指附在人体身上的东西,用在这里指美好心灵,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从古至今,大凡从事教师事业者,都以思想道德为准线。德高望重的教师,最受人们尊重的是他的思想道德品质。可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多么重要。

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呢?首先,教师必须以身作责,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作表率,做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让学生认为,一切应该向教师学起,身教胜于言教。其次,必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的教师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放松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位教师而搞特殊化。想一想,作为教师放松了自己,又怎么能严格要求自己呢?自己都做不到学生又能做到吗?

比如,教师经常迟到,学生来迟到了该怎么样呢?再次,必须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自己是一位教师,从事的是教育,就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职业应该有一种执着的奉献精神,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热爱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如果不热爱学生,就套不上热爱教育事业。所以热爱学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为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不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比如,有的教师经常板着面孔上课,学生稍不符合自己的意志或范点错误,不是高声斥责,恐吓学生,就是冷言冷语挖苦讽刺学生;不是罚站,请出教室,就是教鞭上身,使学生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对立反抗情绪。

这类教师的教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吗,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最后,教师必须依法执教,清正廉明。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遵守党纪国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育教学的法制法规进行施教,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

所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只有切实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文库-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德育论文

初中德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德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是每一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那么,如何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德育现状

1、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工作力度不足。虽然当前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以的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些都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太少

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提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好与否的关键,因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更多的教师德才兼备、爱生敬业,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我们的中学教育才会塑造更多、更纯洁的灵魂。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水平而非垂直的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逻辑起点,尊重学生,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学生。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导与主体而非主体志客体的关系

主导与主体之间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志尊重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非改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生命亲近生命上,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所以,要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在“授人以渔”的同时“获人之渔”;学生也才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敢于创新。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学校可以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从家长那里反馈学生在家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班主任或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必须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如此配合必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活动指导,实现活动育人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塑造是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行为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但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也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造成学生被禁锢于校园里,约束于课堂上,导致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小,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将时间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近自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活动、开展学校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同时要求班主任利用班级的条件和中华民族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何伟雪,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J],广西教育,2007

[2]陈向平,新形势下再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 [J],中小学教育,2011

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论文

学生的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出现的,所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和主导者。在平常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认为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各个方面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一、理解、尊重学生,用爱心教育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语气来伤害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为了预防错误不再重生,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在主题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团队活动是发挥自我教育功能的有效形式。团的主题分两类,一类是集中性的团队活动,一类是经常性的团队活动。
  集中性的团队活动是根据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进程,一个时期突出一个主题开展团队活动,并利用纪念日开展有关主题活动。如(1)在“讲礼貌”主题教育中,采用评比竞赛方式,开展“三能”活动①能说古人讲礼貌方面的小故事(看谁讲得多、讲得好);②能背诵礼貌方面的名言或用语(看谁背得多);③能找出自己平时在交往中不注重礼貌的地方,并说说怎样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看谁有实效)。(2)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让妈妈高兴”的孝道教育;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讲革命烈士故事;利用“七?一”党的生日,开展“我是党的好孩子”;“八?一”慰问驻军和军烈属;纪念国庆节开展“国情知多少”知识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使孩子受到生动活泼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另一类经常性的团队、团小组活动,围绕弘扬传统美德这个主题,各团支部、团小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由团员、团委支部主动讨论,与辅导员商量、设计并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一般都比较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不落俗套。如:“听妈妈讲我小时候的故事”(我出生以来的照片--看看自己的照片,说说父母的恩情),“救救小生命”(凑钱到集贸市场买青蛙放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节到福利院给老人集体拜寿),“讲讲自己的短处、说说别人的优点”,“时间老人这么说”等等,这既富有自我教育内容,又培养和发展了团队成员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三、 在实践活动中育人
  在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学校应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3・12”植树活动、“4・5”扫墓活动;在“创文明卫生城镇”活动中,让同学们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擦洗护栏;学做小交通民警,学会维持交通秩序;……在实践活动中,学校团支部应多开展“学雷锋,树文明新风”、“学赖宁,争做红花少年”等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典型,开展学校“十佳少年”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学有所依,做有榜样,树立标杆形象,供每位青少年学习。
  四、家庭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
  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家庭,家长是孩子最初的“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孩子懂事、成长的时候,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浅出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引导其分清对错,辨别善恶,学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同时,家长要经常和教师保持沟通,交流有关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纠正,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
  总之,美好的品德素养在少年阶段孕育,高尚的情操在少年阶段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少年阶段养成,以德治国必须从少年儿童时期抓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强我中华,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