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各专业均在300分以上。
陕西中医药大学(简称陕中大),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是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是省局共建的中医药院校。截至2022年,陕西中医药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54名;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第344名。
截至2022年6月10日,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96675.3平方米。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和儿科学院、妇幼保健学院等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4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学校开设26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馆藏资源:
2015年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学校藏书100余万册,各种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古籍4万余册,1000余种,其中珍善本300种,如明嘉靖仿宋刊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中医学院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注重中医药学术水平,主要报道国内外中医药学科最新科研、医疗成果和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药大学是重点大学,是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陕西省一流学科1个、优势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与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
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总占地面积796675.3m2,有南(新校区)、北两个校区。现有13个教学院(系、部);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650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73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26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19名、兼职博士生导师15名、博士后导师2名。学校拥有张学文、郭诚杰2位“国医大师”,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有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43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省“三五”人才18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32人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人才培养
学校开设21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医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1383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20人,本专科生12641人,留学生71人。学校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近五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近六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育了6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四、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科技强校”战略,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有各级科研平台31个,其中国家局级科研基地2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13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研基地2个、省级重点研究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五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9项。
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中医药》是省级优秀刊物,在省内有较大影响。
五、医疗服务
两所医院特色突出,优势互补,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确定的全国7所重点建设的中医医院之一,具有70多年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西北地区首家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医院,其妇产科、心血管内外科、眼科等专科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有较高的知名度。
六、科技产业
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力度,突出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持教学,形成了产学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机制。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是集生产、经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制药企业,企业总资产达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在陕西省高校产业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与咸阳市、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杨凌示范区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学校100多项科研成果和中药新药成功转让给省内外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对外交流
作为教育部最早确定的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先后同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培养了2000多名留学生。学校开展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中韩青年文化交流项目”及“台湾暑期游学项目”等,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校是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和“三秦奖学金”院校。此外,学校还设立专项基金开展留学基金委项目,促使教师走出国门交流学习,设立“马明仁留学生专项奖学金”等解决留学生学习生活困难。
八、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文化铸校”战略,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在教学中强化中医药文化课程,在环境建设中突出中医药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突显中医药特色。近年来,先后荣获2012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2013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学校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社团活动异彩纷呈,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成长舞台,坚持30多年的“文艺百花奖”汇演、大学生辩论赛、运动会等,已成为学校传统的文体项目,烘托出莘莘学子的青春热情。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陕西中医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医药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616024.4 m,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新校区)位于西安市沣渭新区世纪大道南侧,沣河之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广大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新校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全校拥有77个教研室,35个实验中心,23个多媒体教室,4个语音室,6个计算机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435.7万元,生均6404.3元;图书馆藏书827033册,生均82.3册,建有电子图书阅览室和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及服务系统;拥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体育馆、体操房、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羽毛球场及200米跑道的田径训练场。
学校现有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有针灸推拿系、护理系、医学技术系、公共卫生系、人文科学系、英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等8个教学系部;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家制药厂、1个陕西医史博物馆。
[编辑本段]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68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0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4名。有兼职博士生导师8名,分别与北京、广州、成都、上海、黑龙江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名老中医7人,省级名中医9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13人,陕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19人。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涌现出张学文、杜雨茂、傅贞亮、王朝宏、郭谦亨、郭诚杰、马振亚、孙绍良、吕兰薰、李石蓝、张登本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
[编辑本段]三、人才培养
开设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等22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医、理、文、管、工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培养28届毕业生。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共计10049人(含留学生49人),其中本科生6107人,硕士研究生690人,高职学生1631人,成人脱产学生1621人。
2004年以来,学校共建成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2004年以来主编、副主编各类教材87部,获省级优秀教材奖3项。承担省级以上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1项,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 1项。
近50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育了2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他们有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光辉榜样,有些已成为德高望重的国家名老中医,有些已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有些已成为卫生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有些已成为优秀的医药企业家。广大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杰出表现,是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体现。
近几年来,该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奖39项。在校学生发表论文170篇,在非英语专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7人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2007年本科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2.1%、92.1%、88.3%。
[编辑本段]四、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厅局级重点学科4个。
2004年~2008年,学校承担了287项厅局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237项横向科研课题;2004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项。全校主编学术著作50部、副主编学术著作14部;发表学术论文2480篇,年均发表论文496篇。
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中医药》等是省级优秀刊物,在省内有较大影响。《中医药教育研究》是出版多年的教育研究期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的重要载体。
[编辑本段]五、医疗服务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设置床位1400余张,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年门诊量80多万人次、住院人数3.6万余人次均居咸阳市前列,年业务收入超过3亿元。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确定的全国七所重点建设的中医医院之一,具有五十多年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建设专科3个(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省中医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3个(中医眼科、中西结合肿瘤科、肛肠外科)。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综合医院,妇产科、心血管内外科、眼科等专科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有以获2007年度“中国医师奖”的心脏外科专家柏本健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临床带教队伍,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编辑本段]六、科技产业
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在主动进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突出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持教学,形成了产学研相互促进的机制。学校制药厂自主研发的“固肠止泻丸”、“骨痨敌”等药品,年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借助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带动地方经济,使咸阳市辖区制药厂由九十年代初期的1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近40家,其中36家通过了GMP认证,成为咸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学校支持、帮助省内商洛、宝鸡、咸阳等地区规模种植中药材,使之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编辑本段]七、对外交流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先后同韩
[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关系。2003年以来,累计出国出境留学、研修或学术交流人员60多批次,接待来访100多人次。目前有在校留学生49人,其中本科生48人,硕士研究生1人。
[编辑本段]八、校园文化
学校校园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坚持20多年的“百花奖”文艺汇演、大学生辩论赛、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及冬季万米长跑赛等,已成为学校传统的文体项目。现有岐黄研究会、诗歌研究会、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军乐团等校园社团47个,为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高整体素质、锻炼和展现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4、2006、2007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先进集体”称号。
[编辑本段]党政领导
党委书记:张志鸿
党委副书记、院长:周永学
党委副书记:王军哲
党委副书记:史保国
副院长:刘 力
副院长:王瑞辉
副院长:刘智斌
机构设置党政机构 党院办 纪监审 组织部 宣传部 学工部 团 委 工 会 机关党总支 人事处 教务处 科技处 计划财务处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研究生处 保卫处 校产处 国资处 后勤保障处 离退办 国医文化博览园/陕西医史博物馆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教学机构 社会科学部 基础医学院 体育部 中医临床医学院 中西医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 针灸推拿系 医学技术系 英语系 人文科学系 公共卫生系 药学院 护理系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直属部门 图书馆 杂志社 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中心 后勤服务公司 后勤党总支附属单位 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附属医院 宝鸡附属医院 西安附属医院 安康附属医院 西电附属医院 银川附属医院 宝鸡中心附属医院 铜川矿务局附属医院 制药厂 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编辑本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与校歌
校训
精诚仁朴
校风
团结 务实 继承 创新
教风
敬业励学 笃信求真
学风
知行合一 严谨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