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和患者更好的沟通等等都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让大家都处在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中,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如何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要减少医疗纠纷的出现,医疗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
医疗机构要加强门诊医疗的透明度。加强医护、患、媒体三方面的沟通,是增强透明度的方法和手段,向患者明示各项诊疗收费标准,各科室专业技术情况,专家出门诊的时间,检查地点、时间、注意事项以及作息时间、联系电话等,均应让患者清楚。
严格门诊规章制度的管理。医疗活动是在各种规章制度控制下有序运行的,如消毒隔离、操作规范、病历书写、文明用语等,不能只流于书面或形式,要求门诊全体医护人员都必须认真履行,规章制度是医疗安全的保障。
提高门诊医疗质量是预防纠纷的关键 医疗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医治疾病,保障健康。医院门诊部,通过贯彻质量ISO9001和职业安全健康18001以及环境14001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不断提高全员素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提倡爱心医疗服务 爱心是与患者沟通的最好桥梁,医护人员既是专业技术人员又是服务人员,将患者视为我们的“衣食父母”,主动关心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叙述,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让患者感到安全、温暖、信任,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防止对立,减少纠纷。
而要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患者当然也有部分责任:在平时就诊的过程中,要耐心、认真地听取医生的意见;要求医生填写清楚相关病历,同时最好患者手持一份自己的病历和保留各项收费单据(单据上要求医院注明具体收费项目,必要时可到当地的物价局对医院的收费标准进行咨询);尽量到正规的医院诊治。
网页链接
对于医疗纠纷,根本对策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于初期和发展期,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护理工作,如多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另外针对护患矛盾发生的主要因素,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整体护理,提高医护质量,预防急诊护理纠纷的发生。
【法律分析】
以整体护理观看如何预防急诊护理的医疗纠纷,整体护理观把服务的患者视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人,并给予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护理。整体护理观在预防医疗纠纷中非常重要。1、视患者为生物的人,保证急救护理和基础护理质量是预防医疗纠纷的基础。珍惜生命,及时救治。对危重患者,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抢救希望,就应做到百分之百的努力,绝不轻易放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精神,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此外,基础护理质量也非常重要。熟练的护理操作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丰富的护理经验及果断的处理都将会给病人带来满意的效果。这对医疗纠纷的预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2、 视患者为心理的、社会的人,加强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是预防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人的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适应状态。因此,加强患者心理上和社会上的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3、视患者为文化的人,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了解对预防医疗纠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不免产生偏颇。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医患、护患矛盾的爆发,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发展成为医疗纠纷。因此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了解,对预防医疗纠纷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第九十六条 国家建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
第一百零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医疗卫生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执业医师、护士管理和医疗纠纷预防处理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一)利用职务之便索要、非法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二)泄露公民个人健康信息;(三)在开展医学研究或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未按照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或者违反医学伦理规范。前款规定的人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
1、加强医院自律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风险意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要实施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科学化管理,做到医疗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改变过去的闭门办医模式,不断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
医疗纠纷解决的思路及防范对策
1、全面创建和谐医院,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个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要从各个层面共同入手,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才能成为可能。
2、解决医患纠纷的渠道不畅。目前,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医患纠纷大体有三条途径,即:一是医院方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协商解决医患纠纷;二是卫生行政机关调解解决;三是直接向法院起诉。但是在规定中,均没有涉及到医患关系中的具体条款。
3、政府加快医疗卫生行业发展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加大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卫生事业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财政对医院的补偿机制并保证补助经费足额到位,以革除医院以药养院、以药养人的弊端,根除过度检查治疗、开大处方的现象,促使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不断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制,切实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医疗服务需求。
4、加强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 。要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防范医患纠纷冲突的基础。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都是共同抵抗消灭疾病的的合作伙伴,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也离不开病人。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医学科普知识;讲清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一般规律;讲清楚疾病的复杂性和目前医学科学的局限性,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加大力度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依法办事,努力让患者或家属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积极创建医院医患纠纷化解机制 。只要诊疗活动存在,医疗纠纷就在所难免。预防医患纠纷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样医患纠纷发生后能够及时妥善解决也是一种和谐。这方面可以探索尝试外地已成功的做法:成立第三方调解组织,对发生医患纠纷患者要求赔偿的,根据要求赔偿数额采取不同处理办法:万元以下的由医患双方协调解决;五万元以内(此数额可根据地区情况酌定)以下的由第三方调解解决;五万元以上(金额可根据情况定)但是,必须经过医学司法鉴定或法院判决,否则,赔偿要求不予支持。制度可有效防止极个别患者无理提出天价赔偿要求。
医疗纠纷解决的思路及防范对策:
1、全面创建和谐医院,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个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要从各个层面共同入手,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才能成为可能。
2、解决医患纠纷的渠道不畅。目前,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医患纠纷大体有三条途径,即:一是医院方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协商解决医患纠纷;二是卫生行政机关调解解决;三是直接向法院起诉。但是在规定中,均没有涉及到医患关系中的具体条款。
3、政府加快医疗卫生行业发展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加大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卫生事业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财政对医院的补偿机制并保证补助经费足额到位,以革除医院以药养院、以药养人的弊端,根除过度检查治疗、开大处方的现象,促使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不断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制,切实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医疗服务需求。
4、加强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 。要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防范医患纠纷冲突的基础。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都是共同抵抗消灭疾病的的合作伙伴,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也离不开病人。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医学科普知识;讲清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一般规律;讲清楚疾病的复杂性和目前医学科学的局限性,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加大力度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依法办事,努力让患者或家属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积极创建医院医患纠纷化解机制 。只要诊疗活动存在,医疗纠纷就在所难免。预防医患纠纷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样医患纠纷发生后能够及时妥善解决也是一种和谐。这方面可以探索尝试外地已成功的做法:成立第三方调解组织,对发生医患纠纷患者要求赔偿的,根据要求赔偿数额采取不同处理办法:万元以下的由医患双方协调解决;五万元以内(此数额可根据地区情况酌定)以下的由第三方调解解决;五万元以上(金额可根据情况定)但是,必须经过医学司法鉴定或法院判决,否则,赔偿要求不予支持。制度可有效防止极个别患者无理提出天价赔偿要求。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十七条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法律分析:医疗纠纷的预防措施如下:
1、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医疗机构应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
3、提高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并加强管理;
4、重视医疗以外的其他安全问题,减少非医疗因素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如下:
1、医患双方协商解决;
2、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3、调解不成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四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