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青藏铁路的设计观后感论文

2023-02-17 21: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青藏铁路的设计观后感论文

修建青青藏铁路事例的读后感

我们学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修青藏铁路的艰辛,建设者们的伟大。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是唯一一条修在冻土层上的铁路,相信大家都在赞颂建设者们的崇高的精神,伟大的理想吧。为了使我们的西藏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了祖国边防的更加巩固,让雪域高原与内地联接更加紧密,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研究、辛辛苦苦地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默默地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经历了多少困难,遭遇了多少挫折,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建设者们从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经验;你们为了同一个理想,同一个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面临世界难题,却仍然坚持不懈、义无反顾,要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啊!这是天路,一条终年积雪,含有冻土层、浅埋地层等复杂地质的路。你们知道这不容易,可你们却一心想着造福广大人民。这种坚忍的毅力,永不熄灭的信心,是你们勇往直前的支柱。

历经千辛万苦,你们辛苦撒播的种子终于结果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们终于有回报了。

伟大工程巡礼青藏铁路观后感

要建一条跨越世界最恶劣环境的铁路无疑是一场艰苦的奋战。在偏远的荒野铺设一千多公里的铁轨,在崎岖的山脉开凿了七条隧道,在山谷与河流上方修建675座桥梁,14万名工人和2000名医护人员奋斗五年,征服了这个险恶的环境,建成了全球最高、最艰险的铁路。

学习问题 - 有谁对青藏铁路有很深的了解。求帮忙写一份观后感,侧重年代的层次感(主要是速度

青藏铁路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 目前,造福各族人民,0 引 言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要求很高,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新开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有一条纵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
。沿线经过的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左拉山,青藏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难度很大!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而制定施工组织方案亦是新的课题。
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答: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全国人大代表、兰州铁路局局长董喜海就青藏铁路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修建铁路面临诸多全新的技术难题,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青藏铁路是美丽的,青藏铁路:海拔线路当惊世界殊 罗新宇 杨得志 江华 原春琳 刘畅 “青藏铁路建成后,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从北京到拉萨50小时之内就可到达,它的美丽在于沿线穿越的神山圣水和独特的高原风光。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
增进民族团结,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
从兰州到拉萨只需20多个小时。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全长约1956公里。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独特,
1984年投入运营。
工程艰巨,即青藏铁路一期工程。
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我集团公司承建的第5标段北起昆仑山北麓的西大滩。
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在修建过程中,天气恶劣,低温,缺氧。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建设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
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公里的山谷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再说,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这条铁路是中国“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铁道兵十师有位叫邓广吉的连长,为修建青藏铁路,他带病上了高原。后来,他在高原得了白血病。在家乡的医院抢救他时,他对亲人和战友留下遗嘱:“我若死去,把我的骨灰埋在青藏高原上,我生前没有把铁路修通,死后也要看到铁路修到世界屋脊上。”
原总公司党委书记孙有礼是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名指挥员,他的儿子孙胜很小的时候就随他一起上了高原,儿子到了8岁的时候,还不知鸭子是长腿还是不长腿。
还有许多人的孩子是在高原出生的,只吃过苹果,没见到过树木,下山时,到了西宁,见到杨树,大吵大闹要上树摘苹果。他们只知道苹果生长在树上,但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竟有许许多多的树木。 王汉东是中铁十七局的施工处长,修青藏铁路时,勇猛得如下山的猛虎,但是,就在他不知什么是苦是累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得了病,后来死在了太原的一间病房里。医生说:“他得的是高原病。”死前,他对局领导说:“当了铁道兵不悔,死了,让女儿也去当不穿军装的铁道兵,修路去。”他传给女儿的,不仅是创业的意识,还有江山的豁达和崇高,一种高山意识折射出的人生也当有如此的精神,渗给自己,也渗给了女儿……
地图上“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的提示,明白无误地告诉记者,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被称为青藏铁路线上“鬼门关”的“风火山”隧道。当汽车沿着与青藏铁路几乎平行的公路,翻越五道梁后,海拔开始从4570米的秀水河迅速上升。到了风火山时,海拔已蹿至近5000米的高度。

  除了蓝天、白云和雪峰之外,目之所及,全是赭红色的山体。在隧道入口处,蓝底黄字的“风火山隧道”几个大字在红色岩体的衬托下,显得神秘而凝重。穿山而过的隧道,如巨大的磁场,将远方蜿蜒而来的铁轨从山这边揽进,又从山那边吐出。

  今天的风火山隧道,在阳光下显得静谧而安祥,很容易使人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感觉。但当年的风火山,却因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而成为青藏铁路建设史上话题最为沉重的世界级难题。假如没有风火山隧道难题的攻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时刻表,恐怕谁也无法预测还得后延多少个日夜。

  为了近距离探访风火山隧道,记者下车徒步前行,但因缺氧而引起的高原反应,记者胸闷、腿软、呼吸急促、头痛欲裂。

  “同志,请出示证件!”当记者步履蹒跚地走近铁路,试图“零距离”接触隧道时,一位穿警服的同志挡住了记者的去路。这位叫段利明的铁路警察告诉记者,他是格尔木铁路公安处的警察,最近青藏铁路要通车,他被抽调来这里值班。“我和青藏铁路保安公司的6名职工一起,24小时对隧道及附近铁路线进行巡逻。两个人一个小组,每两个小时就要巡逻一次,主要是对来人进行登记,看隧道里有没有落石、轨面有无损毁断裂等。”

  正在采访时,一辆从格尔木方向发来的测试车经过风火山隧道,段利明和其他几位铁路保安公司的职工立正敬礼,目送火车穿过隧道呼啸而去。而记者因为拍照紧走了几步,顿时觉得喘不过气来,只好钻进段利明的帐蓬里吸氧休息。

  事非亲历不可知。切身体会让记者对下面的叙述有了全新的认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之恶劣为青藏铁路全线之最,隧道全部穿越多年冻土区,地质含冰量10%~50%不等,是青藏铁路建设三大难题,即: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典型代表工程。

  为了攻克风火山隧道建设难关,三代科技人员进行了45年连续不断的观察和研究。而青藏铁路建设者通过一系列先进的工艺,不但确保了低氧低压条件下的安全施工,而且成功破解了高原冻土施工难题。正因为如此,“风火山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技术”先后荣获2004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火山隧道只是一个缩影。建成的昆仑山隧道、羊八井1号隧道等多个较大隧道以及众多的中小隧道,涉及长度达到7000洞米,大部分也都处于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的环境之中。当火车穿越这些高原隧道而驰骋于“世界屋脊”之时,那些片言只语的标志和题字里透露出来的信息,依然能传递出当年建设者的伟大和艰辛。这怎能不令那些游客为之动容、为之敬礼呢?

  和段利明告别后,记者驱车继续前行。翻过风火山口,海拔又开始下降,青藏铁路开始进入相对平缓的三江源地区,记者头痛的感觉也有所缓解。当前边再经过一个山包时,司机师傅告诉我们,那就是“开心岭”了,因为相对于“鬼门关”的风火山而言,这个平缓的山包足以让建设者们“开心跨越”了。虽然,前边还有青藏铁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口需要征服。

青藏铁路礼赞的感悟一百字左右

在人们的心目中,青藏高原是遥远的、圣洁的、神秘的。她雄踞祖国的西南边疆,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高原子孙,在离上苍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安宁。 她是那样的博大,长江源头,巍巍昆仑,世界屋脊,地球绝顶,都在她的怀抱之中;她又显得那样高不可攀,多少人带着激情和梦想,把血肉之躯交付与她,让灵魂游弋于神圣的雪山与碧蓝的天空之间。 但今天,青藏高原却距我们如此之近。 即将于7月1日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就像青藏高原的一根大动脉,已经开始有力地搏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建设,它一寸寸延伸、延伸,缓慢而又执著,把遥远的雪域高原拉近到我们面前。 仿佛是宿命,跨越世界屋脊的进藏铁路,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一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将注定要与中华民族的国运相系相通,有着难以言传的标志性和象征性意义。 早在百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立下修建青藏铁路的志向,并写进了他宏大的救国强国蓝图——《建国方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把铁轨铺上青藏高原,就成为几代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决策焦点。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动工兴建。此后的几十年里,限于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技术难题,工程两上两下,格尔木成为这条新兴之路的休止符。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经过缜密论证,毅然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战略决策。2001年6月29日,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工程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262亿元。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即将正式运行。 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天路终于打通,圣城终于拉近,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终结了。以此为标志,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贯通铁路。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从风华正茂的科技人员,到铁骨铮铮的筑路工,正是几代决策者和建设者,让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曾经与世隔绝的洪荒高原从此连接上了祖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这千余公里的铁路绝不仅仅是铁轨的延伸,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跨越,更是国家建设的跨越、民族复兴的跨越。 曾有外国人预言:100年内,中国不可能建成青藏铁路。的确,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包括西宁至格尔木和格尔木至拉萨两段。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于1984年投入运营,为单线铁路,现正进行增建第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 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新线建筑长度1110公里。这段铁路自格尔木车站引出后,向南经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垭口后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途中在温泉至安多间穿越了134公里的唐古拉山无人区,然后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可想而知,面对天路,每一寸铁轨上都凝结着过硬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科技能力,同样凝结着万千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青藏铁路纵贯青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直达我国西南边疆,是沟通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是拉萨通向北京及西北、华北、中原等地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最快捷的途径。早在2005年10月,200余辆满载着大米、面粉、煤炭、钢材、化肥等援藏物资的列车车辆平稳抵达拉萨,把全国人民的温暖情谊送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对我国保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和经济意义。可以说,青藏铁路这条“天路”,是“世纪之路”,是“奉献之路”,是“科学之路”,还是一条将给沿线地区经济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黄金之路”。 我们是记者,当历史在躁动时,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们,走近它,抚摸它,见证它,记录它,传播它。面对中国发展史上这一彪炳千秋的辉煌史诗,我们悉心聆听一个个亲历者、奉献者的故事,把珍藏在他们心中的一串串发光的记忆记录下来,把我们民族的雄壮灵魂书写下来。 为此,我们组建了近30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十几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走出北京,走上高原,寻找那些曾见证青藏铁路步步艰辛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去感受他们的血汗留下的热度,去体验他们用生命铸就的辉煌。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也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锻造。他们行程数千公里,穿越无人区,在高原上颠簸,体验空气稀薄和头痛欲裂。记者们住进了“三星级宾馆”——路边用煤炉取暖的木板房,在缺氧的环境中遭遇一氧化碳污染,何况青藏高原上本来就有5月飞雪、6月严寒。 而这一切,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所经受的艰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的记者才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对建设者们表现出的拼搏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这对于记者,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一组雄浑的史诗,而我们愧不能有诗人一样的笔触来铭刻它们。何况,比起整个工程中升腾的雄心、意志、拼搏、血汗,任何语言又都显得如此苍白。我们唯有用自己的脚走一走那片高寒峭拔的土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那些经历过轰轰烈烈而愈发沉静的平凡人生。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气冲斗牛的豪气:一大批青藏铁路的施工和科技人员,不能在父母病床前尽孝的儿子,儿女“相见不相识”的父亲,把血肉之躯融化在雪域的年轻人,那连骨灰也要撒在青藏线上的老将军。这条铁路,分明是一条写满奉献的路;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主创新的力量:多年冻土,跨山越涧的挑战,高寒缺氧条件下的施工难度,高原病的防治,新型列车的引进等等,在无数的世界级难题面前有无数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掩饰的期待:铁路修通了,发展舞台已经搭就,但是,沿线区域经济如何飞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处?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仍有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大西南人民面前。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富有远见的关怀: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能承载“铁路”这个庞然大物吗?藏羚羊的迁徙线路会不会中断?冰清玉洁的高原环境会不会改变?我们的对策是否周全?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我们沿着铁轨走过青藏铁路的11个站点,来到工人的驻地,走进藏族居民的家庭,踏上生命禁区的巅峰,走过藏羚羊和野狼游弋的雪山圣湖,甚至“混”上了一趟试运行的列车,和铁道部长一起体验青藏线。格尔木、玉珠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和拉萨,这些串在青藏铁路上的明珠将一一展现它们神秘而迷人的风姿。 我们要为这世纪唱一曲由衷的赞歌。当你乘坐火车,跨越千里高原雪山,终于“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时,回望青藏铁路——这几代建设者,还有他们的亲人,用心血、汗水、眼泪和生命铸就的高原生命线,相信你会对这激越、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