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戏曲的发展及现状论文

2023-02-15 20: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戏曲的发展及现状论文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时期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中后期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朝时期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明清时期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戏曲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实施“文化霸权”、“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继续进行其“文化殖民化”和“西方化”,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高校大学生由于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给我们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使一些高校学生“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预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因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袭而变质,从而失去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危险。3.戏曲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网络文化一方面以其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性与趣味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极大地吸引着高校学生,给高校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于开放性以及过多的现代娱乐项目,也给戏曲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竞争。

简述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在的发展600字以上

历史起源折叠编辑本段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历史沿革折叠编辑本段
(一)家庭剧的泛滥 折叠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

(二)幕表制的局限 折叠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后来的新剧,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古典戏曲基本形式折叠编辑本段
宋元南戏 折叠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 折叠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 折叠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 折叠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现代话剧折叠编辑本段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中国传统戏曲现状及前景

戏剧戏曲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产品,这么多年来一直延续,并得到发展,说明它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民需要这样的精神产品。现在,中国所表现出来的戏剧戏曲遭受人们冷遇的现状,并不是戏剧戏曲本身造成的,而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精神、娱乐产品和休闲方式的增多,以及影视作品大量出现,致使戏剧戏曲演出场次减少,导致了年轻人接触戏剧戏曲的次数减少,一些青少年甚至没有接触过戏剧。  但是,国民对戏剧戏曲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有些剧目在中国许多城市上演时,还多次出现千金难求一票的现象。另外,中国广阔的农村青睐戏剧,无论是发展稍微滞后的北方地区,还是经济先行的沿海地区,这片广阔的舞台需要戏剧,这些地方的人们喜欢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喜欢观看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没有冲淡他们对传统戏剧的热爱,只要恰如其分的表演,仍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在每年的中国传统春节期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剧团难请、演员难寻的情况。  尚长荣认为,古典并非不时尚,只要很好地开掘戏剧戏曲的生命力,发挥其独有的特色,年轻的一代会爱上中国的国粹,但这需要每个戏剧人共同去努力。其中,更多的还是需要每个戏剧人审时度势,按照艺术发展的逻辑和规律,适当地加入新的时尚元素,在每个剧种自身独有的基础上,再进行挖掘和开发,变消极为积极,并且引入竞争机制,时刻激励自己,多走出去与其他剧种竞争,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特色,以实力抢回曾经流失的观众。

中国戏曲的历史和现状

从中国戏曲出现的八九 百年的历史,戏曲大致可以分为:以剧作家为代表的戏曲创作发展时期;和以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舞台艺术提升戏曲发展的两大时期。

以剧作家为代表的戏曲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品,真正把戏曲从民间的杂剧,提高到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形式。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了戏曲基本构成要件的,中国特有的戏曲艺术形式。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中国戏曲艺术的另一个发展则是表演艺术的形成,即舞台表演艺术的日趋完善和尽善尽美。大量的戏曲艺术家,把戏曲从达官贵人的鉴赏品转化成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促成了戏曲艺术的又一次飞跃。这两次戏曲的发展,奠定了今天的戏曲的基本形式,也为我们今天的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鉴戒。

中国的戏曲成型较早,但是,受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传统儒家思想制约,没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到了元、明、则有所不同。中国历史上的这个时期,是一个“不公不法” 的特殊时期,由于当时的文人社会地位低下,所以,无所顾及思想活跃,一些传统的思想禁锢被打破,许多比较人性的东西被当时的文人揭示出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从而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元、明时期的关汉卿、王实甫成为了这个时期戏曲作品的代表。大量的宣传人民反抗题材的作品出现,同时出现的还有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直接表现社会底层的真实,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受到了当时普通人的认可,为最广大的百姓所接受。这样大量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戏曲作品,也为中国戏曲形式和表现手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与模式。我们应该承认,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卓越的贡献。正是这些贴近生活的作品,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承认和喜爱。大量的表现战乱百姓离苦的戏曲,被历代的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的婚姻爱情题材的戏曲,如:关汉卿的《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史料可查的元代剧作家有一百多人,作品有五百多种,元杂剧流传下来的仍有一百六十多种’(引自中国戏曲史略92页)大量的剧作家的涌现,为这个时期的戏曲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也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优秀的戏曲作品产生,都是和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才有可能产生和老百姓的心灵引起共鸣的戏曲作品。戏曲作品的大量产生,才有可能显现真正的优秀作品。没有好的戏曲创作的剧本,也就没有优秀的舞台戏曲的二度创作。

优秀的戏曲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中的,优秀的戏曲艺术,也离不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没有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出色表演,就不能把戏曲作者的剧本演绎的美仑美幻。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一个戏曲剧目的世代传承,经历了多少代有学识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的精雕细诼,中国戏曲的发展是老一代表演艺术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人民智慧的具体体现。中国戏曲的发展和完善,与老一代的艺人们的努力分不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