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家地理杂志陈塘夏尔巴人

2023-02-15 18: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家地理杂志陈塘夏尔巴人

随着2020年5月27日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队的成功登顶,珠峰再一次向世人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历来能登上珠穆的人,都是国之骄傲天之骄子,而他们背后几乎站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有姓无氏,同姓不婚,也不与外族通婚,族内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信仰。夏尔巴人的先民居住在西藏东部一个叫哈姆的地方,靠放养牦牛为生,每年都到尼泊尔过冬。长期的固定迁徙也使他们垄断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与中国西藏之间的货物贩运。

为什么夏尔巴人可以当珠峰的向导?

每年的攀登珠峰旺季,就有牵头的登山队向各个登山团队集资,然后雇佣夏尔巴人先行上山修“路”。夏尔巴人可以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架设全长达7000米至8000米的安全绳。他们随身携带路绳爬到高处,将绳子一端用冰锥固定在千年岩冰上,然后拉直绳子,就可以起到后勤运送、导路、辅助攀爬和保障队员安全的作用。

夏尔巴人自幼生活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之上,他们的肺活量大得惊人。同时他们的血压极低,能够保证大脑供血充足。而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得他们身体极为健壮、肌肉伸缩有力。可以说夏尔巴人就是天生的登山者,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

曾有登山队员做出了下面的对比:从珠峰C4(海拔8000米),早上9点背着45公斤重的装备,行走一天,晚上6点抵达C2(海拔6500米)。而同样的路线,作为一个登山者,只能背负8公斤左右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在背负近百斤的重物在做向导,负重登山者5倍。

夏尔巴人们的登山日常就是:第一天上午把氧气瓶从C2海拔6500米运至海拔7300米C3,然后返回C2;当天夜里第二天凌晨,夏尔巴们再陪着登山者从C2抵达C3;夏尔巴们独自攀登的话,只需要3个小时,而陪着登山者一起攀登的话,则需要7个小时。抵达C3后,登山者休息,夏尔巴们再从C3返回C2休息。当天夜里凌晨3点,夏尔巴们需要再从C2赶至C3,在C3和登山者一起攀登10个小时前往C4。

有的人攀登珠峰为的是梦想,有的人攀登珠峰则是为了生计!或许这就是夏尔巴人能成为登山界“神”一般存在的原因!

5月27日11点整,时隔45年我国珠峰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这一时刻将注定再一次载入 历史 ,这一前一后的两次壮举当中,身为向导的夏尔巴人为中国登山队的后勤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藏语中的夏尔巴人意为“来自东方的人”,他(她)们散居在喜马拉雅山两侧的尼泊尔和中国,使用藏文信奉藏传佛教,因为常年深居深山老林几乎与世隔绝,至今仍属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后来因为给攀登珠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和背夫而闻名于世。

称夏尔巴人是登顶珠峰的最佳向导,这个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1、 常年生活在珠峰两侧,熟悉最佳的登顶路线 ,能够帮助登山队最大程度的减少可能面临的未知风险。

2、 肺活量远超常人,抗缺氧能力和耐力都非常好 。因为长期居住在海拔4700米的索鲁昆布地区,这样的生活造就了夏尔巴人特殊的身体素质,他们的肺活量常人无法达到,并且血压更低,这保证了身体在缺氧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液,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3、 身体与常人相比,躯干更长 。这样的身体结构,使得他们在攀登的时候更灵活,在背负装备和后勤保障物资的时候可以承担更大的重量,据说很多夏尔巴人能够一边背负超过自己体重的物资,一边还能在险峻的路线上攀登。

烧水、做饭、铺床、佩戴吸氧设备、插放路标、运载设备、清理冰裂缝、搭建金属梯和建设营地 ,除了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的基本任务,夏尔巴人还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没有任何辅助装备的情况下,为登山队员们架设7000到8000米的安全绳,很多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跟四川妹子能吃辣是一样的,珠穆朗玛峰看似高不可攀,可对于当地人来说,世世代代不知多少祖辈都生活在珠穆朗玛附近,早就对上面的地形以及山体结构了如指掌了,说句不客气的,闭着眼人家都能比普通的登山队员爬的高。

夏尔巴人,是西藏地区一个比较古老的种族,他们一直过着较为原始的生活,世世代代守护着珠穆朗玛峰。所以夏尔巴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珠峰有一种强于外人的深入理解,就好比是隔壁的淘气孩子爬墙头一样,几乎每一块转头,他都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不过夏尔巴人肯定不会爬墙头,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就会去挑战珠峰,熟悉那个神秘而又亲切的“庞然大物”。

夏尔巴人的攀岩能力极强,据资料显示,成年的夏尔巴人,可以在没有任何绳索保护,以及通过外物借力的情况下,架设出一条几千米的索道。 当然了,这种攀岩能力其实也算熟能生巧的一种,很多探险队在出发的时候,都喜欢雇佣一名夏尔巴人当向导,一来可以有效的规避危险,二来可以帮助探险队完成一些绳索固定。

别看探险队的装备很齐全,真遇到那种寒冰险地,也照样爬不上去,这时候只能求助夏尔巴人“导游”,对于大多数登山者犹如绝境的千年冰层,在人家眼里,跟划旱冰也差不了多少,没多久就能登上去,之后将随身携带的绳索放下来,方便其他人攀登。

不过话说回来,享福谁都会,没有哪位天生就注定要受苦受难,所以夏尔巴人也不想天天爬山涉水,毕竟再怎么了解珠峰,也总会有失误的时候,“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旦不小心摔下来,失去的可能就是生命。但是,夏尔巴人却没办法,为了生计只能接这种又苦又累的活,每天都会背着半人高的大包袱,去给登山队补给物资,包括氧气瓶、淡水等。

补给完,自己在背着偌大的包袱从上山回来,一天下来换成普通人早就累屁了。可他们依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辞辛苦的工作,正是应了那句话: 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拿性命赌明天?

夏尔巴人可以说是天天都和珠穆朗玛峰打交道的人,他们的生活起居就在珠穆朗玛峰的两侧,属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的交界处。因为对这里地理环境的了解,也就让他们有了一份新的职业,就是给来自各个国家喜欢攀登者做向导。

2020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一次把中国的五星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的最顶端,这是中国时隔40多年,有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而这次登山者的队伍中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被外界叫做向导,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开路者。而他们就是来自中国西藏的夏尔巴人。

因为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原因,夏尔巴人的生活受天气原因也都要经过一次迁徙,而且他们平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放养耗牛,而他们饮食最多的也就是耗牛肉了。在加上他们在高原地区生活已经习惯,肺活量大的惊人,让他们作为登山的先行者最合适不过。

珠穆朗玛峰高达8800,而且最后一段顶端路程是常年累积下来的冰山,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雪崩,而且要想上去非常艰难,有一段路程是断崖式的垂直行程。

而夏尔巴人能够徒手攀登这些地方,不会因为高度害怕,不会因为空气稀薄感到难受,他们在攀登以后,给后面打算攀登者的人搭好了云梯,让他们在登山过程中能够没有那么多的困难。

所以说无论那个国家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巅时,有一半功劳要归功于夏尔巴人的身上。在这里再次恭祝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巅。

这个问题是错误的,或者说是片面的。本人到过珠峰大本营5200米营地,到绒布寺附近放无人机拍过冰川,还到过西藏珠峰登山培训学校,对珠峰作过研究。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夏尔巴人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他们住在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少数散居在中国西藏、印度和不丹。珠峰的北坡在我国境内,准确地说夏尔巴人只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最佳向导,他们都没有来过北坡,如果从北坡登顶珠峰,他们怎么当向导,从北坡登顶珠峰,我国西藏人才是最佳向导。

这里要说一下攀登珠峰的常识,登珠峰可以从南面登,即从尼泊尔登山,也可以从北面登,即从我国境内登山。

珠峰高度8844米,无论从南面登还是北面登都不容易,至今大约有近5000人登上了珠峰,成功登顶7600多人次,有人登顶了二三次。这个数字也是变动的。大约有250人死在了攀登珠峰的路上。

相比较而言,从南面攀登珠峰比北面登难度要小一些。有人统计了至今成功攀登珠峰的16条线路,其中10条在南坡,说明南坡容易些。

一是南面坡度缓一些,线路要长一些,过度营地线长,冲顶线路短;而北坡陡一些,线路短一些,过度营地线短,冲登线路长。

二是珠峰南面因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从气温分布分析,南坡暖于北坡,自然环境相对好一些,北坡自然环境恶劣些。北坡雪线大约在6000米左右,南坡约为5500米,北坡比南坡约高500米。雪线高度是由温度和降雪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南面迎风坡接受从印度洋来的潮湿西南季风,空气温和湿润,降雪比背风的北坡要多得多;北坡雪少,加上空气干燥,蒸发大。到了夏季,在阳光照耀下积雪容易融化,于是,就出现了北坡雪线比南坡高的现象。雪融化就形成了冰川,北坡的绒布冰川冰舌前端到了绒布寺附近,那里海拔5400米。而南坡昆布冰川海拔约在6000米的位置。相比较而严,冰川是较难攀登的。

三、南坡最难的段出现在刚离开大本营后的昆布冰川,最大难点就在起始点,就是过这个昆布冰川,昆布冰川起始位置海拔还不足6000,昆布冰川有大量冰川裂缝,滑坠概率很大,这里是整个线路的最难的地方,也就是说南坡是地狱级的开始,昆布冰川渡过后就相对北坡来说是非常轻松了。北坡从平缓的绒布冰川开始,但之后难度越来越大,多达5或6个难度段,海拔7028的北坳冰壁,几乎是垂直的,后面还有第一、二、三台阶,在8700米位置的大风口,冰面消失出现裸露的岩石,想想风有多大?

四、南坡商业团队多,世界上顶级登山服务救援团队都驻扎在南坡,有欧美、新西兰等跨国公司,南坡大本营有直达到加德满都的直升机救援,北坡没有相应的机构。南越线路上,一些险段、陡坡、裂谷,已架设了保护性绳梯,有的已成长期设施。而北坡没有。

综上所述,北坡登山比南坡难度要大,当然,自然环境是相对的,比如南坡雪线长,暖湿一些,容易发生雪崩,冰崩,危险非常大,北坡稳定些,雪崩情况少些。

好,下面我再说说正题——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居住在珠峰下,语言属藏语系。在尼泊尔境内约4万人,在我国约1200人,但我国至今没有识别夏尔巴人,认为是藏族人的一支。

夏尔巴人因为世界各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特别是为一些商业登山队当向导和挑夫而闻名于世。

由于全球登山热度不减,攀登珠峰的人越来越多,攀登珠峰从装备购买、攀山培训、到登山服务,一个人大约要花费50万-80万人民币不等。一些国际大牌商业机构(公司)看到商机,驻扎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甚至珠峰南坡,这些公司聘请了当地的夏尔巴人作为向导和挑夫,夏尔巴人先行上山修路,将梯子、绳索、燃料、炊事用品等背上山,在珠峰南坡架设了7000米到8000米的安全绳,平时,将氧气瓶、食物、水等背到营地,有时将氧气瓶等预先埋藏在登山线路的雪地里,急时取用。登山队登山时,夏尔巴人充当向导和挑夫,帮助登山者背包,主要背氧气瓶、通讯设备、照相器材、缆索等。

商业宣传、包装,夏尔巴人名声大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登山服务成为了夏尔巴人的“专利”。我国有的登山队也请夏尔巴人来服务,但我国大多数登山队还是由西藏人当向导和登山服务。

当然,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夏尔巴人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有高山生活的遗传基因,练就了健壮的体格,特别是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敬佩。

最后要说一点的就是,没有什么人天生就能干这干那,夏尔巴人也是生活所迫,为了挣钱而从事这种高度危险、艰难、超负荷工作职业的。2014年一次珠峰雪崩,造成20多人死亡,其中16名登山协作服务人员死亡,有13名是夏尔巴人。这次雪崩事件,对夏尔巴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由于我国对珠峰采取保护性政策,禁止旅客到绒布寺以上区域游玩,对攀登珠峰也有严格的规定,没有取得“登山活动批准证”、“进山许可证”,不准登山。因此,我国登珠峰主要是专业团队登山,如国家科考目的,商业登山活动开展的不多。而尼泊尔全面放开了登山商业活动,取得“许可证”很容易,这也是珠峰南坡曾出现“拥堵”的原因。我国西藏有不少潜在的登山向导和登山好手以及登山服务人员,其人数比夏尔巴人多很多,只是没有过度宣传而异,因为他们并不靠登山这一方式生活。

珠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人,他们散居在喜马拉雅山两侧,生活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线上,是一个跨国民族,大部分生活在尼泊尔境内,中国境内主要聚居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立新村、雪布岗村和定结县陈塘镇,或樟木沟和陈塘沟。夏尔巴人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一种说法认为夏尔巴人是西夏后裔;另一说法认为来自四川木雅藏族人。

夏尔巴人世代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在人类未登顶珠峰之前,他们世代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高寒缺氧等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比常人更适合高海拔地区,拥有娴熟的攀登技巧,体力旺盛。对于常人而言,在海拔8千米的冰川上,呼吸都是件困难事儿,而夏尔巴人却能负重100多斤,在险峻的线路上攀登。他们在海拔4000~8000多米的珠峰上帮助登山爱好者,扎营修线路,运物资,在无任何保护措施下,冒着生命危险将安全绳固定在悬崖的冰川之中,清理冰川裂缝,这些工作只有夏尔巴人才能完成。

夏尔巴人之所以是天生的攀登者,是他们特殊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他们长期是居住在海拔4700米的索鲁昆布地区,极端的生存环境,锻炼了他们超出常人的身体素质。首先,他们拥有特殊的ACE基因,ACE基因是决定耐力素质的关键因素,它通过影响人体的心肺功能,来影响人体的有氧耐力素质,从而不会产生高原反应。另外,夏尔巴人的血压比较低,保障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力强大。再者,他们的躯干比一般人长,使得他们具有超强的耐力,血红蛋白比常人低,在海拔4千米处,血氧含量是平常人的三倍。

基因上的天然优势使夏尔巴人拥有了超凡的体能,也让他们创造了无数奇迹。1953年,一位名为丹增·诺尔盖的夏尔巴人和另外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希拉里成为是世界上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英雄。夏尔巴人是攀登珠峰最快的人,名为派姆·多吉花的夏尔巴人只花了8小时10分钟,就从海拔5400米高的登峰营地冲上了顶峰,成为史上登顶最快的人。夏尔巴人是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的,也是在攀登珠峰过程中死亡人数最多的。

在所有的贡献与荣誉背后,都离不开都离不开夏尔巴人的如影随形和默默无闻的帮助与付出。

漫长的基因积累,长期高原生活,夏尔巴人已经适应了高海拔生活。早些年遇到过阿里分区的一个参谋,短时间内下到石家庄培训,中间没有经过调整,导致他严重醉氧,差不点没挂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夏尔巴人,神秘的民族。

看她们的服饰,有一些藏族的影子。以东方人的审美,夏尔巴人有藏族人的特点,长相不丑。

据说,夏尔巴人的祖先是西夏的党项族,西夏灭亡,党项族人的残余逃到了喜马拉雅山的腹地,长期定居下来,以放牧为生。

大部分居住在海拔4000多米的若瓦岭山谷,空气稀薄,造就了夏尔巴人天生具有大肺,他们的肺活量惊人,可以在六七千米的山上轻松来去。

攀登珠峰,夏尔巴人不光是向导,大部分人选择危险系数小一些的挑夫(背夫)。

自从商业攀登珠峰的兴起,夏尔巴人家庭的青壮年男子几乎都以此为生。每个登山季,他们一般都有5000—10000美金的收入。当然,这是向导的收入,背夫的收入会差很多。以每个想要登上的人折合成人民币,需要50万至100万的费用来看,绝大部分的钱进入了登山公司的账户。(我说的是尼泊尔这边的登山业)

夏尔巴人向导每次用命换来的收入简直微乎其微。

这里说明一下,费用为何相差如此悬殊。声誉越好规模越大的登山公司相应的收费也就越高,反之自然就少,但是相应的保障也就会降低。

一些尼泊尔的野鸡登山公司,为了钱甚至为一些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制造假证书。想一想这样的登山,生命能有多大保障。

一些不差钱的登山者会多拿出一些费用,让背夫把更多的给养运上珠峰的大本营。甚至是8000多米处的最后冲刺的大本营。

那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只要有钱,太你上珠峰”

他俩是第一次征服珠峰的人,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

这次登山冒险,让世界认识了世代居住在若瓦岭山谷的夏尔巴人。从此以后,这里的夏尔巴人几乎每个家都有登上珠峰的人,也几乎每个家都有因此而死去的人。

夏尔巴人的肺活量惊人到什么地步?他们普遍不用在7000米以上的高度使用氧气瓶,甚至在八千多米的地方也不用。

这些人里背给养最多的都是夏尔巴人。

不是额外付费,现在的夏尔巴向导基本不跟登山者登顶。最后几百米的路线用不着向导,但是,这几百米被称为死亡地带。

夏尔巴人也同样有出现高山反应的可能性,除非给他们更多的钱,他们才愿意赌一赌自己的命。

这个时候,夏尔巴人不会救助任何出现生命危险的人,救不了。不会把自己的氧气罐分给其他人,这样做无异于是拿自己的命换他人的命。

长年累月,死在珠峰上的夏尔巴人比登山冒险者多得多,失踪的夏尔巴人多了去了,虽然说是失踪,实际是怎样大家都清楚,只是不敢面对,尤其是他们的亲人。

因为夏尔巴人常年生活在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珠峰北坡(中国境内)让他们早已适应了珠峰恶劣的环境和气候,普通人如履薄冰的艰险路线对于他们来说已为常态,夏尔巴人也因为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员当向导和背夫而闻名于世。

生在海边的人会游泳,生在森林的会爬树,生在草原的会骑马,环境使然

夏尔巴人是什么民族

夏尔巴人是尼泊尔和印度的山地民族,属于跨境民族,至今仍属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

夏尔巴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如此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夏尔巴人居深山老林,过去几乎与世隔绝,后来因为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或背夫而闻名于世。

生活习俗简介:

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结县西南部的陈塘镇,平均海拔约2000米,是夏尔巴人在中国的主要聚居区。夏尔巴人,藏语意为“东方人”,据说是历史上的党项人后裔,为躲避战乱,西迁到如今的陈塘镇。

由于交通十分不便,夏尔巴人出行只能依靠步行,这培养了夏尔巴人善于攀登的本领,就算是妇女们穿着十字拖鞋都能非常稳健地负重爬山。所以夏尔巴人也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称于世。

八千米级高峯中的神秘种族 西夏王朝的后裔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Sherpa),族名在藏语中表示“来自东方的人”,相传先祖来自中国甘孜地区。是一个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的民族,操藏语族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书面使用藏语。

春夏之交,一羣驴友在犛牛队的带领下,翻过积雪深厚的朗玛拉雪山,穿越风景如画的嘎玛沟、“兰花谷”,一路冲破重重艰难险阻,领略珠穆朗玛峯、洛子峯、马卡鲁峯等雪山的雄奇美景,一步步深入夏尔巴人生活的秘境——陈塘,在夏尔巴人的围拥中,大桶喝酒,大手抓肉,沉浸在当地的生活习俗之中……

展开地图,你很难找到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个叫做陈塘的地方,但就是在那里,却生活着一个隐秘而独特的族羣——夏尔巴人。一些专家认为,其祖先可能是西夏王朝的党项人,西夏灭亡后,一部分西夏贵族为逃避追杀,辗转去到四川甘孜等地,最终定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的喜玛拉雅山脉腹地,其后裔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与西夏有关的生活习俗。

雪山下的道路

在上世纪登山运动兴起前,外界对夏尔巴人知之甚少,这个质朴谦逊的游牧民族几乎与世隔绝,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他们始终过着自食其耕的日子,顽强地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长期的高山生活,赋予了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在尼泊尔,夏尔巴人几乎成了登山运动的同义词。1953年,人类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峯,两个勇士中就有一位是夏尔巴人。由于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吃苦耐劳,夏尔巴人在登山队伍中担任着向导、助手或搬运工,满载重荷攀登珠穆朗玛等高峯。如今,在每一支攀登珠峯的队伍中,几乎都能看到夏尔巴人的身影。在我国境内,夏尔巴人仅约4000人,主要分布在珠穆朗玛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其中2000多人集中分布在珠穆朗玛峯东侧的陈塘镇。

夏尔巴人,据说是西夏王朝的后裔

陈塘隐藏在高山深壑之中,进入的山路崎岖难行,几乎所有的物资都要靠人力背负,唯一能利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犛牛。因此,“陈塘”的意思就是“运输的路”,因为当年修建萨迦寺时大量拖运木材而得名——在萨迦寺现存的两幅壁画上,还清楚地描绘着当时运送木材的场面。

为了深入探访隐秘的夏尔巴人羣落,也为了近距离接触壮丽的雪峯和美丽的山谷,2012年5月初,我和队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穿越喜玛拉雅的完整路线——既能观赏珠穆朗玛等雪峯,又能穿越夏尔巴人最后的秘境——嘎玛沟。但是,这条线路却充满了崎岖与坎坷……

1 翻越朗玛拉雪山时,犛牛开始罢工,怎么赶都不走,有几头索性来了“牛脾气”,调头往山下冲,把一名队友撞倒在雪坡上,幸好他及时制动,才未酿成大祸。

从定日县曲当乡到定结县陈塘镇,嘎玛沟是必经之路。从曲当进入嘎玛沟有3条路。为了能与多座8000米级高峯亲密接触,我们最终选择了其中最为艰辛的路——翻越路程最长、海拔最高(5360米)的朗玛拉山口。

5月8日一大早,我们从曲当乡沿陡峭的山路赶到伦珠林,跟提前联系好的犛牛工会合。伦珠林是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小村,它的一边是卡达藏布,一边是朗玛拉雪山。5月初,村子周围的山上仍挂满了积雪,清晨的气温还在零度以下,村边的田地一派萧条,还在继续着冬天的故事。

雪中营地

我们原计划第一天就翻过朗玛拉雪山,可没走多远,就有队员出现了高原反应,上吐下泻。在海拔4000米以上爬坡痛苦难熬,随着海拔越来越高,脚步越来越慢,喘气越来越粗,休息也越来越频繁。高原小气候也变幻无常,中午还晴空万里,到了下午,大雾便笼罩了山峦,能见度极低,没过多久就乌云压顶,飘起了大雪。我们只好临时决定先在拉则扎营休息,养精蓄锐。

大雪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队伍冒雪爬过一片碎石坡,看到有个插着经幡的玛尼堆,我们误以为到达了最高点,都很兴奋,但拿出GPS一测海拔,却发现只有5086米,才知道刚走三分之一路程,大家瞬时崩溃了。行进中,有些地方积雪深达数米,犛牛踩进去,肚皮就贴在雪面上。在爬一个陡坡时,犛牛开始罢工了,怎么赶都不走,有几头索性来了“牛脾气”,调头往山下冲,把一名队友撞倒在雪坡上迅速滑坠,幸好他及时制动,才未酿成大祸。

雪山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

从拉则营地到朗玛拉山口,尽管上升只有500多米,但翻越的难度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很多。厚厚的积雪,陡峭的路线,有时必须手足并用,慢慢移动,有时雪坡上甚至没有立足之处,找个 *** 大的地方坐一下都很困难。此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涌上我的心头——我再次感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2 这3座8000米级高峯近在咫尺,白当牧场的高山草甸花红草绿,紫色的雪山报春花遍地绽放,鹫、獭兔、岩羊等雪山精灵在自由追逐、嬉戏。

5月10日,又下了一夜雪。从邦布其牧场到汤湘,一路下坡,山谷里的云雾缥缈地游来荡去。到了下午,能见度稍稍好转,而远处的珠穆朗玛峯还躲在云雾里。从汤湘进入卓穷山谷,因为高原反应和体力不济,有5名队员留在巴当扎营,我们7名队员继续前进,沿着卓穷藏布右侧一处塌方后的乱石坡,大家精疲力竭地爬升了400米,终于到达冰川边上的傲嘎营地。扎营后,雪粒开始肆虐,冷风裹着雪粒打得帐篷“啪啦”作响。已是连续第三天遇到降雪,难道珠穆朗玛真不想露面?几个弟兄实在不甘心,干脆趴在地上叩拜起来:“珠穆朗玛,让我们看你一眼吧!”

海拔八千米的高峯

一夜没有睡好,天未亮就醒了,帐篷里透进了银色的月光,我突然翻身大叫一声:“天晴了,快起牀看日照金山!”这就像一针兴奋剂,大家立刻振奋起来。向外探望,一轮残月还高挂在山尖,珠穆朗玛的轮廓清晰可见,晨曦还躲在朦胧的夜幕下,随时准备划破漫漫长夜。过了不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点亮了“世界之巅”那宝塔般的山体边缘,镶上了一圈金色霞光,在蓝天的映衬下,东坡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洁白无瑕。接着,阳光依次点亮了洛子峯、珠穆朗卓峯……每座冰峯都闪耀着圣洁的光芒。看来,虔诚的祈祷和跪拜真的打动了山神。

与雪山合影

卓穷山谷孕育了珠峯东坡最大的山谷冰川——卓穷冰川,成为嘎玛藏布的源头之一。冰川融化,河水咆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队伍继续沿着卓穷冰川旁的山坡上行,渐渐深入到珠峯东坡腹地,海拔排名世界第一的珠穆朗玛峯、第四的洛子峯、第五的马卡鲁峯,这3座8000米级的冰峯近在咫尺,白当牧场的高山草甸花红草绿,紫色的雪山报春花遍地绽放,鹫、獭兔、岩羊等雪山精灵在自由追逐、嬉戏。那一刻,所有的疲倦都被激动和喜悦代替,队友干脆 *** 上衣,欢呼雀跃起来。

下午,我们顺利返回巴当营地,与留在那里的队友会合。

3 在河滩沼泽地上,乍看是一般草甸,脚踩下去,软软的草甸就冒出水来,站着不动就慢慢下陷,一会儿鞋子就完全被水淹没……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朋曲,汇集了希夏邦马、卓奥友、珠穆朗玛、洛子、马卡鲁五大高峯的冰川融水,把世界上最高的雪山屏障自北向南切出一条豁口。朋曲在陈塘汇集了嘎玛藏布和那当河,一路奔腾到恒河平原后,又沿河谷把印度洋暖溼气流引入喜马拉雅山腹地,复制了一个陈塘版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受暖溼气流影响,陈塘山高林密,原始森林四季常绿,栖息着多种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因此被划归为珠穆朗玛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秘境中的草甸

5月12日,我们离开卓穷山谷。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穿起汤湘、夏浓等几个牧场,构成一条连续的高山草甸带,像一块绿毡毯斜铺在山坡上。傍晚前,进入卓湘山谷的原始森林,在谷底河边的卓湘牧场扎营。因为山谷里生长着很多兰花,所以有“兰花谷”之称,可惜我们去时还未开花。这里是个三岔口,往南进入嘎玛沟河谷,便可通往沙基塘、陈塘。

第二天,我们进入沙基塘。很多当地人都没有走过这条路,我们的犛牛工中,只有55岁的老边巴走过。沿途山势陡峭,植被茂盛,有时需要从河牀滩地上通过。其中一段河滩沼泽地,乍看是一般草甸,脚踩下去,软软的草甸就冒出水来,站着不动就慢慢下陷,一会儿鞋子就完全被水淹没。

夏尔巴人 小男孩

第三天,随着海拔降低,天气渐渐闷热。离开沼泽钻进密林,形态各异的巨树树干上爬满了藤蔓与青苔,树枝上挂着松萝,随风摇曳,足显岁月的沧桑。高大的杜鹃枝顶着红色的球状花束,像在墨绿阴暗的林海中点燃的蜡烛,温馨可爱。林中的小道,平时只有放牧人和散养的犛牛穿行。有时倒下的枯树挡住了去路,犛牛需要绕行,实在不行,犛牛工就拔出弯月形砍刀,砍掉挡路的枯木。

路渐渐变得险峻,有时队员走在悬崖边上,都不敢往下看;有时走在一根晃悠悠的木头上,心提到了嗓子眼。时而还会下起小雨,让坑坑洼洼的路面更加泥泞不堪,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蚂蟥也出来凑热闹,粘到裤子上就往皮肤里钻,抖也抖不掉,弄得大家一路上都神经兮兮的。

如此恶劣的环境,生活在这里很艰难

第四天,进入“夹牛沟”——其狭窄之处犛牛都过不去,我们不得不把背包卸下,“减肥”的犛牛擦着崖壁通过后,再把背包驮到犛牛上。雨中,石壁非常溼滑,旁边就是悬崖,人则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挪过去,犛牛则需要把前蹄跪在石阶上才能“爬”过去。突然,一头犛牛“牛失前蹄”滑了下去,犛牛工老边巴急忙窜上前去捉住牛尾巴,犛牛借势把前蹄跪在石壁上,利用自身毛皮的摩擦力制动,才幸运地爬了上来。这些犛牛就像夏尔巴人,早已习惯了这里的恶劣环境。

4 陈塘的建筑都高低起伏,巷道也因此蜿蜒、曲折,十分狭窄,最宽也仅一米有余。路面上都辅了石板,由于经常有牲畜通过,路面结了一层灰暗的泥土。

夏尔巴人大多有自己的夏营地和冬居地。陈塘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夏天溼热时,他们就会迁到高山上的夏营地,冬天再从高山上迁下来,到海拔较低、阳光温暖的地方去过冬。嘎玛沟虽然植被茂盛,但也有一些零星草地,牧场里那些简易木板房和石头房,就是夏尔巴人搭建的夏营地。

陈塘,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小村

5月15日下午,滂沱大雨。云雾沿着陡峭的山谷向上爬升,薄云浮动的葱绿山间,隐现出几块不规则的梯田,那就是陈塘的田地。陈塘村高居在河面以上三四百米的半山坡上,前面是嘎玛藏布与朋曲切成的两面悬崖,身后是夏尔巴人尊崇的神山共巴拉——它像母亲一样紧紧地拥抱着陈塘,并为它的子女提供土地,护佑着那里的一切。

通往陈塘的小道是起伏不平的碎石路,稍不留神就会摔跤。去陈塘就要爬上共巴拉神山下的巨大悬崖。当地人在上山之前,都会在山脚下先休息一会,喝一些饮料、鸡爪谷酒等来补充体力。一些中青年男子,甚至在半路上还要喝几口烈性白酒来提神。我们冒着大雨,拖着沉重的步子,不知歇了多少次,总算翻上最后的陡坡,一步一步挨到了陈塘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夏尔巴人村落。

在雪山脚下扎营

陈塘仅200余户人家,背山面河,左有朋曲河,汇集了诸多雪峯融水,从山脚环绕而过;右有嘎玛藏布,从珠穆朗玛峯一路流淌过来,是中尼边境的天然分界线。几条粗木架在河上,铺些木板,就成了一条国际通道——“中尼友谊桥”。虽说是“国门”,却十分简陋,桥面宽不足一米,仅容人畜通过。

狂欢

陈塘的建筑全都高低起伏,巷道也蜿蜒、曲折,十分狭窄,最宽也仅一米有余。路面上都辅了石板,由于经常有牲畜通过,路面结了一层灰暗的泥土。田地是典型的坡地,与村子没有任何距离,直接由各个住屋向沟沟坎坎延伸。住屋大都修建成两层,四周用石块垒成厚墙,然后在墙上架梁造楼。楼下一般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牛羊,楼上住人。2011年9月,锡金地震对陈塘影响较大,许多房屋倒塌后正在重建, *** 援建的新房都是红色铁皮屋顶,以前盖的木板房也改成了白色或蓝色的铁皮屋顶。晴天时,阳光照耀的屋顶灼灼发光,煞是眩目。

5 不喝鸡爪谷酒,就不算到过陈塘——桶里装着酒水和正在发酵的鸡爪谷醪糟,插上一根竹管用力吸饮,并随时往桶里加热水,直至桶底温热了,酒味冲没了,这桶酒就算喝完了。

陈塘仅有一家旅店,但正在重建。镇 *** 的工作人员帮我们找了几间空房子住下,恰巧县里的领导下乡来检查工作,听说我们从嘎玛沟徒步而来,既吃惊,又佩服——除了少数的曲当藏民和陈塘夏尔巴人,几乎无人进过嘎玛沟。就连40多岁的陈塘镇镇长拉加这个土生土长的夏尔巴汉子,也没进去过。

陈塘真有点异域感,当地的夏尔巴人几乎都不懂汉语,藏族犛牛工跟他们交流都很困难。他们见到我们,那眼神就跟看外星人一样,充满了好奇与迷惑。要不是县 *** 的工作人员拉巴贵吉帮忙翻译,还真没法和他们沟通交流。拉巴贵吉还热情地当起了向导,先带我们到边防派出所登记了通行证,又带着我在陈塘转了一圈,最后带我去夏尔巴人家里买了其自酿的鸡爪谷酒。

到了陈塘,决不能错过的就是品尝美味的鸡爪谷酒。鸡爪谷酒是夏尔巴男人的最爱,也是他们招待远方来客的佳酿。因此,不喝鸡爪谷酒,就不算到过陈塘。晚餐时,犛牛工和我们一起,团团围着桌子,每人手捧一个包银边的大木桶,里面装满了鸡爪谷酒。用大木桶碰杯,我是有生第一次。大桶喝酒,大手抓肉,感觉极其豪爽。桶里装着酒水和正在发酵的鸡爪谷醪糟,插上一根竹管用力吸饮,并随时往桶里加热水,直至桶底温热了,酒味冲没了,这桶酒就算喝完了。

所有人都一边欢呼一边痛饮。也许是受到了气氛的感染,犛牛工的夏尔巴亲戚也来了,陈塘镇镇长也加入了,县领导也加入了……整整一个汉藏民族大狂欢,直喝到下半夜。

6 陈塘夏尔巴人的负重方式很独特:先用绳子把货物捆好,再预留一个绳套。背负时,将绳套顶在额头上,重物附在后背上,遇到危险时,便于弃货保人。

由于陈塘尚不通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背夫背妇队伍成为夏尔巴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上午,我们告别了陈塘,背着大包徒步来到山下的藏嘎村,也算体验了背夫生活。一路遇到的全是陈塘的运输队,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六七十岁的老翁老妪,很少有人空手往山上走。尤其那些勤劳的夏尔巴妇女,背的东西一点也不比男人少。盖房子用的水泥、沙子、钢筋等建材,甚至连饮水都往山上背。听说只有富裕的人家,才有几头犛牛或毛驴来帮忙,差一点的就得依靠自己的肩膀了。

独特的负重方式

过去,物资只能转运到日屋镇。陈塘到日屋,虽然只有几十公里,但都是崎岖的山路,非常难走,一般人要走3~5天,路上没有村庄,晚上就住在山洞里。由于常年穿行在高山峡谷之中,陈塘夏尔巴人的负重方式很独特:先用绳子把货物捆好,再预留一个绳套。背负时,将绳套顶在额头上,重物附在后背上。这种背负方式,是他们在喜马拉雅高山深壑中的崎岖山路上,不知由多少代人摸索出来的血泪经验。山路险峻,攀爬悬崖,如果将重物挎在双肩,一旦失足,人货俱损;用额头顶负重物,遇到危险时,便于弃货保人。

2001年,国家投入巨资修建日屋至陈塘的公路。几十公里的沙石路,一寸一寸往前挪:2005年通到孔定玛;2010年通到离陈塘不到10公里的那当村;2011年,这条路开建10年后,才通到距陈塘1.5公里的藏嘎村。目前,朋曲大桥正在日夜施工,通车指日可待,陈塘夏尔巴人走出大山的梦想终于可以成真了。虽然路修通了,可是每遇到下雨,两侧的山体仍然随时可能滑坡,通行随时可能中断。

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下午,我们的车就被滑坡挡在了那当村。前方5公里处正在抢修。在那当村,我们看到一羣身着盛装的夏尔巴妇女,正悠然地坐在阳光下,一边做着手头的零碎活,一边闲谈。小孩羞怯地躲在大人身后,好奇地盯着我们这羣陌生来客。路边,夏尔巴男子正在忙活,手中挥舞着夏尔巴独有的弯月形砍刀。田地里,传统的高山马铃薯正开着紫花,偶有夏尔巴妇女在劳作……

相关阅读:

寻找中国好声音的发源地 奔赴一场民族的约会

古人杰作:南北七大悬空寺 堪称鬼斧神工

喜马拉雅山沿边居住的夏尔巴人发源地在哪儿?

在中尼边境上居住着几个跨国民族,其中世界闻名的夏尔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1] 这些夏尔巴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如此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夏尔巴人至今仍属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深居深山老林,过去几乎与世隔绝,后来因为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或背夫而闻名于世。可以说,是珠穆朗玛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人。
神秘的珠穆朗玛峰滋养着夏尔巴人,同时也赋予了夏尔巴人神秘的色彩。在夏尔巴人的历史中有着这么一段神秘的往事。相传,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有一种叫雪人的神秘的生物,而最早发现这种神秘生物的就是当地的夏尔巴人。雪人传说中它是介于人与猿之间的神秘生物,身躯庞大,红发披顶,全身裹满灰黄色的长毛。它时而温和,时而彪悍,有着掌控一切的力量;它步履快捷,自如穿梭于不同的空间,所到之处都留下神秘的气场。
神秘的喜马拉雅,神秘的“雪人”令人心旷神往,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夏尔巴人”把它称为“夜帝”,在《泰晤士报》等权威期刊中,它则被直接音译为“Yeti”。
夏尔巴人(Sherpa),又称:雪巴人、谢尔巴人。是尼泊尔和印度的山地民族,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称。[2]
现存约4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夏尔巴人有姓无氏,同姓不婚,一般也不与外族通婚。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以萨迦派和噶举派为主,保留有较多的原始信仰。夏尔巴人忌食鱼、狗和小牛,由于受印度教影响,虽不忌牛肉,但从不主动屠宰牛。主食以玉米为主,讲究使用茴香、辣椒等调味料。
夏尔巴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习俗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与藏族相同之外,更多的是多姿多彩而又自具特色。
信仰
夏尔巴人大都信奉藏传佛教,立新和陈塘各有一座寺庙,名字分别为贡巴萨巴和拉岗,绝多数人信奉萨迦派和噶举派,也有信奉格鲁派和宁玛派的。萨迦派和噶举派的信徒们可以居家结婚,不住在寺庙,耕种寺庙的土地,他们只是轮流去寺庙烧香、摆供和念经。他们以佛教教规作为行动准则,喇嘛在夏尔巴人中享有特殊地位。他们还崇尚鬼怪,相信星算,凡有重大举动都先占卜而后作决定。
丧葬
如果亲人去世,都要先请喇嘛念经,然后举行火葬和土葬。成人死后放在特制的木箱内,送到火葬的地方架柴火葬,葬后两三天取少许骨灰撒到江河里,其余部分用石头垒盖;孩童死后,把尸体捆绑成胎儿状,存放在山崖的石穴中或树洞里,时间一长就成了尸蜡。

5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有玉米、大米、糌粑,其次有干扁米、土豆、面条、油饼等。夏尔巴喜爱喝酥油茶、甜茶、“巴鲁”(玉米酒)、青稞酒、酸奶和烧酒。他们喜熟食,不吃生肉,用炒菜佐食。菜类最爱食用土豆、荨麻、鸡蛋、牛羊肉和一种类似蛤蟆的小动物。不吃鱼、狗和小牛肉,没有喂猪的习惯,但吃猪肉。他们不会杀牛,所食牛肉大都是摔死或病死后的肉,这种习惯可能与邻国尼泊尔人的习俗有关。玉米是普通的主食,一可做“公则”,就是半干的玉米糊糊;一可做“巴鲁”,就是玉米酒。过去吃饭时全家就着饭盆和菜锅用手抓食,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境内有不少人已逐渐使用碗筷。炒菜很讲究佐料,用小茴香、辣椒、洋葱、大蒜和咖喱粉等,尤以辣椒、小茴香为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这些佐料大都是用木冲或石臼捣碎,蘸着菜或饭团吃。
居住

夏尔巴人家
平时住木房,放牧时住牧棚。房屋建筑形式特殊,一般都是人字形顶,上盖鱼鳞板(即用斧子劈成的木薄板)。四周用石块垒成厚墙,就在墙上架梁造楼。大都修建两层楼房,平均高度约6米左右,楼上一般分隔成三间,分作厨房、宿舍和储藏室,楼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圈牛羊。室内陈设简朴,厨房设在中间,有酥油桶、铝锅和各种炊具碗杯等,家家还有一个用石板砌垫而成的火炕,支架做饭,席地就食。他们注意卫生,室内清洁明亮。一般家庭都有厕所。
礼节
夏尔巴人表示敬意的方式有二,一是敬献哈达,一是用头碰在对方的手上或膝盖上。旧时还有弯腰吐舌低头的习惯,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着。夏尔巴重馈赠,凡有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但还礼的数目必须多于馈赠之数,普遍都是加一倍,否则就认为是失礼,收礼的家庭进行登记,以便加倍回赠。他们很重视称谓--对长者一般不直呼其名,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一般都叫其第一个儿女或女儿的名字,后面加上阿爸或阿妈,对年纪较大的男性长辈称"明米",即"爷";对年纪较大的女性长辈统称"以米",即"奶";对有知识者称"格拉"(老师);对已婚女子叫"措姆",即嫂子。
节日与娱乐

夏尔巴人的娱乐活动
娱乐活动除唱歌跳舞外,还有"擦嘎"、"科比"、扑克牌。察嘎是一种赌博,赌具为10个半边的干核桃,由一人坐庄,大家押宝,以抛出的核桃正反面计算胜负;科比似投壶,在前方放一个小筒,玩者用小硬币向筒内投掷,以进筒为胜。
夏尔巴人节日有几个是固定的,境内夏尔巴以元旦最为隆重,藏历年次之。在元旦前20天,家家户户浸泡大米,煮熟后制成饼子,称为"科热"和"西捧",还要准备牛羊肉、酥油、帕吉(即干扁米)、糌粑和土豆等。元旦清晨每人去沟旁溪边打一桶清洁的泉水,回到家中洗脸换衣,表示在新的一年内去污换净。在穿新衣之前,要在自己身上用手抚摸一遍,以示长寿不衰,然后着衣。家人聚集一室,向屋正中挂的神像敬献哈达。在神像下方置一块长木板,板子上供着大米、糌粑、饼子、油条、清水、桔子、干扁米等七种食物,食物周围撒上糌粑面和酥油花。在门前竖一根长1-1.5米的白色经幡,经幡的四周用各色细线缝边,颜色鲜艳夺目。 [3]

6语言
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立新村夏尔巴人的语言,其语法结构与藏语基本相同;陈塘夏尔巴人的语言较杂,既有藏语、尼语、还有土语。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名字与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种姓。立新村夏尔巴人的种姓有五种,即色尔巴、嘎尔札、撒拉嘎、茄巴、翁巴。陈塘分两种,即提嘎瓦、从巴瓦。

7婚俗
境内夏尔巴人社会的种姓制与尼泊尔种姓制,在过去是一脉相承的。据说立新的夏尔巴人,在当地居住已有260余年,他们的祖先是从尼泊尔夏尔孔布地区迁来的,也有人说是从四川甘孜迁来的。他们见面如果互相不认识,都要问一声姓(即种姓)什么,若是同种姓,就不能开玩笑,也不能通婚。过去夏尔巴人与藏族和其他民族也不通婚。可他们与异种姓的尼泊尔境内的夏尔巴人,则不受国籍和地域的限制,互相通婚。他们的婚姻形式有几种,一是男方请别人一起去女方家说亲、送酒、献哈达,女方家如果老少都同意,就请其吃饭,即可结婚。二是男方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女方本人不同意,就采取抢婚的形式。三是男女双方同意,而女方父母不同意,就将女方抢到山上藏起来,再找女方父母求情,直至同意后才将女方领回家。结婚前,男方也有要向女方家行彩礼的习俗。
夏尔巴人还有两兄弟同妻的婚姻形式。妻子有自己的住房,并设有大床,两兄弟丈夫各有自己的住房,谁与妻同宿,或由两夫决定,或由妻子决定。如果有弟兄4人,那么,他们习惯老大与老二同一妻,老三与老四另同一妻。婚礼是两个新郎与新娘3人一起举行,这与藏族、门巴族又有所不同。
在夏尔巴人的舍尔巴种姓中,还有一种试婚的形式。从定日到尼泊尔的索卢和昆布有一条传统的“珠穆朗玛商道”。索卢和昆布是美国当代人类学家阿吉兹的根据地,她曾以西藏逃亡在那里的人为对象,从几千人次的调查数据中整理出《藏边人家》一书。就是在这索卢和昆布地区,还有许多舍尔巴人的试婚小木楼。舍尔巴的女孩长到14岁时,父母就让她出门自由结交,同时分一间小屋给她,有钱人家还单独为女儿修建一座小木楼,让她晚上一个人住在那里。她选中了男朋友,可以引导他暗地里到小木楼来夜宿,父母即便知道也不干涉,而且还要向小姑娘讲解两性接触和两性生活的知识。住了一段时间,他们双方如果满意,便由男方托媒向女方父母送几钵米酒,就算正式订婚。订婚后,未婚夫就可以公开地住在姑娘的小木楼里。如果任何一方感到不满意,招呼一声就算解除婚约,男方得立即离开小木楼居住。不过,多数男女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即生孩子。有了孩子之后,男女双方才宣布互相为从属关系,于是男方正式向女方及其父母求婚,通过一定仪式,正式确定夫妻关系。如果两口之间还出现感情危机,通过协商,丈夫付给妻子一笔孩子的抚育费,便可离开女方,或者把孩子带走。如果能继续和睦相亲,那么可以确立终身伴侣关系,女方带着孩子移居夫家,再举行隆重的婚礼。据一个夏尔巴人舍尔巴种姓的青年向导普尔巴说:“一般说来,女的14岁,男的16岁就可以同居,但要经过一次、二次、再次的感情确定,才能组成家庭,这需要3年至10年的时间。”据索卢和昆布地方的一个正在为女儿的未婚夫上门求婚作庆典食品准备的舍尔巴老阿妈桑珠玛解释道:“这道理很简单:青年男女之间的了解和通达,再没有比在一床睡觉更好的方式了。即便一床睡觉,一时也难以了解和沟通,所以试婚期要长,长到生了孩子,长到经得起承担共同责任所带来的信任和考验。”

8生产与职业
西藏和平解放前夏尔巴人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后来农牧业生产有了发展,进而大力发展各种副业生产和商贸往来。农作物有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山里有云杉、樟木等各种树木;林里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动物;林下产虫草、贝母等多种药材,食用菌类丰富。
珠穆朗玛峰登山向导
夏尔巴人的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常人。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挑夫,他们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吃苦耐劳,有许多人经过培训后会讲英语,又有登山技巧,几乎每支登山队伍中都有夏尔巴人。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创下了“三个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数最多,无氧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约60人)。夏尔巴人在人类攀登珠峰史上功不可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各国登山队提供向导和后勤服务已成为夏尔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9白玛活佛
97岁的白玛活佛,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大的夏尔巴,在当地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他生活在在雪布岗村,夏尔巴聚居的最大村落。

10民族源流
夏尔巴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是躲避战争才进入西藏的。 而有关这方面的历史,尼泊尔境内的夏尔巴的经书里有记载,他们是从这里迁移过去的,带走了那些经书。在夏尔巴人中很有威望的白玛活佛说,他们的祖先们谈到自己时,还提到mi nia,说他们是从 mi nia来的。mi nia这一词汇是西藏人对党项羌族人或西夏人的一个说法,而且是贵族的称呼。
可以设想,党项人最后的一支力量,更确切地说是皇室成员,如今的夏尔巴,当初的情形大概是这样的:从西北地区逃离大夏国的首都银川后,基本沿着后来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逆方向,从西北到了西南,在今阿坝、甘孜一带生活了近100年的时间,强大的蒙古军队开拔到这里,和八思巴合谋建立藏地八思巴亲蒙政权后,一些党项人已经逐渐融入当地人中间了,但那些血骨里一直坚持党项人纯度的皇室成员,开始再一次逃亡,这次的方向是一条生命禁区内的死亡之旅,从南北两线,进入西藏,双方在昌都会合。这是昌都有大量mi nia的原因,也是党项人对这里推崇的原因。不久,越来越多的党项人和加入这一行列的其他民族的人,集聚昌都,形成了这里影响巨大的“羌都”。元代政权招抚了藏族八思巴政权和德格土司后,这两种力量从西和东两方面夹击“羌都”,党项人只好开始了青藏高原上的大迁徙,最后落脚米尼雅山腰,成了后来的夏尔巴……

11历史名人
丹增·诺盖(Tenzing Norgay):夏尔巴人的登山者,曾于1953年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12体貌特征
夏尔巴的意思是“东方人”。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夏尔巴人的先民居住在西藏东部一个叫哈姆的地方,靠放养牦牛为生,每年都到尼泊尔过冬。长期的固定迁徙也使他们垄断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与中国西藏之间的货物贩运。到公元16 世纪,他们的活动范围才逐渐固定在尼泊尔境内。19世纪30年代,土豆在高山地区引种成功,使得夏尔巴人摆脱了游牧生活,人口也有了一定增长。
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海拔4700米的索鲁昆布地区。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独特的体貌特征:由于空气稀薄,他们的肺活量大得惊人,一位西方记者曾经开玩笑说,夏尔巴人长着专门用于登山的第三片肺叶;他们的血压很低,这保证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与腿部相比,他们的躯干偏长一些。
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让英国登山家亚瑟·韦克菲尔德感叹不已,他写道:“这是老人、妇女、男孩和女孩组成的花花绿绿的搬运队伍,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上,他们背着80磅的器材设备却能攀登自如,一些妇女甚至还背着孩子!晚上,这些‘高山搬运工’睡在帐篷外边,只找一块大岩石挡风,他们似乎并不在乎夜里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

1
在中尼边境上居住着几个跨国民族,其中世界闻名的夏尔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夏尔巴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如此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夏尔巴人至今仍属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深居深山老林,过去几乎与世隔绝,后来因为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或背夫而闻名于世。可以说,是珠穆朗玛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人。
在夏尔巴群众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远古时代,有一家人生有四兄弟,大哥叫帕巴,老二叫康巴,老三叫夏尔巴,四弟叫塔莽,他们成年后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各奔东西。帕巴在西藏高原发展成为如今的卫藏巴;康巴就在西康、青海玉树一带繁衍为后来的康巴;夏尔巴来到了中尼边境的夏热孔布地方,成为今天的夏尔巴;塔莽进入尼泊尔底满地区,是尼泊尔境内的塔莽巴。虽说是传说, 但也足以说明夏尔巴人以前的分布情况、族源或不同成分等等。
北宋末年,蒙古铁骑驰骋在茫茫草原,北方的西夏王朝也消失在历史的云烟深处,空渺无迹,不知去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悬念……有不少夏尔巴人说自己是西夏党项人最后的皇裔,并且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内地汉族人的生活习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