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植物生理学论文心得体会

2023-02-15 05: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植物生理学论文心得体会

产生植物生理学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纪荷兰人范埃尔蒙的实验.他把一条柳枝栽在盆中,每天浇水,5年以后柳枝增重30倍,而盆中土的重量减少甚微,因此他认为植物的物质来源不是土而是水.这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现象.到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的J·普里斯特利,荷兰的J·英恩豪斯等人陆续发现了光合作用的主要环节,证明绿色植物能在光下将空气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O2.意大利人M·马尔皮基,英国S·黑尔斯,法国J·B·布森戈,德国J·von·李比希,英国C·R·达尔文等人分别发现或阐明了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水分吸收与蒸腾、氮素营养、矿质吸收、植物的感应性和运动等现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1800年,瑞士的J·塞内比埃撰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植物生理学》.走向微观19世纪后期德国的J·von·萨克斯首先开设了植物生理学专门课程.在他和他的学生们努力下,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于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理学的进展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兴起,使植物生理学深入到细胞水平.30~40年代进入细胞器水平,如以离体的线粒体、叶绿体来分析呼吸和光合等作用的机理,50年代以后,更深入到大分子的组合,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离体酶系的作用,以至电子传递系统机理等纵深方面,跨入分子水平或亚分子水平,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方面.就研究的时间尺度而论,从范埃尔蒙实验的5年缩短到几天,几小时,现在则缩短到秒级,毫秒(10-3秒)级,微秒(10-6秒)级,纳秒(10-9秒)级甚至皮秒(10-12秒)级了.走向宏观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另一端是走向宏观.由对植物个体,扩展到群体、群落的研究.因为无论是在人为的农田或自然界中,植物都是聚集在一起,很少单株生存;农业生产也常是以土地面积为单位,而不是按单株来计算产量.因此必须注意群体的结构和活动;植物体与外界环境及其他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通风透光、土壤水肥供应情况以及共生和互斥的现象和机理.这样植物生理学就与生态学接壤,并发展出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生态生理学这两门分支学科.近代进入定量及模拟阶段近代植物生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已部分进入定量的阶段,在引入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后,开始了对植物生理活动的数学模拟.因为植物几乎是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唯一成员,所以在探讨生命起源、开发能源、宇宙航行、地球外生命以及仿生模拟等问题时,植物生理学也是必不可缺的.最早记录远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涉及植物生理活动的关于农业耕耘施肥的记述.其后在《氾胜之书》(约公元前100),《齐民要术》(533~544),《天工开物》(1637)等专著中更有许多阐述.明末《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1587~1660)在与范埃尔蒙差不多同时所著的《论气》一书中曾说:“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皆气所化也.”已明确指出了植物利用空气来生长.植物生理在中国的发展史中国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年代初,钱崇澍、张珽留学回国后,开始讲授植物生理学;李继侗1927年起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罗宗洛自1931年起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汤佩松自1933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农业研究所等处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常为国外文献所引用.他们所教育的第一、二代学生,现在是国内本学科的主力.30~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和战后国内的动乱,各大学及研究所颠沛流离,植物生理学亦与其他科学一样未得充分发展,专业队伍总共不过30人.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程度不等地开展了工作,尤其是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目前,在中国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4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并出版了论文集.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应用与展望植物是地球上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的主要生物.它们的生理活动对人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用农业以栽培植物为主体,要控制作物的生命活动,增加产量并提高质量,就需要了解植物的生理活动.如对植物的矿质营养的知识是合理施肥以及肥料工业的基础;对植物的水分关系的分析能为灌溉提供方案;了解了植物对光周期或春化作用的需要,不仅能解释气象条件如何决定物候期和预测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用人工照光或遮暗,和春化处理等办法来控制开花的季节;激素的发现,使人们得以合成,促进插条生根,疏花疏果,诱导、加强或解除休眠,促进或抑制生长等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除草剂则是生长调节物质的高剂量应用,节约了大量除草的劳力;光合、代谢、运输、抗性等生理机理的研究为选种、育种提供了筛选指标;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技术的发展,为加快纯种的繁殖,改良与创造新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数次农业及粮食的国际会议讨论中,曾提出10余项迫切的研究任务,其中①光合作用与增产;②生物固氮;③矿质吸收;④对不良环境的抗性;⑤对竞争性生物系统的抗性;⑥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等都属于植物生理学的范畴.其余几项,如遗传工程,细胞工程,菌根及土壤微生物,大气污染,病虫害的控制,也与植物生理学有关.所以植物生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的知识基础.展望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也涉及植物生理学研究.如用植物固沙防风、净化水源等.70年代提出,由于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量大,空气中C显著增加以致影响气候,增加植物光合来吸收C是对策之一. 最近更突出的问题是新能量来源的开发.由于古代留存的化石燃料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各国对于寻求可以更新的能源均很重视.现时地球上捕获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途径还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每年能固定3×10^21焦耳,虽然它只是落在地球上日光能总量的千分之一不到,但已经10倍于世界上每年的能量消耗.提出的办法如:①利用现有的植物残渣制成沼气,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推广应用;②使植物产物发酵制造酒精,在某些国家已大量生产;③利用不适于耕种的土地栽植产油脂或碳氢化物的植物以提取燃料;④利用藻类或离体的叶绿体在光下产生氢气;⑤用提取的叶绿素及人造的无机半导体物质来模拟分解水来放氢,这些都是从植物生理学研究发展出来的.太阳光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能用来产生氢作为燃料,氧化燃烧后又成水,可反复使用,且不会造成污染.

观察植物的心得感想600字

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无处不在。比如,生活中,我们与植物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又有谁留意过植物的一些奥秘呢?现在,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植物生理的.过程。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观察植物的 心得体会 1

周六下课后和妈妈往家走的路上,实在是不想听妈妈唠叨。我想 说说 个笑话开心开心。我于是对妈妈说:“妈,和您说个好玩的事。一天小明带了一个百合头回家,想送给他妈妈种出来。结果他妈妈接过去一边把百合种在盆里一边对小明说‘真是好孩子,以后我们烧菜时就有新鲜的大蒜用了。’”哈哈哈哈……我还没说完,妈妈就大笑起来:“百合和大蒜完全不一样的。你啊!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

我不信,一定要妈妈找给我看,这两个到底有什么区别。回到家后妈妈像变 魔术 一样拿出来两不一样白色的小疙瘩。一个是一片一片一层一层的,外面是淡淡的紫色,往下处是淡黄色的,下面有很多细小的根须。正着看像是多层莲花,反过来看像女生穿的 蛋糕 裙。尝了一片,哇!好苦!

一个有一撮黄黄的“头发”,“踩”在一跟白棍子上,穿着六七件白白的“皮大衣”,十几个兄弟围着小棍坐成了一圈。这个皮衣不结实像纸一撕就破。将它白白胖胖的、脆脆的皮衣脱了下来就看见了它们黄黄的、嫩嫩的身体,根部有些泛红,带有奇怪的味道,吃了一口,乖乖!辣死我了!

我看了好一会,想到一个游戏。于是手痒便开始数大蒜瓣一边数一边说:“我不笨,我笨,我不笨,我笨……紧张的数完最后一瓣。哈!我不笨。幸好是我不笨。数完后我又把目光瞄上了百合头,正拿起准备剥数数,看看这么多还是算了吧。让妈妈把它种上我还可以看到漂亮的花。

这个周末通过观察,我终于知道百合和大蒜有啥区别,再也不会闹笑话了。

观察植物的心得体会2

我家养着一盆青翠欲滴的绿萝。

绿萝苍翠欲滴,看起来生机勃勃,使人神清气爽。绿萝生长在一个白灰色的小巧精致的花盆中。它的叶子密密麻麻的堆积在一起,像一个绿色的生命城堡,又像一顶绿油油的帽子。绿萝上方有着一个雪白的弯钩,弯钩伸出三条细细的白色的“爪子”,将花盆抓住,这样既方便人们提着上下走动,又为绿萝增添了几分幽静,真是绿得可爱。

绿萝十分茂盛,叶子就像一只只牛的耳朵挂在枝头。绿萝下面的叶子最大,约有手掌大小,是深绿色的,像一把把小小的绿宝扇,扇来凉风;又像一块块漂亮的翡翠。叶子越往上越小,也越来越嫩,有的呈现出黄色,像是涂了蜡一样油光闪闪,有的还是卷起来的呢,像一个个薄薄的号角,很讨人喜欢。

绿萝的茎是圆柱形的,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有着分叉。茎用手摸起来硬硬的,脆脆的,十分光滑,上方还有着一条细细的凹痕。绿萝的茎靠近叶子后开始变小了,渐渐地,延伸到了叶子上,成了叶子的主叶脉,主叶脉又向前方长出许多的小叶脉,像一张渔网似的将更小的叶脉分散出去。茎为浅绿色,比叶子的颜色要浅许多,而且还有着一些结。绿萝的茎再往下几厘米就是绿萝的根了,根深深地

扎进了土里,是深棕色的像一条条绳子,在绿萝的 编织 下成了一张交叠着泥土的蓬松的“地毯”,在白色石子的装饰下,显得更加可爱柔软了。

绿萝虽然没有花,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用自己的绿色为人们奉献着。绿萝对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它是喜阴性植物,没有阳光都可以茁壮成长。它的生命力很顽强,它去掉泥土只要四周有水分就能够生存,即使它的身体被毁坏,只要它的根能得到水,就可以重新长出一株。它可以吸收甲醛、二氧化硫等等有害的化学物质,并吸收二氧化碳呼出的新鲜空气,还能吸附灰尘呢!而且有一种绿萝在煮熟后还能成为一种营养的食品呢!

绿萝默默的为人们奉献着,却不求利益,不求虚名,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人们做着贡献,我也要做一盆“绿萝”。

观察植物的心得体会3

"小婕,快看,槐树又开花了。"姐姐说,望着窗外的一片洁白地世界,往昔的日子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模糊的视线里只剩下满满的白色。

于是,记忆的长河又把我拉到了四年前。当我还只有四岁,就知道园子里那棵开了花能蒸着吃的树叫槐树,而那满树的白花就是槐花。每年花开,一家人都要摘下一些花,蒸着吃。于是,我在园子里玩耍时,总要抱着那棵粗大的老槐树,信心满怀地说:"你要多多开花呀,这样我每天多给你浇水、施肥,"老树好像听懂了似的,枝杈随风摇洩着,我的话也随风消失在空气中。

又一年,槐树开花了,一嘟噜一嘟噜的花,就像一串串的风铃,风一起,吹起了满树的洁白,好像一片洁白的雪。

也许是小孩子的虚荣心吧,有一天中午,我带了好多小朋友来家里玩。不知是谁,看见了那棵老槐树,正值花开,煞是美丽。于是,每个人都抱着槐树又蹦又跳,都吵着要槐花,我没有反对,反而帮他们摘了许多。爬树的一刹那,我觉得自己像个英雄。一串串的`风铃摘了下来,花儿被小朋友们握得很紧,似乎有些喘不过气。他们在下面抢着,我就不停的摘,把槐树枝也掰下来许多。

晚上,他们走了,这时,窗外又起风了,老槐树晃动着枝杈,好像在呻吟,我似乎懂得了许多。

以后的日子,我放学回家,窗外空荡荡的,那一片熟悉的绿消失了。我发疯般地跑到园子里,迎接我的只有凌乱的躺在地上的树枝树叶了。老槐树没了,那片曾为我遮挡了无数个烈日的绿荫也不见了,那粗壮厚实的树干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槐花更不见了……

"小婕,对面的槐花,你看见了没有?"姐姐的问话把我拉回了现实。"走,姐姐领你看花去。"这时我看到一个小弟弟正在摘花。我劝说他,请求他不要摘花,说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观察植物的心得体会4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小小的植物,也倍感奇妙。

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你是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市;还是生活在宁静安逸的农村,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植物,数不甚数。我们身边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植物:含羞草、南洋杉、蔓花生……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体会到它带来的无穷乐趣。

无论是山野、田边;还是繁华的公路边都随处可见含羞草。顾名思义‘含羞草’是会害羞的草,它长得一点也不引人注目,淡紫色的花儿,像一个绒球,显得格外娇小可爱,枝条似滕状,上面有很多小小的叶子,平常都是迎风舒展,就像小孩的眉头,亦是很敏感的,只要有人触碰到它,立马收拢叶子,好似一个羞羞答答的小姑娘。要等好一会儿,它才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确定没有人了才慢慢的舒展。因为它这独一无二的特点,广受孩子们的青睐。

在我们学校里有好几棵南洋杉。它们高大挺拔,长长的树枝向上弯曲,叶子呈卵形或三角形,一阵风刮过,柔软的枝条随风舞动,远远望去,颇像一条条绿色的毛毛虫。虽然看上去有点让人毛骨悚然,却还是和含羞草一样受到同学们的喜爱,更重要是:漂亮的圣诞树也是用它做的哟!

在公路边、公园旁总会看到蔓花生的身影。它们嫩绿的叶子郁郁葱葱、铺天盖地,花儿像一只只在叶丛中翩翩起舞的黄舞蝶,让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它们和花生很像,但又不一样,它们不结花生,但拥有更发达的根系,顽强的生命力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它们在保护环境上功不可没。

还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会发射炮弹的凤仙花、拥有小伞兵的蒲公英……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它孕育了生命,创造了奇迹。让我们走进自然,以花草树木为友,与清风明月为伴,去感受它们的美妙与神奇吧!

观察植物的心得体会5

我家楼上住着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家里养了许多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她浇花的身影。这不,她又开始浇花了。看着老婆婆一院子的花,争奇斗艳,我也想栽种一盆。于是,我问老婆婆要了两株 兰花 ,开始学种花了……

回到家,我叫 爸爸 教我种花。我找来两个塑料盆, 爸爸 先在花盆底下扎了几个小洞,然后找来几片瓦片盖住小孔,告诉我说:“小孔是用来漏水的,盖住就不会堵住小孔了。”我们给花盆装上泥土,把两株兰花种在盆子里,还乐滋滋地给花浇了一些水。

第二天,花比刚种下去精神多了,叶子也伸直了。我每天都要观察,看看壮大了没有。一个月后,兰花抽出嫩芽了,我心里非常开心。

“我该给花施点什么肥料呢?”我突发奇想。以前,我经常看到老婆婆给花用一种白白的颗粒肥料,莫非是?……

我连忙跑回家,看见厨房里放着白糖和食盐。该放哪一种呢?……不管那么多了,就一盆放一种吧!

放了肥料长得快,我又每天去观察。一天,我发现放食盐的那盆叶子萎缩,好像生病了一样,而放白糖的那一盆依旧那么精神。这是怎么回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其中的秘密。

又几天过去了,叶子更黄了。我问爸爸,兰花怎么会这样?当爸爸听到我给兰花撒上食盐后,哈哈大笑。原来,糖是有机营养的来源,可以延长花期;而食盐会腐蚀 植物 的根茎,阻碍 植物 水分的吸收,导致植物死亡。

我连忙把兰花拔出来,给它换土,想挽救它的生命。但它还是渐渐枯萎了。

观察植物的心得相关 文章 :

★ 观赏植物学实习心得

★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 植物野外实习心得

★ 观察植物作文400字:神奇的猪笼草

★ 植物野外实习心得

★ 养花观察日记400字

★ 植物保护学实习心得

★ 观察景物的作文欣赏:观察小草

★ 动植物野外实习总结报告(2)

★ 动植物野外实习总结报告

汤佩松的植物呼吸代谢

研究起始1925年前后,在生物科学中兴起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普通生理学。汤佩松在大学期间就对物理、化学兴趣极浓,又受到当时生物学潮流的影响,自然就会提出生物学中许多有意义的根本问题。例如,他在一次上胚胎学的课堂上,正当教授讲述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内无结构的淀粉逐步转变成有形态组织的幼芽时,他突然发问:“在这个形态发生过程中,无组织的有机物质是以什么方式转变为有形态结构的幼苗的?”这个问题虽然当时并未得到任何解答,但却是他以后半个多世纪中钻研和提出代谢的系统观点的萌芽。如前所述,汤佩松曾两度到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在这里他受到极大的启发。他特别感兴趣的是瓦布尔格关于海胆卵受精后呼吸显著加强的工作,于是日夜埋头在实验室里研究海胆卵和海星卵受精前后呼吸强度的变化。他发现海胆卵在受精后的几分钟内,呼吸强度可提高四、五倍,甚至十几倍,而海星卵则否。他在这项研究上发表了3篇论文,发展了瓦布尔格的工作,这些论文当即受到重视,李利教授和杰拉德(Gerald)教授立即表示愿意资助汤佩松参加第二年的暑期讲习班,并请他作李利的助手。这些工作也马上被李约瑟在他所著的《化学胚胎学》(Chemical Embryology)中全部引用,以后又被拉谢夫斯基(Rashevsky)在他的《数学生物物理学》(Mathmatical Biophysics)中引用。证明“呼吸酶”的存在在哈佛大学工作期间,汤佩松独立做出了两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那时关于呼吸的生化研究刚起步不久,对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还不完全理解。虽然已经有了测定这些物质的光谱学方法,可是对于存在细胞色素氧化酶尚不明确。德国的瓦布尔格发现了“呼吸酶”(Atmungsferment),英国的凯林发现了“细胞色素”(其实是细胞色素氧化酶),但他们对这二者是否系同一种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们的工作都是用酵母或动物组织的匀浆在体外进行的。汤佩松改用整体的羽扇豆幼苗为材料,运用一氧化碳在暗中抑制氧的吸收而光又能消除这种抑制的特性(其实这就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特性),证明在高等植物体内确实存在着“呼吸酶”,也就是细胞色素氧化酶。这是现在公认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在植物体内的首次发现。在此期间,汤佩松还总结了1932年以前大量关于氧分压(Po2)和动、植物、微生物组织及细胞呼吸耗氧量(Q02)间关系的数据资料而得出一个经验公式(图1):式中Q是在任何氧分压下的呼吸(耗氧)速率,Q0是在P增高到Q不再随之而增高的最高Q值,k是一个常数(相当于米氏常数)。这个公式的特点是适用于计算一个正常生活的完整细胞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氧(底物)之间的亲和力(km)。在当时及以后的普通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教科书中这个公式常被引用。进行“细胞呼吸动力学”的研究1933年到武汉大学后,汤佩松一面建立普通生理实验室,一面增聘合作人员和助手,开始进行“细胞呼吸动力学”课题的研究。这时他的主导思想是:研究一个完整的、同时又在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系统(细胞或组织,如萌发中的种子,分裂中的受精卵)中物质形态变化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所以用了“细胞呼吸的动力学”这一课题名称。其实当时他应该用“细胞呼吸的动力学和力能学”这一课题名称,才符合他的实际思想。不过当时尚无“生物力能学”这一名词。他独树一帜之处在于:用完整的活着的生物化学系统(如酵母、小球藻、卵细胞、植物幼苗)为对象,而以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的手段进行工作。这样,在对呼吸代谢途径进行探讨的工作中,汤佩松和他的同事发表了7篇论文。另外又开始了小球藻光合作用的研究以及细胞致死机制的研究,也发表了数篇论文。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汤佩松不得不中断他的工作。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解释在8年抗战期间,汤佩松虽然在昆明建立了植物生理研究室,但他没有条件对呼吸代谢进行系统研究,只能整理过去关于细胞呼吸的工作和思考遇到过的问题,以便理出一条学术思路来。即使如此,他也发表了3篇有意义的论文和1本著作。3篇论文中1篇是讨论一个完整的正在进行生命活动的细胞如何将无形态结构的物质变为自身的有序性的结构以及其中熵的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二篇是讨论太阳能的生物转化,即以太阳能作为人类基本能源的认识。第三篇是和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合作的“活细胞吸水的热力学处理”。这篇文章意义重大,因为在植物生理学中,对于水分如何进出植物细胞,一直是用压力而不是用热力学函数来说明,所以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中都遇到许多困难。西方的学者于60年代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作了改正,就是现在通用的细胞水势这一热力学概念。然而汤佩松和王竹溪却比他们早20多年就已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美国的水分生理研究权威P.J.克莱默尔(Kramer)在1985年写道:“20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早已讨论并认为已经在1960年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方发现这篇论文。……希望本文能……弥补我们对汤和王关于细胞水分关系热力学的先驱性论文的长期忽视的遗憾。”汤和王的论文于1941年发表于美国的《物理化学学报》,可能当时没有受到植物生理学家的注意。应该说,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解释是由我国的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首次提出的。《绿色的奴役》(Creen Thraldom)一书则是汤佩松对他在抗战前和抗战期间所进行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和对生命现象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哲学思想的总结。该书由李约瑟作序并定名,在英国出版。对呼吸代谢作进一步的说明上述论文和书虽然表达了汤佩松关于呼吸代谢的基本思想,但具体的实验工作直到50年代才开始恢复。这时他以水稻幼苗及其他一些植物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发生和呼吸强度、呼吸的生物化学途径的变化及其与能量变化(放热)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他发现植物体内即使同一种代谢也都有多条途径,而代谢途径的变化则一方面影响着各种生理功能(例如生长或形态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受着酶活性和内外环境因素的控制。根据这些研究,他把高等植物的呼吸代谢看作是一个生理功能而不仅是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这个生理功能本身可以沿着多种生化途径进行,而且与其它功能之间又有着许多相互调节与控制的途径。由此他又对呼吸代谢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呼吸代谢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它,贮藏于植物(生物)机体中物质的一部分转化为生物功,用来维持其生活状态;而同一类物质的另一部分则转变为以结构及组织形式出现的、具高度有序性(即负熵)的物质(结构)。这些过程均受内外因素的调节。”对其他问题的考虑汤佩松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以上述系统研究为主,他同时考虑许多问题。1950年他和他的研究生阎隆飞一起发现绿色植物(小球藻)中存在着当时认为仅存在于动物血液中的碳酸酐酶,并从菠菜叶中进行了分离提取。这个提取方法已被国外用来提取此酶,在宇宙航行中应用。1956年他又和他的学生和同事吴相钰一起发现水稻幼苗中硝酸还原酶的诱导形成。这不仅是首次发现硝酸还原酶是诱导酶,而且也是首次证实高等植物体内存在诱导酶。太阳能的生物转化汤佩松的系统观点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太阳能的生物转化。因此他始终对光合作用抱有极大的兴趣。1978年以后和匡廷云、戴云玲等一起,揭示了光合膜中色素蛋白质复合体种类和组成的多样性以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和内外因素对它们的调控规律,该项成果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0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生物学中这样的一个基本问题:生物体是如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机体的?从青年直到90高龄,不管其间经历过多少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从上述一系列的事实,可以看出他是如何执著地追求揭开这个生命之谜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大学《植物生理学》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的知识之后,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水分就是灌溉了!你可以举例如小麦的三个水分临界期需水不同,灌溉量也应该不同。水分少了影响产量,影响矿质元素的吸收,多了影响根系呼吸造成烂根。
矿质营养就是氮长叶,磷增产。种食用叶子的菜可以多用氮肥;收获种子果实的多用磷;甘蔗一类用茎的多钾肥。
光和作用可以谈谈,光饱和点和补偿点,说说补光增产、无光黄花等问题。
2000字很容易的,以这个为框架,搜点相关文章适当粘贴一下就OK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