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steam教育理念论文

2023-02-14 17: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steam教育理念论文

浅析STEAM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析STEAM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儿童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STEAM教育理念鼓励儿童动手动脑,重视儿童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利于儿童的兴趣触发。本文以“因材施教”为源,就“What”、“Why”两个问题点进行解析,提倡让儿童自主选择、自主发现,阐释了STEAM教具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希望借此提高儿童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 STEAM;儿童教育;兴趣点;因材施教;

一、STEAM教育理念

近几年来,STEAM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热门概念,STEM理念是其前身,在原有的S(Science)T(Technology)E(Engineering)M(Mathematics)的基础上加入了A(Arts),在客观理念学科中加入了人文艺术概念,将整个教育理念编的更加丰富。

STEAM教育理念不是简单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五门学科的简单组合,而是将其融合的全新教学理念。STEAM教育理念注重实践,不局限于书本、文字,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

二、STEAM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是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根本原则。卢晓东学者在《超越因材施教》一文指出了“因材施教”的落后性,将当下所实施的“因材施教”的弊进行了一定的剖析;吴全华学者在《因材施教有何“罪错”?驳<超越因材施教>一文对因材施教的否定》中的解析,重释了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的优越性。

首先,“因材施教”时至今日依旧是先进的教学思维;其次,我们当代教学对“因材施教”有一定的曲解,对“材”与“教”的认知更是有很多偏差;最后,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而非师必强于生,俗语有云“有状元徒弟,无状元师傅”,一味的苛求老师要比学生强,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1、“因材施教”让儿童教育不再抛弃儿童

“因材施教”,源起春秋孔子之说,时至今日,仍然是教育箴言,为众所推崇。然而,就像笔者在前边说的一样,我们当代教学对于“因材施教”一词有很大的曲解。首先就是“材”的判定,其次就是“施教”的方法,最后就是对“材”的寻找。

儿童的特性与状态往往被成人世界所遗忘,很多的时候,父母并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基本人权——选择权。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我们恰恰忽视了最本质的用户儿童,而更多的迎合间接用户家长。

目前的儿童教育是抛弃儿童的教育模式,也是造成所谓“三六九等”的根本原因。什么是“材”可能是困扰教育者的主要难题,“材”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加减乘除,也非附庸风雅的之乎者也,“材”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敏感度与效率值,如果说“努力”可以决定人的下线,“材”绝对是决定一个人上限的根本要素,选错方向,哪怕你比旁人付出更多的.汗水,依旧难有成就。就像你不能寄希望于天才指挥家胡一舟像爱因斯坦一样洞悉世界,也不能企盼著名科学家霍金能够像菲尔普斯一样在奥运会场上游弋,更不能苛求莫言像乔布斯一样开创电子产品的新纪元。

“因材”重于“施教”,“施教”的方法也并非教给某人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施教”,引导、支持、做出表率同样是施教的形式。

可以说,只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才是不抛弃儿童的儿童教育模式。因为它是从儿童的兴趣点、善长点出发而归结最适合儿童的教育模式,它让儿童有了自己的选择权,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而非家长给他们做出选择。

2、“五位一体”寻找孩子的“材”

“因材施教”让儿童教育不再抛弃儿童,但是因材施教的“材”又该如何判定,这个问题自然就成为了儿童教育者的困扰,STEAM教育理念的优越性也就得到了体现。

STEAM教育理念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是这五门学科的简单组合,更有深层次的升华,探索、实践、构造、人文、逻辑、推理等等,“五位一体”的帮助孩子寻找他们的“材”。

STEAM教育虽然强调儿童的独立思考,但绝不是放养式教育。在教育过程中,STEAM教育者脱离了传统的书本知识传授者,而是将基础知识教育完成后充当方向引导者,及时帮助孩子调整方向,让孩子在自由的发展空间中少走弯路,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最终遵循“五位一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去寻找儿童因材施教中的“材”,让孩子在探索中认识科学的伟大,在实践中明晰技术的方程,在认识中了解人文的艺术,在数理中解析工程的构造,在激发儿童好奇心的同时,发现特长,进行培养。

三、STEAM教育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STEAM教育理念是美国进入21世纪后为了保持国家的可持续竞争力而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引用亚克门教授的话来说就是“STEAM教育用跨学科的方法教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其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数学为基础,通过工程和艺术解读科学和技术。”

儿童教育更侧重于兴趣培养和发现才能,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儿童尽可能多的认识世界,了解各个学科,可能这个认识和了解是懵懂的,但是需要有这样一个基础,去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认识自己的才能,帮助孩子自己选择发展方向。

STEAM教育理念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教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儿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同时,锻炼自己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儿童教育当中,有利于寻找儿童的兴趣点和特长。并且,在孩提时期就接触全方面多学科的教育,也有助于后期的兴趣培养。

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来看,STEAM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教学,鼓励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快速发掘儿童的“材”,并将其引导成为兴趣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把儿童自主选择、自主发现放在了首位,是一种完全以儿童出发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依托STEAM教具来探索儿童兴趣爱好的方式符合科学的教学模式。因此,笔者认为,STEAM教育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尽早的发现儿童的优势,可以极大地减少后期的教育成本,有利于我国教育所倡导的综合素质教育,并且有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晓丽.基于儿童STEAM教育的玩具设计探索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

[2]史颜君.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3]田春.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卢晓东.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3-17.

[5]吴全华.因材施教有何"罪错"?驳《超越因材施教》一文对因材施教的否定[J].教育科学研究,2015(08):5-13.

初中科学教学中stem教育理念的运用论文

初中科学教学中stem教育理念的运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科学教学中stem教育理念的运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课程教学的综合化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stem教育理念就是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这四门学科进行结合的综合性跨学科的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融入stem教育理念,可以实现科学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质量完成初中科学教学任务。本文将重点探究在stem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初中学科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质量地完成科学教学任务。

关键词: stem;初中科学;教学探究;

stem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是简单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而且需要教师将这四门原本分散的学科自然地组合形成新的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被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束缚,促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科学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落实stem教育理念,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更为宽广的科学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综合性的学习锻炼,成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优质人才,以此进一步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stem对于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进行支撑。而stem教育理念主要是源于学生的生活、工程实践、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直观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而进行的教学引导,它在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融入,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理,让科学课堂教学能够更富感染力,满足学生在科学学习发展中的个体需求。而且stem教育理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融入还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与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互相联系,使得科学教学变得更具价值与意义。

除此以外,stem教育理念在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融入,还可以改变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个更优质的发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科学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得到有机的结合,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促使学生今后能够快速地适应时代的复杂变化,成为新时代的优质创新人才。总而言之,stem教育理念对于初中科学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意义,它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科学学习思维与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初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成为复合性的创新人才,以此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科学教学任务,推动初中科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二、基于stem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一)通过落实stem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高质量开展学习探究的原动力。在目前初中科学教学开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深入探索是所有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活跃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低下,甚至部分学生会因为课堂学习氛围过于沉闷而产生厌烦的负面情绪[1]。面对这种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落实stem教育理念,合理地将科学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能够再深入探究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科学学习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体的内能》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合理地将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科学探究空间,促使学生能够在深入地探究与思考中快速掌握这三个科学规律,以此帮助学生逐步挖掘科学探究的魅力,提升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图像来表示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这样就能够将科学探究的成果现象进行放大,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帮助学生快速消化科学知识,逐步挖掘到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更高质量地开展科学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基础。

(二)通过stem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实验的认知程度并不高,有的老师会为了向学生传授更多理论知识点,而减少实验时间,而有的教师虽然会安排实验教学,但是更多的是以实验演示为主,学生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实验观察。stem教育理念在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融入就强烈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科学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滑轮》一课时,滑轮的实质其实就是一个变形的杠杆,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对动态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接受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2]。为了让学生更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更直观地去辨认滑轮就是连续旋转的杠杆,是杠杆的变形,以此帮助学生顺利地解释滑轮的实质问题,促使课堂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钩码代替重物,运用绳子和滑轮将其提到高处,探究使用定(动)滑轮是否省力?省距离?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操作中得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s=h,F=G。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费一倍的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s=2h,F=G/2。在得出这个结论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同样都是运用滑轮提升重物却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一根杠杆挂在支架上,用力让杠杆旋转(越快越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原来连续旋转的杠杆就是滑轮的雏形,而滑轮则是杠杆的变形。既然滑轮是杠杆的一种变形,用三种杠杆的特点,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定(动)滑轮会有不同效果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探寻科学知识的真理,不仅能够让科学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透明、直观,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促使初中科学教学任务能够在stem教学理念的推动下得到更高质量的开展。

(三)通过stem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目前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学生拥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探究交流与沟通,这对于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科学学习任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3]。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教师就可以合理地落实stem教学理念,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物质的转化》一课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钢铁的铁锈与防腐知识点学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钢铁的生锈条件?”的探究活动,在学生依据这个探究问题提出相应的假设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实验操作对各项假设进行验证。通过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寻找到正确的科学探究学习方法,还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质的发展自我与锻炼自我学习的平台,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目的,以此最大程度地提升科学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stem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融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科学学习任务,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所以为了更好地响应教育改革,初中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stem教育理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初中科学教学中,以此为学生创建一个更优质的科学探究环境,打破传统科学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现初中科学在教育改革前进道路上的进一步突破。

四、参考文献

[1]叶盛,陈迪妹.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科学教学模式探究:以”自制润唇膏”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

[2]谢杰妹,黄静.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科学概念教学设计:以杠杆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9.

[3]薛仕静.“stem教育+”:基于科学的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使用STEM一词来描述多门STEM学科的相关政策或文件。至此,STEM教育正式开始。STEM是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为主要课程的教育。它强调多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结和整合,支持学生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方式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学科知识的获取是STEM教育的基础,而能够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STEM教育的本质。

STEM教育通常以项目驱动或问题驱动的方式开展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联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搜集并筛选信息,最终完成项目成果或形成问题解决方案。2006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Georgette Yakman教授及其团队在原有STEM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了艺术(Arts)学科,使得原有偏理工科特点的STEM教育学科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数学素养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艺术素养的关注和重视。

STEAM教育发展至今,在教育平台搭建、学习项目开展、应用领域拓展以及教育产品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和成果,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和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联合成立的STEM中心网站、上海长周期实证研究基地项目(STEM+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以及随着STEAM教育发展而不断涌现出来的乐高、机器人、小牛顿等STEAM教育产品。此外,STEAM教育中相关模式构建、路径探索以及案例分析等基础教育的应用实践方面也有所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机器人教育、3D打印以及创客教育等通用技术类课程,对课程整合与重构、课程改革等学科知识内容之间的融合类课程研究较少,而这也正是STEAM教育所关注的重点。

因此,本文立足于STEAM教育理念,尝试提出小学课程体系重构的原则及方法,并进一步对其在课堂上应用的实施模式加以分析设计,以期推动我国STEAM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STEAM教育理念推动小学课程体系重构的适切性分析

小学课程标准分析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经历了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到新课程标准的演变和改进。其主要变化是课程目标由原来的只重视知识讲授、忽视情感的培养和实践的训练,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的过渡和转变。

近年来,在我国兴起STEM教育热潮,得到中小学校教师的不断关注和支持。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旨在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四门学科的有机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由此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对跨学科学习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着眼这一方向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支持小学课程体系重构

虽然我国的课程标准经历了数次调整和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课程与目标之间、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追溯到课程体系上,主要表现为学科本位、学科科目过多,且学科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的情况。这种学科知识碎片化、独立化的现状导致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片面发展等情况,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STEAM正是以“跨学科”为主要特点而不断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主要以完成项目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并不断养成创新能力。由于STEAM教育的诸多特点与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之间存在着某种吻合和关联,我们认为STEAM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体系重构

小学课程体系重构理论基础

01.能力发展观

无论是21世纪人才必备技能,还是核心素养的提出,都强调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阿玛蒂亚·森认为,能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而功能性活动是指个体认为值得去做或能够达到的各种事情或状态,包括吃、穿、住、行、营养、健康、社交、尊严等。

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能力是学生能够完成项目或解决问题所应具备的一种力量。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是个体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以能力为导向的发展观也正是本研究所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

02.跨学科教学观

研究表明,如果把学习分割成单独的学科,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各学科领域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虽然具体的一门学科知识学习很重要,但是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跨学科教学,即是有意识地参与并整合多个学科领域和多种学习方法来研究某个核心问题或项目。这一点与STEAM教育理念所倡导的跨学科、整合性学习不谋而合,都强调在学习中涉及多门学科的参与以及多项能力的形成。

小学重构课程体系与现行的异同

一般认为,课程体系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各构成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以使得其在动态过程中达成课程体系目标的系统。

通常,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活动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构成。由此,本文从这些方面探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重构课程体系与现行课程体系的异同,见表1。

小学课程体系重构流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体系重构,即是在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将现有课程重新改编成STEAM教育课程的过程。本文从反向和正向两个方向同时出发,建构STEAM教育课程。

反向而言,我们认为应当从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出发,以真实的实践项目或问题为途径,分析完成项目或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体系,并形成知识模块,将同一能力培养下的知识体系的所有模块整合为一门课程。但是由于能力导向的课程知识体系并非完整、全面,因此考虑结合现有的课程结构及其知识体系,即为正向建构。重构流程如图1所示。

能力 是指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是课程体系重构的起点和依据。新世纪的教育应当是能力培养的教育,而不应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知识是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媒介和阶梯,但能力是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机遇的力量和工具。按照能力所属的活动领域,可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等。正如STEAM教育所重点关注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关重构课程体系的能力界定及其范围所属,应当由课程体系重构课题组的专家结合其自身经验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建议,制定翔实、科学的能力体系及其标准。

项目 是为了达成一定的能力标准所应完成的各项活动的集合。此流程中所指的项目并非根据相关知识人为设计的“假”项目,而是从真实的生活生产中所筛选、修饰出来的“真”项目,是由课程体系重构课题组人员与地方企业、生产商等一线工作单位合作,或从实际生活中,通过获取、筛选、加工、修饰等工作,使其能够适应学生学习。其中,一项能力应由多个能够培养该能力的项目组成,一个项目由能够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若干活动构成,活动由完成该活动所需的知识点构成,若干活动及其所属知识点连同其相应项目一起组成一个模块。由一项能力引导出的多个模块就构成一个课程,即是由能力导向的课程构成。

活动 是完成一个项目所需完成的子任务的过程或步骤。其中,活动的生成及活动间顺序的安排应当符合客观规律和生活实际。活动中应尽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使用多视角的方式去考虑问题并积极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避免思维定式。活动的安排与任务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特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并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

知识 是完成一个活动所需的知识点及知识之间的关联。此时的知识应当包括完成活动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要摒弃、避免学科本位以及只考虑一门学科或将各门学科知识单独列出的情况。对于完成活动应当包括的知识而言,知识的范畴、难易度等标准的指定,应当由课程体系重构课题组人员与相关课程专家依据现有的课程体系联合制定,以保证其有效性、合理性。现有的小学学科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以及地方学校的特色课程等。通过对各学科的课程结构、知识点分析,形成系统的小学知识体系库,将其与反向建构中由项目带动的知识库进行对比分析,查缺补漏,最终形成科学、系统、合理的小学重构课程体系。

​ 模块 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项目及其相关知识。同一课程下的模块项目,在其难易度、知识综合度以及涉及领域、主题等方面都各有不同。课程学习时,可根据学生理解力、生活实际等灵活选取模块展开学习。

重构课程与能力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能力之间可能有平行或层级两种关系。因此,课程之间也可能存在这两种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已有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选取课程进行学习。

现行课程与重构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现行课程为重构课程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库,另一方面重构课程也能够为现行课程增加一定的知识结构,提供实际的问题素材,并改变其课程安排顺序等。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重构课程以项目为途径,带动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了适应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重构课程的教学,现行课程中各学科知识内容及课程结构安排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带动整个现行课程体系的重构。

重构后的知识分类及阐释

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项目研究的每一关键步骤都涉及相关学科知识的习得与深化。这些学科知识可以是先前已经习得的知识,也可以是将要学习的新知。

综合运用先前习得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次项目。同时,对于未来将要学习的新知,项目完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围绕特定项目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支架,甚至生成新的知识。在一次项目完成中应当掌握哪些学科知识,以及这些学科知识是否属于已经掌握的旧知,应当在课程体系重构及课程安排中给予关注并及时调整。以此,以项目完成为途径的STEAM学习便带动了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驱动其他学科的课程活动安排,充分体现了STEAM教育跨学科学习的思想,并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变动与调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中所指的STEAM课程体系重构并非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在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各学科结构及课程安排进行重新调整和把握,以适应项目完成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此,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重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会与现行课程中的知识体系产生一定的交叉、融合等现象。根据现行课程中的预期准备与重构课程中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情况,本文将其知识类型分为 基础型知识、应用型知识、拓展型知识 三类。

如若在现行课程中已经学习,而在重构课程中并未涉及其应用,只是作为基础知识来体现,此类知识便称之为基础型知识;如若在现行课程中已经学习,而在重构课程中只是简单应用,此类知识便称之为应用型知识;如若在现行课程中已经学习,而在重构课程中并非简单应用,是在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应用方式等方面,此类知识便称之为拓展型知识。

此外,如前文所述,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知识支架,甚至生成新的知识,此类知识既不属于现行课程中知识的应用,又不属于其知识的拓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对事物新的理解和认识,此类知识称之为生成型知识。生成型知识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产生的,并不绝对属于重构课程体系范畴,但将对课程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图2即为课程及其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图。其中,基础型知识和应用型知识属于现行课程的范畴。同时,与拓展型知识一起归属于重构课程的范畴。生成型知识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产生的,并不绝对属于重构课程。四者之间并不存在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分。

知识类型的划分意义,一方面在于从知识类型的角度阐释了课程重构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在于厘清现行课程与重构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以便分析出重构课程对现行课程带来的影响,从而使现行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课程安排产生一定的变化。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体系重构案例

2014年以来,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依托东北师范大学进行“智慧校园”案例建设。其中,宝民小学在我们所提出课程体系重构思路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体系重构。“3D建模与打印口哨”即是其中一例(如图3所示)。

案例介绍

该案例以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以3D建模与打印口哨项目为培养途径,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将涉及信息技术、音乐、科学、英语、美术、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依据上文中小学课程体系重构流程,将其重构课程体系设计如下:

在本案例中,项目驱动的重构课程与现行课程之间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及项目完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类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其一,在该项目完成之前所学习过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学科的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等知识,在本节课中虽未直接应用,但在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认知与素养的提高亦对项目完成有着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其二,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对搜索引擎的使用是简单的知识应用,属于应用型知识;

其三,在3D建模环节中,对数学学科中位置与方向、图形拼接等知识的应用属于拓展型知识应用,因其并非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在应用的基础上加入了设计的成分,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其四,在3D打印环节中,涉及英文版使用说明书的学习与掌握,这在现行英语课程中很少涉及,因此不属于现行课程所预期准备的知识范畴,而是属于在STEAM学习过程生成的新知,即生成型知识。

案例实施效果

案例的实施在四个方面产生了实际效果。

01.有助于解决“盲人摸象”的问题

现行课程中的项目设计一般是单学科的、局部的、零散的,多数情况下学生是在单一问题情境中学习单一学科知识内容,容易产生“盲人摸象”的问题。而在本研究案例中,学生是处于真实项目的复杂问题情境中,需要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以认识并解决问题。

02.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学生在作品完成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网络获取有用信息,并能够利用3D软件设计模型,利用3D打印机完成作品打印,最终能够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自如地讲解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支持了学生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方式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过程。

03.有助于解决“STEAM师资”缺乏的问题

案例中所涉及的多学科内容被分配到了相应学科教学中,即降低了对授课教师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需要其对所涉及的所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同时也准确定位了STEAM教师的角色,为培养STEAM教师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04.有助于STEAM普及和特色人才培养

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重构案例展示的不只是学生参与机器人比赛等相关比赛的过程,而是融合多学科及其相应教师参与,并逐渐带动其他班级、其他年级学生学习STEAM知识的过程。STEAM教学课堂逐渐由小变大,在学校范围内扩展开来,使得STEAM教学由单一多学科教学的特点逐渐上升为校本特色,并逐渐影响学校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结语

STEAM教育倡导跨学科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本文分别以能力导向为反向建构依据,以现行课程知识体系为正向建构依据,建构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体系重构流程,并设计案例进行应用实践。

结果表明,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重构,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解决STEAM教师缺乏以及促进STEAM教育普及产生了有益的效果。课程重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个独立的高校或小学所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此外,课程重构也必然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和创新,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重构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

杂谈steam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

一、steam教育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什么,今后还能带来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宏大命题,谁都无法给定一个准确的答案,其未来正在塑造当中,永远没有答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与其他行业一样,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契机,“慕课”、“在线教育”、“远程授课”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出现正在稍然改变或扩充着教育教学方法、内涵和外延,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不是让人立刻就能觉察到的,但其“润物细无声”般的“潜入”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steam教育强调小组共同面对挑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项目制学习,学会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和工程学思维,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有趣的环节设置,引导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增加他们对学习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兴趣。

无论是基于哪个学科,STEAM的理念始终是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的。其核心是以项目为导向,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共同协作,探讨、设计、计算、观察、记录,了解项目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最终完成作品进行展示讲解,最后总结优化。

当我们理解认同STEAM教育,我们的课堂将不是单一、割裂开来的一门学科,我们思考去融合工程、技术、数学、科学,我们思考能否贯穿艺术、美学,丰富了课堂,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看问题角度更完整,思维更加多样化。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实在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任重道远。

二、劳动技术教育

实习时曾在学校兼代劳动技术课,感觉农村孩子的劳动与技术还是有一定必要去引导适应社会实践。

问题:劳动素养的关注度不够,实践活动影响因素很多,不安全隐患大,劳动教育实践效果不佳,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10后,父母尤其是隔代爷爷奶奶溺爱的更多一点。重视劳动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的培养。劳动参与大多为在奖励机制的引诱下“被迫”参与劳动,或者是在劳动过程中仅仅进行粗浅体验。

有些学校通过建设“菜园子” 实验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真实劳动体验为基础,创造性地实施劳动教育,以劳养德,以劳育才。

劳动实践,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实际接触,相互作用,通过真切的感受,心理体验,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态度和美好的生活体验,形成健康的个性与性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