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SCI期刊论文过程中,按照审稿专家意见修改是发表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在稿件的退修过程中,哪些内容可以修改?哪些内容不可以修改呢?有一些作者经常会在退修过程中有这样的疑问,比如文章的题目是否可以修改?作者是否可以修改?数据是否可以修改?等等。
其实,在SCI期刊论文发表之前,除了按照专家的意见修改稿件外,稿件的其他所有内容都是可以修改的,包括题目、作者和数据等。但这些内容的修改期刊有不同的规定。按照修改要求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3类:
1)最难修改的是作者。大部分期刊在退修阶段是可以按照需求修改作者的,修改的时候只要在稿件中修改作者信息就行,同时在投稿系统里面更新作者信息。但是也有个别期刊在投稿过程是不让修改作者。有一些期刊虽然可以修改作者信息,但是需要额外向编辑提交一个修改说明。
2)题目的修改。由于题目在投稿的时候在投稿系统里面提交了,很多作者认为在退修过程中不能修改题目,认为这样会导致期刊编辑认为是另外一篇论文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退修过程中,题目也是可以修改的。SCI论文润色修改只需要在稿件里面修改即可。您还可以在投稿系统里面同步更新题目,如果投稿系统里面无法更新题目也没有影响,因为最好发表的时候是以稿件为准的。
3)稿件数据的修改。在退修阶段,除了按照审稿意见修改外,如果作者发现文章有缺陷也是可以修改的,比如补充数据、修改数据等。
总之,在论文正式接收之前,稿件的各个部分都是可以修改的,其中修改最为麻烦的是作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论文接收后的修改和退修阶段的修改不同,很多期刊在论文接收后就不能进行稿件大修和作者信息的修改了。
SCI只要没有见刊就还能修改,但建议作者尽量避免在SCI接收后再修改的情况出现,虽然还能修改,但毕竟是不严谨的事情,比较容易给期刊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
SCI含金量比较高,杂志社为了向读者输送高质量的文章,保持或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对SCI发表非常严谨,尽力做到见刊后的SCI是零错误的。但SCI论文发表,少不了要提交相关方面的书面资料,尤其是多个作者或多个单位合作时,要考虑的细节更多,更麻烦。在人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打盹”,导致SCI接收后发现某内容要修改很难百分百避免。所以,SCI规定在见刊前文章还能修改,但不等于随意修改,要有理有据的修改。
SCI接收虽然非常不容易,但不代表零错误,不等于成功见刊。只要没见刊,SCI就有被拒稿的可能性,虽然很低,但作者必须慎重,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不要让很低的可能性成为事实。同时也要时刻关注SCI内容数据、结论、作者等信息,让可能存在的错误,被及时发现,及时修改,尽量不要拖延至Proof之后,否则修改起来更麻烦,还容易错过还能修改的最晚时间。若真的是SCI见刊后,才发现某处错误需要修改,此时不能再修改,只能发“勘误”。
SCI接收后,不管是还能修改,还是只能发勘误,都会给期刊以及读者留下不严谨的印象。建议作者在提交SCI相关材料之前,对各方面的信息再三核实确认,降低接收后要修改的可能性。
也不一定,sci修改内容或难度不同,不是所有作者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修回。需要申请延迟。大修的时间比小修更长一些,但具体修回的时间,还是与修改内容的多少以及难度有关系。
不会,需要自己改。
以SCI论文为例,一般需要修改后重新投稿,当收到修改重投的建议,就意味着审稿人和编辑对你的论文产生兴趣,并在其中看到了希望和潜力,他们相信文章与期刊的定位及办刊宗旨是契合的,也相信通过修改,论文能够达到期刊的发表水平。这里的修改后重新投递不只是让我们重新开始投稿,还需要我们经过准确的修改,将文章引到正路"上来。
修改后重投解决方法:
1、仔细阅读编辑的邮件
在阅读邮件的过程中,首先确定你收到的是什么结果(直接拒稿、文章需要进行修改,建议修改后重新提交、可接收文章,但需要进行修改、直接接收,可能会有修改建议,但不是必须处理项)。
2、回复审稿意见
每一条意见都需要进行回复,并说明你在修改中那个部分做出了修改,如对审稿人或者编辑的意见持有不同看法,你可以将自己的理由说清,并一一列举出来原因。
3、完成稿件的修改
审稿意见回复完了,那么你就要根据审稿意见来对文章进行修改了,相信在此时你对如何修改有了大致的蓝图,如果不知如何下手,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修改,通常对于语法以及文章格式的调整通常是比较好处理的。
4、最后阅读一次论文
将自己当成读者,阅读一篇新的文章,看看文章的论点是否有所改变,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
5、稿件重新提交
当上述步骤全部确认完成,并且你也对自己的修改满意后,就可以将修改稿和意见回复发送给编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