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华铁道网网评文章最新

2023-02-13 1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华铁道网网评文章最新

        2021年1月23日上午,单位的门卫师傅打来了电话,说是有我的快递文件。我去门房后打开一看,是山西省作家协会给我寄来的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证。

        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觉得作家是一件可望不可及和非常神圣的事情。但是万万没想到,现在自己居然梦想成真,也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的一名会员了。

        说实在的,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但是多年来一直在机关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业余时间,也始终做得是对外宣传和新闻报道。这从本质上讲,就有着逻辑和形象思维的极大区别。但自己有着较丰富的工作经历,也始终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坚持不断写作。如,1978年至1984年,我在北京军区空军部队服役期间,就开始练习写通讯报道,并因工作努力,调到了团机关政治处宣传股负责宣传报道,由于成绩突出,团党委还专门为我记了一次三等功。1985年至1986年,我在临汾铁路分局运城工务段工会、党委工作,1987年至1991年,我调到临汾铁路分局纪委办公室任秘书。1992年以来,我又先后担任临汾铁路分局纪委办公室副主任、临汾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运城车务段党委副书记、《临汾铁道报》总编辑、临汾铁路分局政研会秘书长、太原铁路分局政研会副秘书长、太原铁路分局纪委办公室主任、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政治部宣教处长、政治部副主任。2010年至2020年,我在太原铁路运输法院先后担任了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政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正处级调研员。在这些非常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生活实践中,我始终都在和文字打交道,也没有忘记学习,从没有停止写作,每每立足本职,发奋努力,联系实际,善于思考,笔耕不辍,勤于总结。并撰写了3000余篇消息报道、图片新闻、随笔评论、理论探讨、生活感悟和文学作品等,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支部建设》《中国企业政工信息报》《人民法院报》《人民铁道报》《山西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生活晨报》《山西农民报》《太原铁道报》《山西审判》,以及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法院网、人民铁道网、中华铁道网、黄河新闻网、山西文明网、山西法院网等媒体,并有多篇文章在全国获奖。

        我撰写的《学习贯彻十九大重在认真抓落实》在国家级媒体发表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我撰写的《党员干部要守规矩敢担当善作为》荣获全国党刊2019年度优秀稿件二等奖。除此之外,2018年8月,我出版的40余万字的个人文集《漫漫笔耕路》一书,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多年来,我还兼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企业文化》杂志、《生活晨报》特约记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等职。这些方方面面的工作成绩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兼职,以及自己长年累月的艰辛耕耘,也许就是完善自我、提高能力、丰富知识、增加阅历,以及能被各级领导、许多媒体和诸多朋友认可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对此,我非常感谢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文君的热心帮助与支持,非常感谢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任生林、丁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创联部的孔令剑,以及著名作家蒋殊、山西市场导报社总编辑韩锡璋、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文联的成龙、林小静等有关领导和朋友们的引荐推选与充分认可。

        是啊!我虽然阅历比较丰富,也取得不少成绩,但自己深知写的那些东西,尤其是从文学作品创作的角度上来讲,距离一个作家的要求还有很远很远,这个会员证书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和鼓励。所以说,既然领了这个证书,就不能辜负了它,一定要多读多练多写,多向资深作家和身边朋友学习,力争以高质量、正能量、大批量的文学作品,报答各位同仁的关爱与期望。

        ( 作者范世林,系太原铁路运输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政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正处级调研员 )

范世林:追求健康 文笔流畅

      近日,据笔者得知,太原铁路运输法院退休干部范世林,以他热爱健康生活、追求健康研究,并且坚持多年,通过撰文写作、总结归纳经验的方式,提醒和引导人们,注重健康养生,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良好心态,受到了一致好评。

      据悉,自2010年9月以来,范世林先后担任太原铁路运输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政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正处级调研员。并兼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企业文化》杂志记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1978年至1984年,范世林在北京军区空军部队服役。1985年至1986年在临汾铁路分局运城工务段任工会、党委干事。1987年至1991年任临汾铁路分局纪委办公室秘书。1992年以来,他先后担任临汾铁路分局纪委办公室副主任、临汾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运城车务段党委副书记、《临汾铁道报》总编辑、临汾铁路分局政研会秘书长、太原铁路分局政研会副秘书长、太原铁路分局纪委办公室主任、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政治部宣教处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多年来,范世林立足本职,发奋努力,严于律己,踏实奉献。并且热爱写作,笔耕不辍,结合工作,联系实际,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撰写的3000余篇消息报道、图片新闻、随笔评论、理论探讨、生活感悟和文学作品等,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支部建设》《中国企业政工信息报》《人民法院报》《人民铁道报》《山西日报》《山西法制报》《生活晨报》《山西农民报》《山西市场导报》《太原铁道报》《山西审判》,以及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法院网、人民铁道网、中华铁道网、黄河新闻网、山西文明网、山西法院网等媒体。并有多篇文章在全国获奖,先后4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其中2000年11月5日,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颁奖镜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同时,范世林多次应邀深入兄弟单位和铁路站段,围绕法制宣传、新闻写作、廉政建设、遵纪守法、健康养生等内容,开展专题辅导讲课、宣传新思想、传播正能量。2017年10月,范世林撰写的《学习贯彻十九大重在认真抓落实》一文,在国家级媒体发表后,被载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7年度大型文献史册《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并在年度评审中,被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委员会和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育人用人科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范世林还多次被评为太原铁路局及山西省高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全国铁路优秀新闻工作者、《山西日报》连续5年模范通讯员,2013年荣获光明网全国法院系统优秀通讯员。2006年至2007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山西省法院系统新闻宣传先进个人,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次被太铁中院评为“优秀新闻宣传干部”,2010年至2011年连续两次荣获太原铁路局“十佳模范通讯员”称号,2012年被山西省高院和生活晨报社《法治周刊》授予“优秀特约记者”称号,2016年获全省法院推进阳光司法媒体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前10名及年度优秀公务员。

      范世林曾有《立足本职做文章,辛勤笔耕结硕果》的事迹,先后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工人日报《新闻三昧》、人民日报《中国当代改革者》《支部建设》《山西工人报》等全国共1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骄子》及《全国优秀工作者台历》。2018年8月,出版40余万字的个人文集——《漫漫笔耕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总之,范世林善于研究养生、注重观察生活、追求健康心态,而且习惯归纳总结、文笔特别流畅、十分引人注目。他在各级媒体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与探讨,每每都赢得了读者青睐,篇篇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在此,衷心祝愿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张月玫 )

急需3份关于高速公路工程百日大干的新闻稿件。

青临高速公路春季复工和“百日大干”启动情况第二阶段检查
2012-03-27 09:16:05 来源:监理一公司 作者:贾伟忠 【大 中 小】 浏览:129次 评论:0条
省项目办自2012年3月23日下午开始对青临高速公路第二总监办所辖单位进行春季复工和“百日大干”启动情况第二阶段的检查,首先进行的绿化工程的检查,主要检查人员履约、苗木采购及到场情况、安全管理、施工方案和2012年施工计划编制、隐蔽工程(换土、施肥等)质量控制、防污染措施执行情况、中央分隔带和互通区工作面移交等。检查由曹佩荣副总工领队,临沂市项目办季英军副主任、第二总监办总监理工程师高晋及相关监理、施工人员陪同检查。在绿化第二十三标段中央分隔带龙柏种植标准工程现场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各绿化施工标段经理、总工、驻地办绿化监理人员到场参加,曹佩荣副总工要求主线单位要加快绿化施工界面的交接,绿化单位做好验收工作,气温即将回升,绿化单位要迅速展开树穴的开挖、苗木的种植工作。

湖南省宁道高速公路六标段掀起“百日大干”劳动竞赛高潮
日期:2009-8-3 9:41:02 来源:中华铁道网 作者:张涛
(中华铁道网特约通讯员 张涛 郭丽)7月31日,厦(厦门)蓉(成都)高速公路宁远至道县段六标段召开“百日大干”劳动竞赛动员大会,就此拉开了2009年新一轮施工大干高潮。

据悉,宁远至道县高速公路是厦(厦门)蓉(成都)高速公路在湖南省境内重要的一段,全长91.73公里。项目起于蓝山县祠堂圩乡大基嗣村,接厦门至成都国家高速公路宁远至道县段终点,沿途经东城圩、跨泠江、冷九公路,向西延伸经上茶、刘家神、蒋家岭等地,止于湘桂界永安关。其中,由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一公司担负施工的六标段全场14.93公里。主要工程有:路基挖方159.53万方,填方156.17万方;大中桥6座/848.42米,分离立交3座/162.1米,人行天桥1座/35米,通道18座,涵洞51道,服务区1处,合同金额18786.26万元。

为了加快宁道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国铁建二十三局集团一公司本着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为重心,认真履行业主合同条约,科学组织,合理部署,加大人员、机械设备和资金投入,并专门邀请监理工程师加强技术监控力度。从8月1日开始的“百日大干”劳动竞赛活动,将于11月上旬结束。在动员大会上中,他们重点强化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现场精细化施工,严格管理,精细化施工。对每一个结构物、每一个施工部位都要求技术人员到场旁站,做好施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质量通病、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强化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要求各施工队伍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天气,严防施工人员中暑。对高空作业人员,配备了安全帽、安全带、防护网等。项目部投入十几万元用于购买悬挂安全标识、标牌、标语等,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三是合理分配资金,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要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员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认真维护广大员工和农民工的正当利益。

目前,这项“百日大干”劳动竞赛活动已经全面展开,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展。

中国铁路"走出去"有何战略意义

中国高铁“走出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端产品、产业、技术和劳务输出,也不仅仅是传统高端领域国际技术与产业的合作,而是中国在新时期,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的全球布局和国家战略。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务实外交、互利外交、实力外交。2013年10月12日在泰国,2013年11月25日在东欧,李总理亲自推介中国高铁技术输出,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吹响了号角,实际上也开启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时代。今天,“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高铁涉及五大系统的技术,中国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按照“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从发展的起步阶段便瞄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天权。美国以航母为支点,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基地群,这是服务于它全球战略的“制海权”、“制空权”。今天的大国竞相发展宇宙航天,是为了掌权“制天权”。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陆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上个月(11月)19日,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将世界经济2013年和2014年增长预期从3,1%和4%下调至2.7%和3.6%,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将继续向好。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巨大改革红利,中国的发展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
  我们曾经以向东发展的海洋战略,希望加入全球经济循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重大装备的出口。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坚持以上海自贸区为新起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又要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谋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百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古丝绸之路曾经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和文件昌盛。南宋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75%,唐朝占到58%,即使到了日渐衰微的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3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占比从1978年的4.6%到目前的11%。根据趋势外推法则,可以预计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重新回到历史上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33%。届时,全球财富的三分之一在中国。
  历史昭示着未来。作为传统陆上贸易强国,中国与西部邻国的贸易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来实现。然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并不是通过陆地,而是依靠海洋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促进出口,中国经济重心也向沿海地区转移,为中国经济带来了35年的大发展。
  高速铁路“走出去”,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广阔的地缘空间,高铁就是升级版的现代丝绸之路。高铁将把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国海洋深潜等战略高技术一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