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浙江个人出书

2023-02-11 15: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浙江个人出书

我岀过两本书,可以谈谈个人岀书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相信,从小爱好文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发表岀来。而想收集岀书,那更是许多人不想奢望的!

所以,我能岀书,感受很深。

一是满有成就感。觉得也有自己的书了。

二是自豪感。平时与人交往,送本自己的书给人家,很有面子,很高大上。

三是满足感。别人升官发财,那是过眼云烟。我岀书,是可以传代的。

所以说,岀本书比奖励几千块钱或几万块钱是更加高兴的!

你们有自己的书吗?有什么感想?

你有出过书吗?我就出过书,一共出版了17本书。都是写西藏的风土人情,写西藏军人的喜怒哀乐。还有13本书与出版社签了合同,其中有6本书就等着下厂印刷了,由于种种原因搁浅了。据说国家出版总署对西藏和台湾的书把控很严,能否上架就成了未知数。

个人出书是一种什么体验?写点东西是我的爱好,小学成绩不错,从中队长做到了大队长。当兵进西藏后,结合工作写,利用业余时间写,写消息,写通讯,写散文,写小说,写诗歌,还有报告文学。写好后就不断向报刊杂志“砸”去,开始两年基本上是泥牛入海。但我始终不气馁,不断的写稿,不断的投稿……当然,也不断的收到退稿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篇文章《墨脱情》在湖北日报发表了,捧着报纸心里美滋滋的。以后就有文章不断在西藏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山西日报、西藏文学、四川文学、西南军事文学、西藏 旅游 、民族团结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剪报都有三大本。捧着剪报就滋生了出书的念头,运气不错,除了开始那3本书是自费的以外,其余的都列入了出版社计划书,有的还进行了再版。

请关注@读走西藏谢谢

你好,我是出版人和作家,策划编辑了几十本市场书,有些书卖出10多万本,自己也创作出版了6本(套)图书,有些真切的体会和经验,现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评论。

言归正传,一共5条体会或经验。具体如下:

1、先多读,再开写

可以肯定地说,读的书不够多,肯定是写不出来的,就算勉强写出来,出版社也很难认可。当然,这里指的是市场书,就是作者自己不出钱,出版社免费给你出版,或给你稿费的书。

至于说到底读多少本,才算多?这个没有标准,毕竟题材不同,涉及到的知识面不同。但个人经验,你如果写专业书,该领域的书起码读50本以上。

只有把专业领域的知识研究很深了,嚼烂然后吐出来,这样的东西才有价值。

2、认真对待每个字

可别小看了你笔下的文字,都是有生命和灵魂的。你认真对他,他会给你回报。这种回报可能超出你的预期。

很多人拿到一本书,经常说,这是什么破书啊,我肯定比他写得好。所谓知易行难,真正让他写,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3、站在读者角度考虑问题

很多作者写书,比较自我,一种我就这么写了,你爱看不看。如果他写的书不好卖,会斥责别人说不懂自己。

别人真的不懂你吗?或许,是有部分人不懂,但有无想过,你写的内容,是读者需要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换位思考,站在读者角度想问题呢?

4、不要和编辑吵架

无论你写的书是自费书,还是市场书,要想正规出版,拿到书号,都要经过图书公司或出版社的严格审核。

在出版过程中,或许编辑会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技术问题,但很容易被自大的作者误认为是故意刁难。

拜托,人家与你无冤无仇,为什么要刁难你?就算对方有点情绪,你有无认真想过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有道理?

5、不要轻言放弃

根据我自己的创作经历,有时遇到瓶颈了,真的很想放弃。好在我都坚持下来了。

毕竟,写本书至少都是10万字起,没几个月时间是很难完成的。如果拖拖拉拉,几年才写完的也多。总之,遇到困难是肯定的,但不要轻言放弃,一步步接近目标,总会开花结果!

从2012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 时尚 佛学》到现如今,我已经出了三十多本书了,其中还不包括给一些名人(比如某些知名和尚)代写的。

我的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不过读大学时,尚没有怎么写过东西。直到研二,才开始通过写稿子来兼职赚取稿费。只不过读研时兼职写的,多是 星座 、 娱乐 、八卦这一类。没有什么营养价值,跟文字情怀更是不沾边儿。

研三即将毕业时,同学们都在讨论就业问题。我说,我想做个自由职业者,写写东西什么的。后来,通过一位老师帮忙联系,结识了一位从事出版行业的师哥,他是一位很有情怀也很敬业的编辑。我有好几本书,都是与他合作的,比如《高僧说什么》、《平常心》等。

最初,稿约比较少,毕竟是新人么。2013年,经由朋友介绍,与一些书商开始合作。其中有位老书商,好多年过去了,我们至今仍是合作伙伴。跟这位老合作方共事七八年,我们合作出版了八本书,包括女性励志、佛学修心以及女性财商培养等这样几个方面。

其他的合作方有青海人民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浙江人民出版社等。此外,我也帮一些所谓的名人代笔写书,毕竟他们有出版需要,又没有稿子,就只能找人代写。也挺好。

最初的时候,每次自己的新书出版上市,我都可期待啦。在期待之中,也略微有些忐忑。我会想,读者会不会喜欢呢?这本书销量好不好呢?合作方还会继续和我约稿么?以及最重要的,稿费不会被拖欠吧。

说起来大家别笑,从业多年,我就碰到过好几次被拖欠稿费的情况。还好,最终都妥善解决了。

除了写书之外,我也写过专栏,主要是关于冥想的。合作的编辑小姐姐非常有爱,每次都给出中肯的建议。虽然我们的杂志后来停刊,可曾经共事的日子却非常愉快!在这里对她道声感谢!

专职写作这些年,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稿费。因为我的很多书都是买断的,就是那种书商一次性支付一笔稿费(通常是一万多)。也有一部分书是版税,就是出版5年之后版权到期,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还可以再版。不过,版税形式的稿费也不多。

我觉得,写作对我最大的改变在于性格。我原先的性格特别内向自闭。我不认为内向不好,但过于自我封闭就不好了,因为这不利于自我成长和发展。通过写作,我认识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之中,既有合作编辑,也有我的读者。编辑老师们给了很多帮助,读者朋友们给了很多支持!

不忙的时候,我也会和唐山本地的朋友一起做线下书友会活动。比如,之前在朋友的咖啡馆里就做过多场新书发布会和书友会,反响都不错。去年开始与唐山新华书店联手,我来担任“新华读书会”的讲师,每场活动之中,都能与读者朋友们进行思想上的碰撞,非常有收获!

有时候,我也做一些线下公益讲座,不收费。但有些时候,会有高校邀请我围绕创意写作等方面,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讲座。于我而言,这既是收获,更是锻炼。

经常有些朋友问我:“写书赚钱不?”其实,实体出版已经很难很难了,不仅作者稿费少,编辑们更是操心、累心。

说句实在话,绝大部分专职写作的作者,能靠写作维持温饱,这就很不错了。有不少专职作者的日子过得极为狼狈。

要说写作变现,那就是自媒体写作。因为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再到获取稿费,流程实在太长了!

出了15本,感动过,现在麻木了。

出过书出过3本书。

莫啥体验,平常,平静。

文学是我一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牺牲了很多东西。进入文学圈后,我才发现,像我这样的基层写作者,文学只能自娱自乐,不可能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成名成家。 社会 地位就更不用说了, 社会 上根本就看不起搞文学的人,他们认为,搞文学是不务正业,是一群莫名其妙的疯子。

现在想明白了,与其搞文学,还不如去当个一官半职的,这样既有 社会 地位,又有人捧有人吹,还一点都不累。可现在懂这些道理已经晚了,年龄过了,没有机会了。

出书都是自己出钱,自己销售,感觉好傻。从今以后,再也不干那样的傻事了。

辛辛苦苦写岀来了,不岀觉得可惜,岀了,要花一笔血本。硬着头皮,岀了,送给朋友。以书会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创作,尤其喜欢天文地理科学幻想之类的。一开始是在各种文学报刊上发表豆腐块文章,后来就开始进行大部头的科幻小说创作。加入作家协会之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出版了十部中长篇少儿科幻小说。还有几部被压在出版社,等待时机再行出版。

喜欢文学创作人都知道,它就像食物,水和空气一样,必不可少,是一种精神信仰和精神寄托,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心血付诸实践,确实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出过4本。出书是感觉自己作品成熟了,想推送给读者交流,同时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我认为,出书是要有勇气的,不要盲目自信。作品写得怎么样,放在读者面前,接受审阅、评论、研讨,结果是好是坏,都要有心理准备。还有,出书前一定要作市场评估。如果你的书出了送人,其他的都卖不动,那很可能变成一堆废纸,出书的钱就打水漂,最后变成了自娱自嗨了。

写书难 出书更难 卖书难上加难

少年作家陈伟军的详细资料,越详细越好

  陈伟军,男,1987年3月出生。浙江宁波人。
  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出版集团签约作者、北京书生数字图书馆数字版权签约作者;现为石家庄铁道学院四方学院大一法学专业学生,任院学生会副主席、校报主编、校刊主编。
  从小爱好文学,虽然土生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但始终追求理想努力拼搏。初中高中连任六年学生会主席,高中时创刊校园刊物《青春驿站》,现又在大学里大胆创刊杂志《三叶草》,是一个善于实践、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有着理想和勇气,兼具理智和实干。
  曾多次参加市、省、国家级各类征文活动,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三十多次,其中在2002年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中国青少年文学之星提名奖;2004年底被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会评为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人才奖(文学类A级);2005年3月,获第二届中国长城文学奖;2005年6月,获中国少年作家杯文学大赛一等奖和图书奖,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奖杯和荣誉证书,圆了能够踏入人民大会堂的愿望;2005年10月,获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奖。有作品被中华当代校园文学艺术展藏馆永久性收藏。
  为了追逐文学梦,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作长篇小说。2005年1月,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投资出版23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和上帝回家》,成为宁波市第一位出书的少年,有《奉化日报》、奉化电视台、《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波电视台、宁波广播台新闻综合频道、《钱江晚报》、新浪网、浙江在线、《浙江日报》等二十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和转载。此书将在明年被改拍成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并将在明年暑假期间在上海排演话剧。并被邀参加五个地方的签名售书活动。在出书的过程中,始终相信自己,坚持写完22万字。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前提下,自己联系出版社,“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陈伟军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他人的信任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是最让人欣赏的,这正是少年人应有的品性”(《奉化日报》2004年12月31日整个版面报道说)。
  第二部长篇小说《射天狼》即将出版,共计字数24万。并自己组建青春文学工作室。

  《不和上帝回家》出版

  --------------------------------------------------------------------------------

   2005年01月19日09:30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宁波日报讯(孙吉晶马钧王校美)由奉化市奉港中学学生陈伟军创作的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和上帝回家》近日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不和上帝回家》一书,由陈伟军同学利用寒暑假和课余休息时间,历时一年多构思创作完成,小说反映的是一位女高中生和她周围同学的校园生活。全书文笔细腻,内容健康。

  现年17周岁的高三学生陈伟军从小爱好文学,参加过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中国少年作家班,发表过作品四十余篇。

  奉化有个写长篇小说的“小作家”

  2005-7-2 10:30:36

  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1日电 由奉化市奉港中学学生陈伟军创作的22.5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和上帝回家》,近日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陈伟军成为宁波市在校学生出书第一人。“当我从邮局看到从内蒙古寄来的书时,我一直虚幻的感觉才真实起来。”陈伟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如是说。

  现年17岁的陈伟军从小爱好文学,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初中时,他按照语文老师在作文补习班布置的命题作文而创作的《人在初冬》,被选录在作品集《千禧之吻》中,并获了奖,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此后,他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中国少年作家班,先后有《姐》、《传情》等40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少年作家》等报刊杂志上。

  2003年春,陈伟军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写一部长篇小说。经过两个月构思,《不和上帝回家》的初步轮廓形成,当年暑假伏案提笔。炎热的夏天,家在农村的陈伟军靠父母的冷水毛巾和打蒲扇(家里经常停电)坚持写作,整个暑假完成了六七万字,余下的十五六万字是在寒假和课余休息时间里完成的。

  2004年4月,对出版一无所知的陈伟军开始寻找出版社。开始,他通过网络寻找到文化公司,却发现都要收钱。之后,又联系了中央编译出版社,对方答复要自己包销3000册,他再次放弃。7月1日,学校要放假了,他借老师的电脑寻找出版社,最后搜索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图书选题策划主任铁山的一个征稿启事。下午1时,他把稿件发了过去。下午4时,铁山就打电话过来,说已将书稿快速浏览了一遍,质量不错,有初步出版意向。26日,铁山告诉陈伟军,《不和上帝回家》已被列入出版计划。选择在2005年黄金档期推出,可见书的质量不错。

  《不和上帝回家》一书,作者用第一人称写,文笔细腻、婉约。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17岁的高中女生何雨谦,她生活在一个没有母亲的贫困家庭里,是一个多愁善感,喜欢幻想的女孩。因为对文学的爱好,她在与35岁男作家杨叔衡交往中,渐渐地心里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对于爱情的认识渐趋深入,并通过自己“解救”了陷入感情迷途中不可自拔的同龄好友,最终自己也从对杨叔衡的感情误区中走了出来,并成就了杨叔衡和昔日情人赵若涵的婚姻。此外,在得知养了自己17年的父亲不是生父时,她毅然不和当老板的“上帝”生父回家,只愿和生父成为朋友,永远和养父生活在一起。小说叙述了“我”与夏黛萍、陆小琴、任子隽的友情故事,描写了“我”与杨叔衡的“爱情”故事,也讲述了“我”与养父的亲情。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问及小小年纪为何能有这么成人化的构思?“我没有爱和被爱的经历,我只是凭借自己日常观察、想象和平时看过的小说来写。”陈伟平一脸通红地说:“我平时观察生活比较仔细,对周围的一切比较留心。有一次,我在做作业时,一根睫毛掉在本子上,顿时来了灵感,写了一首短诗,结果在《中国少年作家》上发表了。”

  陈伟军的努力有了丰厚回报,他不仅成了“小作家”,并有一笔数额可观的稿费。面对这些,他非常清醒,将继续保持多年来养成的好习惯,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想到什么,记下什么,为将来的创作积累素材。(王校美 马钧 吴晓鹏)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先生是我特别尊敬的一个作家,最早接触到的作品就是上下两版的《俗世奇人》。只不过近些年来享誉中国文坛的他出现的身份并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文物的保护者。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常年四处奔波,为抢救文化遗产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常常焦灼地对种种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发出尖锐批评。

冯骥才并不是一个只知坐而论道的文化人,面对中国每天都在消失的古村落,2004年,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民间文化基金会。十年来,他一个接着一个古村跑,一场接着一场“硬仗”打。

虽然他的呐喊时常被淹没在社会对GDP膜拜的喧嚣声中,虽然他的行动多似逆水行舟格外艰难,但他从未退缩。2014年6月,冯骥才及其团队又启动了一个新课题——“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这个就够了题中所写的远去的故乡是灵魂的巢一句话,只因为冯骥才对古村落的感情太深沉了。

我不敢妄加评论,冯骥才先生的艺术造诣有多高,但就从其做的对文化历史,对遗产保护的贡献来看,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相提并论。

冯骥才先生是有文化眼光的,其作品以小品文居多,更是充斥着浓郁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造诣是在字里行间,用平常直白的文字透露出来的,而不是像某些作家一样用一堆大众不认识的辞藻,显示自己的牛气。他的写作特点是: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同时还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他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呃,今天考试,当中要写浙江金华的名人的出书,我写了诸葛亮《芥子园》,但好像不对。

芥子园是画谱,清代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