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被称为中国的幽默大师,他性格中虽然有跳脱、自由与随性,但在婚姻大事上,却是始终没能跳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古文人多风流。林语堂情路上的三个女人,那个最爱的她却最终无法走进他的生活。
01
年少时的两小无猜阻于地域
1895年10月10日,福建漳州一个牧师家里迎来第七个孩子,这对幸福的夫妻当时只是欢喜,却并不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惊喜与成就。
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和乐,他,就是林语堂。
林语堂的父亲林志诚只是坂仔村一个普普通通的牧师,薪水微薄,而家里却有八个孩子。虽然家境不宽裕,但是父亲的乐观与母亲的宽厚,兄弟姐妹的友爱,都深深地影响了林语堂的性格,使他日后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少年时代的林语堂最喜欢去溪边抓鱼玩。有一个小名橄榄的女孩子,是林语堂母亲收的义女的女儿,要唤他一声“舅舅”。
两个人经常结伴去抓鲦鱼,摸小龙虾。她蹲在小溪里抓鱼时,有蝴蝶落在发梢,她缓慢前行的时候,蝴蝶竟然没有飞走。
这儿时的一幕是如此清晰,让林语堂一直念记到了80岁。
虽然橄榄是个非常瘦弱的小姑娘,目光也总是忧郁,看起来心事重重的样子,骨子里却是个倔强有主意的女孩。
橄榄平时要干活,经常一身黑衣。但是在周日,却换上浅蓝色的旗袍,小巧的瓜子脸配上温润的眉眼,十分迷人。
年少的林语堂就这样沉溺于自然萌发的爱意中。直到去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前夕,林语堂向橄榄求了婚,想带她一起去上海。没想到橄榄非常干脆地拒绝了。
因为橄榄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祖父,随时需要她的搀扶与照顾;更因为她认定家乡有最好的水果、鱼类与瓜菜,还有风景迷人的山水,不愿意过背井离乡的生活。
两个年轻人最终在不同的选择面前分道扬镳。
在林语堂离开故乡的那一天,他看到橄榄站在悬崖边目送自己的身影。瘦弱的女孩,蓝色的旗袍,随风飞舞的发丝,就这样定格在林语堂的脑海。
大概年少时的情意总是让人诸多怀念,尤其年纪渐长,看多了人情世故,就越发地怀恋那个时候的单纯。
后来林语堂写了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赖柏英》,来记述当年的这件青葱往事。
02
青年时的两情相悦止于门庭
林语堂到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不仅文学方面才华出众,还担任校辩论队队长和校划船队队长,而且精通棒球和网球,在运动会上还刷新了学校的长跑记录。
如此优秀又温润儒雅的年轻人,一时间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林语堂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兄弟俩陈希佐和陈希庆,于是经常去陈家做客。一来二去的就注意到了陈氏兄弟的妹妹——陈锦端。
第一次见到陈锦端的时候,林语堂就呆住了。虽然他是辩论队队长,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她生得确是奇美无比”。
陈锦端当时正在圣玛丽女校学画画,两个学校只一墙之隔,自然也听到过林语堂的事迹。
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意,两位哥哥可是看得明明白白。他们也很欣赏林语堂的才华,每次都借故走开,给他们更多的相处空间。
两人在一起不止谈文学,也谈理想,正如爱情不止是眼前,还有梦想和远方。
“ 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林语堂!”
“那你说,你理想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 陈锦端温柔的眼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问道。
“我心中完美的女人是芸娘,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我崇拜的女子是李香君,崇拜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当然,我最爱的女孩就是眼前的你。”
不得不说,这能说会道的文人甜腻起来真的是会让女人很上头。
但是很快,陈锦端的父亲发现了真相,勃然大怒。
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是归侨同胞,也是基督徒,在当地行医,办企业,非常有威望。而且早期还对孙中山有过不少的资助,算得上是望族。
而林家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连林语堂到上海读书的学费,都是卖了漳州的房子凑的钱。
陈天恩为女儿的未来着想,坚决反对两个人的亲事。
陈锦端无数次的辩解,力证林语堂是个可靠的男人,依然无法说动陈父,还把她软禁在家。
既然女儿搞不定,只好从林语堂身上下手了。
陈天恩找来林语堂,直截了当告诉他:“你配不上我家锦端,我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林语堂听到之后几乎傻了,在陈家院墙外一直徘徊到晚上才无奈离去。
回到家,二姐察觉到林语堂的情绪不对劲,就问他怎么回事。不曾想,这个七尺男儿竟然嚎啕大哭,伤心至极。
陈锦端是林语堂挚爱的女人,却最终无法携手踏入婚姻。虽说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重要,但是两个人如果能再勇敢一些,或许,未来会有不同吧?
03
大半生的相濡以沫赖于坚韧
陈天恩虽然反对林语堂做自己的女婿,却也欣赏他的才华,加上有意弥补。于是,隔天又找来林语堂,把他介绍给隔壁的廖家——鼓浪屿的首富,说廖家的二小姐跟他非常合适。
林语堂还没从失恋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对这门亲事很不上心。
但是林家父母却是非常满意的。林语堂的大姐林瑞珠正在毓德女校念书,刚好和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是同学。
她告诉林语堂,这位二小姐非常知书达理,虽然出身富贵却没有骄矜之气,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如果能和她结成夫妻,当真是非常不错的。
廖翠凤的堂哥廖照熙跟林语堂在同一个学校,早就把林语堂在大二结业典礼拿了四次奖的事情告诉了自家妹子。
等到林语堂按照父母吩咐上门提亲时,他文质彬彬的样子一下就打动了廖翠凤的心。在林语堂留下吃饭的时候,廖翠凤频频偷看他。
当晚林语堂被留下来,他睡着之后,廖翠凤就偷偷溜进去拿出他穿脏的衣服,悄悄洗干净,第二天又送了回去。
虽然廖翠凤如此坚定地要跟林语堂定亲,廖母却很是担心。陈家怕女儿跟了林语堂吃苦,廖家也心疼孩子呀!
面对母亲的担忧,廖翠凤意志坚决:“贫穷怎么了?我看上的是他这个人。”
林语堂后来知道了廖翠凤的心意,很是感激,却并没有要马上成亲的意思。因为他心里依然放不下对陈锦端的感情。
四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林语堂马上要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去读书了。这个时候,结婚是势在必行的了。
结婚当晚,林语堂一直心事重重的样子。廖翠凤以为他是不愿意娶自己,正想着问问他,却听见林语堂说:“咱们把结婚证书烧掉吧!”
廖翠凤当场就呆住了。心想:你想着陈锦端也就罢了,如今竟然连结婚证书都要烧掉了,我就这么不得你喜欢吗?
但听林语堂接着说:“结婚证书,是要离婚的时候才用得上。于我,是用不上了。”
原来,林语堂是在跟过往做一个了断。既然廖翠凤不怕清贫选择了自己,那么,此生就是她了。
廖翠凤已感动得热泪盈眶,哪里还顾得上是不是合规矩了?当下含泪点了头,做了她此生最惊世骇俗的一件事。
这是林语堂作为男人的担当。既然女人把一生都托付给了自己,飞蛾扑火一般地义无反顾,自己又怎么能让她终身错付呢?
04
最不像的两个人却携手半世纪
虽然林语堂没有娶到心爱的女人,但既然认定了廖翠凤是自己的夫人,那也就收了心思一心一意过日子了。他们之间的爱,其实是婚后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在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廖翠凤盲肠炎发作了,医生说要尽快手术。但是念及身上只有陪嫁的一千个银元,如果做了手术,林语堂的学费就不够了。
廖翠凤咬了咬牙,拒绝了手术,只用了简单的药物支撑着。看她疼得脸色煞白,林语堂又感激又心疼。
在以后的日子里,凭着经商人家的精明,廖翠凤把两个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尽管一度拮据得只能靠变卖首饰嫁妆度日,她依然支撑着林语堂读完了博士。
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曾说:“再没有比我爸妈更不像的两个人了。”
林语堂讨厌一切形式的束缚,比如领带、腰带、鞋带;而廖翠凤出门,则必须要穿戴整齐,胸针、手表、耳环,甚至衣服的边角都要烫平才行。
在吃饭时,林语堂喜欢吃鸡翅膀、鸡脖子等美食家都爱吃的东西;而廖翠凤只吃鸡胸或者鸡腿这样切得方方正正的肉块。
林语堂有着文人的多愁善感。俩人参观雅典卫城时,望着庄严肃穆的古城墙,和碧蓝幽静的爱琴海,林语堂说这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真应该住在这里欣赏。
廖翠凤却敲着酸痛的小腿不屑一顾:“我才不住在这里,买一块肥皂还要下山,多不方便。”林语堂不禁哑然失笑。
如此不同的两个人,虽然免不了磕磕绊绊,却牵手半个世纪。
在1969年,俩人金婚纪念日,林语堂送给妻子一个金质胸针,上面刻着那首林语堂翻译的《老情人》: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当时有一个记者问及他们婚姻的秘诀时,廖翠凤总结了几条:“不要在朋友的面前,诉说丈夫的不是;不要养成当面骂丈夫的坏习惯;不要自己以为聪明;不要平时说大话,临到困难时,又袖手旁观。”
林语堂则饱含深情的说:“婚姻生活,如渡大海,风波是一定有的。婚姻是叫两个不同的人过同一种生活。女人的美不是在脸上,是在心灵上。等到你失败了,她还鼓励你;你遭诬陷了,她还相信你,那时,她是真正的美。你看她教养督责女儿,看到她的牺牲、温柔、谅解、操持、忍耐,那时,你要称她为安琪儿,是可以的。”
林语堂不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徐志摩、刘海栗、郭沫若等一众留学归国的才子,纷纷抛弃旧式婚姻的妻子,且无一例外地迎娶了年轻貌美的新潮女性时,廖翠凤还揶揄林语堂为何不效仿,林语堂却是认真地回答她:“离了你,我活不成呀。”
就像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的那句:“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是苏东坡与妻子的心声,又何尝不是林语堂与廖翠凤的心声?
“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林语堂正是凭着一颗欣赏的心,去看待日夜相伴的妻子,把爱情落实到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里,才能“把一个老式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始于容貌,止于家世,忠于心灵。爱,也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种修行。婚姻,不止需要包容,需要经营,更需要欣赏与感激的心。
我们珍惜遇到的,释怀失去的。本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婚姻的虔诚,对家人的热爱,携手前行,才能走得更远。
1、《剪拂集》
《剪拂集》,林语堂著,1928年12月初版,1929年5月再版,上海北新书局发行,毛边本。书前有作者写于1928年9月13日的《剪拂集序》。序的第一段,开门见山,说明此集的宗旨:“文集是文人的韵事。”这是林语堂的一本杂文集,也是他第一本文集。收录杂文28篇。
2、《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3、《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代表作品之一,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部英文作品。
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兮辞》,讲解了《圣经》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被誉为中国现代休闲文学的代表作品。
4、《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不仅从《论语》,更从《礼记》《孟子》《中庸》和《大学》等古籍中精致而妥当地撷取儒学经典的智慧哲思,以诗意雅致的文字,于风趣睿智中,为我们解读经典,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
5、《优游人间》
《优游人间》是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语堂。该书讲述了从人类观念,人生态度,直到种种的具体问题,如婚恋、家庭、日常生活、大自然,以及文化方面的享受,无论巨细,都有着酣畅的议论,切当的批评,哲趣的感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语堂
林语堂的世界里有两朵玫瑰,他与心中最爱的那朵白玫瑰陈锦端曾有爱情却无奈不能走向婚姻,不能说惋惜只能道有缘无分,虽然此生未能与白玫瑰结秦晋之好,但也让林语堂怀念了一辈子。但林语堂生命中又无心插柳的盛开了一朵红玫瑰,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而廖翠凤,就是林语堂生命里的那颗朱砂痣。
而陈锦端,也只能是那粒饭黏子粘结在心里。
林语堂与廖翠凤相识结缘,说起来林语堂心里还是颇许心酸,在自己无力给自己心爱的女人陈锦端相对富裕的生活,在陈父的委婉拒绝下林语堂只能选择放弃,但陈父介绍了隔壁廖家的二女儿廖翠凤给林语堂,希望能成全美事一桩,虽说陈父眼中的门当户对无错,但的确残忍。
这就跟现在的年轻男女一样,在世俗的房子车子的条件下,男孩子无力满足,两人哪怕是爱的死去活来那也只能选择分离,毕竟爱情不能当饭吃。男人最痛苦的莫非就是在最没能力的时候遇上了最想要保护一生的女人,而女人则在最美好的年纪遇上了最等不起的男人,世间事,也就不过如此。
无论你是在热恋中还是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又或者是孤身一人,希望你能明白,恋爱可以是荒唐的,但婚姻会是世俗的,祝你好运。
无论是您的女儿在谈恋爱,还是您觉得那个男孩子无法给你女儿未来,但还是想说一句:莫欺少年穷,毕竟前途不可限量,请您思量。
就在林语堂接受陈父的建议后,尝试与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接触,一来二去两人也是颇为合适,其实很简单,廖翠凤已经注意林语堂很久了,林语堂风度翩翩才情绝冠,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廖翠凤又怎么会不心动,只是由于林语堂那时偏爱陈锦端,无心看一旁的廖翠凤。
论相貌,廖翠凤的确比不得陈锦端,论家世,廖家也是当地巨贾,差不了陈家多少,这样看来在当时无论是陈家还是廖家,林语堂都是搞不定的,那为什么最后廖翠凤愿意接受林语堂且她的父母也被搞定了呢?这就是廖翠凤与陈锦端的不同,廖翠凤有点像江冬秀的性格,敢作敢当行事如风,自己认定的事就不会改变。而陈锦端更像是个多愁善感的乖乖女,对父母之命是不敢随意反抗的。
当林语堂第一次去往廖家做客的时候,廖翠凤是非常羞涩的,所以她就在旁边看着林语堂在饭桌上与自己的几位兄弟吃饭聊天,因为林语堂与他们也是好友,所以倒也不拘谨,后来林语堂回忆说:
“ 我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应邀到他们家去吃饭。在吃饭之时,我知道有一双眼睛在某处向我张望。后来我妻子告诉我,当时她是在数我吃几碗饭。另外我知道的,我路途中穿的那脏衬衣是拿到她家去洗的。却从来没人把我向她介绍过。”
这顿饭吃完以后,林语堂继续在学业上深造,直到大学毕业对于自己与廖翠凤的关系他也没有表态,彼此就这样交往但不亲密,受过一次的伤的人怎么会马上进入下一段感情呢,陈父委婉的话语还在他的耳边回响,廖家也是富贾,想必也没这么容易让女儿与自己交往,也许这又会是一样的结局吧,何必自取其辱呢,林语堂心想。
但此时的廖翠凤倒是急了,这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好歹是给句话啊这都快毕业了,她又不好意思主动只能不禁在心里碎碎念到:“林先生怎么还不肯来娶我呢?”
我猜廖翠凤此时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难道他看不上我?难道他心里有别人了?话说这也是那时候不够开放,要是放在现在,廖翠凤就该壁咚林语堂,拿把菜刀跑到他面前推到墙上喃喃地说:
林童鞋,说,你是不是有女朋友了,所以不跟我表态。
我没有女朋友啊廖童鞋。
很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现在有了。
要是同意,那菜刀就是以后用来切菜做饭给林语堂吃,要是不同意,那菜刀切的可就是林语堂了,想想这画面,哈哈哈哈,我真是天才。
当两人最终决定走到一起的时候,果然,反对者站住来了,廖翠凤的母亲反对说:
“ 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个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
廖翠凤坚定回答说:
“ 穷有什么关系?”
嗯,穷有什么关系,就是这么霸气就是这么傲娇,同样的家境,陈锦端就没能跟她的父亲说出这句话,而廖翠凤却是勇敢的说了出来并且顶住家里的压力,就认定了林语堂,是啊,穷有什么关系,又不是穷的吃不上饭,又不是穷的住贫民窟,不过就是没自己家里住得大吃得好而已,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吃什么都是山珍海味,住什么都是海景大床房。
廖翠凤的勇敢也打动了林语堂,看着她这样的维护自己,难免感动,这样一来,两人好事将近。
一九一九年一月九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的时候,林语堂做了一件奇事,他把结婚证书一把火烧掉了。不过,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 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
这件事往后成为美谈,这也是林语堂的处事哲学,他不会忘记眼前的这位女子不顾自己家庭清贫而义无反顾,从那刻开始,他就知道,这辈子,就是她了。
陈锦端,再见了,记得我曾经深爱过你。
但如今,我的爱,此生只能给眼前人了。
婚后不久,林语堂带着妻子到了美国,结婚时廖父给的一千块钱需要很省才能生活,两人在波士顿租了两间房,就开始了留学中的婚姻生活,他们的生活清贫但不困苦,因为廖翠凤会过日子,当年蒋碧微与徐悲鸿私奔到日本,两人面对茶米油盐只能是大眼瞪小眼,蒋碧微出生大家,自然不会这些日常琐碎之事,同是出生大家的廖翠凤却不是,她倒是很会这个,一是精打细算,不愧家里是做钱庄生意的。另一个是做的饭菜还十分到位,变着花样做给林语堂吃,这点还真是不像大家闺秀,倒像一个普通的妇人,勤劳稳重不耍大小姐脾气,难得可贵。哪怕是他们后来在德国生活艰难,廖翠凤只好变好首饰维持生活,也没有半句怨言,也正是廖翠凤的后勤保障工作到位,林语堂才有心思扑在学术研究上。
从美国到德国,从硕士到博士,林语堂在学术之路上笃定前行,廖翠凤就这样一路陪着他,照顾他的生活,中间他们想要生小孩,但因为生活并不宽裕,一直没敢要,直到结婚四年后,廖翠凤才怀孕,这时候林语堂正好赶上博士论文答辩,林语堂倒是心大,觉得自己没问题,廖翠凤倒是担心通不过,所以等到答辩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温馨的画面,林语堂从一个房间答辩完成走到另一个教授的房间继续答辩,而廖翠凤则挺个大肚子在门外焦急徘徊,答辩直到十二点才结束,看到林语堂快步走过来,廖翠凤心急的问:
结果怎么样了?
合格了!
听到这三个字的廖翠凤不顾大街上的人潮,向林语堂送上深情一吻,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一九二三年,林语堂与廖翠凤回国,林语堂任北京大学教授、并且有了他们的长女林如斯,但林如斯的命运稍许坎坷,最后为情所困,一九二七年,林语堂一家来到上海,那时候刚生下二女儿林太乙不久,林太乙在文学上是最像林语堂的,算是继承了他的衣钵,也是三姐妹中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后来还为林语堂写了传记。三女儿林相如倒是偏爱了理科,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回国了的林语堂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从《语丝》到《论语》,用他的幽默和才气给那时的人们带来了一股春风,正所谓:“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那时的文章风格比较活泼但不失辛辣,颇受大家喜欢,他自己也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林语堂这种东西文化都玩的转的笔风受到了当时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喜欢,她还帮助林语堂出版了《吾国与吾民》,让国外的学者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了中华民族,一举成名享誉欧美文坛。
一九三六年,林语堂应赛珍珠的邀请,一家去往美国,住在纽约,在美国的林语堂除了潜心写字以外,还热爱发明,早在国内的时候他对打字机的改造就念念不忘,原来早在国外的时候用英文打字机他觉得别扭,于是想自己制造一个中文打字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度痴迷到不问世事,为了这个打字机他耗尽家财不惜借钱也要研究,虽然说也获得了专利,但最终因为造价昂贵和战乱的原因,并没有推广开来,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在国外的那段时间,他不忘关心国内的时局,随着战事爆发,他用笔鼓舞着中国军民奋战,一九四零的时候,他还飞往重庆看中国战争的现状,回到美国后他为中国抗战做宣传,也指责美国政府当时的两面做派。
之所以讲到这两段,是想告诉大家,这两件事情没有廖翠凤的支持和理解是做不下去的,林语堂痴迷打字机,虽然花费了不少钱财但廖翠凤依旧支持他,因为他热爱,抗战时期林语堂到重庆,中间有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但林语堂还是义无反顾的回来,廖翠凤又怎会不知,他心系国家,她也知道战争的苦痛,她理解林语堂的痛苦。
在生活上也是如此,廖翠凤细心的照顾他,幸福便是在这样细微的感触中流动,洋溢在彼此的内心,比如林语堂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对于西方那套正式的领带、腰带、鞋带,他是通通不喜欢,但廖翠凤毕竟出生大家对礼仪很看重,每次出门,都会将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检查妥当才会出门,精致的连衣服的边角都没有褶皱,也帮林语堂打扮的得体。
那时候的他们时常出入上流社会,而且当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多少文人雅士在功成名就之后抛弃结发妻子,这种风气也时常让廖翠凤感到不安,林语堂仪表堂堂还颇有才情,早在刚去美国的时候,隔壁的寡妇就看上林语堂,时常装作晕倒吸引他的注意,还把自己写的情诗给廖翠凤看,如今外面自然也有许多少女少妇的盯着呢,林语堂知道她的担忧后,只好哈哈大笑地说道:
“ 凤啊,你放心,我才不要什么才女为妻,我要的是贤妻良母,你就是。”
林语堂有时候也很调皮,比如他把烟斗藏起来,然后像孩子喊妈妈那样:“凤,我的烟斗不见了。” 廖翠凤只好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说:“堂啊,慢慢找,别着急。” 廖翠凤就在满屋子找,看着她手忙脚乱的,林语堂则在一旁默默的燃起烟斗,悠然自得地看着。
廖翠凤看到后也不生气,只好自认自己摊上这么个孩子气的主,林语堂内心的那个孩子,他只有在廖翠凤面前才会展现出来,在外面他是别人仰慕的文学大师,在家里他就是个活泼的孩子,他会模仿廖翠凤的语气说:“堂啊,你有眼屎,你的鼻孔毛要剪了,你的牙齿给香烟熏的黑了,要多用牙膏刷刷,你今天下午要去理发了。”
廖翠凤在一旁好气又好笑,只好自言自语地说道:“ 面子是要顾的嘛。”她用中国传统女性的温良恭俭,容纳了林语堂所有的放肆和不安分,廖翠凤是勤劳的,体贴的,也是幸运的,她感谢当年那个勇敢的自己,她明白自己的角色,在家她就是一个普通妇人,在林语堂回家的时候,写字劳累的时候,端上一杯热茶,做上一桌饭菜,这就足够了,这就是属于她与林语堂的幸福,虽不轰轰烈烈,却也柔情似水。对于她的付出,林语堂深怀感激的说道:
“ 我好比一个气球,她就是沉重的坠头儿,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要飞到哪儿去呢?”
一九六六年六月,林语堂一家回到了台湾定居,一九六九年一月九日,在中国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一对喜烛点燃了,因为今天是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五十周年,是他们相濡以沫的金婚纪念日,本想低调,但还是被亲友知晓,大家都开心的聚在一起,这一天,林语堂把一枚金质胸针献给廖翠凤,上面铸了“金玉缘”三字,林语堂给翠凤买了一个手镯,手镯上刻着若艾利著名的《老情人》: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廖翠凤读着这首情诗不禁流泪,是啊,彼此磕磕碰碰走过五十年,她知道自己不是林语堂的最爱,可是又怎么样呢,毕竟自己得到了他,陪伴了他,陈锦端有他林语堂的思念,但又怎样呢,虚无缥缈的思念终究是抵不过日夜的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爱恋,
相守是最美好的婚姻。
十年后的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林语堂病逝香港,灵柩运回了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林语堂去世后,廖翠凤守着他的墓,时常一个人在墓前陪着他说说话聊聊天。廖翠凤把故居和林语堂的图书资料捐赠出来,设立林语堂纪念馆,这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像胡适去世后的江冬秀,两位妇人都以此来纪念与自己最爱的那个人走过的点点滴滴。
一九八七年,廖翠凤在香港去世。
廖翠凤的一生是甜蜜的,快乐的,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同眠共枕的那个人一起嘻嘻闹闹,一起看着彼此鬓角发白,步履阑珊,看着对方的老牙脱落然后掩嘴偷笑,从日起晨晖到夕阳西下,彼此相依,便是一生。
我一生最奢侈的事,就是途中与你相遇,然后相濡以沫,共闻花香。
我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那年与你携手,然后休戚与共,共看叶落。
伪民国史砖家,一本胡说八道正经的段子手,一个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
确实是林语堂说的,只是很遗憾没有找到出处,下面这篇文章出自《细说民国大文人》第一部分:林语堂幽默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林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林语堂认为,中国人除了正经话只有笑话,所以,他提倡:“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林语堂说:“幽默也有雅俗不同,愈幽而愈雅,愈露而愈俗。幽默固不必皆幽隽典雅,然以艺术论,自是幽隽较显露者为佳。”林语堂在《一夕话》中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林语堂的幽默感大概来源于父亲。林父是个牧师,一次下午布道,教堂里的男人困得打瞌睡,女人则在聊天,无人听讲。林父在讲坛上向前弯着身子说:“诸位姊妹如果说话的声音不这么大,这边的弟兄们可以睡得更安稳一点儿了。”童年时,林语堂和二姐看了林纾翻译的小说,便一起口编长篇小说,讲述一位法国侦探“库尔摩斯”的故事,骗母亲取乐。等母亲发觉孩子们在逗她,才喊道:“根本没有这种事,你们说来逗我乐的。”到厦门上学后,林语堂则和哥哥一起捉弄母亲。一次,他们从厦门回家时,打算由一个人扮成乞丐,到门口向母亲讨水喝,其他人则从背后扑到她身上,吓她一跳。林语堂在杭州玉泉买一铜雀瓦,付款后对摊主说这是假的。摊主严词诘问:“你为什么要买假古董?”林回答:“我就是专门收藏假古董的。”法国的公园或街上,常有男女热情拥吻。林语堂见了,便笑嘻嘻地用法语大声叫喊:“1、2、3、4、5、6……”数他们亲吻的时间能维持多久。一次,林语堂赴美国纽约夜总会,因着长袍、衔烟斗,某美国绅士误以为他是唐人街洗衣店的老板,故问他开什么店。林怒答:“我是林语堂。”然而对方追问:“那么,做点什么买卖?”林幽默答道:“我出卖《吾国与吾民》。”二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威胁,林语堂竟异想天开,想以幽默来防止战争。他说:“派遣五六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幽默家,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给予他们全权代表的权力,那么世界便有救了。”辜鸿铭论男子多妻,曾以一个茶壶可配四个茶杯作比。林语堂以《金瓶梅》中潘金莲之语:“哪有一只碗里放了两把羹匙还不冲撞的么”加以反驳,可谓旗鼓相当。林语堂有时发刻薄之言:“不管怎样,无论怎样混法,能混过这上下五千年,总是了不起的,说明我们的生命力很顽强。”林语堂又言:“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
怎么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丰富多彩,做一个有情趣的人?这本书简直就是教科书般存在,它教会你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读到的开年好书,受益匪浅,特别推荐。
论宏大:
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缘由。
论悠闲: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舍此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论幽默: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论服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
透过服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身份特征。
服饰也可以寄托一个人的情感,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论美食:
这不是肤浅的吃,而是将吃与情感相结合,与人的感官相结合,与艺术相结合。
我们怀念某种味道,很多时候是怀念某个人或者某个地方。
寄情感于食物,将精神寄托于触手可得的真切,让我们的怀念更加具有意义,也更为真实。
论居家:
看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一个人对苦乐参半的人生的理解与诠释。
如果想生活得舒服从容,需要懂得糅合,在自由和节制中获得微妙的平衡。
只有当心绪十分闲适,胸中自有温情蜜意存在时,居家的生活,才会成为一种艺术和乐趣。
论旅行:
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
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人的心胸会变得更宽广,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旅行,是满足私人精神需求的一件事,并不是人人都不许去,也不值得拿来同任何人攀比炫耀。放下内心的包袱,轻装上阵。去一片你未抵达的地方,做最真的自己,看最美的风景,遇到最陌生又最熟悉的人。
有一种不为看什么事物,也不为看什么人的旅行,这种旅行不需名胜,也不需古迹,任何风景韶光都能让你驻足,都能让你沉醉其中。不去远方,风景也在自然也在,心也在。一处幽静的小道,一片绚烂的桃林,一湾清澈见底的小溪,和着春日细雨,撑一把雨伞,独自漫步。
论品茗:
茶须静品,喝茶的心境,须洗尽人间的富丽繁华,用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
弥补人在不完美的尘世间的痛苦心境,矫正人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所承受的世俗偏见和压抑,是一种茶道;
使人在精神境地能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突破,突破俗世阻碍达到灵魂上的自得也是一种茶道。
苏轼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比喻,林语堂“三泡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
论喝酒:
因为酒,就有了“风萧萧易水寒”的豪情,有了赤手空拳斗恶虎的勇气、拳打镇关西的痛快淋漓,有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有了“对酒当歌”的概叹,也有了“鸿门宴”智慧的较量、“杯酒释兵权”的霸气与谨慎、“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论书法:
书法之美在于线条、结构的纯粹之美,因为它不追求画得像什么东西,所以“精美的书法只传达它自身的结构与线条美”,它专注于使线条、结体、布局符合最纯粹的美感,使每一用笔得意抒发作者的性灵。
论绘画:
中国画的最高目的定为“传达景物的神韵性灵而引起吾人的情感的共鸣”。“一切细节都将忘却而只剩留心中的一点性灵。这便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 ─ 气韵生动。于是诗与画又复相通。”
论写作:
最要紧的,是对人对四周的事物有兴趣,也好比别人有更深的感觉和了悟。
带着善于发现的眼光对待周边的事物。宇宙之大,苍蝇支微,都可以成为笔下主角。然而,这都归结到个人对周边事物的热情程度及感悟能力。
假若一个人对生活毫无兴趣,整天愁眉苦脸怨天尤人,那么他的内心并不阳光,对生活不积极,他的思想狭隘,他也就只能生活在自己肤浅的圈子里。
论闲适:
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智慧的。所以为了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我们得学会忙里偷闲。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一种很好的境界,这是懂得休闲,懂得享受生活的表现。
仿佛是一个老人经历了一世的漂泊后,自天涯海角回到故乡,他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泰然自若地向村里的男女老少叙说自己的人生智慧,没有焦虑,没有恐惧,没有迷茫,没有空虚,没有了曾经一时的心理失衡,而真正达到了中国文化“事理通达心地平和”的境界。
论读书:
好书的评判标准是能否把你带到沉思的心境,读者若能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而不是那种仅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那就是值得读的书。
论育人:
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所以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
首先,自学应成为人生的座右铭;其次,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和兴趣;最后,引导孩子向生活学习。
论女性:
有两种女人最可爱,一种很会照顾人,会把男人照顾得非常周到。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会感觉到强烈的被爱。还有一种很胆小,很害羞,非常依赖男人。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会激发男人的个性显现。
论婚恋:
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着她生气。
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脚了。
论健康:
一个顺应自然的人,追求的是和谐相处,必会努力使自己纯真善良,通达超脱,祥和安宁。而不敬畏自然的人,自大自傲,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必将困于人生的陷阱,左不顺眼,右不遂心,处处碰撞,事事生气。
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合理的饮食、良好的习惯、长期的锻炼等,对人体的健康都可起到辅助作用。情志对健康起着关键作用,情志跟疾病密切相关,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最好的治疗还是得靠情志。
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好的情志就是一个正能量的信息场。正能量,代表着一种充满阳光的心境,犹如一种磁场,给别人的心灵以强大的吸引力。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充满热情、希望与信念。与这样的人交流,会产生安全、放松、愉悦的感觉,即使是阴天,心里也装着太阳,能令你容光焕发,信心倍增,进而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得趣味。情志受到破坏,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心地单纯就是养生不可或缺的要素。从养生学层面看,小孩子之所以元气充沛,肾精充足,最重要的是他们每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过生活,把每一件事情都当做新鲜的,好玩的,享受地去做,不在乎得失利益,不在乎明天、后天、大后天会怎么样。彻底放下身心世界的时候,你会感到能量在自动向体内汇聚,身体得到快速补充和调整,很多顽疾不治而愈。
人不能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