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与当代价值论文
摘要: 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通过深刻领悟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其生态思想,并将其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是促进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绿色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系统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当代价值
如今生态恶化已滋长蔓延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也遭遇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运用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生态保护进行的物质变换,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自我调整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绿色的物质变换,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在我国的新发展,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对象性活动原理科学理论的提出为标志的萌芽期、以实践主导原则的提出为标志的形成期和以“物质变换”理论概念的提出为标志的成熟期。
(一)萌芽期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著作中,马克思把著作的一个重点放到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异化的哲学探讨上。他明确地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并且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此基础上透彻地讨论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辩证法,将共产主义社会设想为一个“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这一阶段,其生态思想还是雏形,正处于萌生阶段。
(二)形成期
1845年,在与恩格斯一起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段时期,他提出了实践主导原则,他认为人是在实践中生成又受实践规定,自然自从人类产生后就成为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化自然,人和自然统一于实践中。“在实践中理解自然”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正式形成。
(三)成熟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物质变换”这一理论概念,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经济制度中阐述,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转化为资本与自然的关系,这就导致了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巨大变化引发的生态危机,而解决这一危机的合理途径是奠定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形式的调整。“物质变换”理论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完全确立,已经形成成熟的理论。
二、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资源约束加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投资拉动和大量消耗的能源资源,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后续资源严重不足,加之自然灾害影响,资源约束加剧,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当今困扰百姓的雾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过度开发资源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
(二)环境污染严重
一是水体污染问题严重。2014年,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国控断面中,Ⅰ类和Ⅱ类水质断面共占39.7%,Ⅲ类及以下断面水质共占60.3%。二是大气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2014年,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90.1%。470个监测降水的城市(区、县)中,酸雨频率均值为17.4%。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为44.3%,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9.1%。三是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201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620.0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62.13%。
(三)生态系统退化
一是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2014年,我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的物种约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9%;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高等植物占29.3%,文昌鱼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自2002年以来到2014年栖息密度降到历史最低,活珊瑚盖度下降明显。二是土地荒漠化严重。局部地区如新疆南疆地区、甘肃民勤等地,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三是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速。目前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km2,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2%。四是土壤污染严重。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无机型污染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三、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利润至上的资本运行逻辑
为了追逐利润而出现的只顾生产,不顾生态,盲目开发和过度索取等缺乏生态理性的短期行为,部分“政绩工程”和轻群众长期利益的盲目投资,破坏了全社会理应共享成果的和谐之美。同时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也比较薄弱,信息和经济成本较高。所以,当前在我国需要一次最广泛的生态启蒙,确保生态理性在全社会的确立。
(二)经济发展模式的滞后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耗能高、污染重的传统工业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生态环保措施却停滞不前。从产业布局来看,我国企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技术基础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而且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及地区结构的趋同,导致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四、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运用
从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和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趋势的认识,深入地体悟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对立统一观点的基础上,打破并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僵硬对立,实现了马克思生态环境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生态系统建设任务
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态资源保护。通过总量控制、结构优化、促进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二是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三是发展生态经济。淘汰“三高”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四是注重生态空间建设。通过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整治等实现生态空间建设合理布局;五是生态社会建设。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和国际合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二)完善生态保护政策与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分别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明晰资源产权主体,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污染排放权、能源交易市场等,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强制性约束制度、强有力监管制度和最严格的问责制度等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三)增加生态保护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基础。应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定位,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的投入机制;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投入总量,并向生态建设、生态治理领域倾斜;将生态预算全额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生态资源纳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
(四)强化生态环境发展的科技支撑
用现代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进绿色发展现代化建设。构建以“国有为主、民间参与”为特征的科技源头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新型生态产业服务与推广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系统标准化体系。同时,加快生态保护的国际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及其发展的150多年历史,就是其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位,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直接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命运,同时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建设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问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也不在于它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从问题出发研究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以构建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提供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因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就会变为僵化的教条。所以,马克思一方面强调自己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反对把自己的哲学公式化、模式化;另一方面,他批评当时德国的大学生动不动就要找一个所谓的逻辑出发点,搞一个主观思辨的体系的做法。今天看来,这种批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实现人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它的价值、意义仍然存在。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经验也就是基本规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基本规律,应是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第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历程。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格下进行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当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理论结晶,必将使中国壮大起来。
第三、 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结出果实。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要运用它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把握我国社会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样是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
第四、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同时,也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想问题、办事情始终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要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就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我们关注的中心应由实体形而上学转向人的生存的本体论结构的展开;二是从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表层结构转向关注其深层的精神;三是从工具性层面转向理性层面,对马克思哲学能达到“得意忘言”的境界时,其当代价值就会得到展示。
有学者认为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去看马克思,又要找到恰当的角度与今天的现实结合起来。面对人类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代化去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关键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找到与人类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代化相关的理论内涵。
综上所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的一个思想性主题,它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建设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 周辉
2.《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徐海波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
我们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更加宏大开阔的视野来观察社会,这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人主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
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加速进步,但同时社会面临着贫困、生态恶化、恐怖主义等尖锐复杂的问题。人类社会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