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产计划管理创新论文

2023-02-10 04: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产计划管理创新论文

我们有必要在企业生产中推行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下面是我整理了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摘要,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浅析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

摘 要: 企业管理 面临诸多问题,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在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果不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管理企业生产和发展规模,甚至生存问题都将受到制约。本文阐述了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管理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 措施 ,并对我国准备进行生产模式更新的机械生产制造企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 生产管理 弊端 措施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企业的生产背景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人员素质的比不同和企业领导的 思维方式 不同,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存在千差万别。我国生产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显得落后。

一、在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寻在问题及弊端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这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1、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是指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个阶段,由此逐级下推形成"串联",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直到推到最后的总装配,构成了多级驱动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以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加各生产阶段的产量必然会形成“长线”和“短线”。长线零部件“宣泄不畅”进入库存。加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影响配套装配,形成短缺件。当“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使各种库存不但不能起到协调生产,造成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生产单一(少品种)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必将使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成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在传统生产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方式,不但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样化经营,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产。这样的生产非常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3、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只能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各生产阶段,而不能下达到生产车问内部。生产车间内部则根据厂级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工艺、对象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而厂级计划是以产品为单位编制的,对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导致计划控制力弱。

二、如何更新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面对新形势,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应更新生产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我国的制造业必然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1、生产组织方面,“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转变为“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产品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该生产方式因为各生产阶段之间和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的不一致,“"物流”和“信息流”的单位是统一的,它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方式由于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割裂和脱节,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问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从而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

2、品种结构方面,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今,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从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

3、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基础丁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 方法 、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生产管理要求的是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照各种 规章制度 、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三、在管理模式更新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当前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水平差别比较大。因此,在生产管理模式更新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二是生产 操作系统 ;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从而有利于加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于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紧密相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及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出新的生产方法。

3、企业在引进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

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行单件生产方式的企业以及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计算机管理基础的企业,引进MRPⅡ或ERP模式较为适宜;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加工装配型机械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首先引进准时生产(JIT)思想一般更有适应性。待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再进行“二次引进开发创新”,推行ERP模式。无论精益生产(LP)模式还ERP模式,对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其不适应方面。LP模式强调生产管理中消灭一切浪费,但在目前我国生产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ERP虽可以使企业库存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却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支持,需要较大的投资。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地吸取两种先进模式的思想精华,探索二者结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管理新模式。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摘要

浅谈现代生产管理技术论文

生产管理是每个生产型企业进行持续经营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得稳定收益的关健,做好生产管理工作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论述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应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努力成为创新的主体。

论文关键字: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担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那些功能”,因此成功地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 方法 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 经验 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1995年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创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论文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应该,必需亦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三、认真学习,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胡锦涛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企业加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安全地保障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涉及国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要产业及经济安全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我国国家安全地战略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能政治独立。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立国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造能力,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提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核心,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地重大保证。

四、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对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亦是一个长期坚持费力的过程,决非举手之劳,朝夕之功。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长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使企业成为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主体,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采取坚决 措施 ,按照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的要求,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的复杂对变性,必须将企业构造成一个学习型地组织,使企业面对变化的世界才能不断适应、生存和发展。学习不仅是对企业、而且也是对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这一点也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三)强化或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课题,加大投入(尽快使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总额的2%~5%),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进行开发创新工作。

(四)管理观念实现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配置主体,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传统的 企业管理 只是为“利润”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是他们过早衰亡的原因。企业只有跳出仅为自身谋利的狭隘的单个小系统,而从将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出发来考虑、构思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企业针对竞争中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为了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宽容战略”、“双赢战略”、“利益共享”战略等,都是改变传统的竞争而营造一种合作与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是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形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企业要认真做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对物的管理,而忽视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其行为的调整,造成企业管理方法僵化,生产效率低下,并使企业处理信息迟钝、决定缓慢,缺乏弹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必须从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上来,把人视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发挥“人”这一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因素的根本作用,重新认识和确立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强调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价值和尊严。

企业要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必须艰苦的坚持推进。我们如何从全面和战略的高度去深刻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把自主创新与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齐心协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事。要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历史属于面向未来、刻苦顽强、坚忍不拔、开拓前进的人们。

参考文献

1、离散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与生产信息系统匹配度研究安胜敏天津大学2008-06-01

2、面向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创新方法的类型选择及建议张璐天津大学2014-06-01

论文导读: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同时,政府对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促进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

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同时,政府对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促进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但是,近年来事故率依然居高不下,建筑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力度尤为重要。

下面就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作一下分析:

1.市场不规范,影响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建筑市场环境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和非法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行业管理部门在查处力度上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市场监管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良的市场环境势必然影响安全生产管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安全生产制度、管理措施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尤其是业主方指定的分包商)在现场管理上缺乏相互配合合作的机制,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和难以预测的后果。

2.建筑企业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安全管理人员少,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安全投入不足,在安全上少投入成为企业利润挖潜的一种变相手段,安全自查、自控工作形式化,企业安全检查工作虚设,建筑企业过份依赖监督机构和监理单位,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形成严格明确细化的过程安全控制,全过程安全控制运行体系无法得到有效运行。

第二、建设工程的流水施工作业,使得作业人员经常更换工作地点和环境。建设工程的作业场所和工作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随着工程进展,作业人员所面对的工作环境、作业条件、施工技术等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第三、施工企业与项目部分离,使安全措施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一个施工企业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的施工作业,企业与项目部通常是分离状态。这种分离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更多的由项目部承担。但是,由于项目的临时性和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压力也相应增大,公司的安全措施往往被忽视。

第四、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多变。 建筑施工的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施工作业现场限制、施工现场的噪声、热量、有害气体和尘土,劳动对象规模大且高空作业多,以及工人经常露天作业,受天气、温度影响大,这些都是工人经常面对的不利工作环境和负荷。第五、施工作业的标准化程度达不到使得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增多。工程的建设是有许多方参加,需要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建筑企业数量多,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技术装备、资金实力参差不齐。这些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层次多,管理关系复杂。

3.建设工程各方主体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

根据现状,许多项目经理实质上是项目利润的主要受益人,有时项目经理比公司还更加追逐利润,更加忽视安全。造成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培训 教育 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一些建设单位,包括有些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未能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付给施工单位必要的管理费和规费,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忽视安全生产管理等。

4.作业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生产技能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建筑施工现场是这些务工者主要选择场所。由于体制上的不完善和管理上的滞后,大量既没有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 安全教育 的务工者上岗后,对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缺乏规范作业的知识,这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5.保障安全生产的各个环境要素不完善

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中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无资质单位挂靠、以包代管现象突出;建筑行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科技进步在推动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对策,当前建筑工程市场逐步规范,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正在完善。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何做好依法监督、长效管理,我们除了要继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外,还要从源头做起,解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1规范工程建设各方的市场行为。

从招标投标开始把关,采取措施,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正确界定合理成本价,避免无序竞争。参照国内外的成熟经验,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的专项费用,专款专用,不得作为优惠条件和挪作他用,由专门部门负责。加大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追究力度,明确其不良行为在安全事故中的连带责任,抑制目前存在的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项目发包等不良行为和不顾科学生产程序,一味追求施工进度的现象。

5.2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安全生产中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要求;二是明确具体安全生产程序;三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责任落实到人;四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培训要求;五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同时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办法,通过考核,奖优罚劣,提高全体从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自觉性,使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得到巩固,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从制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5.3加强监理人员安全职责。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实现安全监理、监督互补,彻底解决监管不力和缺位问题。细化监理安全责任,并在审查施工企业相关资格、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文明措施费使用计划、现场防护、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检查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业情况、督促整改安全隐患等方面充分发挥监理企业的监管作用。

5.4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行政监督。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在办理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及施工许可证时应按照中标承诺中人员保证体系进行登记把关。工程建设参与各方主体应重点监督施工现场是否建立健全上述保证体系,保证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具备持续改进功能。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安全责任是否落实,施工企业各有关人员安全责任是否履行,如发现违法违规,不履行安全责任,坚决处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安全通病问题实行专项整治。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推行项目负责人安全扣分制;超过分值,进行强制培训,降低项目负责人资格等级,直至取消项目负责人执业资格。处罚企业时,同时处罚项目负责人;政府对企业上交罚款情况定期汇总公示;通报批评企业与工程的同时,也要通报批评项目负责人甚至总监理工程师。

5.5加强企业安全 文化 建设,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成分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而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要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重视安全生产,不断学习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大安全管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水平,增强操作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建筑施工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针对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等现状,充分利用民工学校等教学资源,对建筑工人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安全基本要求进行强制性培训;鼓励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大力组建多工种、多专业劳务分包企业,使建筑企业结构分类更趋合理,真正形成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级分工模式。项目部可定期开展经常性施工事故实例讲解,消除安全技术管理人员或班组长的“成功经验”误导;加强对安全储备必要性的充分认识,使“要人人安全”转变为“人人要求安全的自觉行为。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不健全,安全监督体制、安全信息建设体系不完善有关。同时,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管理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少;工人素质较低,安全保护意识差;施工安全管

理不规范、不严格。而工程建设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施工难度不断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要从整顿建筑市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监理职责、加强行政监督、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基于ERP的家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周宏威东北林业大学2006-05-01

2、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研究岳卫宏武汉理工大学2011-10-01

产品创新战略与生产管理

产品创新战略与生产管理

 论文关键词:产品创新 市场竞争 生产管理
论文摘要:创新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产品的竞争,是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个中小型制造企业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生产管理没有章法,生产过程就不稳定,而生产过程不稳定,企业的全部管理都难以走上正轨。

引言
产品创新是指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等对未曾有过的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和制造生产或对原有产品在结构、材质、技术、等某一方面或某些功能的明显改进,是一个以从新产品构想出发到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活动的过程[1]。生产管理是指针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和产品制造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4]。
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企业巩固自己市场领先地位的必然选择。所谓的.产品创新是主动出击,创造新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新的要求,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而不是消极的满足市场的要求[2]。以新产品构想出发并成功实现。产品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新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的目的。产品创新的任务[3]是开发全新的产品;对现有产品性能、规格、结构、外观等产品属性进行组合;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或设计出新的产品,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顾客的新的需求。
2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5]是指企业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即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管理活动。其任务[6-7]为采取合适的生产方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科学并合理的编制各种生产计划;组织各种生产计划的实施,有效地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不断降低物资消耗,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系统应变能力,适时的推出新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 案例分析
3.1 湖北荆大精密制管有限公司的产品创新战略
产品创新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或者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产品创新有利于荆大公司开拓新的市场,创造超额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荆大公司可以在不改变产品性质的前提下,对其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改变、革新,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的目的。产品创新战略是提高荆大公司的竞争能力、保证生产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荆大公司做的比较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公司战略确定双层卷焊管等产品创新战略,具体到每条生产线生产工艺、生产线预完成目标,公司新增项目额比重等。
②结合双层卷焊管等产品在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客户流,确定公司产品的目标市从而满足客户需求,为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规划。
③根据技术构成要素规划双层卷焊管等产品发展策略,结合实际工程工况,提供解决方案。
④根据产品线与解决方案规划,顺应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成新概念与新产品的定义,并对新产品可行性进行评估。
⑤实施流程管理。对公司新产品按门径-关口要求实行从产品定义到产品上市的流程管理;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与资源管理相融通,实行新产品开发集成管理。
3.2 湖北荆大精密制管有限公司的镀铜生产线的生产管理方式
电镀技术是维持电镀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电镀技术是通过电镀工艺在生产中实现的。因此,管理好电镀生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管理好电镀工艺。镀铜生产线管理是根据生产部月度计划与定单计划相结合安排生产任务,依据生产作业指导书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3.2.1 生产线人员组织管理
镀铜生产线实行班组管理制,两条生产线为一整体,每班3人(12小时)。开卷1人,负责钢带的开卷,随时调节钢带的上下位置,避免钢带卷边及注意观察钢带的外观情况.还要调整并定期更换前处理槽液,按工艺检测槽液的PH值等,并做好记录,成卷1人(一般选为班长),负责成品镀铜带的成卷,并自检镀铜带的质量,根据铜带表面质量状况及时调整和通知工艺员,中间定期测温人员1人,观察槽液的跑、冒、滴、漏等情况。每条生产线有工程师1人,技术人员4人,总共有4条镀铜生产线。
3.2.2 镀铜生产线产品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库存管理既必须保证生产车间对原材料、零部件需求,又直接影响采购、销售部门的购、销活动。为盘活企业流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在保障供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压库资金,直接牵动着企业的经营效益。
3.2.3 镀铜生产线产品绩效考核
生产过程包括投入、转换与输出阶段,所以生产绩效考核包括对生产投入要素的考核、生产过程中的考核以及生产过程输出的考核。从生产过程涉及的要素看,生产过程又涉及人、机、料、法、环等诸多要素,需要对各要素进行考核。从生产过程运行目标看,生产绩效考核应包括数量、质量、交货期以及成本的考核。依据生产线产品绩效考核计算标准,得出湖北荆大精密有限公司产品合格率99.93%,材料利用率99.993%。
3.2.4 镀铜生产线工序质量职责
①发现叉车搬运时出现的钢带表面损伤等现象应立即报告当班检验员和管理人员,并在传票上注明状况。
②在镀铜过程中出现钢带原材料的不合格要及时上报检验部门,并保留相关证据或图片。
③按生产工艺要求制定铜层的预制厚度,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铜层超差、电击、氧化、跑边等不合格品的产生。
4 总结
本文阐述了产品创新与生产管理的概念,并剖析了产品创新的任务以及生产管理的任务。该文还对湖北荆大精密制管有限公式的产品创新战略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该公司的镀铜生产线的生产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曾杰.构筑企业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分析[J].世纪桥,2007,(4):69-70.
[2]屠凤娜.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营管理,2008,(548):106-107.
[3]韩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中小企业,2005:60-61.
[4]王荣奎.成功企业生产管理制度范本[B].中国经济出版社.
[5]赵光忠.企业生产管理模板与操作流程[B].中国经济出版社.
[6]林峰.现代工业企业生产管理[B].经济科学出版社.
[7]张仁侠.现代企业生产管理[B].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中的论文该怎么去写?只是看看别人一点思路都没有,请问该如何发现兴趣点?求指教。

可以借鉴参考他人的题目来进行寻找与自己匹配的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管理学方向参考题目
1、论起夜核心竞争力
2、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3、消费者行为研究
4、现代商务谈判
5、激励理论的研究
6、领导理论的研究
7、组织发展与变革
8、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9、“扩展企业”运作研究
10、企业协同效应研究
11、企业智力资本研究
12、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13、克服“克隆公司”现象
14、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
15、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
16、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
17、入世后黑色家电的产业分析与企业对策
18、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
19、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安全的保障问题
20、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21、论企业战略联盟
22、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23、西部大开发问题的探讨
24、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25、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26、企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
27、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28、虚拟企业
29、企业核心竞争力
30、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31、企业成长研究
32、知识管理研究
33、组织结构及形态演变研究
34、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35、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
36、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37、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
38、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39、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40、资本经营方式研究
41、企业并购研究
42、管理者收购研究
43、战略联盟研究
44、租赁经营研究
45、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
46、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
4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
48、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49、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50、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
51、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
5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
53、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
54、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
55、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
56、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57、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
58、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
59、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60、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
61、论管理创新
6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
63、试论中国加入WTO的对策
64、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
65、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66、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难在哪儿
67、中国股票市场应建立退市制度
68、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
69、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
70、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
71、CEO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72、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73、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74、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75、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
76、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
77、启示眼与借鉴:流通企业迈出国门
7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79、我国入世后,市场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预防80、入世后如何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81、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82、中国跨国公司的创建与发展
8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84、企业模式的比较研究
85、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
二、市场营销方向参考选题
1、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和管理问题
2、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3、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客户关系管理(CRM)问题
5、中外营销管理创新的案例分析
6、网络广告理论与应用研究
7、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研究
8、网络营销的应用研究
9、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模式研究
10、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
11、品牌策略探讨
12、广告创意策略探讨
13、各种类型的市场研究报告14、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15、关于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16、关于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
17、关于营销行为中的职业道德
18、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
19、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2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21、网络营销刍议
22、WTO框架下的服务营销
23、关于服务营销文化
24、公关与品牌形象的塑造
25、关于品牌运营的几个问题
26、试论城市营销
27、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现状与对策
28、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对策
2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
30、新资本的成分在改变,资本的观念在更新
31、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
32、知识就是财富,就是新资本
33、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34、关于中国就业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35、企业战略理论演变的研究
36、多元化战略问题研究
37、战略联盟问题研究
38、核心能力问题研究
39、我国家电企业价格大战的案例研究
40、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41、战略性资源外包问题研究
42、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43、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44、企业文化重建问题研究
45、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46、企业营销策划
47、品牌战略研究
48、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49、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50、关于提高我国商贸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
51、关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
52、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
5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54、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55、对加入WTO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56、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57、零售业的业态创新与技术进步
58、论农村市场的开拓
59、中国零售业连锁经营与国际接轨探索
60、第三方物流是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61、网络广告研究
62、定价策略与技巧
63、消费者行为研究
64、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65、品牌战略与决策
66、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
67、绿色营销中的渠道建设问题研究
68、入世对我国分销业的影响分析
69、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发展问题研究
70、我国批发业的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71、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72、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73、某企业整体营销企划方案
74、某企业营销现状诊断报告
75、某企业年度营销计划
三、人力资源方向参考题目
1、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3、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
4、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
5、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与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
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7、某市各种成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8、论人力资源管理公正性意义
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10、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1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12、工资理论——企业的薪酬管理
13、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
14、中小企业发展与管理研究
15、家族企业管理研究
16、加入WTO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7、21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8、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研究
19、企业绩效考核研究
20、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研究
21、企业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
22、顾客满意与人力资源管理
23、跨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4、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25、浅议企业财务分析
26、企业资本运营研究
27、入世对中国IT业的影响
28、中国风险企业发展战略初探
29、试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0、入世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31、电子商务企业的客户服务
32、中式快餐的发展问题
33、企业文化的塑造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