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

2023-02-10 04: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出口订单减少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要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各种税费以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减人、减事、减支与发挥政府职能的关系,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责、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坚定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能力。事实上,县域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将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业。只有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打开这种格局创造了前提。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第五,发展县域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化来进行。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小城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超前引导,科学规划,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的组织模式。

第六,发展县域经济要体现当地的优势,以特色经济作为龙头。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本地特色为代价。特色经济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要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比较中求生存,在优势中求发展。二是要分析市场,深挖需求,谋求特色和优势。资源总是稀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其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有效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三是要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单有自身的资源优势,而现有条件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备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脱离实际。
第七,发展县域经济要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鼓励县域内非农产业、中小规模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非常有利的。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
(来源:《经济日报》 2008年11月4日)
推进四大创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6-03-16 点击: 32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创新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县域经济能否大发展、快发展,除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外,关键要有与时俱进、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综合分析永兴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我们把永兴的发展定位在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一流的民营经济强县、一流的旅游景区”上,把思路定格在“坚持项目带动、调优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强县、实现跨越发展”上,把重点定点在实施“中国银都”发展、工业园区带动、永兴冰糖橙品牌、旅游产业开发四大战略上。一是创新发展城镇经济思路。立足永兴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着力经营城市,建成功能最强、生态最好、人居最佳、产业强壮、特色突出的特色工业城和现代山水旅游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互动。二是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立足相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园区为依托,以市场为载体,坚持“四
为主”(经济以民营为主,企业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落实“四不论”(不论何种形式,搞好就行;不论归谁所有,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能促进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兴”(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兴办企业)、“引”(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办企业)、“挖”(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办企业)、“扶”(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举,在壮大工业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后发优势,以项目为支撑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硬环境硬抓,软环境抓硬,坚持“思想不通换脑子,工作不力换位子,阻碍发展摘帽子”,开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招商引资。四是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乡一品、规模经营、市场聚集、大户带动”,着力建设“一个园”(县工业园)、“三个带”(国道经济带、省道经济带、东部山区经济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大力整合金银产业资源,打造“中国银都”品牌,建设在全国有最大影响的白银交易市场;大力开发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景区。

二、创新机制,突破发展瓶颈
机制障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永兴县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活生产力潜能,着力创新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坚持放眼四海,唯才是举,广纳群贤,不拘一格选人才,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坚持以发展论功过,以业绩定取舍,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就有位,无为便无位”的用人机制;坚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过论奖惩,以作为求地位,实行目标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实行县级干部联乡包产业、包项目责任制和部门包村办实事、机关干部“结对子”帮扶制度,奖优罚劣,做到了人尽其才。二是创新资金运筹机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零户统管”、部门“零基预算”,推行政府采购,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立足优势资源,围绕 “黑”(煤炭)、 “白”(白银)、
“净”(水电)
、 “绿”(永兴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烟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兴财源,优化了财源结构;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多元投入,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公司化运作建设资金,做到了财尽其力。三是创新物力使用机制。盘活城市有形、无形资产,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实行竞价拍卖、协议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有效增值;将道路、公厕、垃圾场、公交线路等经营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把死钱变活钱;对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益设施和公益活动冠名权,进行转让、拍卖和租赁,把“无形”变“有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了各类闲置资产,做到了物尽其用。通过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创新技术,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为此,永兴县大力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一是抓引进。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健全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广泛搜集科技信息,引进当地需要、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引进“候鸟式”人才,进行短期指导和技术攻关,通过一个项目、一个老板,引进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广。组建专业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办各类科技园区,先示范、后推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使
良种良法、先进技术和工艺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抓应用。以园区为依托,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有机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载体,运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抓开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加强校企、院企协作,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近几年来,永兴县已有1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实施技改项目28个,开发新产品34种。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四、创新环境,营造发展洼地
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带来社会效应,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永兴县坚持“软硬兼施”,力促硬环境上档次,软环境上水平。在硬环境上,大力加强城镇、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设置城市景观、街道建筑等,做到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气息,以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着力构筑“园林永兴”。在软环境上,完善政策,兑现承诺,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彻底铲除滋生“三乱”的土壤。对所有审批项目,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特事特办,专人服务,跟踪落实;对重点项目,实行政府挂牌保护;对外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执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大力营造规范有序、诚实守信、优质高效的亲商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诚信、纯朴”的人文环境,以最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努力打造“魅力永兴”。通过环境创新,营造了发展洼地,激发了创业主体的活力。

浅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与思考论文

浅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与思考论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搞得好,经济就发达,人民群众就富裕,各项事业就欣欣向荣。反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才能从整体上、全局上搞活县级工业企业。要通过现有资源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的流动重组,使县级工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5、联合引进与嫁接改造相结合。搞好内资的联合引进和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是县级工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两条重要途径。鼓励优势业、名牌产品和国内投资者以内联、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改造老企业或新建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主动参与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各种要素前进、上升变迁过程。这里社会是区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某构成部分来说。下面是我整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也是地方发展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塑造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一个非常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专业配置,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强项,按照“够用、实用”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提高,改变了呆板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与本地企业良性互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紧贴地方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多方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在本地就业氛围;优先地方企业用人,推荐优秀学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该校还经常邀请本地龙头企业管理和生产骨干人员到校交流讲座,加深双方了解与支持,还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或企业赞助活动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在外部环境层面上,职业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政策支持,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推进校企合作,有几点是必须做好做实。一是将实习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计划改进、教师实践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交流互补,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平稳过渡。二是将校企合作融合到教学各项工作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贴近地方企业需求,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用人标准。三是将科研作为校企合作提升。随着校企合作程度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就共同有益课题展开合作,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料收集等多方面沟通互助,以提升双方在各自行业竞争力。中职学校唯有创新争优、与时俱进,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以往实践也证明,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走开放合作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不二之选。中职学校要勇于探索新策略、新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腾飞,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

(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从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呈盈利状态发展,并且煤炭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利润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2008年,我国取得产煤量比之前同比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对煤矿企业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使我国煤炭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上升状态,煤炭企业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化产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结构、提高报酬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煤炭企业快速发展,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弊端在于对煤炭企业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破坏,不仅产生了大气污染,还产生了水污染和生态污染等。随着我国相关政策调整和新型管理方式出现,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完成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煤炭产品附加值,延长了煤炭企业产业链。

(三)科学投入、安全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煤炭企业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颁布了相关煤炭企业措施,严格取缔了达不到安全标准非法小煤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生产条件。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

(一)煤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备量大,且资源覆盖面积广,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煤炭资源需求与日俱增,煤炭资源终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这就出现了煤炭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煤炭资源浪费情况,导致我国煤炭资源含有量急剧降低。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因为煤矿开采难度较大而出现随意丢弃煤矿现象,这些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短缺现象。

(二)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采煤作业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由于煤炭开采,我国很多煤矿区在开采之后没有进行合理修复和复垦工作,致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现象,还有地方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情况,这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巨大。

(三)煤炭价格机制短缺

煤炭价格机制短缺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关键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出现供需矛盾,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改善,但受一定条件限制,政府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仍然存在。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煤炭价格波动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煤炭价格差别很大。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准确性,过低煤炭价格会挫伤煤炭工人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煤炭供应效率,最终导致煤炭利用率低下,增添了国家财政负担。

三、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策略

(一)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

要保证我国煤炭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煤炭行业进行有效调整规划,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市场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念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对于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小煤矿要进行严格取缔,确保我国煤炭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来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环保意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调整和改善煤矿作业形式,使其朝环保作业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环保措施过程中要严格取缔粗放型经营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煤炭产品科技含量来增添煤炭产品附加值。此外,还要加强对煤矿工人作业过程监督,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煤矿开采工作。

(三)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

要提高我国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深化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来保证煤炭企业顺利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上,要完善法人结构、建立有效管理决策机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分散格局不利影响来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特殊优势,从总体上增强煤炭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经济始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在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对于出现问题,要积采取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增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进行解决,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及时准确地传播党中央声音,把握正确宣传导向。

我们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宣传要点,宣传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发展。我们还从全国发展实践中引用以不同发展观而导致不同发展结果事例,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2。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仆观念,用双阳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3。全面宣传双阳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区内外更多人了解双阳、投资双阳。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4。大张旗鼓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成果,让人们从希望中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我们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及时宣传报道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和招商引资情况外,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系列宣传,对重点名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我们曾多次录制播放了阳阳矿泉水、一心药业等企业生产情况,以引导外资投入。对水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全面宣传报道,鼓励企业为双阳经济发展做贡献。

5。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在双阳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各行各业中艰苦创业先进人物,通过宣传报道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达到宣传企业、宣传经济建设目。我们《经营双阳》《双阳人》栏目中,先后几十次宣传报道了双阳区兄弟木业总经理刘岩、青年创业明星吉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栋梁等企业先进人物,使人们从一个个创业者身上学到了企业精神,了解了企业知识。在区委、区政府倡导全民创业中,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宣传报道,专题采访了“双阳现代物流中心”“双阳韩香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对发展民营企业和民族食品进行了深层次报道,通过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切实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6。开辟专栏,讲授创业致富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化特点,在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科技讲座专栏,先后邀请了双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专家,专题讲解了春耕选种技术、旱田农作物管理、养蜂技术、黄瓜栽培技术、速成杨树栽培技术等创业致富专业技术,通过这种讲座形式,使更多人掌握了接掌技术知识,特别是农村听众,多次来信要求多办这样科学技术讲座。由此可见,用广播电视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群众喜闻乐见有效形式。

7。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工作重心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8。宣传倡导科学发展,促进双阳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广电部门,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这种新闻媒体,宣传倡导科学发展观,使人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典型作用,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加大曝光力度,对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企业,有选择地给予曝光,迫使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9。以新闻为主导,以专题、专栏为辅助,全面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盯住双阳经济建设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把双阳经济建设最新消息告诉听众和观众,让市民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经济建设情况,电台、电视台都要继续办好经济建设方面专题和专栏,要系统地宣传区委、区政府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系列报道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宣传新型工业化企业,报道在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以多种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还要继续办好“创业教室”,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致富专业技术,为繁荣双阳经济做出我们贡献。

10。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建设。

抓好新闻队伍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喉舌作用。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发展。果农生产果品都是以自己意愿来决定,果农认为什么样果品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果树。而信息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或者获得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2、果园老龄化严重,更新步伐慢

我国存在果园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老果园,随着树龄增大,表现为树体腐烂病、轮纹病等发生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果实含糖量低,果小,农药超标果味变淡,着色差。这样水果很难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即使进入终端市场,也会因为果实品质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果品经济效益。对这样老果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改造,如何加快改造步伐是摆在广大果农和果树专家面前一项艰巨而又长远任务。因为果农对更新改造老果园认识不够,总认为会降低总产量,不敢加大力度,急需完善创新。

3、种植主体和经营体系需要改革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基本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承包土地有限。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传统观念影响,大多家庭在有限土地上种植着多种作物,仅有部分土地种果树,且分散经营,这种小规模果园不宜于专业化经营,更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而且大多数果农难以承担气候、市场、自然灾害等带来风险。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轻人外出打工,管理果园成为老年人、妇女儿童专利,而这些人群知识贫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以家庭为主体经营模式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变革。果品经营体系面对是国内、国际2个市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拓国际市场,而当前我国果实品质差又很难走向国际市场,2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果品经营体系加以改革。

4、储藏加工业发展缓慢

果品生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连续性矛盾突出,淡季脱销,旺季滞销,成为果品生产、销售环节中难题。我国果品生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接近平衡,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不仅是保证果树种植业迅速发展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果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果品贮藏加工业在国内外均具有潜在市场。中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但贷款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而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投资大、风险大,难以创办,造成贮藏加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已成为果树生产发展制约性因素。因此,政府对较大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和金融支持,维护果品经济发展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帮助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果品流通领域。

5、果农观念和管理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以粮为主是我国农业发展传统观念,果树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果农总是从农忙中抽出时间管理果园,不把果园放在首位。果树生产从栽植到贮运、加工都有其自身特殊规律。近年来,有部分果农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和多方学习求教,逐步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但还有一部分果农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起来参观学习也不容易。所以遍提高果农科技水平仍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实现果园生产标准化和果品优质高效,提高果农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果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果品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这不仅是果农任务,更是社会任务。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目前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二)担保制度不完善

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长久发展,加大企业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二、提高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

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过于谨慎放贷问题发生;此外还应加强政策间融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对企业融资行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民间成立融资小组深入企业调查,建立企业资金信息系统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还应制定新激励政策,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贷款业务,同时给予做出贡献银行政策奖励;银行应该提高信贷审核受理效率,缩短上报和评估时间,及时获得优质客户主动权。

2。加强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首先,要巩固县域经济现有金融支持环境,建立良好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信誉管理,大力打击不良贷款现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为企业积极增资加股,使其拥有更多融资资金及来源渠道。然后,合理地引导和监督民间借贷行为,避免金融纠纷发生。最后,加大政府执行力度,对一切违法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约束监督银行贷款行为且提供法律保障,简化担保各个程序步骤和环节,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降低担保手续费。

3。金融机构在职员工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所以说,提高员工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是提高企业金融支持效率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在职员工年龄结构调整做起,在保留年龄大但业务熟练业务骨干,还须招聘更具年轻活力新生力量,有效控制金融在职人员中年龄老化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固金融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内部培训、招贤纳士、吸收人才,充分开发银行内部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提高银行内部人员总体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有理有据。

4。提高储蓄转化率主要目是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金融产品。

首先,银行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研发出特色鲜明、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金融产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然后,为增加间接融资渠道研发新兴金融工具,建立县域经济上市企业认定小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上市氛围。最后,政府要推出有力政策方针,加强金融机构和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支持作用。

5。实体经济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由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因此,政府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信贷资金流动控制。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贷款额度、用途等)进行系统审查,贷后继续跟踪检查贷款资金流动方向及企业盈亏实况。此外,政府还应成立贷款调查小组,对企业资金定期跟踪和摸底调查,保证资金收回方向性和可回收性。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分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结

首先,本论文仅仅从金融支持方面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县域保险数据,忽略了县域保险市场对其经济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国内外学者对此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然后,我国经济学者给予在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过度关注,同时也注重在其实践发展中存在经济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最后要说明是影响信贷支持效率原因是多种多样,具体到县域经济中时,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对策建议。深入金融机构体系是未来学者研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 论 文 摘 要]  农业是县域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经济的根本出路。河南省县域经济已形成推动型、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产业集聚型、劳动经济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开放带动型等模式。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 论文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郭再欣.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J].经济研究导报,2009(3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