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2021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

2023-12-07 04: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21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

第一是率先促进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努力。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而且中国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就从两方面使得中国对全球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来越大。

一旦中国经济复苏,2010年—201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保持在8%—9%,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会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第一火车头。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由于保持高增长,总体经济实力显著上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成为应对和处理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中最大的“稳定器”。我们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2001年-2008年期间,中国在20国集团国家中不仅经济增长率最高,而且经济波动系数最低。在2009年只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小。

第三是促进世界经济合作,理性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负责任地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稳定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大国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较快复苏,同时理性地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进程中,实现了全球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

第四是带头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2009年新增投资的14.6%用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推进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2.7%;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7.7%上升至2008年的8.9%,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循环逐步畅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各类经济主体绩效的改善已经形成蓄势待发之势。2021年将是信心恢复和预期引导的关键年,由于经济持续复苏和基数的因素,2021年各类宏观参数预计将全面反弹。

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明年的宏观政策需要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锚,以全面扩大内需、缩小供需缺口为基本目标。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纾困政策的退出,积极应对金融风险显化的挑战,逐步回归常态化宏观调控模式。

2021社区工作者考试申论范文:大力发展网红经济 推动高质量发展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成就了这个人人都能“被看见”的时代。不论是街边做作业的小女孩、在山水田园间素手调羹汤的小姐姐,还是高喊“奥利给”的怪咖大叔、凭着一曲翻唱成为万人迷的小哥哥……许多怀揣“明星梦”的平凡人,凭借着短视频的形式,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从默默无闻到万众瞩目的网红传奇,网红经济一方面在成就个人梦想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新思路和新方向。接下里,有理由相信发展网红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网红经济要严惩“野火”。网红经济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一方面人们感叹于它的“吸金”能力,给个人、社会带来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人们也审视于它的“野火”:乱象颇多。在网红经济的大潮中,既有表演猎奇、打色情擦边球的不堪内容,也有抄袭炒作、相互谩骂的失序行为,更有唯利至上、道德沦丧的出格行为……这些乱象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既有碍于网红经济健康发展,不利于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威胁,据统计,在中国网民中有46%的为青少年,如不解决乱象,其后果将不可想象。因此,在为网红经济叫好的同时,也要对其乱象进行严厉处罚。

发展网红经济要弘扬“红光”。如果用“红光”比喻正能量的话,那么网红经济需要用正能量打造其内在“灵魂”。只有正能量的内容才能引发群众的共鸣,让群众为其掏钱买单,同时也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正能量的内容才会传播于社会之中,正如流传下来的历史往往是充满奋进与激情。正能量的网红将拼搏、进取、友善的“种子”散播在社会中,构建了丰富的精神家园。例如傅园慧感染着更多人热爱体育,拥抱体育精神;“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无私奉献感染着世人。综上所述,网红经济需要正能量为其添彩。

发展网红经济要共搭“篝火”。“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网红经济发展亦是如此。在当下可圈可点的众多网红中,不难发现“网红”其背后都有公司运作。网红已经由早期的一人、一手机、一网络演变成为专业团队进行包装、专业人士进行设计、专业人士进行宣传等。但是,目前存在的“网红孵化公司”“网红培训中心”,其核心业务就是迎合部分年轻人想要成为网红的心态,对其在化妆、形体、言语、肢体动作、自我营销等方面进行培训和包装。这类“合作”不仅会影响青年一代价值取向,也会助长社会的浮躁之风。因此,在网红经济发展中,要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寻求争取的合作道路,采用公司化运动形式,提升发展的专业化。

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背景下,网红经济是不可多得经济发展新的方向。规范网红经济既为实现平凡人价值提供通道,也符合新经济的发展方向,潜力无穷,更是塑造青年人正确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抓手。因此,在新时期,要对网红经济持支持态度,多方共建共享。

求几篇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

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对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的经济发展中生态屏障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态屏障、开发生态资源,就能适应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的经济发展形势,减少因经济发展而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关键词】生态屏障 经济发展 合理开发  
  1 前言
  区域的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挥自然物质基础与区域、人力、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条件对一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西部拥有各种丰富的物质生态资源,这些天然的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对西部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西部的原生态资源。
  2 西部生态屏障的现状
  2.1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如果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初始状态
  西部虽然是现在中国拥有最多原生态景观,最多矿产资源,且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盐矿等资源在全国资源总库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区域。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2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区、高原和荒漠为主,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
  以铁路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区)的铁路密度(按营业里程算)为37.6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为1017.81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国同期的对应数字则分别为72.97和1768.76;运输也与铁路运输类似。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尤为重要,而西部由于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态屏障。
  2.3西部自然气候不稳定,多属自然灾害频发地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而我国西部受特殊的生态环境的束缚,灾害也是非常的频发,这些自然灾难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着西部的经济发展。
  3 生态屏障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原因
  3.1以出让资源的形式来发展地区经济,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区走入了越穷越开发,越开发就越穷的恶性循环。加之治理速度远不及退化速度,生态安全威胁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更加剧了地区经济贫困化和农民贫困化,巨额的生态赤字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3.2该区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断与中东部的频繁联系
  西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对外公路通道建设不足或对外通道不顺的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通往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公路通道数量较少,等级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响着西部经济的发展。
  3.3由于地处气候多变区,自然阻断了一些外资的流入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不足,从而决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态环境,易发较为强烈的生态灾难。灾难的频发也会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气候的强烈变化,使得某些产业在此地无法兴起,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4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治理不足
  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力度不足,过度的开发,又没有合理的治理。这样只会让生态屏障效应越来越明显。生态的脆弱性经不起污染,很多产业引进不进来,因为他们花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治理由于企业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4.2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不足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单一,网络覆盖不够广,很多较为落后或偏僻的地方还没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为山区,地势凶险,有些地区电网都还无法覆盖。通讯、电网都无法涉及,通讯就更无法全面地展开。西北有很多地区,目前还处于极度干旱的状况,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设也是困难重重。
  4.3西部地区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养人才不足,外来引进人才的机制不健全,导致西部人才匮乏。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收入上,工作环境条件上,以及用人观念意识上的相对优势,西部地区优秀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4.4西部投资环境不具吸引力,国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资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资源,也拉动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国家预算不足,自筹资金有限,引进的外资也是少之又少,也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5 建议及解决措施
  5.1合理利用生态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碍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保护了西部地区的某些原生态景观和资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既能让西部摆脱生态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5.2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一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调整向优势产业调整,发挥原生态的独特优势,变生态屏障为生态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多的外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5.3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东部现在是新技术和各领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东部的各种资源也是有限的,把东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地区之间企业协作机制,就可以与西部的资源优势互补,将技术与资金引进西部,形成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
  5.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事业,能源等等。这些都是发展西部区域经济的前提与保证。打破原有生态屏障的束缚,加快与中东部的频繁联系,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经济的增长中有着很大的贡献的作用。
  5.5建立良好的人才队伍:一是发展基础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术素质;二是利用有利条件,发展专业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比重;三是制订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四是从国内外聘请高素质专家,开发新项目。

如何看待我国2021年的经济形势状况?

展望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新冠疫情前景未卜,世界经贸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循环面临多重堵点,重大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有持续释放的改革开放红利,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工具,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

国内风险挑战交织叠加

内需不足导致供需两端温差。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恢复缓慢、投资需求内生动力不足,需求势能减弱可能进一步向生产端传导,制约经济反弹高度,成为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2020年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8.2%,较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终端需求不振、产品销售不旺的问题。

供需不匹配背景下的供给恢复难以长期持续,企业前期订单耗尽后停产减产的可能性较大,需谨防供给需求“双萎缩”风险。

基层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受疫情冲击、经济减速、企业效益不佳以及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放缓。

但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仍在增长,部分基层市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已经出现压力。

此外,为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4.68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51.9%。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攀升,化债支出和利息支出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增加。

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2020年前三季度,广义货币增速高出GDP名义增速9.5个百分点,总体杠杆率和分部门杠杆率出现反弹,金融机构坏账风险需高度重视。

中小银行风险加速积聚,城商行、农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承压更大,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大型商业银行更集中。

疫情之下企业主营业务下滑、收入回款变差,财务费用上升,导致现金净流入缩减,偿债资金来源减少,企业债违约风险将有所上升。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基础扎实巩固

超大规模市场加速释放新优势。随着相对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正在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逐步形成对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力支撑。

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不仅包含劳动力、消费、产业、创新、金融、物流、房地产等各领域,而且包括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等各方面。

新一代青壮年人口数量优势、强大消费市场优势、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应用规模优势等将加速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为疫情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激发新活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我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

“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政府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显著提升,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具投资价值国家之一。

全面深化改革将在更广范围、更大深度、更宽领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我国仍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缩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开放。

积极搭建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博会等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改革开放红利充分释放将创造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宏观调控有力有效仍存新空间。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等多角度为防控疫情、恢复经济做出科学判断、精准调度。

统筹好“立足当前”与“跨周期调节”的关系,为后续经济复苏发挥重要作用。不同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超规模量化宽松政策。

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相对温和,仍有进一步降准、减息政策空间,赤字率等财政主要指标明显低于同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处于合理区间。

未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与结构上对稳定经济基本盘仍然具有较大调控操作余地。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性将进一步加强,在抵抗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增强发展动力的过程中,实现宏观调控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平衡协调联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