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
韩愈说:“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连续下了几场冷风,气温也随之骤降,路边的树叶飘落了一地,街头上清冷寂寥了起来,冬日就这样粉墨登场了。
天地之间,宁静得似乎凝固,听不见纷争尘嚣,在寒枝掩映的时光之中,有温情荡漾开来,远远的建筑悄无声息,沉浸在一片白纱裹着的世界里。
冬天最寒冷的时候是夜晚,一切都是漆漆苍苍的。不管是天晴天阴,到了夜晚,寒意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样的冬夜,不论是漫天飞雪的北方,还是夜晚清冷的南国,捧一杯暖茶,沉迷于一本厚厚的书中,便会有着一份难得的宁静和美好。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张潮认为,读经书,适宜在冬天,因为这时人的精神容易集中,可以进入深沉的思索。的确,读书需要沉下心来,需要一个静的环境,冬夜很静,比较适合读书。冬天的夜读,既是增加知识的过程,更是净化心灵、升华思想的过程。
古人读书讲究“三上”(马上、车上、枕上)。对我来说,“马上”读书已经没有机会体验,在“车上”读书的时间也少得可怜,唯有冬天在“枕上”读书最为安逸。窗外寒风凛冽,室内异常雅洁,异常温暖,异常宁静,坐在家中,紧闭窗户,左手握着一杯热茶或一杯香浓的咖啡,静静地斜倚在枕边,望着窗外窸窸窣窣的雪发一会儿呆,然后沉浸在右手打开的书页之中,看累了,再瞅窗外的雪,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
在我眼里,冬夜读书比在其他季节读书要愉悦得多。因为冬夜没有春夜的缠绵、夏夜的燥热、秋夜的伤感。穿梭书海,从古至今,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任我遨游……心中不快时读史书,它让人知前世思今生;心中烦躁时读小说,它让人在情节中心平气和,忘掉琐事;舒心的时候,读诗歌,它让人激情满满,让人在寒冬里有着一丝丝的暖意;生活乏味时,读励志类感悟的书籍,它可以让人得到启迪,增加智慧和思考……所有的思绪犹如那雪花,漫天飞舞。我乐此不疲地从字里行间读出鸟语花香、潺潺流水,那自书中流淌而出的真情,滋润着我的心田,那种感觉很真实、很浪漫、很诗意。
“案上好书能忘晷,窗前嘉树任移阴”,这是叶嘉莹先生《一九六八年秋留别哈佛三首》其三中的句子。她说:“哈佛大学的读书环境确实是好,那东亚图书馆里图书的丰富、阅读的便利,我在哈佛大学的办公室前面有一棵大枫树,夏天绿叶的浓荫,秋天火红的枫叶”,与晨昏相对的是好书,与日夕相伴的是嘉树,这样的日子怎么能不让人分外留恋呢,尤其是爱书惜阴之人,对此爱惜更甚。
我想说:枕上有书忘夜寒。冬夜静读,书更像一种土层深处的养料,书里有袅袅的炊烟,静穆的草垛,欢唱的麻雀,反刍的黄牛;有温暖的土炕,亲切的乡音;有湛蓝的天空,坡上的羊群……有岁月的宽厚绵长,有温暖时光的回味与流连。一本好书之于冬夜而言,更像是疏影斜倚窗前的那枝梅花,清冷而寥廓,却是一幅暗香而暖的风景。
作者简介:
张浩 ,铁路工人,一个诗歌爱好者。有诗歌见于《天津诗人》《天津工人报》《文学青年》《大西北诗人》《风沙诗刊》《清远日报》《吴江日报》《松江报》《兵团日报》等报刊,以及文学网络平台。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投稿邮箱:
张浩
当最后一枚果子离开枝头,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走来了,狰狞的北风吹瘦了草木,吹瘦了田野,吹瘦了小溪,也在我心上翻涌淌过。
在我的记忆中,冬天是真正属于雪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就深深地恋上了雪,或许是那个起身推窗,满眼,抑或是第一次被雪球击中面颊,却是稚笑声声,忘记了身在何处的那个午后。
每当我想起雪的时候,记忆里都是浪漫的洁白,且一点一点漫向记忆之外,漫上书桌,漫上窗棂,漫上街道,漫上古老而朴素的故园……
我在江南见过雪。江南的冬天,虽寒还暖。江南的雪,没有北方来得凛冽豪爽。江南的雪,正如江南的女子,温婉动人,清新脱俗又纤巧伶俐。江南的雪,一瓣瓣款款而下,如琼花轻扬,如千蝶群舞,又如情侣耳畔密语,悄无声息。委婉地融入林下苔藓和草地,迫不及待融入了江南的山水,没落入水乡的泥土,高高低低浓浓稀稀地点缀在景色里,将枯燥的冬日装点得圣洁美丽起来。
我在大山里见过雪。绵延的山脉像一条银色的巨龙,盘旋着优美的舞姿,凝聚着冬的严寒和魅力。山中的每一片林木,每一丛枯草,都挂满了雪花,像披上了一层白色的银装,看不到一点绿色。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若飞禽走兽,如翁妇孩童,或卧或立,或远眺或沉思,启发无限遐想。连绵起伏的山峦,在雪的覆盖下聚集起来,以致天与山,山与雪,山与山,雪与雪,都融为一体,一眼望不尽的绵延,不是知是山,还是雪?
我在唐诗宋韵里见过雪,在李白、杜甫、柳宗元、李清照、周邦彦、苏东坡的诗文里见过雪。“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诗文中的雪,或文静、或空灵、或俏皮、或沉寂、或冷艳、或含蓄、或猛烈,读着这些诗句,我感觉一步步返回了古代,沿着诗中的白雪小径,又一步一步走进时间深处的故园。
每一年冬天,故乡总会落下几场大雪。故乡的雪,那是怎样的一种洁白啊,让人联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空旷明净,联想起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超然空寂。雪盖满在屋顶上,铺展在道路上,洒满在田野里。漫天飞舞的雪花,像是无数幼小而不可名状的生命,在苍茫的天空中颤动、沉浮、荡漾。如棉絮,似鹅毛,朦胧一片,不一会儿,大地一片苍茫,笼罩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
雪后的故园,显得格外寂静,修长的冰凌流苏一样垂在屋檐,透明耀眼,犹如晶莹的果实结在树梢。站在故园的村口,远处原野白花花一片,干净清爽的土地,一如被洗过的思绪一样。近处,低矮错落的房屋着了银装,附近的草垛戴上了白帽,那些依风撒欢的炊烟,升腾着、缠绕着对乡村不尽的 情感 ,看见这雪,心底便涌起一股亲切。
故乡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雪下了一场又一场。故园的冬天,依然力守着它最原初的记忆——像一朵雪莲洁白出尘,朴素、纯洁和自然。
我想,尘世如诗,都该如雪花一样冰清玉洁,浑然纯净……
作者简介:
张浩 ,铁路工人,一个诗歌爱好者。有诗歌见于《天津诗人》《天津工人报》《文学青年》《大西北诗人》《风沙诗刊》《清远日报》《吴江日报》《松江报》《兵团日报》等报刊,以及文学网络平台。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投稿邮箱:
白杨树的资料
一、白杨是杨柳科杨属植物的典型代表。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
单叶互生,有托叶。
花单性异株,葇荑花序。
每花有一苞片,无花被,有花盘或腺体。雄蕊2,雌蕊1,子房1 室上位。蒴果,2-4瓣裂,种子小,多数,基部有长毛。
生活环境: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生活习性:
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 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
二、白杨树:
法国绘画大师保罗·塞尚 (1839-1906)的代表作。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反对传统绘画观念中把素描和色彩割裂开来的做法,追求通过色彩表现物体的透视。他的画面,色彩和谐美丽。
1879年4月初,塞尚迁居美伦,小城地处巴黎东南30公里,距枫丹白露不远。他每天都带着他的画架和颜料,选好了景作画,而他所特别偏爱的是附近一个名叫曼西的小村庄。毕沙罗所钟情的是乡村农事和村野居民的日常生活;塞尚则与之截然不同,他一门心思关注的,是没有人或动物打扰的自然风光。他选择风景,不是以其是否秀丽为标准,而是从线条、颜色、光线及空间等角度观察,看它是否符合纯造型方面的标准。在寂静的乡村中,他对自己成年以来所形成的风格做了一点调整,改用一种长而斜的笔法,在画面上勾勒出类似地毯网络的图案。光在其中循环的这种网络图案,是他次年在蓬图瓦兹地区所绘《白杨树》等作品的主要特点。
塞尚在这幅画中所绘景致在帕蒂村的马古维尔城堡附近,距蓬图瓦兹不远;十来年中,他经常来此作画。到达可俯瞰该景致的路边后,他开始构造画面空间,但不考虑是否有逼真效果。种着白杨树的小径呈“S”形曲线,他利用这一生气勃勃的曲线安排其构图的不同层面。画面深处的景物因而要小于画面前沿的景物;然而与幻术或照相术不同,他所绘出的景物毫无模糊之感,其色彩也毫不逊色。这一几何结构的呆板效果因有光和空气穿行其中而缓和了许多,在倾斜和笔触间利用浅淡颜料而留出的空白则使光和空气的这种运动变得更加明显。以整齐划一的笔法绘出的图案,显得非常有活力,使叶片在风中抖动的参天大树显出一种近乎音乐的节奏感。
在塞尚为其风景画挥笔时,其调色板所用颜料十分有限,即调配成有浅有淡的绿色以及锡耶纳土色,此外是用来表现天空和井边石栏的蓝色和白色,这后两种颜色涂抹于画面的中央和右侧。他画得很慢,直接用颜料勾画出其图案,而不先画出显示画面轮廓的草图。纵横交错的笔触,彼此间却处于一种完满的平衡,使所绘风景给人以稳定之感,十分接近十七世纪画家的传统观念。他曾写道:“我想让印象派的画成为一种坚实的艺术,像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一样万世长存。”
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塞尚,传达给我们的是从大自然所得出的万古不变的印象。他在让我们就他绘出的空荡、寂静的世界进行思索时,他作为情感传递者的身份也得到了确认。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
白杨树小枝较粗。髓心五角状,有顶芽,常有树脂。花序下垂,苞片多具不规则之缺刻,花盘杯状。由于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繁殖容易,各地广泛作行道树,防护林及速生用材树种。
白杨树形态特征: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有托叶。花单性异株,葇荑花序。每花有一苞片,无花被,有花盘或腺体。杨柳科识别特征: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无花被,有花盘或腺体。蒴果,种子小,基部有长毛。
白杨树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播种着的人们又播种下一片白杨树,过几年白杨树就又成了更大的一片绿。
1997年我调到兵团日报社以后,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成长空间,因为报社的领导非常地重视我,一直在培养我,给了我很多非常好的采访机会,所以我写的不少作品都获得了新闻奖。在我积累了十几个省级新闻奖一等奖和特别奖之后,2009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终于让我拿到了渴望已久的大奖,为我们兵团新闻界收获了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让我更加地自信了,我想只要不断的努力下去,就有可能实现我最终的愿望,就是荣获长江韬奋奖。之后我又写了一些大家喜欢的作品,也是一篇人物通讯《我的哨所,我的家》,2010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二等奖。今年6月,第22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初评揭晓,我写的报告文学《荒原上,那一片绿……》获得了金奖。之后兵团记协向兵团各新闻媒体发出通知,第12届长江韬奋奖的候选人,我们报社把我到兵团记协,兵团记协专门研究最后确定把我作为候选人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6月上旬全国所有的候选人都在网上公示,9月底全国80多个评委聚集到北京,对五十多个候选人进行最终的评选。10月24日评选结果揭晓,全国2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获此殊荣。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的中央媒体都播发了消息。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当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我的愿望实现了,终于如愿以偿了。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也是我的最高的奋斗目标。之后我就想到了很多很多,我想到了兵团对我的培养,兵团党委宣传部、兵团记协、兵团日报社党委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注,对我的关心,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还想到了我采访过的许许多多兵团基层的一些优秀人物,一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比如说唐清英、梅莲、付华、马军武、张正美、吴兰玉等等,我想正是许许多多人的努力让我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在新闻界大家都说,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和长江韬奋奖是中国新闻界的珠穆朗玛峰,我觉得是许许多多人的努力,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托举把我托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我非常非常地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