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兵团日报副刊投稿

2023-12-06 06: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兵团日报副刊投稿

张浩

当最后一枚果子离开枝头,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走来了,狰狞的北风吹瘦了草木,吹瘦了田野,吹瘦了小溪,也在我心上翻涌淌过。

在我的记忆中,冬天是真正属于雪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就深深地恋上了雪,或许是那个起身推窗,满眼,抑或是第一次被雪球击中面颊,却是稚笑声声,忘记了身在何处的那个午后。

每当我想起雪的时候,记忆里都是浪漫的洁白,且一点一点漫向记忆之外,漫上书桌,漫上窗棂,漫上街道,漫上古老而朴素的故园……

我在江南见过雪。江南的冬天,虽寒还暖。江南的雪,没有北方来得凛冽豪爽。江南的雪,正如江南的女子,温婉动人,清新脱俗又纤巧伶俐。江南的雪,一瓣瓣款款而下,如琼花轻扬,如千蝶群舞,又如情侣耳畔密语,悄无声息。委婉地融入林下苔藓和草地,迫不及待融入了江南的山水,没落入水乡的泥土,高高低低浓浓稀稀地点缀在景色里,将枯燥的冬日装点得圣洁美丽起来。

我在大山里见过雪。绵延的山脉像一条银色的巨龙,盘旋着优美的舞姿,凝聚着冬的严寒和魅力。山中的每一片林木,每一丛枯草,都挂满了雪花,像披上了一层白色的银装,看不到一点绿色。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若飞禽走兽,如翁妇孩童,或卧或立,或远眺或沉思,启发无限遐想。连绵起伏的山峦,在雪的覆盖下聚集起来,以致天与山,山与雪,山与山,雪与雪,都融为一体,一眼望不尽的绵延,不是知是山,还是雪?

我在唐诗宋韵里见过雪,在李白、杜甫、柳宗元、李清照、周邦彦、苏东坡的诗文里见过雪。“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诗文中的雪,或文静、或空灵、或俏皮、或沉寂、或冷艳、或含蓄、或猛烈,读着这些诗句,我感觉一步步返回了古代,沿着诗中的白雪小径,又一步一步走进时间深处的故园。

每一年冬天,故乡总会落下几场大雪。故乡的雪,那是怎样的一种洁白啊,让人联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空旷明净,联想起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超然空寂。雪盖满在屋顶上,铺展在道路上,洒满在田野里。漫天飞舞的雪花,像是无数幼小而不可名状的生命,在苍茫的天空中颤动、沉浮、荡漾。如棉絮,似鹅毛,朦胧一片,不一会儿,大地一片苍茫,笼罩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

雪后的故园,显得格外寂静,修长的冰凌流苏一样垂在屋檐,透明耀眼,犹如晶莹的果实结在树梢。站在故园的村口,远处原野白花花一片,干净清爽的土地,一如被洗过的思绪一样。近处,低矮错落的房屋着了银装,附近的草垛戴上了白帽,那些依风撒欢的炊烟,升腾着、缠绕着对乡村不尽的 情感 ,看见这雪,心底便涌起一股亲切。

故乡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雪下了一场又一场。故园的冬天,依然力守着它最原初的记忆——像一朵雪莲洁白出尘,朴素、纯洁和自然。

我想,尘世如诗,都该如雪花一样冰清玉洁,浑然纯净……

作者简介:

张浩 ,铁路工人,一个诗歌爱好者。有诗歌见于《天津诗人》《天津工人报》《文学青年》《大西北诗人》《风沙诗刊》《清远日报》《吴江日报》《松江报》《兵团日报》等报刊,以及文学网络平台。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投稿邮箱:

博古是怎么死的

1946年,博古等人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担任宪草小组委员会中共委员。王若飞、博古等于4月8日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博古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

曾任中共中央总负责、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过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后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全党普及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1942年3月17日,博古召开全社干部大会,检查十个月的报纸,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完成战斗的党的机关报的责任完全在我”。总编辑杨松肺病发作入医院治疗,文艺栏发表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博古太忙没有看,他也承担责任,对报纸发生的错误与问题都包在自己身上。

博古任劳任怨,勇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不作任何解释,终于抓住了“以我为主”的党报宣传的擎天柱,提出把版面改为一版是要闻,二版是国内,三版是国际,四版是副刊与专刊。另外创办仅供内部参阅的《参考消息》(四开四版,1942年12月1日创刊,这是最早创办的《参考消息》)。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与博古召开改版座谈会,博古首先做自我批评,毛泽东最后指示:“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的经常业务之一,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的改造。我们今天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

1942年10月10日,博古在新华社拿到被围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突破德国法西斯一百五十万侵略军的包围的消息,立即送毛泽东参阅,毛泽东11日撰写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的评论送给博古:“请看看可否作社论用?”这是10月12日《解放日报》的社论,也是全世界最早指出二次大战转折点的评论。

西方报刊,在三个月以后,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外歼灭德国法西斯精锐部队鲍里斯兵团三十万大军,方说为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2年9月,中央决定《解放日报》同时又是西北局机关报以后,博古撰写社论《党与党报》,首次提出党报是“党的喉舌”。

1943年夏,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调动二十万大军拟进攻延安,在准备军事反击的同时,中央决定先进行宣传反击战,7月8日头版用四号字全版发表朱德总司令致蒋介石、胡宗南等电,揭露国民党军调动情况,呼吁团结,反对内战。

报纸接连十多天报道延安三万余军民集会反对内战,报道各根据地反对内战、准备反击的活动。毛泽东接连写了《中央“七·七”宣言在重庆被扣》《质问国民党》《中国政治黑暗、抗战不力,英美盟邦大不满意》的评论、社论与消息。

博古写了专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为保卫中国共产党而战》与延安三万余军民集会的头题新闻。报纸迅速、猛烈、密集的宣传弹,打得国民党不知所措,匆忙宣称“误会”“别误会”,下令撤退进攻部队。

报纸起这么大的作用,在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党的领导人中,博古是第一个提“毛泽东旗帜”的。

1944年2月16日,博古执笔的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说:“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并说:“办报是全党一件大事,是人民大众的一件大事,是治国的本领之一。”从此,《解放日报》被认为是一份完全的党报了。

1944年10月11日博古又写了《党报记者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的社论,提出“党报的记者是党的耳目喉舌”,为此“要用党的立场党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不仅反映现实,还要指导现实”,“还要有记者的品质”等等,这些话在延安是黄莺第一声,现在重读也极耐人寻味。

1945年6月,当选为七大中央委员。12月23日,博古又写了社论《从五个W说起》,这是讲解新闻写作的五个要素的经典著作,讲述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1946年2月作为中共代表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宪章审议小组的工作。同年4月8日,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于山西兴县黑茶山。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叶挺、邓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真实的博古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