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资本运营中风险投资论文

2023-02-09 14: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资本运营中风险投资论文

资本运营论文

引导语: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资本有效配置和提高资本运行效率的重要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运营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本市场因素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2.金融体制因素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3.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2.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3.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与管理能力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管理意识,理顺资本运营的本质概念,强化资本运营与经营生产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为了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的现象。另外中小企业也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完善与提高资本运营的效果就必须要从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得员工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其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资本运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企业内外环境风险因素,以此及时将资本运营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后中小企业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权力制约。总之,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小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小企业应逐步自我完善,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强化自身改造,激发资本运营综合优势价值。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由过去的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改革试点期,企业的诸多管理制度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转变[1]。本文在讲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性质及治理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最后结合工作阐述了自己对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公司治理;内部审计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改革探索,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确定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其主要职责是进行资本经营,而资产经营则由他们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这些企业要尽可能的进行公司化改造,对于自由竞争的行业主要向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制企业转变。这一变化对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2.研究意义在当前国有经济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实现监管国有资本,强化资本管理和资本运营,实现资本聚焦和保值增值成为了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作用成为了实现国企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及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对如何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运作模式下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概念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以资本营运为主、不投资实业的公司形式,营运的对象是持有的国有资本(股本),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权,运作主要在资本市场,既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发股票),又可通过股权产权买卖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公司运营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运作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市场化专业化平台。以市场化手段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主要目标是提升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核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平台,依据授权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以财务性持股为主,提高流动性和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管理。其本质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而解决代理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建立的独立的`审计部门,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对象,日常业务流程为内容,按照董事会的要求,站在管理层的高度,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企业日常管理和其他相关方面做出评价和判断,从而有效降低内部经营风险,保证企业良性运转,并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与透明,是公司管理权限的延伸。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

3.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互影响的关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委托责任理论及契约理论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共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它既可以维系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力,又可以确保企业的信息披露真实、有效,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四、构建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基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目的,有效界定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制度性安排。国家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唯一股东,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控制手段应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任免权为主。因此,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必须在国家所有者代表即政府的主导下,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经济规律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和以监事会为内部监督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代表,也是衔接国家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重要环节,代表国家选择经营管理者并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行使公司内部监督职责,监督公司董事和执行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确保公司有序运转,对发现的问题直接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规范审计制度,建立专门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进行管理,从机制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使审计委员会真正成为超脱于企业本身之外的代表政府、投资主体等各方利益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权利组织[2]。

2.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双负责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同时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及总经理负责,一方面直接向总经理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受审计委员会管理,定期向其报告工作情况。既有责任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供监督、评价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决策咨询服务,同时也承担为公司高级管理层监督、评价各业务部门活动、鉴证信息以及咨询服务等义务。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速度和效益,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明确内部审计功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应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实现从差错纠弊向管理效益审计的转变。其内部审计功能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无漏洞和风险,公司制定的政策有无得到兑现;公司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二是关注公司直接投资的项目的情况。

4.划分内部审计范围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特殊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应该是公司内部所有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包括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决策,但不应包括对下属企业的审计或其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仅承担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需向本公司的总经理和审计委员会报告。

5.完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支撑一是改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具备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法律、计算机、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品质;三是加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及时开展最新的财经、法规专业培训,增强理论知识,更好的满足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模式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六、结语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应抓住变革的契机,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管理咨询、风险监管的作用,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和均衡,以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来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做好在转型期间迎接各项挑战的准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提升管控能力以及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逐步改进、持续完善,根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战略规划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争取实现自身价值和公司价值的协同提升[3]。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胡鹰.国有资产管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J].财务与会计,2014(7).

[2]张治强.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2(2).

[3]张鹏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综合转型期内部审计发展挑战与对策——以中国长城资产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4(9).

求一篇关于《我国风险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身于具有巨大增长潜力,但同时在技术、市场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是一种创新的投融资方式,是一种将资本与高科技企业相给合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促进了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同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需解决。</P>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P>
  (一)政策法规不够完善。风险投资有别于一般投资行为和金融运作机制,其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以知识为核心,在完成技术开发后可以实现极低成本的无限复制。国外相关法律对风险投资的有关问题一般都作了专门性规定,如美国成立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局,并在《1940年投资公司法》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小企业投资法案》,有力地规范和推动了小企业的发展。而在中国,风险投资始终缺少相关的法律作保障,风险投资法律环境并不完善,尤其是知识产权、公司制度、合伙方式等。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使风险投资不敢涉足较大的中、前期项目投资,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价值的肯定,也限制了进行企业无形资产运作的空间。我国现有经济法律法规中有许多地方与风险投资运作规则相冲突,需要进一步修改法律体系以适应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目前,《公司法》的修改草案中,取消公司投资限制,新增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用知识产权、股权等无形资产出资和股票上市门槛降低等新条例的颁布都将对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产生积极影响。</P>
  (二)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健全。(1)评价机制需完善。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带有浓厚的人为色彩,缺乏严肃性、科学性。虽然风险投资公司仍可以找到项目,但蕴含的风险很大。这些公司如果不在体制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大胆改革,不能逐步转变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投资、运行市场化方面来,风险投资资金将不能有效地投入高科技产业,或风险投资企业不能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不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退出机制需完善。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长期地占有或控制被投资企业的股份,而是在投资成功后,通过出售股份或转让股权,取得高额投资回报。这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顺畅的退出通道,这也正是风险投资不同于实业投资的本质特点。风险投资资金应在资本市场上越滚越大,只能进不能出的风险投资市场只能是死路一条。目前风险投资退出有上市、回购、并购、清算等几种方式。以上方式在法律保障和可行性方面均存在问题,风险投资很难适时退出。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全的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应该完善国内深、沪两市主板市场,加快发展适宜高新技术风险企业股票发行和交易的第二股票市场,使高新技术风险企业能自由地转让产权,保障风险资本的套现和退出,加快风险投资的发展。</P>
  (三)缺少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美国著名技术创新理论家考茨麦斯基认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不仅要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和获取风险收益的耐心,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投资眼光,能够慧眼识珠选取好的项目进行投资,且还能够对风险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和咨询,推荐人才甚至参与企业管理。根据美国硅谷的经验,风险投资家应是既懂企业管理、又懂工程技术,并具有金融投资经验的综合性人才,风险投资公司应是这类人才的聚合体。我国目前显然缺乏这样的高素质人才,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也不适应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的需要。同时,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投资顾问机构等缺乏足够的职业约束机制和理念,甚至出具虚假报告。这使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高新技术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更艰难。</P>
  (四)资金来源有限、资本结构单一。目前我国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逐步下降,银行为防范风险也始终在控制科技开发货款规模,风险资本增长缓慢。虽然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推动下,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以政府为主要出资人的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但从总体上看资金缺口仍很大,远不能满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大多有政府背景,限制了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同时也不能有效分散风险。</P>
  二、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P>
  (一)完善风险投资运作和退出机制。风险资本由职业风险投资人从社会募集而来,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基本保障。投资者之所以从事风险投资活动,最重要动因是成功的风险投资活动能带来高回报。为实现这种高收益,风险投资活动需要可靠的运作和退出机制,如公开上市、企业兼并、出售和清算,为风险资本安全退出、实现价值提供保证。如果没有可行的方案,投资者不会向风险企业投资,风险投资活动也将因难以筹集到社会资本而无法运行,投入-退出-再投入的风险资本有效循环就无从建立。</P>
  (二)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作用。风险投资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P>

  (1)法律保障。</P>

  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必须受法律的保护、制约和引导,而目前我国还存在知识产权法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缺乏与发展风险投资相适应的中小企业管理法规等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确定投资的优先发展领域,明确规定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投资方向,对投资予以引导和调控。同时还要修改《公司法》中与风险投资相抵触的内容。对某些暂时不便立法或不需立法的事项可用法规或暂行办法进行规范,如制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对风险投资公司及风险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法规,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公司运作体系中的资本出资方式、出资额、对外投资限制、税收、法人股处置方面的暂行规定等。</P>

  (2)信用担保。</P>
  由于高科技风险投资风险大,许多国家为保护风险投资人的利益,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信用担保体系。欧洲和日本的信用担保机构基本上由政府设立,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政府的产业规划和高科技发展规划。担保的风险项目大多集中于本国或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项目。各国政府还设立信用担保基金,对银行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鼓励银行向风险性大的高技术项目提供先期贷款。我国可以考虑由政府出资、银行参与,成立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对较大型的风险投资项目,实行多家担保机构联保,以分散风险。</P>

  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为促进高科技风险投资,进行了税制改革。风险投资额的60%免征所得税,其余的40%减半征收所得税,使风险投资税率由49%下降到20%,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应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如适当减免风险投资收益的所得税,对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免税,对其投资损失实行一定的税收抵补,进一步改革增值税计征办法,允许高新技术企业按技术开发费、新产品转让费等的一定比例计算进项税额进行增值税抵扣,提高其投资回报率。</P>
  (三)大力培养熟悉风险投资业务,综合素质高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是否具有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是决定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风险投资需要大批精通金融知识、懂得经营管理、有一定科技知识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企业家,作为风险投资的灵魂,他们是联接投资者和创业家的桥梁,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与风险投资家的素质高低密切相关。</P>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的商业化问题非常重要,然而如何评估一项成果的商业化前景,则需要懂得技术、管理、金融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风险资本运作主导型人才、企业管理主导型人才、财务分析评价主导型人才、风险控制规避主导型人才等四类人才。目前我国还十分缺乏全面具备以上能力的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同时提供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等各方面完善的配套机制,为风险投资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机会,建立涵盖经济、金融、管理、科技等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网络。另外,还要加快风险投资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一个风险投资人才流动和升迁的市场机制,为风险投资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P>
  (四)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积极介入风险投资领域,提供战略制定、产品定位、市场研究、资金筹措等中介服务,充当高科技投资项目供求双方的中介,沟通资金所有者与项目所有者,积极推动风险企业在的股票上市,充当风险资本退出的重要中介。大力培育各种代理、顾问机构,为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决策咨询和代理谈判等服务。发挥律师事务所在风险投资机构建立、运营及退出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评估机构在财务审计、技术估价、业绩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此外,还需进一步优化风险投资的社会环境和科技环境。</P>

关于什么是风险投资的论文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
  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将风险资本投向新兴的迅速成长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未上市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公司),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资本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通过上市、并购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并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投资对象:新兴、快速成长、有巨大竞争潜力
  资本属性:权益资本(中长期投资)
  投资目的:追求高额回报(财务性投资)
  二、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权益投资
  风险投资不是一种借贷资本,而是一种权益资本;其着眼点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而在于他们的发展前景和资产的增值,以便通过上市或出售达到蜕资并取得高额回报的目的。所以,产权关系清晰是风险资本介入的必要前提。
  2、是一种无担保、有高风险的投资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支持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的高技术企业或高技术产品,一方面没有固定资产或资金作为贷款的抵押和担保,因此无法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只能开辟新的渠道;另一方面,技术、管理、市场、政策等风险都非常大,即使在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的成功率也只有20%~30%,但由于成功的项目回报率很高,故仍能吸引一批投资人进行投机。
  3、是一种流动性较小的中长期投资
  风险投资往往是在风险企业初创时就投资入资金,一般需经3~8年才能通过蜕资取得收益,而且在此期间还要不断地对有成功希望的企业进行增资。由于其流动性较小,因此有人称之为“呆滞资金”。
  4、是一种高专业化和程序化的组合投资
  由于创业投资主要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加上投资风险较大,要求创业资本管理者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在项目选择上要求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精心组织、安排和挑选,尽可能地锁定投资风险。
  为了分散风险,风险投资通常投资于一个包含10个项目以上的项目群,利用成功项目所取得的高回报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并获得收益。
  5、是一种投资人积极参与的投资
  风险资金与高新技术两要素构成推动风险投资事业前行的两大车轮,二者缺一不可。风险投资家(公司)在向风险企业注入资金的同时,为降低投资风险,必然介入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咨询,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必要时甚 至解雇公司经理,亲自接管公司,尽力帮助该企业取得成功。
  6、是一种追求超额回报的财务性投资
  风险投资是以追求超额利润回报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投资行为,投资人并不以在某个行业获得强有力的竞争地位为最终目标,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实现超额回报的手段,因此风险投资具有较强的财务性投资属性。
  三、风险投资的四大要素
  1 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投向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不能满足投资人于短期内抽回资金的需要,因此无法从传统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获得所需资金,这时风险资本便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
  美国 中国
  年金 国外资金
  保险公司 产业公司(主要为上市公司)
  产业公司 风险投资公司(有较强的政府背景)
  个人和家庭 个人和家庭
  基金 非银行金融机构
  投资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国外资金
  2、风险投资人
  风险投资人是风险资本的运作者,它是风险投资流程的中心环节,其工作职能是:辨认、发现机会;筛选投资项目;决定投资;促进风险企业迅速成长、退出。资金经由风险投资公司的筛选,流向风险企业,取得收益后,再经风险投资公司回流至投资者。
  风险投资人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 称为风险资本家(adventure capitalists)。他们是向其它企业家投资的企业家,与其它风险投资人一样,他们通过投资来获得利润。但不同的是风险资本家所投出的资本全部归其自身所有,而不是受托管理的资本。
  第二类 是风险投资公司(Venture Capital Firm)。风险投资公司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公司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公司除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筹集风险资本外,同时也直接向投资人募集资本,公司本身也采用有限合伙制形式,投资人成为公司的有限合伙人,公司经理人员成为公司的一般合伙人),这些基金一般以有限合伙制为组织形式[虽然有限合伙制(LP)是主要组织形式,近年来美国税法也允许选用有限责任合伙制(LLPs)和有限责任公司(LLCs)形式作为风险投资公司另一种可选组织形式]。
  第三类 是产业附属投资公司(Corporate Venture Investors/direct Investors)。这类投资公司往往是一些非金融性实业公司下属的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代表母公司的利益进行投资。和专业基金一样,这类投资人通常主要将资金投向一些特定的行业。
  第四类 叫天使投资人(Angels)。这类投资人通常投资于非常年轻的公司以帮助这些公司迅速启动。在风险投资领域,“天使”这个词指的是企业家的第一批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在公司产品和业务成型之前就把资金投入进来。天使投资人通常是创业企业家的朋友、亲戚或商业伙伴,由于他们对该企业家的能力和创意深信不疑,因而愿意在业务远未开展进来之前就向该企业家投入大笔资金。
  3、风险企业
  如果说风险投资家的职能是价值发现的话,风险企业的职能是价值创造。风险企业家是一个新技术、新发明、新思路的发明者或拥有者。他们在其发明、创新进行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缺乏后续资金而寻求风险投资家的帮助。除了缺乏资金外,他们往往缺乏管理的经验和技能。这也是需要风险投资家提供帮助的。
  4、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风险投资实现增值变现的必经之路,没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使风险投资获得超额回报,从而使风险投资人丧失了进行风险投资的源动力。

资本运营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

资本运营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

  引导语:资本运营风险包括:体制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资本运营风险的来源主要由资本运营的特点所决定:即资本运营的风险性、资本运营的复杂性、资本运营的扩张性、资本运营的挑战性。

  一、资本运营面临的风险

  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着风险,这是企业资本运营特点所决定的。资本运营风险主要表现在:

  第一,体制风险。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有其自身明确的动因,这个动因必须表现为经济动因,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前提。但在我国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国家在进行资本运营时强调盘活国有资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带有较大程度的行政色彩,许多企业的资本运营都是出于政府部门的强行捏合而最终实现的,重组双方常常缺乏利益冲动而缺少重组动机,导致管理层对重组后的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缺乏了解,并难以适应长期的运作,从而使企业资本运营在一开始便潜伏下风险隐患。第一,由于企业缺乏资本运营方面的人才,使资本运营的规模和质量受到制约。目前,我国投资银行的经营运作才刚刚起步,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制约着整个证券业和并购业务的发展,而一哄而上的大规模重组事件的快速涌现,在缺乏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必然会给企业后期的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第二,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重组时所采取的大包大揽的做法,比如以非经济目标代替经济目标,过分强调 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 的解困行为等,背离了市场原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风险。第三,被并购企业人员的安置因体制影响,常常被作为重组时的一项重要附加条件。这种接收或重组本身为重组企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第二,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重组者在并购完成后,无法使整个企业集团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以及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共享互补等效果,甚至整个企业集团还遭受被并购进来的新公司的经营

  拖累。企业搞资本运营,首先要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考虑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要素与本企业生产要素的协同性。还要考虑被兼并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如果被兼并企业产品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将面临很大风险。

  在经营风险体现为生产要素质量不高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方面。尤其是当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进入较为生疏领域的时候,更需要把管理能力能否适应新领域的要求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否则的话,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借以分散风险的目的非但不能达到,弄不好反受管理风险之累。

  在企业财务方面,企业负债结构的合理与否也是资本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风险。企业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资本收益,但是资本经营,特别是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活动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一般来讲,企业不可能通过自有资本来完成一项巨大的兼并收购工程,这样做即便成功,也是不经济的。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债务杠杆来完成兼并收购,但这样做财务风险很大,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发生巨变以及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情况下,以高负债进行资本经营,其财务风险就更大了。

  第三,市场风险。资本运营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一些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也给企业的资本运营带来了各种风险。(1)市场行情的变动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方面将会影响到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导致收购或重组受阻,另一方面还可以影响到企业收购的成本及目标公司的选择。(2)由于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足,加上市场信息本身就具有不充分或不对称特点,也是造成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到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动影响。目标公司采取的各种反收购措施,无疑对收购方构成了相当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要制定详细的收购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的估计,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收购,否则要冒很大的反收购风险。

  第四,法律法规风险。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各国政府都制定了维持公平竞争,限制垄断的 反垄断法 或 反托拉斯法 等,这些法案使大规模的有可能形成垄断的并购受到限制,从而使并购企业亏损惨重。目前,尽管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反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的法规,但公司法中含有某些增加交易透明度、维持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条例。企业在资本经营中,特别是在兼并收购中应进行仔细研究以尽量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法律限制,从而使交易成本增加。目前我国制定的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中规定,收购方持一家上市公司5%的股份时必须进行公告,以后每增持2%均要进行公告,持有30%股份后要求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如果得不到收购要约豁免,该项规定会使并购成本大幅上升,使并购计划几乎无法完成。

  二、资本运营风险来源的决定因素

  资本运营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渠道,既有系统性风险,又有非系统性风险,既有来自外部的风险,又有来自内部的风险。但我们认为资本运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资本运营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由资本运营的风险性所决定。资本运营是企业高级的经营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存在各种风险。企业进行资本运营,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形式,拥有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这实际上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或资本市场购买企业产权的一次巨大的投资活动,而且是一次风险性极大的投资。并购对象选择是否得当,本企业的资源状况是否与所选择的并购对象对于资源的需求相匹配,这对企业来说,直接影响其并购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因而带有很大的风险性。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是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成功率也仅有50%。在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有的企业在没有弄清楚目标企业的资产、债权、债务状况及其出售动机的条件下,盲目并购,结果背上包袱,跌入了 陷阱 ;还有的企业高估本企业的资源条件,特别是融资能力,结果使并购无法完成,或者虽然完成了交易,却无力进一步投入资源进行消化吸收,企业的资本经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不但不能把并购企业搞活,反而恶化了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说是 赔了夫人又折兵 。

  其次,由资本运营的复杂性所决定。资本运营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相比,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战略。资本运营战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包括企业经营领域和行业的选择。(2)在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指导下,选择具体的资本经营战略,如采取兼并、收购,还是控股、参股或其他产权运作方式。(3)对象企业的选择,以及本企业资源的评价、机会、风险分析等。(4)战略的实施,包括资本筹措,对象企业资

  产评估、谈判、交易及其并购之后的生产、组织、财务、人事等方面的整合。资本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经过一系列前后相连、环环紧扣的战略过程,每一个战略阶段和战略环节,都必须谨慎操作,否则,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第三,由资本运营的扩张性所决定。资本运营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的具体发展战略,是一种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战略手段。扩张性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特性。虽然就全社会来说,资本运营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社会资源总量,只是改变了这些资源的原有配置,提高了这些资源的运营效率;但是就进行资本运营的企业来说,它所能够控制、运作的资源却增加了用少的资本,控制、推动更多、更大范围的资本,使其为本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企业的原有资本产生出一种 放大效应 、 杠杆效应 ,从而产生最大限度的利润。当然,扩张性是就资本运营战略的一般特性而言的,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当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不利,以及本企业资源约束较大的时候,企业也需要缩小 资本 规模,实施收缩战略。比如,将企业资本从不利的行业、企业退出等。实际上,资本运营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实现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资本扩张,也有资本收缩,而更多的则是对资本的重组和组合。

  第四,由资本运营的挑战性所决定。资本运营战略,是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制定的,或者是企业发现了有利于本企业扩张发展机会,或者是企业为应对外界环境的威胁、压力和挑战所采取的行动方案,因而,它要求企业不仅仅停留在适应外部环境这一层次上,还要强调企业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主动出击,主动进攻。资本运营如同一个大 魔方 ,变化无穷,奥妙无穷,同时也充满着风险,有些企业通过资本运营迅速崛起,而另一些企业却由于资本运营失误而跌入 陷阱 ,一蹶不振。

  三、防范和化解资本运营风险的措施

  与商品经营相比,资本运营要复杂的多,企业进行投资、控股扩张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企业风险的扩张。为了使企业的资本运营、资产重组工作达到预先设定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对资本运营工作本身风险的防范。

  首先,选择和引入符合条件的资本运营主体。符合条件的主体应该是:(1)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具有控股和资产置换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其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方向;(2)资本运营、资产重组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都是为了企业自身和被控制对象的长期和长远发展;(3)企业本身已形成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和较为齐全的经营管理班子,具有吸收、消化被控资源的能力。上述各项条件是一组相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否则资本运营将给企业招致更大的风险。

  其次,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资本经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

  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使股份化改造、兼并收购、合资嫁接、联合协作等资本经营方式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否则,为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企业发展将无从谈起,资本运营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注重企业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的巩固和长远发展,以此为基础开展资本运营。已有的实践证明,资本运营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切并购业务都必须围绕主营业务而进行,否则,必将本末倒置,使企业发展误入歧途。瑞典的伊莱克斯集团公司是国际上知名的资本经营成功的典范,该公司资本经营成功的秘诀在于:在实行并购战略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宗旨,就是所有兼并收购活动都必须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即家用电器和商用电器。对并购公司中与核心业务无关的部门或分公司经过整顿和包装后将其出售。这样,该公司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以分拆出售所并购的企业这一方式取得了大量的利润,获得了需要的生产要素,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从而使这样一个制造煤油灯的作坊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巨人。

  第四,应从财务的角度对资本运营、资产重组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这些分析包括:对重组成本的分析比较、对重组效益的预测、对企业的财务承受能力的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出最佳的重组方式,制定周详的重组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及早制定对策。某些企业可能会过分注重资产重组的表面形式,而没有对整合发展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实际上,整合过程就是企业经营由扭曲向主题回归的过程,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日后的经营状况。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除此之外,无论多好的重组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都可能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这就需要经营者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

  第五,在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的作用。实践证明,中介机构在为企业设计重组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协助制定和实施重组具体方案中,能帮助企业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

  第六,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如何通过降低资本经营成本来规避风险显得尤为重要。(1)要尽量采取 选择性收购 方式。所谓 选择性收购 ,就是收购方不必将 肥肉和骨头 一同收购,而是从中挑选出。具体来说就是要甩掉债务包袱和人员包袱。这样,收购方通过注入一定的流动资金,很快便可以启动生产,并实现 扭亏为盈 。由于目前各地破产企业财产普遍存在 变现难 的问题,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目标企业财产价值往往被低估,有利于收购方通过对同行业中的低效益或微亏损但确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有选择的收购,使得被收购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熟练劳动力等有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另起炉灶重新投资建厂要经济得多,是企业实现资本低成本扩张的一

  个现实途径。(2)利用企业法人股和国家股股权有偿转让实现低成本运作。一般来说,企业在确定是否要兼并企业时,往往会考虑并购的资本成本。当并购的这一资本低于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时,这种并购才算是合算的。由此看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的大量股权有偿转让资本重组案例中,由于通过法人股或国家股的股权转让来控股目标企业,其股权转让价格是由双方协议确定,一般略高于目标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值,却远远低于目标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价格。即使把并购企业用于目标企业重建时所需的重置资本成本加进去,仍然是远远低于目标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总额。法人股、国有股的有偿转让,显然为并购企业降低并购成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股权交易对象。由于中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股本构成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国有股所占比重较大且不能流通,使得企业并购多采取在市场上协议收购方式进行。如1997年6月中远洋运输公司以每股3元的价格协议收购众城实业发起人法人股,耗资2.5亿元控股众城实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3)通过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无偿划拨实现低成本扩张。例如,天津美纶、四川制药的股权转让案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通过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无偿划拨实现股权的转移,将四川制药国有股权无偿划拨给四川全兴集团,天津美纶的国有股权无偿划拨给天津泰达集团。与众城实业的股权转让相比,这无疑是更具中国特色的高效率、低成本资本运营的方法。为推动国企改革,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国有股东如能够将失去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无偿划拨给未上市的优质国有企业,不仅可以实现非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实现低成本的 买壳上市 。这在目前的资本重组事件中是很有特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资本重组改革国有企业的新的尝试。(4)通过杠杆收购实现低成本资本运营。杠杆收购1980年代曾风行于美国。杠杆收购简单地说,就是借钱融资来完成收购公司的交易。通常收购者只有一成本钱,其余九成由投资银行代替收购者发行垃圾债券和向商业银行贷款筹集,也就是说用很少的钱可以完成大规模的交易活动。这就为实现企业 小吃大 、 蛇吞象 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杠杆一词在财务上是指股本与负债的比率,因而也可以把杠杆收购称为高度负债的收购方式。称这样的收购者为 收购艺术家 是再贴切不过了。他们在做出精确的计算以后,使得收购后公司的收支处于杠杆的平衡点。

  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贯彻和实施来看,对资本运营成本的高低划分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如果高成本扩张可能带来理想的收益,这种扩张的成本从长期看就是低的。相反,如果妨碍了实施正确的战略规划,或执行了错误的战略,成本扩张的结果可能是惨重的代价、极高昂的成本。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