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保护, 教育 为法”,教育是影响人类思想和行为最为深刻的手段,环保教育发挥着培养人类正确的环保理念的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环保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 试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
论文摘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环境教育;化学教学;应用
社会的不断发展,显示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而产生巨大力量,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平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遭受破坏、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加速了建筑物的腐蚀、使皮肤发生癌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地表气温升高、土地沙漠化……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匮乏,使得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刻不容缓。重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树立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是责无旁贷。环境污染大部分来自化学物质,在处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要用化学知识对污染源、被污染物进行分析、处理;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要用化学知识加以控制和解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已成为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实验技能,还要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监督和抵制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贡献。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因素,确定教学要点,将本学科涉及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在化学教学中,注重相应的知识点,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例如:学习“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固定的,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使得气候变暖等。在介绍煤时,让学生了解煤的组成,煤燃烧时释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其中一氧化碳是剧毒物质;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还可以介绍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等。
2 在不影响原有实验目的、观察现象、效果和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 方法 、改进仪器组装或实验形式,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可着重从药品用量、仪器组装、废弃物利用和处理、采用微型化学实验等方面考虑。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将铜片改用铜丝,不需要反应时,抽出铜丝,反应即可停止;又如铜和稀硝酸反应中,用注射器代替试管进行实验,使装置成为封闭体系,易于对比、观察,药品用量较少,效果明显,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在实验中尽量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要注意妥善处理废弃物,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 密切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学生可利用一些小长假在家乡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如调查当地工厂向大气中排放了哪些有害气体和烟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那些危害?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学校可以成立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环保活动,如利用pH试纸测定 雨水 的酸度,检查校园环境,监督学生不使用塑料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请环保部门的同志向学生介绍环境现状,环保工作的新进展等。学生在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
学生可借助学校、班级的 黑板报 、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开展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放飞绿色的希望”,“让花草芳香,让鸟儿歌唱”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不同 渠道 了解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专题讲座。如大气问题专题讲座、水问题专题讲座等;也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如“煤的燃烧”、“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等进行专题讲座。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环保教育涉及到学习、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广大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 试析环境保护的新助力 》
论文摘要 新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事业的讨论热潮,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作为污染治理的新举措也成为学界广为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及《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分析,从而对我国现有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能对我国环保事业有所助益。
论文关键词 第三方 环境污染 治理模式 市场机制
一、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的肇始
在万众瞩目下,新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于2012年8月31日正式提出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历时近两年后在2014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八次会议上终于通过了表决。基于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这一次的法律修订不仅承载着扭转环境问题恶化局面的希望,也面临着异常艰难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确实也重拳出击,规定了许多严格的针对违法者的惩处 措施 ,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也有了诸多新的突破,而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问题在整个环保法修改的过程中引起了学界的广泛热议,成为了此次法律修订的焦点话题。
所谓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以下简称“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 这一概念尽管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实际上早已纳入到我国的环境治理模式中,并将对我国环保事业未来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我国对于政府管理模式的探索虽晚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府转型理论。2012年,党的 报告 系统的阐明了我国的服务型政府理论。服务型政府就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满意的政府,为此就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这就必然要求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随后,在党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有要“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明确表述,这说明第三方治理是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二、我国第三方治理机制的现状与困境
(一)我国第三方治理机制的立法现状与漏洞
2014年4月24日,新的《环境保护法》通过修订,尽管没有明确的提出第三方治理这一概念,但其对环境监管措施的强化和完善对第三方治理机制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按日计罚且数额不封顶、立法授予环境保护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企业违法排污设备的查封、扣押权等措施提高了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其次,针对政府部门的环境监管不力与违法行政行为也明确设置了区域限批、引咎辞职等制度,进一步使环境监管与责任立法体系更周全,威慑力也更为明显。这也促使企业在污染治理责任履行方面更合法、合理地予以成本效益分析,进而创造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主体介入及污染治理专业化、社会化的现实需求,最终为该制度的构建奠定现实基础。
2014年1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体系化地规定了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机制的法规性文件。该文件包括六大方面,共计22条,从总体要求、市场培育、企业的参与机制到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等方面较完备地建立起了我国第三方治理机制的具体架构。这可以说是我国推进环保工作的一大突破,不仅为我国开展第三方治理探索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和规范,也将会对激发社会各界资本进入环境污染治理市场的积极性,健全国家环境保护体系产生能动的正面影响。
除上述效力较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外,还有许多涉及到具体的第三方治理机制运行的规定散见于我国地方性法律法规中,更为切实的指导和规范着第三方治理机制的实际实施与操作。但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我国在立法方面对第三方治理模式的规范还是极为欠缺。一方面,作为指导我国整体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显然对第三方治理不够重视,没有在条文中对第三方治理模式做具体的规定,仅通过三十六条和其他完善环境监管和责任体系的条款侧面体现出对第三方治理模式的鼓励和支持,这无疑不利于第三方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在新的《环境保护法》通过后出台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虽然全面的针对第三方治理模式进行了论述与框架构建,但这一规范性文件效力远远低于《环境保护法》,而且只是对第三方治理模式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宏观层面的较笼统的规范和指导,并没有具体落实到某项详细的制度,其对第三方治理关系的各方主体实际上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二)第三方治理机制在我国的实践与问题
一个新的制度的诞生,往往离不开无数次的探索与尝试。在我国没有出台具体的关于第三方治理的法律规范之前,在实际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就已经有了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者。在上海,第三方治理在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早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结构,早在17年前一些企业就开始从事专业的污染处理工作,1999年就已涉足第三方治污市场的上海天成环保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也早早萌发了专业的污染处理与环保技术企业,致力于帮助排污企业对其造成的污染进行符合环境标准的治理并以此获得相应报酬。
尽管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第三方治理的模式已经显现出其在污染治理中的独特优势,然而囿于我国相关立法的缺乏和环保理念的滞后,第三方治理机制在实践中仍存在相当多的矛盾与问题。其一,从事环保与污染处理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发展程度不均,往往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北上广等大城市经济水平高,人口密度大,环境污染自然较为严重,因此第三方治理企业的发展空间就相对广阔,然而我国现在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再是改革开放以前的集中爆发的模式,而是呈现出“遍地开花”的不断蔓延与升级的状态。现在农村和中小城镇的污染问题也让人不容忽视,然而由于经济水平落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正规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多不愿意进入这一领域提供服务,所以导致这些地区的环境治理仍延续以往低效的运行模式。其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缺乏增加了第三方治理机制进一步发展的难度。长期以来,我国对第三方治理模式的规范和引导不够,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来明确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地位和发展方向,使得新兴的第三方治污企业多年来都是在“摸石头过河”,无形中为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发展增添了许多障碍。
三、对我国第三方治理机制的完善建议
铺陈于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第三方治理机制无论在立法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亟待解决,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有助于第三方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一)完善针对第三方治理机制的相关立法
首先,在新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中没有相关条文明确规定第三方治理机制这一制度,以笔者之愚见,希望在未来的法律修订中加入对该机制的具体规定,在全国人大立法层面进一步表明国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第三方治理主体购买环保服务的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如在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这一部分中添加相关内容,因为第三方治理机制恰恰代表不同于政府的来自于市场的私人的一股环保力量。
其次,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也应当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政府出台这一规范性文件的目的主要是给现在各地的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一个宏观性的指导,从而督促各级政府加快推进该模式在地方环境治理方面的运用,而该模式最终可能要依靠地方政府和人大制订更为具体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来作为实施依据。然而从长远看,地方立法虽可以在短期内更为灵活地推进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发展,但同时也会造成各地第三方治理机制之间衔接上的矛盾,例如第三方治理企业的准入标准、环境治理标准的不同等。因此,在各地的第三方治理 经验 较为丰富的时候,我国仍须出台更为完善的、系统化的《第三方治理指导意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度的地方立法可能会造成的混乱问题。
(二)建立健全污染治理交易市场,强化相关政策、资金、技术支持
第三方治理在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环保市场化的实践方式,在传统的“政府——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关系中引入代表市场资源的第三方治理主体,以期能运用市场机制在降低治污成本的同时提升治污效力的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健全的染治理交易市场,具体来讲就是我国须做好第三方治理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明晰排污企业和治理企业间的责任承担问题等方面的工作,进而为第三方治理模式培育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此外,环保行业的运营具有投资成本高、收益缓慢、技术性强的特点,一些早期的环保企业从事多年第三方治理服务,直到近期才有了较为可观的回报,针对此种特点,政府更应该积极采取全面的资金、技术等各种支持措施。
(三) 普及环保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深入的环保教育,有助于让所有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民众基本的环保知识与技能。当民众具备了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素养的时候,每个公民都会发自内心的去保护环境并且摈弃污染环境的行为,正如日本著名法学家川岛武宜所认为的那样:“ 反思 性的、自觉的个人既是自己的立法者,又是自己的法官。”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良好的环保意识可以为第三方治理机制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结语
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呈现出跨流域、多发性等复杂的特点,而各国环境污染治理的立法与实践也表明,单纯地依靠以行政机关为主导的国家治理模式早已难以适应现在环境污染出现的新形势。现在的环保产业最急需的,是建立一种体制机制,把市场、技术和资本融合在一起,让民间资本真正能够进入这个领域,变成现实的市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即是这样一种依靠市场机制对污染治理实践提供有效激励与约束的创造性的污染治理方式,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极具前景,希望这一制度的创新能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 试论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保教育 环境污染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拓宽学生环保视野。在化学课教学中,对学生适当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加强环保知识宣传
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提倡使用布袋,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不燃放烟花爆竹,使用节约型水具,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等。在生活上穿棉质衣服,多吃素食,住小户型房屋,少开车,少用一次性筷子等减少二氧化碳地排放量。?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如工厂的烟囱冒黑烟,工厂的污水排入河流,河流上浮满垃圾,土地板结断裂等。告诉学生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生对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往往更加相信,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结合图片、录像等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中产生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教学中应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环境的情感。如:美国多诺拉因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2.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学习 九年级化学 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保护空气”一节中说到“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同时,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第30页左图以发人深省的幽默漫画为主线索,引出了”温室效应、臭氧的困境、酸雨、汽车尾气等多个专题的学习。?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爱护水资源”的学习中,对中国水资源特点、全球水资源概况与分布、水污染、水的自净等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又如:草原的开垦、森林的砍伐,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越来越多的有机物排放到水中,这些有机物易使水“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茂盛,从而过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中缺氧,使水中鱼类等因缺氧死亡。?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62页对水的污染及防制已作了明确的阐述:“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如,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应该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3.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在教学实验室药品的使用后应将药品放在指定的位置,不能乱丢乱倒乱放,也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时,一部分学生对此无法理解,我们可以把学生用过的药品取一小部分溶于水,看到水变色后,他们认为这已经不能用于另外的实验了,水已经被污染了;这时要求学生 总结 ,经过讨论之后的结论是:“使用过的药品要回收利用或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从而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九年级化学主要涉及的环境问题:①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②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③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④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又如,在硫粉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的性质会形成“酸雨”,“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可以使河流、湖泊招受污染,可以使土壤酸化;消除措施:①采用低硫的煤,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的开发利用。③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为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4.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火电厂、水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学生的 社会实践 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环境保护教育,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
参考文献?
[1] 《学校环境教育》,远方出版社,北京环境教育学会理事韩静编著(共20册)?
[2]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张季中主编?
[3]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
有关学校环保教育论文推荐: 1. 环保教育论文
2. 环境教育论文
3. 浅议环保教育的研究论文
4. 关于环保教育的研究论文
5. 关于幼儿园环保教育的论文
6. 初中环保教育论文
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不存在有任何意义。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环境的政治论文,大家参考!
环境的政治论文篇一:《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
摘 要:论述了生态环境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代际平等“;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另一个目标。
关键词:环保;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环境危机是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我们要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近代的机械论世界观及(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为基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料仓,毫无内在价值可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的奴仆。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硬核的世俗人本主义,则把人完全理解为一个受其感性欲望驱使的“奴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既然文明的指向是使人的欲望的满足,那么提高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能力,使人们的越来越膨胀的欲望得到满足,便成了近现代文明的基调。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代际平等”。确实,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还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人们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对自然的开发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非常遥远。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及有限的开发力量而言,自然的财富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毁灭后代的生存家园;即使一个地方的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们还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生存。加之人们的知识非常有限,无法准确地预见其行为的遥远后果,所以,对遥远的后代的伦理关怀基本上没有进入古人的思维视野。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代际图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爆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当代人(具体的正在活动的一代人)的努力。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个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关键。
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也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
要在全球的范围内实现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目的,国际社会就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在民族国家层面,政府应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鼓励企业与个人的环保行为。在国际层面,人类应建立一个更加公正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和平,反对军备竞赛,使各国能够更多地把有限的资
源用于保护我们这个“唯一的地球”,而不是用于研制“先进”的杀人武器;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增强欠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积极配合各种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发起的保护地球的民间环保活动。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愿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对任何一种法律的主动遵守都来源于对该法律的道德合理性的确认),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吸收我们排放的废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都生存在一个渺小的“地球村”中;为他人敲响的丧钟,也是为我们自己敲响的丧钟。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的消费习惯直接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购买和使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无异于支持破坏环境的行为。购买和使用包含濒危动植物成份的产品,则等于间接毁灭濒危物种。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应把手中的货币选票投给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并选择一种崇尚俭朴的绿色消费方式。
环境的政治论文篇二:《浅谈环境保护常见问题及应对 措施 》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关注,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其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环境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环境问题;土地沙化;环保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人们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发展再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环境保护政策,使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局部地区的环境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可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1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1.1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目前,部分地区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还是远远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对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我国有约26%的地表水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流经城镇的约9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约75%的湖泊存在富营养化污染;各地重点城市中有30%左右的饮用水源未达到国家Ⅲ类标准;近海域水体质量不容乐观;部分河流水生态功能失调;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重要生态区生态功能逐渐的退化[1]。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城市,农村的环境问题也在日益的突出,土壤污染物严重超标,危险废弃物、汽车尾气以及有机物污染等持续增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非常艰巨。发达国家长时间的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在日益的显现,我国已经进入了环境污染问题多发期以及环境矛盾的凸显期。
1.2 我国环境保护重要性分析
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且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压缩型以及复合型发展态势。环境污染不仅仅给社会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乃至人类后代的生存发展。在未来的15年内,我国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经济总量也会翻倍增长,面对资源消耗也将持续的增长,同时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必须将环境保护问题摆在一个战略高度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设全面小康生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有力保证。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快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证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发展空间。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集中精力解决好环境问题。
2 我国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 环保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出台的环保、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多,研究结果也是林林总总,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控制我国环境恶化、能源使用率低等环境问题现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律不完善。首先就是环保法律没有与时俱进,自《环境法》颁布以来已经将近20年了,在这短短的20年内,我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法规已经没有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不少环境污染工厂钻法律的空子但是却没有依法予以严惩。同时,在法规中也只是制定了一些基本的原则,而没有真正的具备实施的条件,部分的主要环境法规还存在许多的空白及漏洞,导致了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制约。
2.2 监管制度不健全
在目前国内的很多地区,环境保护受到地方经济的干扰,地区内的一些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工厂同时也是纳税大户,在地方保护下可以轻松的避开法规的追究。与加速实现工业化相比,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因此,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规范等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国家环境投入也是明显不足,尤其是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前者服从后者。由于受到地方保护以及经济利益的推动,使得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规范很难有效的执行,从而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3 环境规划没有真正落实
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中,环境规划没有落实到位现象经常发生。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这种规划可以将各个行业、部门的环境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全面的环境保护目标。大量的实践 经验 证明了,对环境进行全面规划是实现环境保护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经济的措施之一。但是,显示中的环境规划远远没有达到与经济、城市建设规划相同等的地位,在城镇建设中也暴露出了布局分散、不合理的问题,对环境的集中保护非常不利,也增加了对环境进行集中治理监管的难度与成本。
2.4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资金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与地方投入资金不足,另一个是企业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国家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引起我国环境保护形式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内蒙古等地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土地沙化现象,沙尘暴常见,就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但是目前,国家对这块的资金投入有限,远远无法满足治理需求。企业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变现为,在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虽然受到了环保局的治理通知,但是所需的治理费用高于整个企业的产值,企业无法承担这笔费用,而政府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理费用的投入,造成了恶性循环。
3 我国环境问题应对措施
3.1 加强培养环保意识与 教育 工作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必须加强对人们群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加强其环保观念,提高安全环保意识。在各高校要开展环境宣传保护的教育课程,讲授必须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习惯,组织开展学生参与的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征文等,加强学生对生存环境的热爱。在各个社区大力的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通过循环的科普教育,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教育、环境法规认识以及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个人都形成对他人、社会承担责任,对自己的后代负责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自身的环保观念,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3.2 有效落实环保责任制
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要根据法规约束地方政府,并对其地方环境破坏负总责,将环境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责任制,并要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与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之内,研究绿色经济核算 方法 ,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环境问题与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相关环保部门要定期的公布一次各地区行业的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情况,方便社会群众进行监督,同时建立环保工作责任制,对于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到位造成的重大环境问题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3.3 建立完善环保管理体制
建立并健全国家到地方的监督检查以及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国家要加强对地方级的环保工作的支持与引导,健全区域环境检测机构,协调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所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地方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内的环境问题负责,监督以及规范下一级政府部门的环保工作,对重点环境问题企业要加大监督力度,并且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监督责任制,并推行职业资格管理。对县级及以上人们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的建设工作,落实职能体制的编制与经费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 总结 并探索管辖区域内的环保机构新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环境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杨晓波.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J].农村科学实验,2011第2期.
环境的政治论文篇三:《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目前,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环境治理要求的深入,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知识与动手能力,因此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从教材的选定、实验类型的增加、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要求的提高,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应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其运用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实践技能,适应工程教育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因此,专业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科,进行实验教学方案的研究和创新,从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单一
现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多为课本后附带的实验课程,存在部分内容陈旧过时,涉及的面不够广,不能根据仪器设备的发展更新很好地更改实验内容。
2.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目前的实验都是老师讲完实验原理,然后再写好实验步骤,老师配制好实验溶剂,调试好实验仪器,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去做,然后得出结果,写实验 报告 。其结果是学生只是循规蹈矩,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不能学以致用。
3.实验成绩的评定
目前实验课的成绩主要是看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这样就容易造成不做实验或成绩差的同学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
4.教学方式单一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讲,然后学生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如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很少也很难去解决。
二、解决的方法
1.教材的选定
集思广益,结合实际自己编制实验教材,这样既能不断地更新旧的实验步骤,又能针对现有的仪器设备做到物尽其用。
2.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设计型实验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步骤,需要由学生自己探索实验条件,这样就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例如,要设计水中某种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就需要学生对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提取方法,污染物的检测方法都要了解,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把化学知识,环境监测等课程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通过设计型实验,学生会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实验技术知识。同时设计型实验以组为单位,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合理,互相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要针对某个具有综合意义的实验系统,综合运用基础课程知识进行实验。
3.开设研究型实验
现在很多高校,把一些涉及大型仪器的实验都作为演示实验,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可以由学生申请运用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完成污染物的在线、痕量的监测。当然整个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个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些大型仪器的运用。
4.考核方式的改进
一改以前的实验报告定分制,把实验课程分数分为:实验理论考试分、实验操作分、平时成绩和综合性大实验等几大部分,这样可以充分的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另外,有时也可以把实验结束后实验室的整理记入总成绩中,因为在试验中养成做科研的良好态度,对学生以后工作或者继续深造都是有好处的。
5.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把一些实验过程或大型仪器的操作过程制作成DVD,传输到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观看,给学生非常直观的印象,节约了教学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通过留言或对话的形式来解决。这样可以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一些实验内容繁多并且有危险性的实验课程,可以采取仿真教学,通过仿真教学可以把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生动表现,而且节约了成本。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及继续深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作了初步的探讨,当然这里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力争在实验教学上努力创新,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杏妹.环境专业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0,(5):157.
[2]陈穗玲,谢文彪,曹小安,等.环境监测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J].广东化工,2008,(5):29-31.
[3]姜华,那杰,谢明杰,邹伟,崔玉影.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4]腾丽华,林建原,夏静芬,等.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10,(3):89-92.
猜你喜欢:
1. 环境改变人生议论文
2. 环境保护议论文1000字
3. 保护环境的800字议论文
4. 环境为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 关于环境的论文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
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
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
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
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
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
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
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
(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
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
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
(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
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
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
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
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
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
(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
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
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
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
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
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
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
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
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
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
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
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
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
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
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