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合编 土力学》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东南大学合编 土力学|B0982 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冲刺 12讲|B0981 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真题解析 12讲|B098 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 18讲|土力学(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pdf|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8.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7.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6.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5.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4.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3.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2.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1.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10.flv|东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土力学》考点精讲09.flv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系85周年,土木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并在2005年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和2007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依托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特点的发展历程。
(1)施工课程从《建筑施工》拓宽到《土木工程施工》
东南大学的施工课程教育始于1953年,在苏联专家萨多维奇的指导下,钱昆润教授开设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课程;1955年杨宗放教授开设了建筑安全与防火课程;1957年肖炽教授开设了建筑施工课程并编写了建筑系建筑施工课的讲义。从1959年至1998年,施工课程的名称一直为《建筑施工》,施工内容有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部分组成。东南大学老一辈施工教师钱昆润教授、杨宗放教授、方先和教授、杜训教授和肖炽教授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本科生讲授了以房屋建筑工程为主的施工知识。
东南大学在1999年开始实施宽口径的“大土木工程”教学体系,专业名称由原先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建筑工程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教学也从原先的《建筑施工》整合转向《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能适应桥梁隧道和市政工程施工的全面拓展。
(2)50年施工教材建设坚持不懈,教材内容不断出新
从1957年肖炽教授编写建筑施工课的讲义至今已有50年,这50年中,施工课程的老一辈教师将施工教材建设的接力棒交至下一辈教师,实现了不间断的传承,并有不断的创新。
1965年东南大学与同济大学合编了建筑施工教材,并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2年至1975年,施工教研室的杨宗放、方先和、杜训和钱昆润教授均在三年调研收集当时最新施工技术和组织资料的基础上,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等五学校合编的建筑施工教材,1979年正式出版,该教材成为文革后的高校主要施工课程教材,印数达19万册。
1988年该教材仍由原五校修编,东南大学方先和教授为该教材的主编之一,钱昆润、杜训和肖炽教授参加,又将当时施工新技术编入了教材,该教材印数达30万册,在国内施工界影响很大;该教材于1998年再次进行了修订,重新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方先和教授将接力棒传至课程负责人郭正兴教授,他成为该教材的副主编。
1998年施工教研室组织了全体老师在总结1979年由东南大学参编的五校合编《建筑施工》以及1988年由方先和教授主编的仍为五校合编的《建筑施工》教材的基础上,将使用了4年的讲义修改完善,正式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正兴、李金根主编《建筑施工》教材。该教材受到多所院校好评,并被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扬州大学等选用为本科施工教材。2007年,在原《建筑施工》教材基础上,扩充了大土木施工方面的内容,兼顾了房屋建筑与桥梁施工,创新出版了附有土木工程施工助学图片光盘的立体化教材(图6),该教材在2007年本科施工教学中使用,反响强烈。
(3)构建递进分层教学模式,施工科研与施工教学相长,教学内容与施工技术发展同步
东南大学老一辈施工教师杨宗放教授、方先和教授、肖炽教授、钱昆润教授和杜训等在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界都属大师级人物,从而为东南大学的施工教学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学科土壤和长盛不衰的发展动力。我校施工教师一直在全国土建类高校的施工教材编写和施工教学研究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方先和教授曾担任全国教指委“建筑施工指导小组”委员,郭正兴教授目前为全国高校建筑施工学科研究会的理事长。
施工课程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一直是《建筑施工》一门课,内容包含了建筑施工技术和组织。为拓宽施工知识,1982年肖炽教授为本科生开设了《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施工》选修课;1987年方先和教授为进一步强化施工教育,又为本科生开设了《高层建筑施工》选修课。1982年杨宗放教授开始招收施工硕士生,并为研究生开设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课程;1985年建立了“土木水利施工”硕士培养点,方先和教授和肖炽教授也开始招收培养施工硕士生,并进行施工专题教育。1998年课程负责人郭正兴教授成为全国土建类高校中首个培养施工博士生的导师,并招收培养施工方向博士生,为研究生开出了《土木工程施工基本理论》、《大型复杂结构施工》和《土木工程施工前沿技术》等后续课程;李维滨教授开出了《大跨空间结构施工》研究生课程,在本科施工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硕士的施工知识教育。2005年东南大学建立了“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的二级博士点。
从2002年开始,对应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改革,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也做了相应调整,主要突出递进分层教学,相对缩短同一学期的内的学时分布。将原80学时的建筑施工(含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分成两部分:《土木工程施工上》—基本工种工程施工(32学时),《土木工程施工下》—项目工程施工(32学时)。将施工组织调整到《工程项目管理》中。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教学内容必须与当前土木施工技术发展同步的课程,课程教给学生的施工知识不能落后于工程目前应用水平。2007年出版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和现代施工技术后续课程反映了2006年所获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代化体育场施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多项省市施工科研项目一、二、三等获奖的科研成果,如施工教材中模板工程中的早拆模新技术、预应力孔道的真空辅助灌浆新技术、预应力钢结构新技术以及大跨结构安装新技术等。施工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师参加多项重大工程建设的机场、车站、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场馆工程,大跨径桥梁工程和城市高架和隧道工程,组织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毕业设计参观或直接在工地实践,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提高了对施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与时俱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东南大学施工课程教学团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全国首先创新实施了“开放式”施工生产实习,但开放式生产实习也存在过程控制相对较难的状况,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总结出一套“放”与“收”相结合的闭环生产实习质量保证体系,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又确保了实习的实际质量。
在今天新形式下,针对“80后和90后”学生动手能力薄弱,开展专项技能实训,提高动手能力。结合东南大学施工研究所在预应力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模板工程技术方面积累的科研与工程应用经验,穿插于施工深化教育期间,以兴趣团队的形式利用课后时间,分组开展高大支模施工、预应力张拉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专项高级技能实训,加强了“80后和90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过三年试点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我国高校解放初就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1995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原有的房屋建筑、桥梁建筑、地下建筑、岩土勘察、道路工程、铁道工程、矿井建设等相应的分化过细的专业重新合并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即成为现今的被称之为“大土木工程”专业。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以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办学的根本使命。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23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目前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就业一直良好,生源优质丰富,入读学生的考分高。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宽口径土木工程专门人才,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会施工”的基础教育课程,“以工程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实践环节模块,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培养计划”,课程目标是通过课堂传授、生产实习及高级技能实训,夯实施工基础知识,具备工程施工基本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去工程施工和管理单位就业和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设计:整个课程内容的设计围绕培养学生“会施工”的目标,依据施工课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按照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进行递进分层式教学内容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内容总体分为课堂理论授课、施工实践及综合应用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内仍按递进分层模式进行架构,课堂授课按递进分层教学模式分为基本工种工程施工与项目工程施工(佐以及时更新的讲座形式的施工技巧教学,讲课内容紧密结合最新施工技术发展,反映施工前沿技术);施工实践部分也按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分为感性认识实习、高级技能实训及生产实习;综合应用则以课程设计形式展开。
1)施工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知识授课按照递进分层教学的模式分为基本工种工程施工与项目工程施工两大部分,并佐以专题讲座讲授施工技巧。
以基本工种工程施工为入门施工教学,夯实“会施工”工程能力教育对基础施工知识的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经典的土方、钢筋、模板和混凝土等基本工种工程施工知识传授不可少,并及时介绍基本工种工程施工中的体现时代发展的施工新技术,如土方工程介绍土钉支护技术,钢筋工程的滚轧直螺纹套筒连接技术、预应力施工的真空辅助灌浆技术等。施工知识的传授,注重施工工艺流程的介绍和工艺原理的掌握。通过创新的立体化施工教材、课堂的工艺操作录像以及包含大量施工图片的PPT电子教案,能帮助于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反映全部教学要求和内容的课程网站,将系列教改的成果体现到施工教学内容中。
以项目工程施工为深化施工教学内容,内容更是以深基础工程、高层建筑、大跨结构、桥梁和隧道工程等项目工程施工为模块,课堂教学完全结合了施工现场的最新发展和先进施工技术的应用,采用各具备特色专长的课程教师实施模块化的专家讲座方式教学。如江苏省深基坑施工专家李维滨教授主讲深基础工程施工模块,全国知名模板与脚手架施工专家郭正兴教授主讲体系模板工程和高大支模工程施工技术模块,全国知名预应力施工专家李金根副教授主讲预应力工程施工新技术模块,外聘专家刘亚非总工程师讲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案例。在掌握经典工种工程施工的基础上,加深和拓展项目工程施工知识,以适应近几年本科生去施工相关企业工作逐年增多的局面,达到本专业的“能设计、会施工”的培养目标,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为工程单位输送东南大学特色的施工人才。
2)施工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教学仍按分层递进的模式进行设计,分为初步的感性认识实习、中间的专项技能实训及后期的施工生产实习。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知识模块按照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施工课程的特点构建,即由感性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土木工程施工之基本工种工程施工
(1) 绪论——概述、研究内容、学习方法等,1学时;
(2) 土方工程——场地平整、基坑、围堰、排水、降水、土方回填,6学时;
(3) 基础工程——沉桩法、静力压桩、钻孔沉桩等、灌注桩、沉井、地下连续墙,6学时;
(4) 模板工程——基础、梁、板、柱、墙、墩台、V型墩等,常规模板,特种模板,6学时;
(5) 钢筋工程——翻样、下料、加工、连接等,4学时;
(6) 混凝土工程——配料、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检验等,混凝土特殊施工法,5学时;
(7) 预应力工程——先张、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预应力钢结构施工,6学时;
(8)钢结构工程——房屋钢结构、桥梁钢结构,4学时;
(9) 结构安装工程——吊装、滑移、提升、顶升、顶推、转体,6学时;
(10)砌筑与脚手架工程——砌筑、脚手架,4学时。
土木工程施工之项目工程施工
(1)深基础工程——6学时
(2)高层建筑工程——14学时
(3)大跨结构工程——4学时
(4)桥梁和隧道工程——8学时
土木工程施工实训——1周
本实训的目的是培养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展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无固定答案和固定模式的情况下,结合工程实例要求,利用学校数字化图书资料开展自主学习,以团队完成此实训。
目前专项高级技能的实训内容是:
(1)高大支模施工专项技能实训:结合工程实例,查阅相关施工技术文献,编制高大支模的专项施工方案,在土木试验平台的试验室搭设部分高大支模节点,进行搭设方案交流及研讨。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专项技能实训:结合工程实例,查阅相关技术文献,编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专项施工方案,在土木试验平台的试验室利用仿真试件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测温,学会施工温控技术。
(3)预应力张拉施工专项技能实训:结合工程实例,查阅技术文献,编制预应力张拉的专项施工方案,在土木试验平台的试验室的仿真试件上进行张拉操作,培养基本技能。
三个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选择一个内容进行。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2周
根据给定图纸及要求的工程项目做施工组织设计,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掌握用project软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方法,掌握施工平面图设计的方法。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认识实习——2周
在本地及周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深基础工程施工、厂房(预制装配、轻钢结构)、多层住宅(框架、砌体)、高层商业建筑(框架剪力墙、钢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及桥梁隧道工程,进行感性认识的实习。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生产实习——4周
选择工程项目深入施工现场,参与到施工生产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专业课,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广泛,除了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基本理论外,还涉及了土力学、工程力学、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大跨空间结构、材料学等专业知识,并与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和市政工程专业相关,这些专业知识与工程施工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
课程重点:将学生已学习的工程力学分析和工程结构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与土木工程施工的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并通过与施工实习等实践结合全面掌握工程施工技术。
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学时不多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解决办法:
(1)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改变以往平面的以文字为主的旧教材模式,充分利用学生计算机普及和图片数码化的特点,在新版教材中引入针对各章节对应的施工现场真实施工图片,创新地将施工教材立体化,便于对照理解学习。
(2)对涉及的各专业理论知识提前进行回顾与温习使学生了解到本门课程所需的其它专业理论知识,以便提前预习与掌握;印发教师讲课的知识点和掌握要点提纲,减少课堂记笔记的时间,提高听课质量。
(3)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采用录像教学手段,使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而具体化与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施工工艺原理,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
(4)重点建设课程网站,延伸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安排学生看课程网站进行预习和课后复习,帮助掌握与现场施工紧密结合的施工知识。
(5)通过适当的现场教学参观及结合实际工程做方案和高级技能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具体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提出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思路,解决工程背景及结合工程实际的问题。
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思路是:将庞大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合作网络,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解决好工程背景及结合工程实际的问题,以有效地提高施工实习和施工毕业设计的质量。将施工类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实施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施工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
施工认识实习实行多媒体室内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在大信息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依靠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合作网络,结合重大工程进行认识实习,了解高层、大跨桥梁、高速公路、地铁等建设中的最新技术,使认识实习内容广、技术新。在此,发挥基础课教师及校外工程师的作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实施书面考核等,是提高认识实习质量的重要措施。
2.试点开展土木工程本科类施工实训
利用土木试验平台,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部分课内时间与课外时间结合的施工高级技能实训。
这是东南大学在全国土建类重点高校的本科生中首开先河的实训。一般在大专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施工技能培养的实训课程,但培训的内容起点较低,往往是砌筑、搭脚手架、粉刷墙面、粘贴面砖等。针对本科专业开设的施工高级技能实训,重在从编制施工专项方案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解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目前,实训课程的时间全部在课内安排有一定困难。该实训结合项目工程施工课堂授课将与实训专题的必备的知识在课堂内完成教育。课后布置实训专题的内容和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若干个兴趣团队(4~8人),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训。教师在上课后留下进行辅导,必要时利用晚上自习时间进行辅导。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精神,以团队考核为主,检查团队编制的方案,团队的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评分。
3.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前提下,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
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是可行的,关键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的收放闭环式质量保证体系要点是:1)统一大纲;2)明确要求;3)中期检查(将中期实习报告发邮件给校内指导教师);4)加强考核(除实习报告并回校交流成果外,经口试与答辩评定成绩,成绩优秀者撰写小论文)。
“开放式”生产实习培养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部分教师协助),确定实习对象,到自行安排实习计划,进行生产实习,学生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的指导控制系统使教师既可以放手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又能够全程监控学生实习过程,有效杜绝放任不管现象的发生。
4.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实战型”施工课程设计
施工课程设计完全做到设计选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使学生感受“实战”氛围。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平台,拓宽学生视野,了解施工新技术发展状况。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来之能战”的毕业生。
教学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传授的内容虽来自于工程施工实践,却要高于工程施工实践。采用递进分层的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讲述基本的施工工艺流程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施工工艺原理,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指导施工操作。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课程开场白的教学,讲清课程的整体架构,讲清课内外的阅读要求,讲清与其他专业和相关课程的交叉关系;在章节教学过程中,重视阶段性的总结,并实施滚动式重复记忆教学;在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中设计提高探索性和研究性能力的工程施工技术和科研文献的阅读,开展小组研讨。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主要应用实物展示、多媒体图片、视频技术手段来使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如在讲述模板工程时,将各种模板材料样品在课堂中展示与传阅,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模板工程中应用的材料,视频播放国内外模板工程的施工录像,在实训中可搭设模板及支撑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模板构造;在讲述预应力工程时,将各种预应力锚具在课堂上展视并传阅,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预应力锚具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在讲述桩基工程时,通过播放各类桩基础施工工艺录像来使学生对具体的工艺过程进行掌握。这些手段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收效。
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逆向思维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如在模板工程教学中,启发学生找出工具式模板的各自特点,并启发学生对当前模板市场存在问题的进一步思考;通过模板工程事故的分析开拓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
在认识实习中将多媒体室内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在基本理论课堂授课中通动画演示、工程图片、视频录像等手段向学生讲授基本施工理论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施工计算方法;利用多媒体与视频助学插件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身临作业场地,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每年学生都在200人左右,分为6个班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施工作业主要为提高施工技术计算能力的题目,有土方平整的计算,轻型井点降水的计算,模板的设计计算,钢筋的下料计算,预应力的张拉计算和结构吊装设计计算等。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工种工程施工部分采用闭卷的有概念、有问答、有计算的方式考试,土木工程施工的项目工程施工部分采用开卷的问答题教改考试形式。
在教改方面除了发扬和完善现有教学方法与手段外,还建设了实验室演示和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现场观摩机会和动手操作机会,将所学与应用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充实多媒体课件,制作主要工种工程施工录象插件,方便学生自学与复习;逐步实现网上答疑(定时)。 教材为《土木工程施工》,本校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主编为课程负责人郭正兴教授。新版教材附加了土木工程施工助学图片,精选的大量施工现场图片与教材章节文字的内容对应,促进了学生对施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后续的教材《现代施工技术》和《大型复杂结构施工》(研究生教材)的讲义已编写并试用了几年,即将完成土木工程类系列教材出版工作,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施工类系列教材。
2008年《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重点建设的《土木工程施工》网站被评为2008年对东南大学优秀网站一等奖,该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料在东南大学教务处的精品课程建设网页中能直接浏览,全部的课堂教学录像已上网,并满足国家对网络教学上网的标准化要求,具备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程。
已编著出版《空间结构设计与施工》(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现代预应力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现代模板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等,以及自编讲义《现代施工技术》和《大型复杂结构施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课程教学全程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配备大量图片、现场照片和大量工程施工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后续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土木工程施工》已经进行全面改进,使之更加适用并利于学生上网自学。
已制作编辑了各工种工程施工演示的视频插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能在课程网站中浏览,便于课后复习掌握。
正在扩大施工演示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使多组学生能自己动手实践。
1、《毛泽东政治学说》(合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2、《中国行政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中国行政史·过关指导与同步训练》,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中国行政史·全真模拟试题》,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中国行政史自学辅导》,独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政治文明论》,独著,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合著,策划者),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1 情报检索/路小闽同主编,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2 信息检索(修订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 信息检索(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 信息检索(第4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报刊管理与利用/吉士云同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6 文献信息服务研究/卢子博等同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7 知识信息检索/陆美、魏彬参加编写,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8 图书馆目录/曹翔、顾晓军等参加编写,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9 信息素养/袁曦临同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馆试用本),北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组,1975(张厚生以“盐城县图书馆”署名参加编写)2 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3 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4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5 文献学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6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3版),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7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8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 钱亚新集/卢子博同编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 钱亚新文集/吴林等同编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 网络信息资源搜集与利用/孙建军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2 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王学熙同编审,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七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1 江苏省社科“七五”规划项目:江苏地区文献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1990年12月完成并通过验收2 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面向21世纪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的改革研究,1997年7月通过鉴定验收3 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信息新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评价的研究96BTQ005,1998年12月通过鉴定验收4 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项目:信息开发服务与信息用户培养研究(苏规划[九五]12-0012),顾建新同主持,1999年6月完成通过验收鉴定5 江苏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苏规划M3-012),2003年9月完成通过鉴定验收
论文1.《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汉文>版)1985年第3期,唯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1985年第12期全文转载。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的几点意见》,《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汉文>版)1986年第4期,第一作者;人大报刊资料选汇《哲学原理》1987年第2期全文转载。3.《对立统一法则是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钥匙》,《教学与研究》(京)1988年第1期,唯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88年第3期收入目录索引。4.《关于孙中山哲学性质诸问题辨析》,江苏省暨南京市孙中山研究会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唯一作者,1989年获海军指挥学院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5.《也谈孙中山的生元说》,《学术百家》1989年第6期,唯一作者。6.《关于确定事物发展周期起终点的原则标准问题》,《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汉文>版)1989年第4期,唯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0年第3期全文转载;《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收入《全国报刊部分论文目录索引》,并在《否定之否定近况》中作专题介绍;《新华文摘》1990年第3期收入《报刊文章篇目辑览》。7.《鸦片战争时期开眼看世界思想的产生》,江苏省暨南京市历史学会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论文集《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唯一作者,1992年获海军指挥学院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8.《孙中山认识论二问题辨析》,《海军学术研究》1990年第4期,唯一作者。9.《海军科研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海军学术研究》1992年第4期,唯一作者。10.《邓小平同志在生产力问题上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第三作者。11.《论战争的全局与局部》,《海军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唯一作者。12.《毛泽东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海军学术研究》1993年增刊,唯一作者。13.《毛泽东对主观能动性理论的贡献》,《教研丛刊》1994年特刊,唯一作者,1994年获南京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理论讨论会”优秀论文奖。14.《对事物发展周期阶段性的若干思考》,《皖江学刊》1994年第2期,唯一作者。15.《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对新时期海军建设的指导》,《海军学术研究》1994年第3期,第一作者。16.《邓小平在生产力问题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的论文集《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武装全军》,1993年获全军优秀论文奖、海军优秀论文一等奖。17.《居维叶灾变论的调和性》,《皖江学刊》1994年第5期,唯一作者。18.《甲午战争中方战败的军事哲学思考》,《教研丛刊》1995年第3期,唯一作者,1996年获海军指挥学院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9.《军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社会前列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收入海潮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的《海军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论文集》,第一作者,1997年获海军优秀论文奖。20.《军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怎样走在全社会前列》,《海军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第一作者。21.《论事物发展周期的层次性》,《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唯一作者。22.《论军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军事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唯一作者,2000年10月获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3.《指挥员在战役决策中须熟知的几个问题》,《海军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唯一作者,2000年获海军指挥学院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4.《再论指挥员在战役决策中须熟知的几个问题》,《海军学术研究》2000年第10期,唯一作者。25.《制海权理论的演变及其启示》,《海军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唯一作者。26.《院校环境建设与创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中国军事教育》2001年第5期,唯一作者。27.《军事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收入海潮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的论文集《军事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唯一作者。28.《论军事创新能力的培养》,《海军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唯一作者。29.《海军战役决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海军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唯一作者。30.《信息质量与现代海军战役决策》,《海军杂志》2002年第12期,唯一作者。31.《论战役决策的一般规律》,《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唯一作者,先后获《中华世纪魂》优秀社科理论成果一等奖、中华精英荣誉金奖、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优秀论文奖、社会经济与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3年度海军指挥学院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首届中国西部经济与科技创新成果暨专家学者学术论坛一等奖、2004年首届西部论坛中国人文社科成果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32.《论作战决策中指挥员的决断》,《空军军事学术》2003年第2期,唯一作者。33.《海军战役决策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海军军事学术》2003年第5期,唯一作者。34.《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主要作战特点》,收入海军指挥学院科研部2003年5月出版的《伊拉克战争研究论文汇编》,第一作者。35.《海军战役决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海军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唯一作者。36.《论作战决策之唯实能动原则》,《海军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唯一作者。37.《对创新推进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思考》,《海军军事学术》2004年第2期,唯一作者。38.《论战役决策之及时果断》,《海军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唯一作者,2004年9月获中国科学发展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39.《推进军队院校军事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海军院校教育》2004年第3期,署名第二。40.《试论战役决策的弹性》,《海军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唯一作者。41.《论作战指挥艺术的灵魂:善变》,《西安陆军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唯一作者。42.《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增刊,唯一作者。43.《孙中山哲学性质若干问题辨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唯一作者。44.《对装备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论文集《科学发展观与国防经济建设》,唯一作者。45.《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论文集《科学发展观与国防经济建设》,唯一作者。46.《装备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初探》,《军事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唯一作者。47.《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论文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唯一作者。48.《甲午战败认识论根源探析》,《海军军事学术》2006年第3期,唯一作者。49.《加大军费投入的理性思考》,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论文集《世界国防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国防经济转型》,第一作者。50.《我国国防工业面临的全球化挑战及其对策》,《军事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5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初探》,《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8期,唯一作者。52.《我国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摘要刊登,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一作者。53.《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54.《美国国防工业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的论文集《国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探索》,第一作者。55.《国防工业进入规制问题研究》,《军事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56.《当前不发达省份国民经济动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57.《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农民工问题》,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的论文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作者。58.《我国国防工业效益的经济学分析》,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的论文集《国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第一作者。59.《信息化战争及其对国民经济动员的新要求》,《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0.《对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61.《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的发挥》,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下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二作者。62.《浅析国民经济动员的协调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3.《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探析》,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4.《国防工业动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5.《第三方物流动员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及其对策》,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6.《国民经济动员柔性化探析》,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第一作者。67.《QFII羊群效应实证研究》,《江淮论坛》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68.《武器装备信息化对国防工业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军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第一作者。69.《我国军民融合制度变迁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7期,第一作者。70.《武器装备采办竞争与单一来源选择研究》,《国防技术基础》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71.《突变理论在战时财力动员效果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8期,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72.《应急财力动员下财政支出结构调整顺序研究》,《军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获“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与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作者。73.《我国国防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现状及对策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8期,唯一作者。74.《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基本经验》,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新中国6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师生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唯一作者。75.《我国军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中国国防经济》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76.《围绕融合式发展要求,加快卫生动员立法建设》——从编纂《国内外卫生动员法律法规及案例汇编》看我国卫生动员立法建设,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的论文集《60年来的国防经济建设、发展与改革》,署名第二。77.《农民工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的论文集《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唯一作者。78.《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综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二作者。79.《国防采办价格规制模型》,《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二作者。80.《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检验分析》,《财经研究》2011年第1期,第二作者。81.《国防支出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以1980-2006年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为例,《中国国防经济》2011年第1期,第二作者。82.《武器装备采办分层次竞争机制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二作者。83.《武器装备技术许可合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初探》,《中国国防经济》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84.《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二作者。85.《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5期,第二作者。86.《全寿命周期大飞机制造商成本分摊研究》,《国防技术基础》2011年第5期,第三作者。87.《宏观经济中的国防费杠杆效应》,《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6期,第二作者。88.《论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军事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第一作者。89.《国防科技工业制度变迁研究》——兼论“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4期,第二作者。90.《天空开放政策对航空运输业的影响》,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论文集《大型客机设计与使用经济性研究》,第一作者。91.《中国大飞机产业技术提升策略研究》,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论文集《大型客机设计与使用经济性研究》,第一作者。著作1.《西方哲学名著介绍》(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参编。2.《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参编。3.《火红的党旗》,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参编。4.《人民武装工作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1994年版,参编。5.《全民国防教育理论教程》,海军指挥学院1994年版,副主编。6.《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主编。7.《军事辩证法导论》,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主编。8.《新时期国防教育与国防建设问题研究》,海军指挥学院1996年版,参编。9.《国防教育论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主编,同年获海军优秀政治理论成果三等奖。10.《中国海防概论》,海军指挥学院1998年版,参编。11.《十大军事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第一著者(两人合著),该书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南京大学出版社向建国50周年献礼图书。12.《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理论与实践》,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参编。13.《少年海军手册》,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参编。14.《中国国防经济安全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一著者。15.《国防经济与国防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主编。16.《外国国防经济安全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主编。课题1.《联合作战系列问题研究》,全军军事科研“十五”计划重大课题,主要承担者。2.《海军军语》,负责条目的初选,担任“海防与动员”103个条目的撰写。3.《企业决策者决断研究》,企业横向课题,独立完成。4.《中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度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委托课题,独立完成。5.《装备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度科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完成。6.《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度立项课题,独立完成。7.《国防经济理论创新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二期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8.《国防经济安全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课题负责人。9.《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效能比较研究》,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与者,排名第二。10.《单一来源环境下武器采办激励性规制研究》,获2008年度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课题二等奖,课题负责人。11.《军工企业产权与效率相关性研究》,获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2009年度优秀课题二等奖,课题负责人。12.《国内外卫生动员法律法规及案例汇编》(含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动员办公室2009年度立项课题,课题负责人。13.《武器装备采购竞争与规制研究》,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主要参与者。14.《民机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研究及主要经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负责人。15.《国防经济资源保障绩效研究》,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16.《辞海·经济学卷》,负责“国防经济”数百个词条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