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民日报关于中医的文章

2023-12-10 16: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民日报关于中医的文章

林治波:中药防疫效果好,为什么不宣传,资本不让宣是错误的。根据查询2022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社长林治波:中医药的多重价值,编者按在新一轮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斗争中,我国特有的中医药防治再次以其显著功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号从即日起,连载林治波同志关于中医药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与提高,这是毛主席的一句话,是哪年说的?说明出处?

这是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一日毛泽东给杨尚昆的信。

尚昆同志:

此件很好。卫生部党组的建议在最后一段,即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一九五八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七十至八十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一九六○年冬或一九六一年春,我们就有大约二千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一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毛泽东

十月十一日

1950年,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2015年12月屠呦呦诺奖演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引用此毛主席语录,亲笔书

钟南山在人民日报撰文写了什么?

9月17日人民日报第9版,钟南山撰文《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阐述了我国对待人民的态度,一直以人民至上,以生命至上。

文章称,当前,我国基本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并且实现了疫情的常态化防控。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无论是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还是100多岁的老人,我们都全力救治;优秀的人员、急需的资源、先进的设备,我们都全力保障;所有的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所有的救治方案全部用上……

他在文章中表示,“当然,这不是没有代价的。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为了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有效控制疫情,我们让一座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按下‘暂停键’,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经济的损失可以补回来,人的生命如果失去就不会再来。”

扩展资料

文章全文: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当前,我国基本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并且实现了疫情的常态化防控。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回顾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斗争,一个个感人细节诠释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一件件生动事实彰显着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无论是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还是100多岁的老人,我们都全力救治;优秀的人员、急需的资源、先进的设备,我们都全力保障;所有的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所有的救治方案全部用上……

为挽救每一个生命倾尽全力,这是我们抗击疫情的普遍共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对于广大医务人员来说,自己的工作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份责任不但成为医务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无畏前行的动力,还时刻提醒着医者是人类与病魔斗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这背后就是生命的重量。

这次抗疫斗争让我们更加明确:不管是面对急性传染病还是多发、常见及危害大的各种慢性病,保障全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永远是我们公共卫生及医疗战线工作者的首要使命。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抗击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科学理念。这个理念体现在我们在全国层面将重点放在预防上,不给病毒在全国传播的机会,这样才能把疫情范围和感染人数牢牢控制住。如果放任病毒传播,即使后来有再好的治疗方法也难以控制住疫情。

当然,这不是没有代价的。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为了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有效控制疫情,我们让一座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按下“暂停键”,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经济的损失可以补回来,人的生命如果失去就不会再来。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需要科技的支撑。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这些成就,成为我们抗击疫情的最有力武器。

现在,我们正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例如,我国疫苗的研发在国际上处在第一方阵。接下来,我们有信心在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等方面通过自身努力以及开展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依靠科技进步战胜困难、解决问题,为确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北晚新视觉-钟南山在人民日报撰文“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网友点赞:写得好!

他是国学泰斗、民国先觉,业余中医,却说:我是医学第一

导读:

1、乱世中耀眼的“明星”

2、自信爆棚的业余中医

3、任三大医学院院长,为中医站台

他以一张口、一杆笔,傲立于乱世。

他这样填写户口调查表: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他被称为“疯子”,他说“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有神经病”。

他爱骂人,骂人水平极高,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口诛笔伐从来都不会留情。

他很“邋遢”,不爱洗澡,脏兮兮的衣服,长长的、黑乎乎的指甲,不妨碍他“指点江山”。

他满腹经纶,是一位通古博今的大学问家、思想家,被尊为“一代大儒”“国学泰斗”,为“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胡适语)。

他是坚韧的革命家,被视为“民国先驱”, 在风起云涌的乱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鲁迅语)。

他师从古文经学、诸子学和小学等领域的大师,青出于蓝胜于蓝,却被老师骂为“不忠不孝,非人类”。

他的弟子众多,不管是最得意的“三大巨头”“四大天王”,还是后人列出的“八大弟子”,都是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响当当的人物;此外,还有几位是中医界的知名人物。

他 生于余杭书香门第,家中珍藏古书5000多卷。6岁能诗,9岁起随外祖父习诵四书五经,并“涉猎史传、浏览老庄。”

16岁,他参加童子试,不屑论答“论灿烂之大清国”,据说因为写下“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排满言论,被逐出考场。家人为掩人耳目,以“突发癫痫而弃考”为说辞。

21岁,他入诂经精舍,师从清末朴学大家俞樾,历7载,学问大进。37岁时,公开发表了一篇《谢本师》,与政治思想不合的老师“反目”。

28岁, 在上海任《时务报》撰述时,与康有为门人发生冲突,被殴打,避走杭州,自办《经世报》,与《时务报》分庭抗礼。他鄙夷功利、虚伪的“康圣人”之流,讥讽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是“一群屎克螂在推滚粪球”。

34岁,他在《苏报》提倡民族革命、谩骂满清而身陷囹圄三载,也因此将革命之火彻底引爆。

39岁,他在日本东京主持《民报》,因排满、宣传革命新思想,二入牢狱,庭审时,辩驳的裁判长理屈词穷。最终,由鲁迅等代交罚金而获释。

44岁,婚后不久的他,“以大勋章为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而遭软禁,被好吃好喝的伺候了3年。

58岁,脾气不改,在康有为70岁寿诞,送上一副取自《中庸》《论语》语“ 国之将亡必 有 (妖孽)”“ 老而不死是 为 (贼)”的对联,暗戳戳而又明目张胆的骂康有为是“妖孽”和“贼”。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他也因为思想壁垒和成见,被一批别有用心的政客所裹挟,被“拖去做反对大革命的炮手”“ 起劲为‘反赤’摇旗呐喊”。

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以“中华民国遗民”身份自居,远离令他失望的现实世界,回归到书本的学问中,其中包括了他的业余爱好——中医学。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寇为患,国难当头之际,他时而会放下书本,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告。

63岁,一次在燕京大学演讲,五大弟子“护法”,阵仗非比寻常:钱玄同负责板书,刘半农负责他满口的余杭土话方言的翻译,黄侃负责倒水,马裕藻和吴承仕负责回答学生的提问。

生活的他有点可爱。

34岁时,上报刊发“征婚告白”征婚,列出续娶五条标准,有地域限制却又开明,言“夫死可嫁,亦可离婚”。他还说过“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

44岁时,他续娶民国才女汤国梨,前卫的举办了一场西式“文明婚礼”,一时之间,轰动上海。

他与流氓大亨杜月笙交好,杜月笙的名字,也是他给改的。他还给四个女儿起名,章㸚(lǐ)、章叕(zhuó)、章㠭(zhǎn)、章㗊(jí),江湖传言,这几个生僻字吓退了不少青年才俊。

他的逸闻趣事,还有很多……

他的学生陈存仁,写过一本《阅世品人录》,曝光了章太炎的不少“料”,以及被困北京时期的84封家书。个人事迹、人情世故、 情感 八卦等等,趣事多端,倒是有点像写小说。

他“追星”,因为仰慕顾绛(顾炎武)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他就是章炳麟(1869 -1936年),世人口中的“太炎先生”。

可他却说:我是医学第一。

郑逸梅在《艺林散叶荟编》中记述说道:“有人问章太炎:你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太炎笑答:都不是,我是医学第一。”

章太炎,书香门第出身,祖上又是富甲一方的大户。即使后来家道中落,也是“瘦死的骆驼”,家境也算殷实,书香未断。其祖父章鉴(字“聿昭”),妻子生病被庸医误诊致死,遂发愤读医书,小有所成,开始为亲友开方看病,效果还不错,于是慢慢地开始给乡邻看病。就像喜欢藏书一样,对章氏来说,行医看病不过是业余爱好而已。到了1860年,太平天国起义,兵连祸结,但凡有点家底或者有投奔去处的老百姓,都在奔走避难。章氏一门也不例外。直到3年后,战乱平息,才回到余杭,只是物是人非,家无余财了。好在章鉴有医技在身,行医乡间就成了主业。

彼时,章太炎的父亲章濬(字“轮香”),正值盛年,学问也大,受到了官方的赏识,担任县学训导,一时之间也还算风光。不幸的是,因为与造成“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的知县刘锡彤过从甚密而被牵连革职,不得不退居乡里,在为章氏子弟讲课的同时也以医立身。后来的县志,言其“长于医,为人治病辄效”。

似乎是受家庭的熏陶,章太炎也喜欢医学,特别喜欢收集古代医籍和古今医方,也写过医学论文,著过医书,有《霍乱论》和《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出版。个人以为,但凡有着深厚传统文化根底的人,谁又不会爱上中医呢?中医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片沃野。

章太炎曾说:“吾家三世皆知医。”

三世,包括了他自己。

然而,尽管章太炎说在自己的所有学问中“医学为第一”,为何医学史上却没有他这么个人物呢?

毋庸讳言,中医理论水平和医术差强人意。

“将传统医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话说的似乎有点大。

有人说章太炎“为亲朋治病,常能手到病除”。

有人说他“精于理而疏于术”。

我个人不赞同这两种说法,不敢恭维章太炎先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治病水准。

不敢妄评先贤,但也不做一个歌颂者。

人无完人,谁也不是全才。

(1)医术

章太炎,爱读医书,喜研医理,时而会按奈不住给人开方看病,并且爱用经方。那么,他的医术水平怎么样呢?看几段文字:

1904年,因《苏报》案,章太炎与邹容一起被监禁狱中。为邹容看病,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为邹容看病开方是事实,但看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至于给孙中山先生开方,应该是在日本期间,药吃没吃都不得而知了。

至于1920年,章太炎自治愈黄疸的事,不敢妄加揣测。但是,这一年他还自己

诊断过“阳明少阳病”,自己开方四五剂没有疗效,后来请来中医仲右长诊治好了,倒是事实。

《伤寒论》96条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有言“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猜想,章太炎按图(症)索骥(检方)所致。按仲右长所诊“阳微结”,是“必有表,复有里”,用小柴胡汤就可以了。他在《医术平议》里批判郑文焯说“按病检方,而不察起病之本,是亦徒知经方,不知医经者。诚用其术,惧不可以应变”,却应在了自己身上。

对于,章太炎的医术还有一个流传版本,大概是这样的:

章太炎认为自己医术高明,很爱给亲朋好友开方看病。但凡见到有谁患牙痛、发胃病什么的,便主动为人诊治开方。他说理说的头头是道,但实际效果根本就不行。据说,他用起药来,动不动就是一两八钱,因此谁也不敢吃他开的药。但是,碍于情面,当他问起时,都说吃了他开的药好的。这样,章太炎越来越自信。中年以后,自信心更是爆棚。他的孩子生了病,他也不肯去请医生,一定要自己看。夫人汤国梨深知他的脾气,表面上让他开方看病,背地里却偷偷另请医生来治。孩子的病好了,章太炎就以为是自己治好的。如此一来,他更为自得了。他常和人说起,谁谁的病吃了他的方子如何灵验,听的人似乎都知道事非如此,但也没人当面说破。

我个人相信最后一种说法。看到此处的您呢?

说一说另一个根据——医理未透。

(2)医理

章太炎通医理是毋庸置疑的,看过那么多的书,也写过不少文章。他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是下过功夫的,只是还欠点火候。

但是他学通、学透了吗?没有。

尽管章太炎的传统文化功底很深厚,但是他医理不精。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还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觉得中医的理论不 科学 ,主张废除阴阳五行之说,摒弃“天人通应”的理论。在他的头脑中,这些都是杂草、糟粕,太低级了,是会让别人耻笑的东西。他说“五行、六气字样,徒令人厌笑”“通天人、陈五运者,医之稗荑”。(后来,对六气又有了新的认识,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说“六气可凭,五行五运不可据”“不知六气三候,而欲按病疏方,则人人能为医矣。此本专门之技,岂文儒泛滥者能袭取。”)

他在1926年的《医界春秋》发表文章“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主张废除五行。在上海国医学院任院长时,撰“发凡起例”,说要“一洗阴阳五行之说,欲以科学解释中医”。

这是西方来的“赛先生”(SCIENCE)造就的一个时代现象,能有几人幸免?和我在前面几篇文章写到的胡适、鲁迅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章太炎是中医爱好者,有着一定的中医功底。这才更令人感到悲哀。

1927年12月,中医界的秦伯未、王一仁、许半龙、严苍山、 章次公 等7人,在上海创办了 中国医学院 ,公推章太炎为首任院长。因为学术主张不同, 徐衡之 、章次公、陆渊雷、章巨膺等,在1928年重新创办了 上海国医学院 ,同样推举太炎为院长。这是当时中国“第一所正式采取现代医学作为基础的中医学校”。

1934年秋,章太炎对上海繁华嘈杂的生活心生厌烦,由上海迁居苏州,又应邀出任 苏州国医专科学校 名誉校长和国医研究院院长。太炎先生为苏州国医专科学校题写校训“诚敬勤朴”,在苏州国医研究院医刊上题词“取法方东,不震远西,下问铃串,不贵儒医”。

还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国医专科学校的房子,还是章太炎以二万四千元巨款购得。

由此可见,章太炎在医学界的声望也是很高的。只是,这与他的医学水平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一身的名望所致,也与他的两个学中医的学生陈存仁、章次公的参与促成有关。章太炎不缺这些头衔,他有的只是对中医的喜爱和想为中医教育助一份力。

章太炎虽然学医不精,但在中西医论争、“废止中医”案中为中医站台。

他说:

中医迂缓而有神效,其失也糊涂;西医切实而直速,其失也执着。

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据。

夫中医不可废也。然或谓中医为哲学医,又以五行为可信。则前者近于辞遁,后者真令人笑耳!

……

然而,令人感慨的是,章太炎的老师俞樾是《废医论》(1879年)的作者,是国人主张废除中医的鼻祖;提出轰动全国的“废医存药”废止中医案的始作俑者余云岫,是他的学生。

在“人民网”看到一篇文章,令人……无语。

我个人对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十分敬佩的,写这篇文章是就事论事,不妄评先贤,也不做一个歌颂者。

参考文献:

汤志均.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胡觉民.汤国梨谈太炎(续)/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1982年)第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八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邓铁涛.中医近代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曹东义. 中医近代史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朱鼎成,李鑫.海派中医.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朱德明编. 杭州医药文化图谱.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姚奠中,黄国炎著,章太炎学术年谱.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

章太炎全集·医论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章念驰.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大爱中医秦均天

七月吴江的清晨,溪水静静地流着,沿着青石板小路走出很远,方见一座古朴的院子,热闹地人来人往。

老中医秦均天就住在这里。

就像许多高明的“怪医”一样,秦均天也有一个奇怪的规矩:凡是来看病的,他来者不拒,带病就好,其他莫带。

是他医术不高明,还是他沽名钓誉?

1934年,江苏吴江平望镇的一个中医世家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秦均天。

别的孩子的童年,是撒泼打滚,是广袤天地,而秦均天的童年则是药草香味,医药理论。他每天都会比同龄人早起几个小时,背晦涩难懂的中草药名称,记忆他们的功效。

父亲在诊脉,他就在旁边学习。父亲去抓药,他就在旁边观察。耳濡目染中,秦均天很小就会处理简单的病症了。他曾因此沾沾自喜,可是父亲总是微笑着摇摇头,从不夸他。

在成长的过程中,秦均天多次目睹父亲免费给穷苦百姓看病,对于实在贫困的人,父亲还交待账房把药钱记到自己的名下。

父亲的言行给秦均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慢慢明白,父亲想要他学会的,不止是医术,还有仁心。

16岁那年,秦均天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单独出诊。

病人住在横扇,因为腿疼,已经肿胀的不能下地行走。秦均天就雇了一个船夫,愣是划了两个多小时,才赶到病人的家。

经过仔细检查,秦均天给病人开了药,结果不到四天,病人就好了。面对患者的千恩万谢,秦均天内心也涌起了莫大的欢喜。

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行医,秦均天说:“作为一名医生,能帮病人减轻痛苦,就算路远辛苦点,心里还是蛮自豪的。”

每个人的快乐之源都不尽相同,对于秦均天而言,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是他最大的快乐。

1951年,秦均天进入父亲创办的“平望联合医院”,作为当时妥妥的“医二代”,他并没有吃老本儿,固步自封,而是又外出学习了西医。

学成归来,秦均天迅速带头组建了医院的第一个化验科,成立了整个吴江区第一个X光科室。他既专研西医,也研究中医,把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为病患争取了最大的康复机会。

一位50多岁的患者,长期待在甲醛超标的房间里,患上了严重的血液病。秦均天就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治。

他先用西医的技术控制住了白细胞的进一步恶化,又采用中医的方法稳定了血小板的数量。仅用50多天时间,患者就奇迹般康复了。

类似的病例数不胜数。

年轻的秦均天埋头钻研,躬耕杏林,医术越来越精湛,二十多年后,他由一名主治医生逐渐成长为医院的院长。

在任期间,秦均天克己克礼,他一直践行着一个原则:医学就应该为了百姓的健康,而不是为了人民币。

他从不会借着自己的职位谋私利。秦均天不给病人开大处方药,带头拒绝红包,抵制回扣,让很多所谓的医药代表在他面前碰了满鼻子的灰,平时医院里招待客人的茶叶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

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洁白的羽毛是有罪的。

秦均天的清廉和慎独得罪了很多同事,他们嘲讽秦均天放着高明的医术不去生财,反而还自掏腰包贴补病人,真是傻到家了。有人甚至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猪头院长。

对于各种流言,秦均天都是一笑置之,从不在意,他说:“凡治病的大夫,必须要自己先神安,无欲无求,才能心安施针救人,否则欲壑难填,医术再高明,扎针的时候也会手抖,变成庸医。”

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救治患者上面。为了提升医术,秦均天把医院的各个科室跑了个遍,和不同科室的医生进行交流探讨,好让自己能有更多的经验面对各种疑难杂症。

秦均天的特立独行,吸引住了一个人的目光,她就是同院的护士——顾蕴珠。

作为一名护士,她对待病人温柔和善良,与秦均天如出一辙。每次遇到急诊病人需要输血,顾蕴珠和秦均天都会同时撸起袖子。在长期相处中,两个年轻人也产生了情感上的默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此后经年,夫妻两个一人接待病人,一人诊治患者,珠联璧合了一辈子。

1994年,秦均天从单位退休,他婉拒了多家医院的百万年薪邀请,也回绝了单位的福利房,和老伴儿回到了老宅。

老两口本打算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生活:喝口清茶,打段太极,逗逗孙子,外出转转。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正应了那句,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秦均天还没清静几天,好多患者就慕名找了过来,有的人还来自很远的黑龙江、甘肃和辽宁。秦老向来视病人大于天,他又坐起了堂,认真接待着每一位患者。

就这样,他们颐养天年的计划完全被打破了。

病人越来越多,于是,秦均天干脆在老宅里办了个门诊,可是他却给自己的门诊定下了一个规矩:来者不拒,分文不取。

老专家看病不收钱?消息传了出去,来他家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从此,从清晨六点打开家门,到晚上九点关门,秦均天都处在把脉,听诊和开方的忙碌中。一天下来,来就诊的病人多达二三十号人,晚上躺到床上,秦均天倒头就睡。

即便如此,倘若有病人半夜敲门,秦老还要爬起来给病人看病。自从家里成了诊所,老两口就没有了休息日,有时候,连中秋、除夕也要正常“营业”。

顾蕴珠心疼老伴儿,就担当起他的后勤工作,除了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还要帮秦均天整理资料,接待病患。

来的病患实在太多了,顾蕴珠每天开门打招呼的话,都被鹩哥学会了,一有人进门,鹩哥就熟练来一句正宗的吴江话“你阿是来看病的?”。

由于秦均天是一名全科医生,很多疑难杂症他都能处理,来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

平望本地的一名年轻人,患上了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苏州和上海很多大医院都说治不好,其母亲也在绝望中服毒自杀了。后来,他找到了秦均天,吃了一年多秦老开的药,竟然奇迹般痊愈了;

盛泽一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已经60多岁了,到处求医难以痊愈,经过秦均天诊治后,居然能骑着自行车从盛泽跑到平望;

……

秦均天在医学上很自信,但不自负,如果三次接诊没有明显效果,他就坚决要求病人转诊。

在苏州市吴江区,提起秦均天,老百姓都会佩服地竖起大拇指“找他看病,不要钱,好人啊!”

在秦老家的大柜子里,放着一捆捆学生练习册,这是他26年来的义诊记录,细心的秦老给每一个本子都编了序号,最后的一本是345号。

每个本子至少180页,每页记录一位病人的症状,仅据此推断,秦老在这26年里,最少接待了6万人。

有人曾经算过,按照专家门诊,每例病患至少50元,那么秦老这26年来,光是门诊处方就可以赚300多万。

可是,秦老却把这些钱都省给了患者。秦均天说过:“我俩的退休金加起来四千多,够吃够喝了。”有医院高薪聘请他,他拒绝了,秦老说,如果给我两千,他们至少要赚三千,而这三千从哪里来?不是很清楚了吗!

比起医院里的各项机器检查,秦均天的望闻问切给病人节省了大量的金钱。他更不会给病人开昂贵的进口西药。

秦老的原则是:能开便宜药就不开贵药,能开中药就不开西药,他千方百计为病人省钱,单张处方不超过100元。倘若遇到行动不便的患者,秦均天还要自费搭车出诊。

秦老一生清廉简朴,家里用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彩电和冰箱,老房子没有暖气,潮湿阴暗,一到冬天,他的双手就长满了冻疮,即便这样,他仍然坚持给病人诊脉开方子,用红肿的手指写下一张张病患的记录。

长时间的高负荷坐诊,让他的双腿变得一粗一细。到后来,秦老每次起身,都要拄着一根拐杖才可以。

即便如此,面对前来求医的患者,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无论是凌晨,还是半夜,他家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能等得,病人等不得。”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当一次志愿者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都当志愿者。

柯棣华曾经说过: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

秦均天,做到了。

推开秦老家的大门,上面贴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少钱。

了了十个字,尽现医者心。就像秦均天一直说的:“病人是最苦的,人家已经倾家荡产了,还让我去拿他的钱吗?”

医学路上几十载,秦均天深深了解一个病人对一个家庭的重创程度。他想让更多的百姓知道中医的养生保健大于医药。于是,曾多次拒绝高薪聘请讲座的秦均天,在2011年平望镇老年大学成立后,欣然同意了该校校长的请求“出山授课”。

从此,无论多忙,秦均天都要抽出时间按时去上课,因为他希望更多的老百姓知道“防病于未然”,同样的,这样的授课他仍是分文不取。他说,能将中医保健知识传授给更多老年人,能让更多人健康长寿,就是我最好的回报。

2012年8月,秦均天荣获“江苏省十大医德标兵”,2017年10月,他入选了“中国好人榜”。

面对荣耀,他还是一笑置之,仍然坐到自己那张简陋的桌子前,平静地给每位患者诊脉、开方。身边,一根拐杖默然而立。

平望的百姓尊敬他,爱戴他,街坊邻居一碰到他,都会由衷说出:“秦老,真希望您能活到200岁呀!”

可是,天不遂人愿。2020年11月22日,秦老在院子里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引发肺部感染,本就劳累过度的秦均天,终是没有扛过这一次,次年3月12日,秦老永远离开了我们。

时日,微博社区关于秦老的话题超过了两千万,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和中国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转发,老中医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广大网友。

秦均天,14岁学医,87岁翩然而去。那扇永远为患者敞开着的大门,关上了。

他耕耘杏林73载,洒下仁心一片,救下了无数个被判死刑的病人,也挽回了许多濒临破碎的家庭。

他无怨无悔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信仰:医德是执玉,积善胜遗金。但愿人皆健,何妨我少钱。

就像一位网友的评价所说:您生前没有医治过我的身体,可离去后却医治了我的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