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民日报关于亲情的文章

2023-12-06 04: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民日报关于亲情的文章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为人父母者都是望子女成龙,为人子女者都希望父母长命百岁,身体安康即可。这些说起来容易,在实现起来确实很难的,尤其是在一些战乱不和平的年代里。在中国的 历史 上自古以来就是百善孝为先,可见一种骨子里的"孝"早已深入人心。 在我国近代 历史 上就有这么一对父女,他们在互相写的信里面传递父母与子女的那份独特却又让人着迷的亲情。

陶铸,祖籍永州祁阳人,1908年出生于一个战乱年代。陶铸自幼就家里比较贫困,但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所以知道学问的重要性,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还送自己的儿子去读书,并在1926年把自己的宝贝儿子送去黄埔军校学习军事以便以后为了劳苦大众能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几经辗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日全面战争开始后,1940年陶铸到达了延安革命根据地,就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后来又就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和内战结束。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广东就任省委书记第一把手,中共中央中南局总书记, 并且就任期间屡建功勋,在新中国的建设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1965年一月份因为陶铸的就任期间广东的经济和 社会 发展都是处于全国前列的情况下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次年五月份,因陶铸政治宣传能力卓越随后就担任了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和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要职,这也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陶铸能力的一种肯定。

在工作中,陶铸无疑是非常优秀的,而且在生活中陶铸有一位女儿名叫陶斯亮,陶铸在女儿生活中就是扮演了一位"亦父亦友"的慈父形象。但很多时候这位父亲还是很严格的,因为工作的原因导致父女二人很多时候没有在一个城市生活,所以写信成为了他们之间唯一倾诉想念的方式。

在女儿的来信中, 陶铸这位"严父"经常去挑女儿写的信件中的"刺儿"。 在有一次的信件中陶铸就写到:"亮亮,你要记得父亲的这些话,写信和写短文的时候笔画要写清楚,字迹也不能模糊,还有段落要划分清楚,不能给人一种看又看不懂的感觉,标点符号的标注也要严谨,不能随意使用标点符号,在写完信和文章的时候要再去仔细阅读一遍,发现错别字的话要及时改正过来,做一个严谨的人。"

这是1958年陶铸写给自己女儿的"劝诫信", 字里行间都倾诉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在陶斯亮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既"非常开心"的看到父亲给自己写信了,又"心里很失落"的被批评了, 但陶斯亮知道这是父亲给自己的悉心教导,是为了防止自己以后犯更多的错误。

陶铸在除了在信中对陶斯亮要求严格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对女儿很严格的,他喜欢让女儿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会成长的更快,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善于思考的能力,不能遇到事情之后就坐以待毙。在陶铸的影响下,女儿陶斯亮打小儿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就优于别的小孩子,陶斯亮也成为了附近街坊小孩子的"头头"。陶铸还培养了女儿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一个好习惯,把每天做的事情和碰到的难题都记录下来,还要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和每天的进步。 而陶铸在每天公务都很忙的情况下还不忘记跟女儿一起总结每天的收获,帮助女儿批改每天的功课和作文,陶斯亮在父亲这样的帮助下写作也是进步很快。

在陶铸的悉心教导之下,陶斯亮的表达能力和写作功底有了飞跃的进步,加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在1978年的十二月陶斯亮发表了《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上面登刊,该文章发出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文章内容也是夺人泪点: 爸爸呀!你我虽然隔着两个世界,永无再见面的那一天,但我却铭心刻骨,昼夜思念,与您从未有片刻分离……

虽然说陶铸对女儿一向要求很严格,但陶斯亮后来回忆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却说自己的爸爸是一位慈父。 陶斯亮说道从小到大,父亲对她都是很细心温柔的,在刚读书的时候每次父亲只要有空就会亲自去接她上下学,而陶斯亮晚上的时候也会等到父亲到家之后自己才会去睡觉。早年的时候在辽宁,因为战乱时期的影响所以条件很艰苦,在晚上泡脚的时候只有一盆热水,都是先让女儿去泡一会儿,陶铸再用她洗过的水再去洗。

这位父亲在养育女儿方面一直没有奉行中国的传统"穷养儿子富养女",而是选择了让女儿吃苦的教育。 作为国家的高层,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陶铸非但没有让自己的女儿享受特权,还曾经让自己的女儿去到基层跟农民老百姓一起生活,下农田干活。陶铸说只有这样体验了农民百姓的疾苦不容易,以后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需要。

陶斯亮后来也回忆道:"父亲觉得我没有吃过什么苦,每天跟着他太享福了,缺乏锻炼,应该去底层劳动锻炼一下,让我知道什么吃吃苦,这样对我是有好处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陶斯亮自己一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背了一个蛇皮袋带着洗漱用品和简单的衣服就去往了白云山,与农民伯伯一起住在了农场的大宿舍里,每天跟随他们一起吃住一起劳动,并且呆了一两年。 在女儿体验生活的时期,陶铸每天忙完公务就算很晚到家也会查看一下女儿的身体情况,就怕自己的女儿吃不消这种生活,可见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之心。

对于陶铸的教育方式,陶斯亮后来说过: "父亲很少刻意的叫我去怎么怎么做,他都是亲身做给我们看的。" 不单单是对自己家庭和孩子的要求严格,陶铸对自己也是很严格的。陶铸有强调过,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务实精神,做到 "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虽身居高位,但陶铸及其女儿一生房子都未更换,勤俭节约一辈子,可谓是人民的好榜样,为党一直在散发着光热,他为新中国的前进始终照亮着方向!

追忆父亲的文章

1、《父辈的忠诚》贺捷生

《父辈的忠诚》是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撰写的一篇文章,追忆其父贺龙的事迹。2012年11月,该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章追忆了贺龙元帅为党、为国家而奋斗的一生,忠诚而伟大。

2、《背影》朱自清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3、《回忆父亲》罗运欢

罗运欢,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回忆父亲》是他写得怀念逝去父亲的散文,在文中他回忆了父亲一生的命运,表述了父亲的苦、父亲的痴以及父亲的眼神,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4、《我的父亲》刘红伟

《我的父亲》一书由刘红伟所著散文传记,主要记录了父亲的人生经历,全书分为“童年旧事”、“兵旅情仇”、“梨园春秋”、“市建岁月”、“家事亲情”五个部分,本书2012年1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5、《父爱如山》陈沫吾

《父爱如山》系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陈沫吾先生为纪念自己的父亲而编著的图书。收录了《父亲与烟和酒》、《品读父亲》、《生命的意义》、《话端阳》、《感恩父亲》等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父辈的忠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背影(朱自清创作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忆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的父亲(刘红伟编纪实性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父爱如山

沈嘉柯的主要作品

沈嘉柯-沈嘉柯,著名作家、影评人与文化评论家。生于1982年,中国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出版作品(部分):

《你在烦恼什么?亲爱的》江苏文艺出版社
《如果你无所畏惧世界会加倍赏你》江西教育出版社
《属于我们最好的时光》世界知识出版社
《流走的少年时光》北方文艺出版社
《你值得拥有这世界的美好》九州出版社
《别来无恙我的小初恋》吉林摄影出版社
《就这样陪你慢慢长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沉心十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精装版 江苏文艺出版社
《我真的好想你》江苏文艺出版社
《世界那么大,还是要勇敢》世界知识出版社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江苏文艺出版社
《路过风景路过你》 时代华文书局
《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最好的女孩》江苏文艺出版社
《假如你的恋人来自香水小镇》译林出版社
《那么一点点美好》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么一些些毒舌》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末日之雪》译林出版社
《平行塔》沈阳出版社
《我们是天空运行的星》光明日报出版社
《把失去的爱情找回来》现代出版社
《假装深爱的少年》新世界出版社
《你以世界为眸》山东画报出版社
《那么近,这么远》万卷出版公司
《挽臂同看蔷薇星云》 陕西人民出版社
《睡莲少年》 珠海出版社
《20几岁会恋爱,30几岁才幸福》 现代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