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呼唤管理创新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管理伴随着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源于8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这加速了经济知识化步伐,管理论文《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研系统在知识经济中起到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多数科技领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发达国家,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欧美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前国家主席号召:“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管理更是不能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国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而决定人才、科技管理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二、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无论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来创造新财富、逐步代替工业经济的命脉和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还是致力于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的企业文化创新,都要遵循如下原则才能是科学、有效的创新。
1.系统原则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是人类知识能力的综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综合能力已走向系统综合智能型,系统综合能力的凝聚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因而,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必然遵循系统原则。
2.价值原则价值原则又称需要性原则或科学性原则。指在创新科研选题中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科技自身
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资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有价值的信息等;靠知识转化为技术、技术再转化为生产力来提高产值的“知识生产率”,比靠体力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显得更为重要;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技术创新,靠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靠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靠简单地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来取得;强调经济效益,而不单纯追求产值;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掌握知识的人,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实现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是熊彼得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而且又十分复杂的过程,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但各家之说有其根本上的共性,归纳起来,技术创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技术创新仅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和开发,而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过程。它是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经过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等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完整的过程,是技术和市场的结合。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性质:
1.连续性
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是以前面的创新成果为基础,一旦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受到阻碍,技术创新的风险将增大,甚至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的失败。
2.风险性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试验性质,技术本身、企业内部组织和市场等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有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呈现出高风险性。
3.资产性
技术创新的资产性不仅表现为在研究开发与商业化生产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成功的新技术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4.高效性
技术创新的投资与技术创新的直接收益相比是有利可图的,再加上技术扩散所带来的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收益效果很好。
(三)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的不断创新与转化。而知识经济的转化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与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据科学家的研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80%左右,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这说明,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因而,发展知识经济,核心在
知识经济的创新性要求技术创新,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水平、方向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成败。美国克林顿政府把发展科技,追求创新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上,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大对信息产业投资力度,使美国经济连续七八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可见,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力所在。
摘 要: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办馆代写的论文思想和方式、方法更新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创新应当包括:管理模式的创新、组织结构的创新、文化建设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图书馆管理创新已成为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灵魂,需要全方位推进、多途径实现。
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馆;管理创新
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管理系统或者组织、技术、文化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行为。
(一)管理模式的创新
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图书馆工作创新的关键。现代图书馆馆藏载体趋于多样化,而且又正处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渡期。
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是知识经济发展对图书馆服务提出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发展要经历的必然阶段。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商业信息服务机构日趋庞大,它们的服务手段及内容已延伸到图书馆的各种服务领域,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垄断性服务及其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然而图书馆员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却是图书馆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图书馆馆员的创新能力。而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图书馆馆员的智力知识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充分开发图书馆员的智力知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和提供知识服务最为有效的切入点。
(二)组织结构的创新
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对图书馆工作体系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了图书馆的组织指挥体系,明确了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以及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责。
随着计算机联机编目的发展和网上文献带来的存取方式变化,编目和典藏这两大业务部门的功能发生了转变。更重要的是信息处理部门、信息服务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其界线越来越模糊,以往根据工作流程设定的线型结构被网络化,形成了网络化横向结构。原有的垂直化、多层级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已制约了现代图书馆功能的有效发挥。
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调整是要改变图书馆内部机构以文献类型为基础的设置,使之转变为以业务为基础建设部门和读者服务部门为主的组织结构。
1.要打破传统的等级结构的限制,消除部门之间功能的重叠。应本着精简机构、简化关系、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图书馆传统的组织体系进行改革,合并业务相近的功能,减少纵向管理层次,缩小图书馆组织结构规模,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
2.改变现有机构设置重叠、管理分散的局面。采取开放的、动态的组织结构,消除部门之间的障碍,形成部门之间纵横畅通的组织体系,增加横向联系,使之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提供对内外部有益养分的吸收,再进行重新组织和组合,进而产生最大的整合效应。
3.图书馆人员结构必须同组织结构相统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掌握文献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外语和某一专业知识,具有创造、组织、沟通、信息判断等能力。同时馆员要构成一个有活力、有进取心、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群体。
知识将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完善知识管理组织结构,可使图书馆知识使用者以团队的形式学习、交流和共享知识,帮助他们不断从学习中获得新知识和知识创新技能,使之产生更好的效益,同时将自身建设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潜力的学习型组织。这种与时俱进的新型团队智力知识组织,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应成为图书馆组织管理的发展方向。
(三)文化建设的.创新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培养适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新型图书馆文化。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组织管理领域这个狭义范围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具体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组织在一起的行动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将组织文化理论引入图书馆建设,是对目前图书馆标准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补充与强化。
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将员工视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建设图书馆文化,培育图书馆精神,靠理念、价值观,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在更为平等的组织形式下,依靠共同目标的确立、价值观的认同、群体共识的形成、风气的熏陶来实现高效率与高士气的良性循环和图书馆整体关系的和谐。充分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技巧、能力、才干和抱负,激发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协同与合作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组织文化体系建设,对内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外则透过具体的视觉感受以及每个员工的行为,传达图书馆服务理念与管理素质,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与社会认同感。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好地为知识经济服务,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培养知识合作精神,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体系将图书馆的智力知识集中进行组织和开发。
1.建立图书馆内部的专家知识库,形成图书馆的最佳实践知识指导链;
2.在图书馆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主人翁精神;
3.建立知识资产管理组织,构建和维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
4.建立图书馆内部知识局域网,促进隐含知识交流渠道的畅通,逐步建立起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组织文化。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手段要从手工管理转变为利用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只有不断开拓新的服务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即使是传统的外借、内阅服务,也必须融入导读工作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以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馆际互借也可以通过E-mail快速实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光盘数据库的大量购入,图书馆可在咨询服务、定题跟踪、情报检索等方面大显身手,同时也使科技查新、引文分析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成为可能。全新服务项目的开展,必然扩大读者的受益面,直接提高服务效果。
面对多元和迅猛发展的阅读需求,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承担起向全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重任,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推进图书馆联盟与互动势在必行。
1.要加强图书馆合作的宏观调控和规划。目前,由于纵向约束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了图书馆整体发展的无序和图书馆合作难以顺利开展。如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从表面上看,各个图书馆都力求功能齐全,尽善尽美。但这种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数据库质量不高、软件互不兼容、共享程度低、规模偏小等,反而削减了图书馆综合功能和整体实力。
2.加强图书馆协作网建设。图书馆协作网是图书馆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或平台,在这种平台上,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建设馆藏、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和文献检索等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资源共享才能变为现实。因此,要本着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加强地区性图书馆协作网的建设,为馆际之间的合作奠定基础。
3.加强对光盘数据库资源及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以来,很多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停留在基础工作阶段,只满足于编制一些馆藏目录、索引等二次文献检索工具来满足读者的一般阅读需求。由于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二次文献加以分析研究,编制各种专题参考资料等检索工具。
4.图书馆馆员除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及外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向其他专业渗透,不能仅停留在充当“保管员”的角色上。图书馆员应具备特定的专业知识,以便了解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增强自身的文献搜集、整理、加工、贮存、检索等能力,真正把馆藏文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将有用的文献信息快速、准确地提供给读者。为此,图书馆必须从整体上采取专业培训、外出进修、岗位学习等措施强化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同时应按现代图书馆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配置年龄结构、学科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以保证图书馆发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5.争取潜在的读者,以壮大读者队伍。为此,图书馆必须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编写读者指南,定期对读者进行入馆教育,不定期举办图书馆专题知识讲座等,让更多的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另外,各个服务窗口都应开展针对读者的参考咨询工作,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图书馆还应高度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和读者服务效益调查。可通过采访、座谈会、调查表、问卷、意见箱等形式,了解和掌握读者的有关情况,以利改进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五)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前途和未来命运。衡量一个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该馆所使用的自动化系统如何。
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是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选择并引进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稳定性好的业务管理系统,使其能够采用标准格式来完成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以因应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立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该系统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与平台无关的系统。包括信息的获取与创建、存储与管理、访问与查询、发布与传送以及权限管理等多个模块。它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都应基于Internet/Intranct网络环境来设计,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以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技术创新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实现这些领域创新的技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