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2-09 00: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常州大学代码是1029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常州大学简称“常大”,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B类高校  。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202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史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电话通知无锡市化工局: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3月20日,无锡化工局党委派人赴南京接受任务;3月21日,由党委书记施乐尧主持的局党委会达成了筹建共识;4月17日,江苏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1978年3月20日,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向时任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3月22日,经常州市革委会研究同意后,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内办学的初步方案,赴省化工局向胡萃华局长和顾静副局长汇报,请省化工局同意。经省化工局专题研究,与原省教育局衔接后,确定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的方案,并报江苏省委。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对创办常州分院作了批示;4月28日,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复省化工局、无锡、常州市革委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并将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合并后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管为主的领导体制,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1980年12月1日,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厅、高等教育厅联合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呈交报告:经与常州市领导协商,并征得无锡市领导、省计委同意,拟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至常州市办学;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9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国家教委递交《关于申请改变江苏化工学院领导体制的函》;8月4日,国家教委复函,同意江苏化工学院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实行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并改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近期规模为3000人。

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022年4月,首批入选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7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60%。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8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80个;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

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软件工程、会计学

学生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2017年捧得大挑“优胜杯”;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四连冠”,2020年捧得小挑“优胜杯”;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3个、产学研基地487个、校企联盟432个。

截至2021年4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全国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9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7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7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7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武进科教城校区、西太湖校区二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40000多平方米,中外文纸质图书176多万册,阅览座位2800余个,电子数据库6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8多万册;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成员馆,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常州地区中心馆。

学术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期刊;于2020年首次被列为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和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7年与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网络版)》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并且已在海外发行;同时,是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超星等数据库及在线出版平台的来源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2016年12月,获“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2016年12月,“材料科学与工程”栏目获江苏科技期刊“金马奖”十佳品牌栏目;2017年12月,获精品科技期刊项目;2018年10月,获2018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6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A类项目资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设有《政治•法学研究》《经济•管理学研究》《文史哲研究》《艺术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栏目;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优秀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或出版平台列为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通过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有4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先后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学校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中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孔子课堂;学校建有跨文化研究院、泰国文化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所等智库平台。

蒲向明的主要论文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吴学斌的学术论文

1、《规范责任论视野下的违法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独著,载《清华法学》(CSSCI)2009年第2期,刊号:ISSN 1673-9280;CN 11-5594/D。2、《我国宅基地法律制度评析》,第二作者,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9年第3期,刊号:ISSN 1000-260X;CN 44-1030/C。3、《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外在冲突与内在协调》,独著,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刊号:ISSN 1000-260X;CN 44-1030/C。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4、《如何认定故意中断拯救行为的性质》,独著,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3期,刊号:ISSN 1004-4043;CN 11-1451/D。5、《强迫交易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独著,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7期,刊号:ISSN 1004-4043;CN 11-1451/D。6、《法律适用中的价值诉求问题探讨》,独著,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刊号:ISSN 1009-9794;CN 50-1138/C。7、《刑法思维之变革:从概念思维到类型思维——以刑法的适用为视角》,独著,载《法商研究》(CSSCI)2007年第6期,刊号:ISSN 1672-0393;CN 42-1664/D。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获得2009年度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三等奖。8、《刑法语言的向度》,独著,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6年第1期,刊号:ISSN 1000-260X;CN 44-1030/C。9、《不作为形式窝藏罪的司法认定》,独著,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0期,刊号:ISSN 1004-4043;CN 11-1451/D。10、《金融机构对单位贷款诈骗的认定与救济思路》,独著,载《南方金融》2006年第7期,刊号:ISSN 1007-9041;CN 44-1479/F。11、《司法能动主义:司法实践超越法律形式主义》,独著,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刊号:ISSN 1008-4533;CN 44-1447/D。12、《现行刑法体系下遗弃罪内涵的重新建构》,独著,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刊号:ISSN 1002-3933;CN 13-1023/D。13、《类比法律推理的性质与难题》,独著,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6年第4期,刊号:ISSN 1000-260X;CN 44-1030/C。14、《影响刑法解释的“法外”因素探析》,独著,载《理论探索》,2006年第5期,刊号:ISSN 1004-4175;CN 14-1079/C。15、《贿赂对象的立法比较及借鉴意义》,独著,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刊号:ISSN 1007-6883;CN 44-1423/G4。16、《论“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与例外》,独著,载《法学杂志》(CSSCI)2006年第6期,刊号:ISSN 1001-618X;CN 11-1648/D。17、《法律人:怎样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独著,载《晟典律师评论》2006年第00期。18、《论我国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独著,载《当代法学》(CSSCI)2005年第2期,刊号:ISSN 1003-4781;CN 22-1051/D。19、《徇私枉法罪的基本问题研究》,独著,载《政治与法律》(CSSCI)2005年第2期,刊号:ISSN 1005-9512;CN 31-1106/D。20、《退休医师无证行医致人死亡如何定性》,独著,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20期,刊号:ISSN 1004-4043;CN 11-1451/D。21、《抢劫罪中“暴力”内涵的司法认定》,独著,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0期,刊号:ISSN 1671-0924;CN 50-1053/T。22、《金融诈骗的刑法防范与调控》,独著,载《南方金融》2005年第10期,刊号:ISSN 1007-9041;CN 44-1479/F。23、《论挪用公款罪在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难题》,独著,载《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刊号:ISSN 1672-9048;CN 32-1821/C。24、《遗弃罪研究的新视角》,独著,载《 晟典律师评论》2005年第1期。25、《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注意规定与法定拟制》,独著,载《法商研究》(CSSCI)2004年5期,刊号:ISSN 1672-0393;CN 42-1664/D。26、《论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完善》,独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刊号:ISSN 1004-9428;CN 11-3194/D。27、《论行贿罪与受贿罪的非对向关系》,独著,载《 中国检察官》2000年第6期,刊号:ISSN 1008-6676;CN 11-5462/D。28、《浅析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独著,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CSSCI)1998年第6期,刊号:ISSN 1671-6914;CN 61-1470/D。29、《论量刑制度中的“从重处罚”》,独著,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刊号:ISSN 1004-4027;CN 11-2991/D。30、《析侵占罪行为客体的几个问题》,独著,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6期,刊号:ISSN 1004-0064;CN 42-1154/D。31、《试析侵占罪行为客体的几个问题》,独著,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刊号:ISSN 1008-6951;CN 41-1291/D。32、《贪污受贿犯罪数额起点辨析》,独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1998年第3期,刊号:ISSN 1007-9017;CN 11-3891/D。(二)著作1、《刑法适用方法的基本准则——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8年4月出版,书号:978-7-81139-073--5/D.068。2、《刑法新思潮——张明楷教授学术观点探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书号:978-7-301-14049-9/D.2092。(三)科研项目1、《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下达时间:2010年4月,在研。2、《刑法在中国社会道德变迁中的作用》(09SFB5012),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下达时间:2009年12月,在研。3、《规模扩张下广东高校法学教育的出路》(2009tjk036),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下达时间:2010年1月,在研。4、《现代社会与不作为犯罪研究》(X0603),深圳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下达时间:2006年7月,结题。5、《社会转型与刑法总论问题的再教育》,深圳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下达时间:2009年7月,在研。6、《“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培训合作》,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局执法培训项目,下达时间:2010年3月,在研。7、《“国家赔偿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以归责为视角”》,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国家赔偿法项目,下达时间:2010年6月,在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