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学体育与健康分析论文

2023-12-07 02: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学体育与健康分析论文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重,老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 文化 课的学习上,对于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缺乏应有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体育与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 方法 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 教学方法 ——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 篮球 (半场三人制)、 足球 (小场地五人制)、 排球 (六人制)、 武术 、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 其它 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 报告 。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 总结 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 爱好 ,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 体育运动 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有一些体弱的学生,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探索,我采用了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练习50米或100米 短跑 时,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以终点线为起跑线,反方向一起跑。当速度较快的第一名同学到达起跑线时,教师(或体育委员)举旗为号,其余同学立即停止跑动,记准自己到达的位置,并划一条线为自己的起跑线。然后,第一名同学就以起跑线为起点,其余同学按各自测得的起跑线开始跑,看谁能超过自己原先的成绩。这样,体弱的学生基本上能跟体质好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而且有可能领先,从而激发了体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利用学生求知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体弱生大都文化课成绩较好,求知欲较高,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要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篮球急停技术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使身体停得注停得稳?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有意识地让体弱生去回答,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在练习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体弱生,这样,就必然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如在学习 铅球 投掷技术时,因为动作比较枯燥、单调,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弱生更是消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让铅球击中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是,在推铅球的场地插一小旗,并划一标志线,体弱生可用较轻的铅球投中目标。如身体好的学生用5公斤铅球投掷,体弱生可用4公斤铅球进行对垒,看谁能击中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铅球的投掷技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培养体弱生的兴趣外,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

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无疑对实现《全民健身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至关重要,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知

1.从县教育系统的体育专干来说,他们是较专业的一类,他们更了解开展体育与健康课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能否定教育组织者多年来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方面还存在问题。在调查中了解,目前我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健全的只占21.3%,工作高效率是2.9%,低效率比例高达38.4%,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领导观念问题,缺乏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应有的重视与具体领导,尽管各地县级的教育部门都设有体育行政机构并有专人负责,但他们主要工作重点放在应付与组织各种竞赛工作上;从领导目标来说,他们认为,学校搞体育就是多出几个运动员并向上输送就是体育与健康课工作的“出色”表现。
2.在学校领导方面,有近93%的教师认为领导因素影响着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而绝大多数校长也承认中学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有自己的难处,因为现在社会和上级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差,重要指标就是升学率,升学率上不去,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再好也是白搭。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经常占用体育与健康课和课余活动锻炼时间,使学生体育活动减少,影响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学校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调查的这些学校看,体育与健康课每周节数随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减少。这种观念导致广西区农村体育与健康课较正规上课的开课率不足40%,使很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没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3.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师方面。一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研究动态缺乏了解,信息闭塞,观念改变不大,“竞技体育”思想的踪影仍存在,大部分教师没能及时进修深造。二是部分教师对场地器械的制约性想当然夸大,强调当前困境对体育与健康课的不宜。三是缺乏敬业精神,主要原因是与主科得不到同等待遇。
4.广大农村群众对体育与健康课不了解,他们认为“花钱送孩子到学校是为了学习文化,将来好走出农门是正事,在学校蹦蹦跳跳的还不如回家干农活”。他们没有能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也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发展。究其原因,这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做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宣传工作,没有把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做到家喻户晓。

二、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现状

1.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的态度。尽管《标准》已颁布多年,但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在农村学校得不到体现。据调查,目前农村学校上课的方式仍然没多大改变,学校、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没有改变,即使少数有的学校有相当的条件,也未必按《标准》执行;教案是体育课课堂教学的依据,备课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体育课课堂教学的成效,在农村大部分学校,写教案的比例并不高,且执行体育与健康课并不是很严肃,如非专业教师同样可被安排上体育课,有58.6%以上的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处于随意教学的状态。如果说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那么学校应该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开展的必要基础。从调查的这些学校看,体育与健康课每周课时随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减少,并且课时随时都可被占用。
2.师资状况。从调查中看出,近几年来各地对体育师资进行了吸收和培训,农村体育教师的数量有一定的发展,和以往相比,农村体育教师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乡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来看,体育教师缺口仍比较大,不是招不到教师,而是学校领导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不愿多要,即使超负荷运转。初级和中级职称的仍占大多数(95.5%)。在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体育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更为严重,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另外,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存在不足,既然现在中学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就应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以适应当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尽管体育教师在高校中都学习过人体科学的相关课程,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营养学等,这对体育教师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但是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职后培训,以适应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要求。

无论任何科目的教学,师资都是很重要的。8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有75%的教师认为敬业精神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重智、轻体、轻德”的观念在乡村学校仍然是主流,乡村学校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往往地位低下,不受重视,工作劳苦而报酬却偏低;即使如此,同上世纪90年代相比,体育教师流失现象已没当年严重,但敬业精神已没有了,而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上。这种非正常现象不解决对推动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极其不利。体育教师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健康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传播者,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任务能否完成。
3.场地器械问题。体育场地与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物质条件,体育场地与器材对我国农村学校来说是个老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调查显示,在许多农村学校中体育器材达标率都低于30%。目前,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主要以学校自筹、自制为主。和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争取社会赞助改善体育教学条件的可能性很小,只有23.5%的农村中小学器材达到全国最低器材目录标准。因此,在政府拨款增添场地、器材的同时,仍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修旧利废、自制器材,学校自筹自制的比例还应适当加大。

三、建议

1.健全健康教育组织,并抓好落实。各学校要确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成立健康教育的职能机构,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全力配合,确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改善学校的卫生环境。卫生环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要注意改善环境,如教室、宿舍、阅览室、食堂、体育场地及校园周围环境等。优雅适宜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陶冶情操;反之,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场地与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物质条件,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是灵活性,因此,各农村学校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修旧利废、自制器材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硬件条件。
3.多种形式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健康行为。健康教育课、课间保健操、体检、专题讲座、爱国卫生运动、健康知识竞赛和宣传媒介等是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开展一些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质量。
4.加强中学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在职教师可通过自我进修或在职脱产、半脱产进修的形式来取得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知识、技能进修的同时,还应对教师加强职业教育,增强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在评选先进、晋级职称、进修学习等都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尊重他们的劳动,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5.加强教育、体育法规的执法力度。国家颁发了《教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及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应建立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宣传与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公民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体育与健康论文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课堂中运用的初探

摘要 中学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是中学体育锻炼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长时间单循环运动,比较枯燥乏味,大多学生都有畏惧的心理,缺少兴趣。怎样把枯燥的耐久跑教学成为没有痛苦的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无痛苦练习法在课堂

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体育课堂教学

1、前言

中长跑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枯燥又无趣且痛苦,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耐久跑是望而生畏,产生惧怕心理。

在长跑教学中,传统的观点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的确底,心理上的疲劳来的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长跑是一种痛苦。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无痛苦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的同时,又能保持愉快心境,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体会运动的快乐。

2、关于无痛苦练习法

从早上晨跑的中老年中发现,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除了他们的目的明确、意志坚强外,看上去也没有痛苦,很多人还有一种运动后的快乐,比较放松。那么,他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经过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跑伴。2、速度自然放松。3、基本上没有极点。而且效果显著。

由此,我们可以把长跑无痛苦练习法概括为目标明确,有两个或以上的跑伴,以放松自然的速度跑,从中找到舒适的感觉,从而克服或是避免极点带给我们的痛苦的练习方法。

3、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其次,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以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4、 结合无痛苦练习法与耐久跑的三要素主要措施为:

( 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长跑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与其他相比较长跑的生理价值更具有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泄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或用录象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 2)、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实践上加强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掌握了解自己的节奏的方法,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自己的运动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3)加强指导,让学生跑好第一次。

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控制跑速、督促学生尽量放慢速度,而不是监督学生的速度。没有练习经验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速度才能跑完全程。刚开始练习速度的把握是关键,过快则可能造成腹痛、胸闷,抽筋等不适症状,有的人已成为条件反射,习惯性发作。所以第一次练习以舒适为标准。身体适应后速度自然会提高。

(4)选择好自己的跑伴,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虽然每个人的长跑节奏不同,但由于耐久跑本身的特点,路程长、时间长。一个人太孤独,而人太多则又达不到效果。因此选择同伴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跑伴,自发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但对同伴的要求是耐力水平、跑步节奏相近的,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又不干扰对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 具体做法是:

对初二的学生共117人,(男的50,女的67人),在每周体育课中分6次完成。自己选择跑伴,尽可能以放松的速度跑,。第一周跑1000米,第二周增加300米,以后每周增加300米。

结果:

感觉轻松、舒畅
9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重的
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轻的
3%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耐久跑不再有恐惧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耐久跑,体会到了以前长跑时从没有过的乐趣。

6、结论

从以上的结果我么们可以看出,无痛苦练习法对耐久跑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跑的速度的问题上,,分清“跑”“走”;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的处理上等都需进一步的调整提高。

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具体说就是体育教学要注意运动的乐趣,强调在技能和体力方面要有量和质的保障,为了符合这种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研究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怎样进行教学。教师只有不断的提升,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燕山小学 赵毅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课的升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低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一年级小学生 习惯 养成

随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看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课程中的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常规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 上课 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 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

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

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最佳活力奖”、"不乱扔纸屑奖"、“跑步第一名”、“做操第一名、……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热线"、"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

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自己改下吧

浅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对比分析论文

浅谈关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对比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对比

【论文摘要】 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重新制订和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还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以及教材建设,全面进行改革。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课改前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比

1.指导思想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而过去的体育课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没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不够重视。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再者是以前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开发教材,深化教学内容不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方面作为基点,其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方面考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目标体系不同

体育新课标目标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从三个目标的关系看,体育新课标目标统领着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它制约着其它层次的目标。领域目标则制约着水平目标,是属于“中级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受控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同时又控制和指导水平目标,水平目标是属“下级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提出了“一个教学目的和三项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三大教学任务,其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使得总体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3.学习领域不同

体育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有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以往的体育课程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倡导的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并且,老体育课程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年级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不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4.内容标准不同

体育新课标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老体育课程则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制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5.评价方法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老体育课程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是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无论在指导思想、理念、内容、实施标准,还是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诸多的不同和突破。只有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l)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