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2023-12-11 15: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说起京剧呀!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因为我奶奶就是一名京剧戏迷,我从小就是听着奶奶的戏长大的。所以我也会唱几段。比如说:《穆桂英挂帅》,《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贵妃醉酒》等等。
我觉得京剧是一门很好的戏曲。因为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是那么的字正腔圆,演员的眉目传情,是那么的活灵活现。那一招一式,那舞姿翩翩,还有那曲调的委婉动听。是那么的让观众过目难忘。演员的服饰也特别好看,五颜六色的。女演员的扮相也非常漂亮,光彩照人,我很喜欢。
我和奶奶学过好几段戏。我总结了一个经验,那就是唱戏是用气唱的,并不是喊的。而且唱戏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京剧除了天赋,还要勤奋。要打好基础,还要勤学苦练。
京剧是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她。所以我以后也想和奶奶一样,成为一名京剧戏迷。

京剧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吗

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遗 申遗只花了20多万元
  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遗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申遗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落实保护责任,履行申遗承诺
  昨晚,从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传来好消息,经过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15日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以及《麦西热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日评审通过了中国的京剧和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率团与会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说,在审议会议上,所有24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京剧入选非遗,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现在申报非遗项目非常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很多;京剧本身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国外的人理解起来也有很大难度,此次能够如此顺利地通过,有赖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在文本制作方面下了功夫,让国际社会对京剧有了进一步了解。”他还介绍说,此次京剧申报的顺利通过,既表明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的信任与肯定。“不过,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申遗并不是目的,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落实保护责任,履行申遗承诺。”马文辉说。
  北京市文化局非遗处处长千容表示,京剧申遗成功将大幅提升它的社会影响力,使更多的人愿意来学习、了解京剧。借助京剧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为促进京剧的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北京市文化局将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组织举办《国粹生香》——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椿树杯”历届获奖者展演、《梅兰芳华》京剧驻场演出和梅派新人选拔活动、大学生京剧知识大赛、京剧传承发展论坛和“天下京剧”摄影展等系列活动。
  过程
  申报文本改了无数次
  “申报文本要写得让外国人懂,让外行人懂,这个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北京市文化局非遗处处长千容回忆整个申报过程,认为最难的就是申报书的写作。
  申报非遗需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京剧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单位的事先知情和自愿认可确认书等资料。
  2009年8月文化局开始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文化局先是请来两位京剧专家写申报书。但是,专家搞研究没问题,要深入浅出地写出让外国人、外行人一看就懂的申报书却没那么容易。“申报书要求既短又准确,每个项目都有严格字数要求,必须一字一句地斟酌。”千容说,京剧作为一个非遗申报项目,不光要写它的艺术成就,还要介绍当下及今后对它的保护和传承,突出群众性。为了申报书,文化局前后请了十多位京剧和非遗方面的专家,修改了无数次。
  2009年11月,千容将申报书用邮件形式发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1月,文化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修改,又补充了一些相关内容,申报材料才得以通过。
  2010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附属机构针对京剧申报材料出具最终推荐草案。7月,文化局组织专家讨论确定最终推荐草案中的京剧表述信息,回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成了京剧申报的全部工作。
  释疑
  申遗只花了20多万元
  京剧申遗是否花费巨资?和其他剧种相比,京剧的生存状态其实还不错,为什么要申遗呢?这两个问题恐怕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
  对此,市文化局非遗处处长千容一一做了解释。
  京剧申报非遗只花了20多万元人民币,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要求的资料就是一些文本、图片和视频材料。其实这次申遗耗费最多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三番五次地换人写申报书、组织全国重点院团和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共同参与完成申报材料,又劳心又劳力。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是两个名录,一个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古琴都已入选此名录。还有一个名录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中国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以及《麦西热甫》入选的就是这个名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家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而京剧和中医针灸申报非遗并不是因为日渐衰微急需保护,而是希望通过申遗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承。

写五篇关于京剧的作文,500字,不能查百度,再告诉我关于京剧的一些知识。快!急!学霸!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西皮、二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谈谈对中国非物质遗产的认识 如昆曲 京剧?

20世纪后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拯救它们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严肃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是仅仅关于某项具体文化事业生存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顶峰上,放眼全球,充分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从民族的角度看,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跃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植根于民众真实生活之中,是民众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强烈的唤醒和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一条生命线。这条生命线一旦遭受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在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从国家角度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国家独立。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广义地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也称民族国家。一个大民族区别于另一个大民族的根本标志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地反映着民族神精和文化传统。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它独特文化身分、文化个性的确证。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自信才能确立,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在正常的状态下,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力似乎不为人们所关注,但是一旦到了民族国家最危险的时刻,它便立即凸显出来。每个爱国公民都会从它那里自觉地汲取力量,为保护祖国,以不同的方式去投入战斗。在数字化时代到来的今天,随着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具有了新的国家意义──文化主权的保护。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如果将民族国家的政治独立视为外在标志,那么文化主权便是其内在灵魂。丧失了灵魂,它的政治独立就将虚有其表。当前,民族文化主权丧失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强势外来文化依靠高科技手段强占解释权,肆意灌输其价值观,造成本土文化基因断裂,精神畸变,并通过市场控制舆论;再一种是弱势民族自身缺乏文化主权与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在异族强势文化巨大冲击下自然失守。其结果,动摇根本,丧失精神的国籍,遭受灭顶之灾。反之,当一个民族从总体上提高文化主权和文化保护意识,积极付诸行动,它一定能在困境中觉醒奋进,通过寻根固本,继承创新,走向繁荣,重铸辉煌。

从世界角度看,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保护。它有助于保护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够使人类发展得更迅速、更持久、更健康!

本课教材的主题是拯救和保护我们祖国的戏剧瑰宝──昆曲。它首先介绍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目的是说明昆曲确实是价值连城的瑰宝,然后介绍了昆曲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危机和其自身改革的难题,最后指出:昆曲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和拯救昆曲的义不容辞的任务已落到我们的肩上。我们对这项工作的任重和道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本课引言从昆曲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指出:这是“昆曲面临走向世界的一次难得机遇。”过去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现在已经到了具体落实的时候,从而引出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主题。

第一目 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教科书本目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具体地介绍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从历史的维度看,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所以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从现实的维度看,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1)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近代著名史学家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个论断指出了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性,即歌舞性。歌舞是一种熔文学、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原始时代。《吕氏春秋·古乐篇》上记载: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以牛尾为道具,踏足为节奏,载歌载舞;歌舞结构庞大,共分八阕,段落明晰;内容表达了对人口和草木繁盛的喜悦和祈盼,对五谷丰登和禽兽繁衍的喜悦和祈盼,对天地、祖先乃至英雄的崇拜和依赖。原始社会的先民们认识自然和自身的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对宇宙万物的看法都带有神秘性,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祭祀天地祖先的“巫”和驱鬼逐疫的“傩”,是两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在举行巫、傩两种宗教仪式中都要载歌载舞。这种原始的歌舞可以视为戏曲的萌芽。

戏曲的另一源头可以追溯到“优”的表演。“优”是古代宫廷艺人的总称,有“俳优”和“倡优”之分。“俳优”以戏谑表演为主,达到讽谏的目的。优人的讽谏活动一般都是即兴式的,带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倡优”则以乐舞表演为主,但在实际表演中,无论是“俳优”,还是“倡优”,都可以兼演戏谑或歌舞。

优的表演自秦以后历代相迭,且愈演愈佳,至晋时后赵年间,出现一出名为“汝何官”的讽刺剧。这个表演,“每大会”时即演出,大致成为现成节目。至唐代则由这么一个节目演变成为一种“代言”体的表演形式──参军戏了。参军戏中又揉入了管弦伴奏的歌唱,出现了角色,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中国民间说唱艺术到宋代进入黄金时代。说唱艺术中的鼓子词,演出形式以鼓为拍,重复演唱同一词调,或间以道白,用于叙事或写景。如唐人元稹的《会真记》传奇,便被以十二曲《商调蝶恋花》,敷衍了关于崔张爱情的完整故事。说唱艺术中的唱赚,分三段,前有引子,中间由若干曲调组成,后有尾声。这类说唱艺术的精华也被戏曲吸纳。

宋金时期,中国戏曲正式形成了,或说成熟了。形成或成熟的标志是流行于北方的杂剧和传唱于南方的南戏。无论是杂剧,还是南戏,它们已不再是“巫”、“傩”宗教礼仪和“俳”、“倡”宫廷政治的附庸,它们已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

然而,杂剧也好,南戏也好,当年它们是怎样表演的呢?今天,我们都看不到了,只能从戏曲舞台上找到一些杂剧、南戏的遗留痕迹。不过,与它们有血脉联系的昆曲还存活着。昆曲熔铸了古代中国从宫廷到民间的歌舞百戏精华,它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所以人们称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教科书只着重介绍了几项学生容易理解的东西。

第一项是角色制。角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所谓“角色”,就是,传统中国戏曲中根据戏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分、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演员往往专门扮演某种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习惯上角色同行当通用。唐代参军戏中已有参军、苍鹘两个固定角色,其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逐渐增加角色,由简而繁,至昆曲已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

在宋元杂剧和南戏中,以唱功为主的正生和正旦处于行当的霸主地位。净、末、丑行当,只能当配角。昆曲折子戏的出现,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单独施展本领的机会,从而初步打破了生、旦为霸主的局面。这对于以后戏曲发展有很大影响。像折子戏《蒋干盗书》就以丑角为主。另外,演员分角色,每人专攻一个行当,促使演技精益求精,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第二项是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昆曲一登上戏曲舞台就受到文人青睐。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对于规范、发展、繁荣昆曲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文人创作的昆曲戏剧过分追求文词的典雅深奥,唱腔的悠扬婉转,脱离舞台实践,案头化越来越明显,给昆曲日后的衰落播下了不良的种子。

第三项是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以《玉簪记》为例,剧情始于聚合的生、旦,具体说是,南宋时,书生潘必正(小生扮演)在临安应试落第,因其姑母为金陵女贞观观主,前往访之,暂寓观中温习功课准备再考。一天,他见到道姑陈妙常,经交谈后相互产生爱慕之情,发展到海誓山盟私订终身的地步。这是第一个“合”。潘陈的密切交往终于被观主察觉。观主(由生、旦以外角色扮演)逼迫潘必正再去应考。潘必正来不及与陈妙常告别,匆匆离去,陈妙常追到江边,雇船赶上潘必正。她将自己的碧玉簪赠送给潘必正,表示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潘必正回赠鸳鸯扇坠。在秋江上,二人依依不舍,痛哭而别。这是“离”。最后,潘必正考中进士,到观中迎娶陈妙常,回到家中,从父母处得知他们俩早有婚约,碧玉簪和鸳鸯坠是双方父母指腹为婚时的信物。全剧在大团圆的热闹气氛中结束。这是第二个“合”。在“离”的过程中,生、旦各有一条行动线索,充分展开,发展剧情,这就是所谓的“双线平行”。这种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各剧种的戏剧结构,都受它影响。

第四项是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这跟角色制有很大关系。角色制促进了演员技艺的发展,有些演员技艺独特精湛,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红极一时的主角。戏班就以他们为主,组织演员为主角配戏。主角的技艺、风格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走红,最后形成独特的流派。昆曲这种演员组合体制,对其他各剧种都有影响,使之流传至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