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如下。
一、教师观内容
1、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研究“开”“社区”。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转变:口诀:你我他它。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学生观的口诀及内容:二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有丰富个性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观的内容及顺口溜。
1、素质教育观:提素,个性,创,两全。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教学观:学习过人。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
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趣: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
活: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
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美:语言美、教风美、板书美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
(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向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而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
-----新课程的教师观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以往教师扮演的是课堂的主角,领导学生如何学;学生的课堂活动几乎是由教师支配、指挥而进行的。而今,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应转变这一观念,做学生学习的真正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是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掌握知识本领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其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满堂灌”的领导,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其控制。
二、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为者。所谓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统一。以前我们常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现在应把这一概念放宽了,这里的学不单指学生的学,教师本身也要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是边教边学,而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着陈旧过时的信息;教师的工作应叩紧时代发展的步伐。知识的更新换代,要求我们教师也要当时代的“学生”,做一名学习者。就拿新课改中英语这科来讲,新教材中出现的许多新词汇,是我们部分任课教师以往不曾接触过的,许多新词甚至在牛津字典里也查不到。这些新东西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我们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已掌握的旧知识,而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主动地去吸取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
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位高权重的地位高低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是指挥者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就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应是任凭摆布的个体,而是有自主权和自 由的活动参与者。
四、教师是活动过程中的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在师生建立平等关系的前提下,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的过程和分享教学成果。在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孤立开来。教师扮演的不仅是指挥者、组织者,更应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五、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从一个规定的教学大纲和一定的教学方法,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材料和课堂活动的主动创造者。因此,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他人的理论成果和现成的教学模式,做他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要积极钻研出一套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教学方法,作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者和探讨者。
-----------新课程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①]应当指出,人从来就应当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的认知,人的情感,以及人的意志等都应当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必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使教学充满活力。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生成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从生成的内容来看,课堂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显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层的,隐性生成是间接的、深层的。从生成的本义来说,生成主要指隐性生成,隐性生成最具有发展的功能。从生成主体来看,课堂生成有学生生成,也有教师生成,即课堂教学不仅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教师,课堂教学要成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教学相长的真实写照,也是师生人生幸福的共同源泉。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呢?
一、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
现代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了。“爱”和“责任”是分不开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没有好的教育,所以,教师除了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外,还必需付出自己无私的爱心和责任心。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纯真的笑脸,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特有的关注与呵护,哪怕是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和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给他们的心灵深处带来强烈的震撼,走进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护,鼓励与期待,他们会心满意足。然而,教师的责任心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总而言之,我觉得教师的责任心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让自己无愧于教师身份就行。
二、做一个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也是他们思想行为的示范者,学生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自己要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自己自觉多读书。如:每天晨读课上,老师首先拿起书来读,学生在老师影响带动下,学生自觉认真读起书来。教师只有积极进取,博学多识,才能激发学生孜孜不倦的去求学。所以,要做一名新时代好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做一个尊重学生,学会宽容的老师
我们知道,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才称之为“问题学生”。 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被尊重是每个人不可缺少和无法替代的基本心理需求。学生更是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就会凝聚成一种巨大力量,推动学生去创造,去追求,去成功。
作为教师应该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的性格的差异性,宽容学生的任性和调皮。譬如:我班许XX在班里号称“霸王”,整天在班里调皮捣蛋、任性无理,他只要看谁不顺眼就欺负谁。老师对他没少批评、教导。可这孩子就是听不见别人的批评、劝导意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学生,我想,首先从感情上接近他,取得他对老师的信赖,在与他谈话中要做到严中有情,万万不能用惩罚的手段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更不能“粗暴批评”,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用爱来感化他。后来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耐心地开导教育他,让他看清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正,他深感老师对他的宽容、信任与关爱。短短两个月不到,许XX变化很大,他现在上课能认真听讲,课下能与同学友好相处,竟然还主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爱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改变一个人,让他树立改正的信心。
四、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
作为新时代一名教师,就是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怀揣职业理想和梦想的人;有理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有热情、有激情的人。作为教师的我,心理也一直深深地埋藏着一颗梦想的种子: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好教师。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首先应该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做好自己各项份内之事,这是做一个教师最起码的底线。受人尊敬的老师应该作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行为熏陶和感染学生;用纯洁的心灵去打动和启迪每一个孩子,成为学生的榜样和表率。
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应该是一个关爱学生的老师:我所面对的学生大都是十岁左右,他们的心智还未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处在模糊、不成形的状态。他们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在生活上,我应该给予他们关心尤其是班里一些单亲家庭和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我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和心理上的疏导尤其是性格孤僻或者是有人格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在学习上,我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开启通向语言知识的大门。在教学的态度上,我应该做到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在教学的角色上,我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在教学的效果上,我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才能更好地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