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论文

2023-12-08 07: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论文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论文摘要: 新课标理论要求,高中生在 语文 学习中,应当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参与 语文 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 语文 素养、提高 语文 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同时也向我们 语文 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 语文 教学?   论文关键词: 语文 ;教学;读写   一、依托课本,圈点批注,实现“积累整合”   圈点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写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首先,教师以自己批注的《范爱农》为示例,教会学生从最基础的字音,词语意思的标注开始,然后是段落大意的总结,文章中心的归纳,并及时的把相关的内容写在相应的位置;接着,教师教会学生怎么精读课文,就是把你碰到的能够感动你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在旁边写出感动你的理由;最后,带领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个性化的批注。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这种圈点批注法。有时他们做课前批注,教师及时收上来阅读;有时他们做课上批注,然后教师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批注,在交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谈自己批注的思考过程,再互评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他们就从最初的字词积累达到最后的整合。   二、品读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感受鉴赏,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领悟   品读古典诗词,能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思维厚度呢?笔者在经过对必修二的研读后,选用了了以下的读写结合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改写,各种形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因为,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构造过程。阅读者把文章的各种信息合在一起时,就形成“某种新思维”、“某种新东西”;当阅读者能够发表恰当的评价、建议、批评、创造时,这些“新东西”就产生了,阅读者就完全进入了阅读理解的新殿堂。   研讨、评论本来就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针对比较难的诗歌,我们除了进行基本的讲解外,还要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对《琵琶行》这节课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第二节课教师以“演奏”与“感悟”两条交织的主线引领学生分析鉴赏,深刻的品味;第三节课,进行拓展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带领学生探讨古诗词中“月”这个意向的含义。首先,学生找出《琵琶行》中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教师示范鉴赏其中的一句,并归纳出鉴赏得步骤;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其他诗句的鉴赏,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语段;最后,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针对优缺点进行点评,形成最后的鉴赏文字,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其鉴赏文字如下:琵琶女年轻貌美时盛极一时,受到许多富家子弟的争捧,但时光总是想水一样飞快的流走,她自己放纵奢华,从不懂得什么是吝惜。这里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月,主要指的是时光,岁月,这里就可以回答孙园园同学提出的问题。月,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和淇水汤汤中的淇水的用法一样,也是在写琵琶女命运的转折,同时为下文琵琶女诉说自己的身世做铺垫。”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如果给想象插上翅膀,那么会风情万种。比如:师生在学习《国殇》时,除通过诵读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还让他们展开想象,扩写古代战场的情景。如一个学生这样写到:在一个残阳如血的旁晚,两军相遇,楚国将领大喊一声:“冲啊!”。顿时,浩大的声势开展而来。战场上金属碰撞时的清脆声、利器进入皮肉的声音和战士的怒吼声、嘶叫声夹杂在一起,成为这个血色黄昏的主旋律。利箭如暴雨般飞奔而下,战士们不断被击中、倒下,可士兵们还奋力向前杀戮着。很快,足下的土地就被染红,血流成河。敌方士兵像饥饿的蝼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而楚国将士们依然在顽强抵抗着……   三、以读促写,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体会应用拓展与发现创新   “以读促写”即先进行阅读,然后进行相关的写作。读,一般先自读、略读,要求学生自觉地掌握词语、文中各种知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等;并要求不研墨不读书,注意一边阅读,一边做出标记或简评。   自读课文之后,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比如,笔者和学生在学习完《范爱农》后,学生有感而发写的小作文《爱农,我想对你说》,感情十分真挚,“爱农,我想对你说,你的正直,你的善良,你的真诚让我感动;但你不觉得你不适应这个时代吗?虽然他黑暗,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联合起来采取积极的方式,我想,天地会是另一个样子。爱农,我那傻傻的纯真的爱农啊!你为那样的时代而死去,值得吗?”   文学源于生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拓展参与 语文 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 语文 综合应用能力,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读写一体活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课本是例子,课内读写结合练习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而,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读写结合,让读写结合能更充实、提高、升华。   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笔者所探讨的读写结合课,正是从这点出发,让学生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中体验更多。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的论文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的论文

阅读教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找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并将两者有效整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融于作文教学之中,实现读写结合?学生应如何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对课文的鉴赏和理解?全面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需要一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更全面的更有效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流程,这就需要教师找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

一、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分类

近年来,作文教学逐渐被摆到较为重要的位置,许多专家也针对时弊尝试着从不同角度给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建议。从《余映潮老师讲语文》《黄厚江老师讲语文》《胡明道老师讲语文》等名师系列图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有名师意识到并开始关注课文中的写作资源,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但这些还只是专家的期望,一线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教材的开发者,造成现有的课文资源被闲置浪费。经研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致分为七类:人物类、动物类、叙事类、人与自然类、科幻类、成长类、名著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删繁就简、去冗存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教学实际,深挖每个类目的典型课文,重点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将课文学习与本类型作文写作整合起来,达到双赢的学习效果。

二、在课例研究中,侧重不同类型课文写作方法的指导

小学五至六年级四册教材的内容丰富,文章体裁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为达到研究的目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侧重不同类型课文,抓住课文阅读的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在将教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类研究,抓住不同类型的课文有选择地进行写作方法研究,并有步骤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这样就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小学高年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教师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也应相应提高,要求学生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给文章增色。例如,《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写人物作文的好素材。笔者在对重点段落仔细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或续写。在教学“第二、三克镭的故事”时,笔者在说到“麦隆内夫人回美国向十个女百万富翁募捐时碰了壁”的内容时,及时问学生:“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到,这体现了十个女百万富翁一毛不拔与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相比,她们是多么渺小,进一步突出了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精神。从这个示例中让学生学习到对比写法的好处。这一类写人的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写人的方法。笔者在抓阅读教学的同时,努力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扎实的写人物作文的方法,从而让阅读和写作都落到实处。

三、结合课例进行作文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时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例如,笔者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海鸥的表现“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一句无法理解,笔者放上音乐,让学生听朗读,当学生听到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时,从中想到了海鸥像离开了亲人一样的情境。笔者顺势让学生读一读老人对海鸥的情意,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笔者看到有些学生在偷偷抹眼泪。在一片浓浓的充满情谊的氛围中,笔者让学生概括自己对该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之后,笔者再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让学生懂得这是动物描写,让学生懂得抓住海鸥的动作进行描写的作用。之后,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一节课下来,笔者因找准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抓住了学习契机,使阅读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学习,写作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四、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练笔,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练习次数,还要求学生每次的练习都要有一定的质量。通过一课一练、规范指导、树立典范等形式提高写作水平,达到训练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把阅读和写作隔离开来,也不能偏向某一方面,而是应该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卢亚静 单位: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xx.

[3]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77.

[4]郭根福.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1998(5).

[5]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论文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写作的目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明确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者很大的比重,这说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想要将读与写在教学中结合起来,实现读写结合教学,首先就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阅读与写作在教学中能够形成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中,由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都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往往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开来,认为二者在教学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杜甫诗中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够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学习阅读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1]。而大量的`写作练习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更能够明白作者意图,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二者虽然在教学中虽然分为两部分,但实际上却是一体的,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将读写结合策略运用到教学中来。

二、以阅读教学渗透写作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以对与写作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渗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经典句子、用词、例子等有利于写作知识技巧进行学习。教材或阅读读物中的文章都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无论是在词汇运用、修辞手法运用上,还是在行文思路、表现手法上都是十分考究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布局、细节运用等多方面进行思考,理解文章整体结构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可以针对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优点。比如在白居易《琵琶行》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重点找出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刀枪鸣”“银瓶乍破”等句子或词,讲解其在对琵琶声音描写上的优点,并引导学生化用到自己创作的文章中。其次,还可以对阅读作品中的一些句子或词汇进行积累,为之后的写作练习提供素材,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记忆,并作为名句在写作时进行使用。

三、以写作教学锻炼阅读能力

除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内容外,读写结合还需要通过写作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阅读文章或素材,并鼓励学生进行运用。其次,还要让学生学会反思,找出写作过程中把握不好的地方,之后主动学习一些有些文章中的经验,形成以写促读的效果。比如学生对于修辞用法的掌握较弱,就可以仔细阅读、分析课文《素芭》中的“词格套用”方法,以此来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起到提升阅读水平的效果[2]。最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整体审视,并将自己的文章思路、情感表达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阅读作品时思路就会更加清晰,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思想。

四、以课外活动为形式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不仅要运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来体现。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是十分依赖实践的,因此教师可以积极组织一些课外的读写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文学创作小组”等,鼓励学生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吗,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课本上。同时,也可以在同学间交流写作经验、阅读感受,或互相推荐优秀书籍,通过日常的积累来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自然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好处。

总的来说,阅读与写作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在教学中注重策略,就能够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勇.读写结合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14-15.

[2]洪祖臻.高中语文教材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03):228-229.

初中英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模式的初探

英语写作技能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它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用英语组织思想的过程,而且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然而英语写作近年来包括中考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针对现状,现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方面进行思考:

一、注重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平时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具有积累词汇的意识,还可以通过补充材料或课外读物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从而为英语写作奠定基础。在阅读材料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捕捉语言知识信息,对应用价值较高的词要重点记忆和积累。对于学生来说,最难过的就是词汇关,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用语等。而词汇教学不是孤立的,它是音形义的结合,要通过听说读写去掌握,许多学生就是在词汇方面比较匮乏,导致写作难以完成或质量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词汇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去学习,也可以让学生遣词造句,通过使用去掌握其含义与用法。

二、扩大阅读量

阅读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利用视觉获取文字所记载的信息,使人们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进行广泛的交流。阅读与写作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也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环节,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主要环节,输入和输出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两部分。

学生学习写作其实是一个模仿加创造的过程。冀教版教材就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可以模仿的阅读材料,是帮助学生写作的很好题材。如:《The Spring City》这一课是关于春城——云南的介绍的。在学完文本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仿写我们的避暑胜地——宜君。在写作中完全可以借鉴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或是利用文章给自己的启发进行书面表达,学生就会有话可写、有句会写。

三、注重操练、学以致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量的语言输入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实操运用,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仅仅是大量毫无联系的、孤立的语言形式,当真正使用语言时,依旧束手无策。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够内化输入的语言,最后达到习得的目的。读写操练的过程必须遵循“输入——操练——运用”的语言操练顺序。输入、操练、运用之间要平衡,重视输出练习是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

总之,阅读的目的是汲取知识、获取知识;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观点、传递信息,读是根本,写是核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仅能促进学生储备大量的词汇信息和语言知识,培养语感,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素材,培养学生的语篇运用能力,使学生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解决写作难题。

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分析

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分析

语文技能可以分为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口语交际技能。“先读后评”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中难度较大的,对读者的要求较高,除了对文本要有精准的解读,还需要站在创作论和文学史的宏观层面去把握。

摘要: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学习方式之一,具有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效果。本文以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知识、技能、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出发,总结了先读后仿、先读后补、先读后续、先读后改、先读后评五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力图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育心理学;读写结合;阅读;写作

自古有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读写结合”是中国古人读书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我国文选中的批眉批、旁批、题批、夹批等都是读书治学的传统方式。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黎锦熙、夏丏尊都提过“读写结合”语文教育观,但未都停留在观念层面。在国外的母语教学中,“读写结合”已成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在今天,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步丰富成熟,我们更应当重新审视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立足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探索读写不分家的传统读书观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现代语文教学规律,如何才能实现读与写的双赢。

“读写结合”教学是指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设计有效的结合点和训练方式,让学生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变单纯的信息接受为图式建构。在写作的同时可以回忆文本的细节与精华之处,巩固阅读的成效。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读写结合训练,最终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先读后仿

俄罗斯母语课程中提出“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1]86。阅读是信息的输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先有信息的录入才有信息加工和信息反馈与呈现,读是写的基础,此教学模式以写为主,以读为辅。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或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文体时,仿写是重要的学习途径。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为先读后仿类的学习过程提供了精细的解释。心理学家杰克和霍利奥克认为图式学习主要包含三个过程:一是排除过程,从例子的表层描述中排除冗杂的细节,精简需要储存的信息量;二是概括过程,概括也会减少储存的信息,同时又会对信息进行改造;三是建构过程,建构不再是减少信息而是增加信息,包含对未直接表述的蕴涵的信息的推断。因此教师在利用先读后仿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排除不重要信息,比如在初学议论文时,教师应该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此把握议论文三要素是阅读范文的首要目的,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则是阅读例文的重要任务,至于作者运用了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是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应该学会抓大放小。其次,教师应该精心挑选不同的范文,以便学生发现不同例子之间的相同和相似之处,并对这些相同和相似之处作出编码表征。比如在将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的高分作文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阅读材料时,必须准备不同风格、不同文体的范文,以供学生进行信息比较和筛选。

最后,一个图式中包含一些空位,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构建图式同时余留空位,这些空位就是学生的写作内容。构建图式是先读后仿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但是任何事物过犹不及,过度构建图式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写作素材,选择适合自己的例子进行模仿。比如写亲情类的文章,选择朱自清的《背影》就应该将文章的技法重心放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上;选择萧红的《祖父死了的时候》则应该着重于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应该以侧面烘托的手法为主要模仿对象。

二、先读后补

“先读后补”教学模式兼顾阅读与写作,“补”为补充的意思,该模式可以均衡发展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阅读理解上下文为补写的基础,合理的推理和适当的想象为补写的训练对象。早期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知识的整体性,坚持认为“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总和”,以格式塔学派为代表。后期的认知结构理论给了“先读后补”教学模式以理论支持,以布鲁纳和奥苏泊尔为代表。该理论强调认知的整体结构,而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组的过程,已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内在的编码系统左右着个体对于信息的选择、理解、组织和推理。人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先读后补”就是以阅读形成的认知为前提,运用已有认知对文本进行补充或扩充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在实施“先读后补”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比如在阅读鲁迅小说《祝福》时,对文章中的省略号部分的解读。在祥林嫂被她婆婆绑走时,鲁四老爷讲了一句“可恶!然而……”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补充,可恶什么,然而后面想说什么。学生的补写必然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可恶”的是婆婆抢祥林嫂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抗拒族权,不合纲常,礼教不容;婆婆带回她理所当然。

其次,注意联系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比如作业: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改为现代文。学生必然在理解了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几个基本点的基础上,联系魏晋名士、魏晋风骨去补写,学生必然会查阅资料多了解作者,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去了解更多关于作者“不以心形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传说。最后,坚持“大语文观”,注意文史哲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补写的想象和联想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以及大量的长时记忆基础上的。

三、先读后续

“先读后续”教学模式与“先读后补”相似但不相同,都是建立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但是续写对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创作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维特洛克的“生成性学习”为代表,该理论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开发带来重要启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人脑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对信息进行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2]158“先读后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想象、联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象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3]132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以及虚构想象。除了第三种想象,其他的两种想象都是需要阅读以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需要激活长时记忆,激活长时记忆的基础是你有记忆,因此阅读积累成为学生作文缺乏创造力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先读后续”教学时,教师能做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包括头脑风暴法、分合法、自由联想法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比如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以后》就是基于对《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命运的思考,联系了当时妇女解放这样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刘心武的《刘心武续〈红楼梦〉》就是在自己研究红学二十余年的基础上,综合古抄本中透露、遗漏的后28回的细节、回目,逐一加以兑现。续写之前,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拟定,可以联系现实,可以忠于原著,亦或是天马行空的创造,续写没有固定的版本,只要合情合理,有理有据都是好的续写,即便续写失败但是续写训练本身就是勇气和突破。

类似的练习包括《边城》、《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等等。其次,扩大学生对名著阅读的面。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通过读书认识世界是最直接的途径。比如广泛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积淀的过程,更是形成内隐记忆,获得内隐知识的过程。[4]208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吸收大量的艺术范式,包括集体范式、个体范式。所谓范式不同于范例,范式是抽象的共相,范式往往不是从一到一,而是从一到多。例如鲁迅小说《故乡》、《祝福》、《孔乙己》等叙述主体为知识分子形象,这是一类人,年轻知识分子流浪内心的写照成为一种范式———“离去———归来——再离去”。卡夫卡的《城堡》、《审判》、《变形记》等系列小说的`主人公都是“K”这一人物范式演化而来的。因此广泛的阅读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文学母题、多元的艺术范式的启发与滋养。

四、先读后改

“先读后改”的教学模式有两种,一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后,让学生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改编为课本剧,要求以原文为依据,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个性。再如将《长亭送别》四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将《桃花源记》改编为现代文等文体转化练习,注意不能机械翻译,需要融入合理想象。二是对自己或者同学的习作进行修改,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安徽某中学进行“过程性写作”研究的教师坦言,集体修改练习有助于弥补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缺失,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元认知监控。

在此期间,学生通过集体修改同伴的作文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写作问题。“先读后改”建立在阅读以及解析文章的基础上,并对其写作技巧进行修改。语文技能可以分为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口语交际技能。“先读后改”教学模式训练的是学生的写作技能,是写作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两者本质上都属于对概念和规则的运用,不同的是,一个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书面表达;一个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办事——调控记忆和思维,选择写作方法两者都要经过概念和规则的学习阶段。[6]

因此可以用正例、反例进行概念学习,利用“例—规法”进行规则教学,但由于写作技能要达到自动化境地,所以在进行练习时强调反复多次,且要变化条件或情境。教师在进行“先读后改”教学时,首先应该注意阅读的自主性,修改的难度较仿写、补写、续写较低,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来完成。独立思考之后可以进行交流、意见交换。其次,作文练习应该进行二次作文,其实就是对自己写作过程的反思。对于遣词造句、逻辑思路、谋篇布局、前后衔接等各种细节的思考,就是在第一稿的基础上修改,重新写,实践证明对于写作技能的提高效果显著。

五、先读后评

“先读后评”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中难度较大的,对读者的要求较高,除了对文本要有精准的解读,还需要站在创作论和文学史的宏观层面去把握,同时还必须具备精炼、严谨的语言表达,因此“先读后评”教学模式可谓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任何一位读者面对文学作品,内心都不是一张白纸,从而任凭作者在他的白纸上肆意描绘,读者作为艺术接受主体,是文学作品的二度阐释者。而文学作品的接受奥秘源于读者在接受文本时已存在的一种独特、先在的接受图式。皮亚杰改造的发生认识论,对主体认识图式的研究对于“先读后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