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2015-09-22 08: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并明确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对一至九年级的读和写的标准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仍割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读写活动之间不存在任何过渡,教师没有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相关的写的任务来强化学生读的收获,学生从事写的活动时并不能从先前的阅读活动中获取任何信息,造成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的不均衡。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着搭建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以期实现双赢的局面。

一、“以读导写”的教学实践

英语作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验,它涉及对语篇结构的分析、思维意义的定位、词句结构的使用。因此,阅读实践必须有积极、理性的思维和心理认知的参与。科学地说,阅读与写作之间应该有“阅读—理解—欣赏—借鉴”这样一种关系。课文选入的作品,体裁多样,题材新颖广泛,语言真实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种种写作技巧融于其中,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浪费这现成的材料,既要着眼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审视和鉴赏材料的语言、结构和谋篇技巧,吸取其精华,提高写作能力,达到理性和实践的升华。

1. 借鉴阅读材料指导写作

(1)借鉴语言。目前的教材内容丰富,精彩的词汇、句法结构数不胜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沉浸于文本,与文本对话,关注不同语境中英语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挖掘和梳理其中的美词佳句以及连接词在句子间所起的起承转合作用,并通过检查笔记、听写、默写、背诵等方法帮助学生熟记这些词汇和句子结构,继而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以北师大版教材必修2 Unit 4 Lesson 4 “Auckland New Zealand”为例,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描写地点的文章,介绍了Auckland的概况、历史、景点、气候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分类总结描写人口、位置、历史、景点、气候等方面的词块并要求其加以利用,描写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一个地方。有学生对南海进行了准确的描述。

(2)借鉴结构。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较重句轻篇,强调语法而非意义,忽视语篇图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即使储备了一定的词汇和句法,在写作时仍会难以入手。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发展脉络,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其交际目的和读者对象,通过篇章理解培养构建篇章的能力。以北师大版教材必修1 Unit 2 “Heroes”为例,介绍了航天明星杨利伟、网坛名将威廉斯姐妹、超人的饰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图示归纳文章结构。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再次呈现图示并提问:这三篇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在阅读和写作此类文章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思考和归纳,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一般以时间为序,以重大事件为线索,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意事件过渡词的使用。有了结构分析的铺垫,有了语言的赏析,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后相关主题的写作任务:描写著名歌手周杰伦。

值得注意的是,借鉴语言和借鉴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可融为一体。以北师大版教材必修1 Unit 3 Lesson 1为例,课文介绍了三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节日描写的篇章结构和词汇语块,要求学生描写自己最喜爱的一个节日。

2. 拓展阅读材料指导写作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学生在写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内容空洞,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反复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不会用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取“阅读—讨论—写作”的模式,依托教材中丰富的话题,让学生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拓展训练,把语言材料的输入转化为输出,使学生对有关其学习和生活的话题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以北师大版教材选修6 Unit 18 Lesson 1 “What’s beauty?”为例,写作话题为“对人造美女(artificial beauty)的看法”,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把“人造美女”放到“美”这个宏观的主题下,充分利用课文所学的词块。另外,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要点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人造美女的利弊以及理由,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后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总结自己的看法。拓展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写文章摘要、写读后感、写回信、续写故事结尾、变换人称改写、针对课文某一特定情节或观点深入探究扩写等,教师应结合阅读材料灵活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借鉴阅读材料,还是拓展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有了输入,但要真正使用所学的东西于写作中,还需要一个思维组织过程。因此,在学生开始动笔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安排课内时间启发学生剖析题目,进行“头脑风暴”,如列出写作步骤、列举观点、提供证据等。最后,学生根据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独立成文。

另外,教材的选材虽然融合了科学性、严谨性、趣味性等,但更新相对较慢,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所借鉴的阅读材料既可以来自课文,也可来自课外,务求学生所借鉴的是最地道的、最切合学生水平、最能引起学生模仿欲望的材料。

二、“以写促读”的教学实践

1. 通过写作任务引导均衡的课内外阅读

以北师大版教材选修模块7 Unit 21 Lesson 1 “Super Athletes”为例,课文论述了体育界中运动员通过服药和基因疗法两种方式提高运动成绩的问题,文章语言专业性较强,如果完全依据教材中的素材训练写作,学生势必感到索然无味。在教授课文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以“The drug cheats should (not) be banned from sports for life”为主题查找有关资料,准备发言稿,在课文学习结束后分正反方进行辩论。因这一话题极具争议性,学生们对此颇感兴趣,在课外积极查阅有关材料,了解相关背景。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展开了格外积极的思考。从 学生发言稿的质量来看,论证角度和选材范围相当广泛,课内外词汇和观点等信息结合得相当好。学生们准备充分,在课堂辩论中踊跃阐述观点,教学活动取得了预期中的效果。

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读过的近期报刊上的文章也能以写促读。这一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所读过的文章写一篇内容简介,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议,谈论自己的感想,并作推荐。不仅要求学生尽可能深入透彻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还要求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了解与主题相关的其它知识。

2. 通过自主评价写作成果,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笔者曾让学生阅读一篇有关校园暴力的调查,要求学生概括短文内容并对“抵制校园暴力”这一话题发表看法,要求包括以下内容:你对校园暴力的看法及持该看法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一些青少年以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若遭遇校园暴力你会如何应对。笔者在学生的作品中挑选出两篇习作,习作1语言比较简洁,习作2论证比较全面,两篇习作都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学生仔细阅读同学的作品,从谋篇技巧、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高了写作兴趣和阅读技巧。

又如,笔者曾让学生写一篇游记,描绘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从学生的习作来看,虽然许多学生在语言表达、结构层次方面都有相当不俗的表现,但习作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比较欠缺。于是,笔者将学生的作品与《21世纪英语报》高三版第348期中的学生作品同时展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探讨如何体现情感色彩。

采取同伴间互相阅读作文的方法,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通过批判性地阅读别人的作品,既找出了自己习作的不足,又能借鉴别人的长处,写作能力提高之余,也训练了阅读分析能力,达到了“以写促读”的效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